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女性资讯>> 学会动态 >>正文
 
家庭:建构和谐社会的基石

2007年8月23日 14:16

  家庭是介于个人和社会之间的组织设置,对个人和社会都会产生交互影响。本次研究从家庭功能的变迁和挑战、优化家庭生态环境以及提升家庭成员的幸福指数,推助社会和谐与稳定作出阐述。现将研究成果报告如下:

  一、家庭在社会转型中的功能变迁

  1、经济保障作用增强。据对920个上海家庭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家人下岗/失业、居住拥挤/还贷、子女教养负担以及经济拮据成为主要的家庭压力源,分别占34%至37%。同时调查还显示,当家里经济拮据或家庭成员需要帮助时,求助和获得父母、兄弟姐妹、儿女等亲属支持的比重和频率为最高。为此,家庭的生活保障已成为社会保障不可或缺的补充,也是抵御生活风险的“救生筏”。

  2、养育功能的结构优化。随着计划生育的全面推行,对优生优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家庭在提高孩子人口素质方面所付出的经济、心理和机会成本比以往更高,家庭养育功能面临结构优化的转折。

  3、儿童社会化功能削弱。家庭教育具有早期性和终身性的特点。然而,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增加了父母外出工作的时间和双重负荷,以致不少儿童接受幼托机构和大众媒体教育的时间比与父母共处的时间还多。尤其是电视、电脑等传媒对孩子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形成以及社会期待已不亚于父母,加上信息社会和数字化时代,父母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往往失去资源优势和传承价值,他们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方面的作用显著削弱。

  4、情感支持功用趋强。首先在于物质生活质量的提高后,家庭不再仅仅是经济共同体而更多地满足成员随之提升的对感情生活、心理支持的需求;其次,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紧张、焦虑成为现代人普遍的心理重负,而家庭是回归自然、享受轻松的温馨暖巢;再次,居住条件的改善使封闭型的独门独户住宅成为主流,人际互动减少。家庭成员更多地需要情感支持和相互陪伴,依赖家人的相互理解和关爱而减少生活压力。

  5、性规范作用弱化。最新一项全国性的随机抽样调查结果报告,已婚男女有过婚外性行为的分别为21.2%和5.1%(其中经理、厂长、老板高达56.3%),20岁至64岁的男性承认有过性交易的占7.6%。最新调查结果还显示,27.1%的已婚/同居男女认同性生活非常满意,62.1%比较满意,只有10.8%感到不太满意或很不满意。对于那些有婚外性伴侣者而言,无论与“二奶”、情人还是“小姐”的性生活,都不如与配偶作爱的感觉好,这主要是因为婚外性行为违反社会规范,匆匆忙忙的性生活难免会影响性高潮和满意度。

  二、家庭在社会转型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1、社会竞争和分化递增,家庭关系调适难度加大。职业流动的递增、终身教育的普及和资源的重新配置,使一些夫妻的职业、收入和社会地位发生明显的分化,双方的价值目标、兴趣爱好、婚姻需求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不一致趋增甚至难以协调适应。而异质夫妻的婚姻幸福感明显低于具有相同文化背景或在各方面同质较强者,他们中离婚者更多也为不少研究所证实。在网络时代,父母与子女在价值目标、兴趣爱好、消费意向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将不断加剧代际冲突。

  2、人口老龄化和家庭小型化,加重了家庭的赡养负担。2004年上海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老人已占19.3%,到2010年将达22.7%。据对上海920个家庭的调查结果显示,56岁至65岁年龄段被访男女独居或空巢的比重已分别为5%和31%,合计达36%,表明空巢家庭的生命周期已提前,数量明显增多。家庭结构小型化和人口高龄化,加上独生子女家庭的普及,未来家庭的中青年夫妇将面临照料护理父母乃至祖父母的沉重负担。

  3、离婚率上升使面临福利水平下降的单亲家庭递增。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的离婚率持续上升,2000年的粗离婚率是1980年的近3倍,上海的离婚率20年间增幅达7倍。尽管众多的离异男女将再婚,但每年100多万对夫妻离异以及因一方丧偶形成的单亲家庭无疑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在离婚、单亲依然承载社会世俗压力男女将面临福利水平下降、心理和社会适应困扰加剧,并程度不同地殃及孩子。

  三、创建和谐家庭,有效迎接挑战

  1、多点时间和家人共处。据对上海市区920个18岁至65岁男女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在业男女首肯“宁愿有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而不看重金钱”的分别占44%和50%,其中35岁至50岁中年人仅占38%,而中年男性每月或每周多次和同事/同行/朋友吃饭应酬的占到35%,中年女性只占11%。这主要是因为社会依然对男性的社会角色和事业成功予以厚望,而中年人由于赡老抚幼较重、单位又是业务骨干或主管,应酬、加班和出差是常事,有的甚至和家人一起吃饭的时间都极少,因此,中年男性更应多挤点时间、找点空闲与家人共处。

  2、学习增进互动沟通的艺术。家庭成员要增进相互沟通,多倾听对方的想法,多关注他人的需求。尤其要提倡父母耐心地凝听和理解孩子的心声甚至是离奇的想法,把孩子视作可信任的伙伴,了解他们的独特需求,平等地和他们一起讨论、说理和协商。有调查显示,翻看孩子私人物品、训斥打骂子女、过分干涉子女行为成了孩子“不喜欢父母”的三大原由,尊重子女、平等地和孩子交流沟通和言行一致的父母最受孩子欢迎。

