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女性资讯>> 学会动态 >>正文
 
上海外来务工者子女心理健康现状和相关因素研究

2007年8月23日 15:38

  伴随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建设推进,流动人口规模逐渐扩大,“举家迁徙”的家庭式流动比例也大量增多,这使得外来务工者子女逐渐成为研究者关注的少年儿童群体。本研究使用调查和访谈方法,对闵行地区400名上海外来务工者子女施测心理量表,评估上海外来务工者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现将研究分析如下: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对务工子女使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在上海某外来务工者聚居地区一所民工子弟小学中,调查4至6年级共411名学生,相应选取6所上海公办小学,对在校3至5年级的本地学生发放问卷。务工子女回收问卷411份,有效卷率97.3%;本地学生回收问卷434份,有效卷率94.4%;总有效率95.9%。务工子女年龄范围8至16岁,平均12.1岁,本地学生8至13岁,平均10.3岁。对民工子弟小学5至6年级的17名学生进行半结构式访谈,12男生,5女生,平均年龄12.5岁。

  务工子女调查问卷由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MHT)、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6个开放式问题组成。本地学生的问卷由MHT、ASLEC两部分组成。

  MHT按焦虑情绪所指对象和焦虑产生的行为两方面测定,由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8个内容量表构成,以“是”、“否”2分记分。

  ASLEC主要由可能引起青少年心理应激的26个负性生活事件构成,分为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健康适应和其他6个因子,采用5点评分,适用于青少年生活事件发生频度和应激强度的评定。

  EMBU用于评价父亲和母亲各自的教养态度和行为。父亲养育方式分成情感温暖和理解、惩罚和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和否认、过度保护6个因子;母亲养育方式分成情感温暖和理解、过分干涉和保护、拒绝和否认、惩罚和严厉、偏爱被试5个因子,采用4点评分。务工子女访谈提纲由学校学习、家庭氛围、环境适应、个人期望等内容组成,所有数据输入SPSS13.0中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

  与本地学生不同,大多数外来务工子女不是独生子女,该比例达到70.5%,其余绝大多数是独子家庭,有女儿的家庭中部分有3个或3个以上孩子的情况,反映外来务工者中的“男尊女卑”思想仍然很严重。

  外来务工者文化程度较低,受教育程度在初中以下父亲占70%,母亲占81.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父亲占30%,母亲占18.5%,母亲的总体受教育情况比父亲更差,这将对子女的家庭教育质量有很大影响。

  当问及务工子女“喜欢地是上海还是家乡”时,有69.6%的孩子表示喜欢上海,有28.4%的孩子喜欢家乡,有2%的孩子两地都喜欢。喜欢上海的主要原因是城市的读书条件好、生活环境优于家乡、能与父母在一起;喜欢家乡的主要原因是家乡生活更轻松、温暖、快乐,人际环境熟悉,有归属感,没有隔离和受歧视的感觉等。这些数据反映务工子女因为对城市的先进和文明程度认可、向往而喜欢城市生活,但是他们对城市的归属感不如对家乡的归属感强烈。

  当问及“你最大的心理烦恼是什么”时,有86.5%的孩子作了回答,有53.2%的孩子说,成绩不好、作业多、怕考不上大学是最主要的烦恼;有26%的孩子的烦恼来自于家庭,表现为怕被父母打、怕父母对己不公平。有5个孩子写下“害怕无缘无故被爸爸打”、“父母用粗铁棍不停打我”等文字,直接反映出外来务工家庭中存在较多的体罚式管教和家庭暴力的突出问题;另外,外来务工家庭中对不同孩子态度不同,尤其是对男孩和女孩态度有失公平,这也成为孩子们的突出烦恼。不仅如此,外来儿童在城市生活中体验到人际紧张、歧视和差别待遇,这些也成为他们突出的烦恼来源。换而言之,外来儿童害怕被人看不起、受人冤枉、被老师和同伴群体差别对待。

  三、心理健康令人担忧

  将MHT的分量表得分〉8作为有心理障碍的诊断标准,务工子女心理障碍的检出率高达46%。其中,最突出的心理问题是学习焦虑,有39.5%的务工子女存在这一心理问题,他们上课时紧张、担心被老师提问、对考试怀有恐惧心理、因为怕考试失败而无法安心学习。除了学习焦虑之外,自责倾向和身心症状等心理问题也出现较多。与本地学生相比,务工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较差,在各种心理障碍的发生率和表现程度上都显著高于本地学生,尤其表现在冲动倾向和对人焦虑两个问题上。这反映与城市本地孩子相比,该群体在多方面都存在心理冲突和心理危机,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十分令人担忧。

