各位专家学者、同志们:
下午好!
今天我们召开两个学会理事扩大会议,一是认真总结学会的2005年工作,二是讨论和研究学会2006年工作。刚才孙小琪已经代表“两会”作了工作报告,大家的讨论发言也提出了很好的工作建议,莫建备副会长介绍了当前上海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的重点、热点问题及其发展趋势,这对于推动妇女和婚姻家庭理论研究工作适应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迈出新步伐,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大家已经议得比较深,比较细,也很务实,学会办公室要很好地把大家的意见整理出来,对总结和计划进行认真修改。关于2005年的工作总结和2006年的工作计划我就不再重复,我想就两个学会如何根据市委“聚焦、落实、突破”的总体要求,结合妇女群体和妇女工作中的新情况、新变化,对学会今年工作谈三点意见。
一、关注理论背景,聚焦重点课题
关注实践发展,开展积极的理论研究,对上海妇女和婚姻家庭研究领域来说具有深厚的传统优势。上海关于妇女和婚姻家庭问题比较集中的理论研究大致有几个标志性的阶段:一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打破了妇女和婚姻家庭理论研究上的禁锢;二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妇女和婚姻家庭的理论研究进入新一轮的思想解放,改革开放中的妇女问题被更加重视和关注;三是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江泽民同志提出“把男女平等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基本国策”,妇女和婚姻家庭的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化,更加重视法律保障和政策落实层面的研究;四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强调制度、法律、公共政策的源头维权的同时,社会性别理论引起更为强烈的关注。从这几个标志性的发展阶段我们可以看到,每一次理论研究上的重大突破,实质是社会的巨大变化和社会实践的巨大发展,具有深刻的社会背景。我们学会研究的是理论,或者说用理论成果的形式来反映我们的工作,但是我们更要关注的是理论后面的重大社会背景,关注由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所带来或引发的涉及妇女利益的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今年是“十一五”发展的起步年,我想,关注“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应成为我们下一阶段理论研究的重点。
占人口半数的广大上海妇女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但在上海妇女发展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仍然存在:一是妇女综合素质迫切需要提高。以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为主线,要求上海在更高层次上寻求突破。这对妇女的综合素质和参与能力提出更高、更紧迫的要求,现在上海妇女的学历、技能、自主创新能力总体落后于男性,奋力向上突破的任务非常艰巨。二是妇女文明素养有待提高。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条件下,妇女群体也呈现出利益多元、需求多样的状况,要引导妇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参与“十一五”的发展。三是女性就业、创业面临更大压力。越来越多的女性进入不稳定、缺乏保障、不安全的灵活多样的非正规就业。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年龄歧视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用人单位缺乏社会保险的支持,“十一五”期间上海就业压力加大,预计每年的岗位缺口达到30-40万左右,将给妇女就业造成更大困难。四是维护妇女权益难题更多。妇女问题是社会问题,就整个社会而言,妇女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社会上反映的贫困问题、就业问题、住房困难问题等等,妇女都是其中的主要部分;老年妇女、来沪女性、低保困难妇女、郊区女性纯农户,以及白领女性、高层次知识女性群体等不同层次妇女群体有不同的需求,使妇女的维权需求呈现出复杂多样的态势,解决难度更大。
今年两个学会提出一批重点课题,如“和谐社会建设中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实施体系”、“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公共政策评估”、“妇保法上海实施条例办法修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构建和谐家庭”等,我认为很好,体现了聚焦重大社会发展背景,聚焦妇女和婚姻家庭重大现实问题,聚焦事关广大妇女和家庭的社会公共政策。希望各位理事,我们的专家学者,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以创新求实的精神,对重大的社会现实问题作出积极的回应,也使我们的研究能够真正融入到实践当中去。
二、促进成果转化,力求理论突破