  3、增加角色的弹性。首先,两性角色不宜定型化,增加独立自主性和角色的弹性,才能真正实现夫妻的平等伙伴关系和两性的全面发展。其次,转换社会和家庭的不同角色身份,既不要将工作中的紧张性压力或职位上的领导面孔和行为模式带回家,也不要让在家庭压力或冲突的负面情绪蔓延到职业岗位。而应适时调整自己在家庭内外的不同角色,以满足配偶的不同心理需求,增进婚姻生活的新鲜感、情趣和满意度。

  4、平衡代际互动的重心。目前养老、医疗等保障、保险尚未全覆盖,一些老人尤其是农村众多老人的生活条件仍难以获得基本保障的情况下,中青年夫妇宜适当调整重小轻老的家庭投入和忽视父母需求、过于溺爱孩子的失衡策略,给予父母更多的嘘寒问暖、聊天陪伴、经济支持和生活料理,使倾斜的爱的天平有所平衡。

  5、以积极的态度应对挫折和压力。据对920个上海家庭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无任何压力的仅占13%,其中下岗/失业、子女教养、居住拥挤以及经济拮据成为最主要的压力源。面对挫折和压力,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才能:一是视危机为转机;二是增进成员间的沟通;三是对压力重新命名;四是资源的开发利用。

  四、优化家庭系统良性运行的生态环境

  1、社会政策保障家庭功能的发挥

  (1)以家庭为单位的政策导向。以家庭为单位纳入医保,将医保受益面扩大到家属,这种改革思路值得倡导。除了城市医保,其他如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等不妨也考虑以家庭为单位。此外,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和服务也应考虑家庭人口数,我们期待最低生活保障也尽早以家庭人口为依据实行分级标准。

  (2)弱势家庭及其成员的特殊关怀。一是高龄、特困老人和空巢家庭的特殊关怀,倡导不同居子女主动分担部分服务费用,给予父母更多的嘘寒问暖、聊天陪伴和体恤关爱;二是单亲家庭的人文关怀应引起关注。由于单亲家庭的父/母独自抚育子女须付出双倍的经济、时间和精力,不少人难以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和接受终身教育,或为了照顾子女往往放弃某些高薪职业或减少了升迁机会,在社会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因此,不仅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制定、税制减免应考虑单亲家庭的抚养负担,而且享受再就业扶持(包括职业培训、优先上岗)政策的对象也应涵盖单亲弱势群体。此外,鉴于大多数离婚后与子女分居的父母不承担或少付孩子抚养费的现状,有必要将子女抚养费给付标准的司法解释上升为法律,使之公开、透明和便于操作,以切实保障未成年子女的健康成长和扭转单亲家庭的贫困化趋向。

  2、推进中国特色的家庭支持网络

  首先社会应鼓励亲属支持网络,如鼓励城市房产开发商多建小房型的经济适用房,既满足众多工薪阶层和下岗、退休的中老年家庭的需求,又便于老少家庭有分有合的代际互动。在税收上对抚养、扶养和赡养负担较重者试行减免政策,鼓励家庭支持网络的建立。其次,整合非正式的社区服务资源。街道、居委会主要利用正式的行政资源和部分社会资源,通过组织、培训形成一支社区服务的志愿者/单位队伍,开拓社区服务新领域,使更多的家庭共享社区的教育和服务资源。再次,推进专业性的家庭心理咨询和治疗。有关部门应采取积极的扶持政策,以促进心理咨询事业的发展,使其成为速变社会中一个不可缺少的支持系统。

  3、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家庭新文化

  (1)幸福主义为导向的家庭价值观。现代社会应更关注婚姻家庭的内在质量、个人的幸福感而并非只是其完整的外壳,应把关注点更多地集中在增进婚姻主体的福利和满足、提高他们生命质量的人文关怀上,而不应让婚姻当事人肩负起不该由个人承载的过重的社会压力。

  (2)多元、开放的生活方式和关系模式。解构传统定型的两性分工模式,为女性参与社会、择业升职创造更公平合理的机制,倡导男子多参与家务、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对于弘扬性别平等的先进文化,改善和优化两性自由发展的社会环境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双向社会化的代际互动新文化。“反向社会化”现象的出现,既提高了未成年子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和决策权,同时使中年父母提高了对速变社会的适应能力,亲子间的“代沟”也减少了对立而增加了理解、宽容和取长补短的融合。“向孩子学习”将掀起亲子关系的深刻革命,21世纪的家庭代际互动将在撞击、磨合中更加民主、平等和融洽。

  4、普及家庭科学教育和训练

  首先,将婚前教育纳入正规教育体系。一是在性教育中增加有关择偶、恋爱及家庭人际关系调适等方面的课程内容;二是在大专院校开设婚姻家庭讲座,并在有条件的社会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院系逐步纳入选修或必修课程;三是一些区、县的民政、人口与计划生育部门也对婚前教育做出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其次,把家庭科学知识普及到社区,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在社区普及家庭科学的相关知识通常更具广泛受惠性也更见成效。

来源:市婚姻家庭研究会  作者:徐安琪 张亮 刘汶蓉    
 
【关闭窗口】
东方新闻网与上海妇女联合会联合主办,上海女性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严禁复制或镜像
沪ICP备05024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