  四、负性生活事件

  ASLEC结果显示:与本地学生相比,务工子女更频繁地遭遇到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他们接受到更多人际压力、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等性质的消极事件影响,突出表现在预期评选落选、升学压力、与人打架、被盗或丢失东西、家庭经济困难、遭遇意外事故等事件上。这反映出务工子女的生活经历坎坷、生长环境差、生活质量不高。务工子女经历的各类负性生活事件、父母的不良养育方式与各种心理障碍的发生有显著相关。在生活事件中,人际紧张、学习压力、受惩罚、资源丧失等因素与总体心理健康水平和8项心理障碍的产生均有密切关系。

  父亲使用惩罚式、过分干涉和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母亲过分干涉和保护的教养方式与孩子心理障碍的发生率显著相关,即父母使用上述不良教养方式更多,他们的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频率更高、程度更严重。

  五、父母养育方式

  与常模相比,外来务工家庭中的父亲和母亲都明显缺乏对孩子的情感温暖和理解,不注重用民主、温暖的方式教育孩子。父亲使用惩罚和严厉教育的方式也明显高于常模,反映家庭中父亲常常使用体罚、责骂等粗暴方式进行管教,对孩子的情感教育明显不够,这样的父母养育方式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六、结论

  (1)外来务工者子女心理健康现状堪忧。对外来务工者子女心理健康状况的先前研究多认为:该群体比较自卑、退缩、学习动机不强、社会性发展不良等。通过此次心理评估发现,该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确实不良,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令人担忧。其中,学习压力大和学校适应问题严重成为该群体突出的心理问题。具体表现为:外来务工者子女担心学习成绩、害怕考试、害怕对不起父母而倾向自责,从而产生心理紧张和焦虑,并且容易出现身体症状。这些心理问题若不得到及时、有效解决,孩子的身心发展和人格成长都会受到严重影响。

  (2)外来务工者子女的生活中经历了更多的消极事件,这对个体产生较深刻的负面影响。由于生活经历曲折、多次迁徙、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等原因,外来务工者子女在现实生活中体验到更多的人际紧张、学习压力、受惩罚、社会资源丧失,这些负面经历容易使个体产生心理应激。长期不排除这些应激的负面影响,儿童的身心会受到很大伤害。因此,为孩子创造稳定、安全、和谐的优良成长环境,对孩子情绪稳定、人格完善、心理健康十分有益。

  (3)城乡教学差异和父母期望造成外来务工者子女学习压力过重,而且城市居民对他们的歧视和差别待遇更加重了这些孩子的心理苦恼。城市教学要求严格、标准高、教学内容不同、父母期望过高等外在因素对务工子女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从而容易使孩子产生适应不良。在家庭中,子女得不到父母的温情关怀和理解支持,由于犯错和成绩不佳经常被责骂、体罚、粗暴管教,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和报复行为。在城市生活中体验到的不公平和紧张的人际氛围,更容易引发儿童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产生不良情绪体验和行为方式,长期使用这样的应对方式,容易与主流生活逐渐脱节,造成社会适应问题。

  (4)鉴于目前针对这一弱势儿童群体的心理干预和健康教育工作还远不能满足需要,心理卫生工作者应在外来务工者聚居地和民工子弟学校开展更多工作。目前,在几大城市的民工子弟学校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处在起步阶段;在外来务工者聚居的地方,心理服务也刚刚展开,远不能满足庞大的外来儿童群体心理发展和自我成长的需要。鉴于外来务工者子女多数是未成年儿童和青少年,正处在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他们面临着多种心理危机的挑战,心理卫生的专业工作者应该加强对于外来务工者聚居地区和民工子弟学校这些城市边缘地带开展工作的力度,针对城市的弱势群体开展切实有效的心理服务和干预工作,促进弱势群体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提高。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  作者:方鹃    
 
【关闭窗口】
东方新闻网与上海妇女联合会联合主办,上海女性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严禁复制或镜像
沪ICP备05024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