理论研究来自实践,同时必须服务于实践。近年来,“两会”的专家学者牢牢把握妇女和婚姻家庭理论研究的正确方向、整合理论创新资源、构筑理论创新平台、催生理论研究新成果,为妇女工作提供了很多可借鉴的思路,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维护妇女权益、促进妇女发展方面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如在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建立了与人大女代表、政协女委员的沟通制度,近三年来精心准备提交市人大、市政协的议案、提案和书面意见达25个,为党和政府制定出台、完善、修改相关的政策起到积极作用。如今年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上海实施办法”的建议、“建立社区志愿者长效机制”的书面意见引起了市人大、政协会议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上海实施办法”已成为市人大议案,要求当年调研、当年修改、当年立法,体现出我们学会理论研究成果的影响力,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妇女参政议政的能力。在各位理事、各位专家的支持下,市妇联已经连续两年获得市政协的优秀提案奖。这些理论研究上的突破,研究中的突出成果,起到是惠及广大妇女、惠及一方的效果。所以,我希望学会今年的研究工作,特别是几个重点课题,仍然要紧紧抓住成果转化这个环节,在研究的基础上形成法律、制度、公共政策。
三、建设研究基地,集聚研究优势
近年来,“两会”充分利用上海理论研究人才资源的优势,先后在高校、社科院建立了12个妇女研究中心,紧密结合妇女发展和妇女工作实际,借助社会力量,深化理论研究。复旦大学妇女研究中心围绕上海妇女发展开展调查,参与制定上海妇女发展“十一五”规划;上海大学妇女研究中心配合市妇联完成了“上海女性文明素养和文明行为”调查,还有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中外妇女比较研究中心、复旦妇女发展和性别研究中心、市社科院妇女研究中心分别完成了“当前世界妇女运动和妇女组织发展的趋势和经验”、“现行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妇女权益保护研究”、“家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等课题,这些研究为深化妇女和婚姻家庭的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根据全国妇联、全国妇女研究会的要求,为加强理论研究,需要建立妇女组织与党校、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四位一体的妇女研究基地。上海也正朝着建立研究基地、研究中心、研究高地的方向努力,部分单位已经申报了全国妇女研究中心上海研究基地。要以妇联牵头,以课题为纽带,以12个妇女研究中心为支持,以社会各界研究人才为核心力量,搭建一个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平台。以圆桌会议的形式研究妇女理论的大方向、大课题、大论坛、大创作,进一步聚集公共政策、法律、妇女利益等现实问题,为党政部门、决策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参考依据和信息服务。近日,上海社科院妇女研究中心与卢湾区联手建立妇女研究基地,充分发挥妇女工作者与理论研究者各自的优势,相互协作,共同开展调查研究和理论研究,积极推出一批较有影响的调研课题。他们的做法为我们提供了借鉴。
同志们,虽然上海在妇女和婚姻家庭研究方面取得了进步,但上海的妇女理论研究还存在不足。如:对妇女问题现状描述的文章比较多,但关于妇女地位变化的动因分析、发展机制研究的文章比较少;决策者与研究者之间的沟通渠道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以致在全国能够产生巨大影响的理论成果还没有。为此希望大家进一步紧密联系上海妇女发展,实现理论创新,对一些重大理论问题能够作出有说服力的解释和回答。比如,如何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妇女发展全局,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男女两性和谐发展;如何在新形势下,实现保障妇女权益,促进妇女发展,推动性别平等机制建立;如何充分利用科学分析的方法,建立完善性别统计指标;如何提升女性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科学引领发展、创新带动跨越;如何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有序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换代时,提高妇女就业层次;如何抓住筹办世博会的机遇,推进上海妇女整体素质上一个新层次等等。我想,今天我们提一些问题出来,等待大家在研究中能够解答。同时,这些问题可能也是我们前进中的目标和方向,是研究问题的一种新的动力,希望我们能够在共同努力中破解理论难题,实现新的跨越。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推动妇女和婚姻家庭理论研究任重道远,让我们以高度的责任感、紧迫感,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积极引导广大干部妇女、妇女群众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意识,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美好生活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