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曾称小歌班、绍兴戏剧、绍兴文戏、绍剧、嵊剧。它的前身,是浙江嵊县一带流行的说唱形式——落地唱书。时至今日,越剧进入上海已有九十年的历史。在越剧百余年的发展史中,上海的城市文化对它的影响和作用是深远的。如何看待在上海都市文化中逐步成长起来的越剧以及都市文化对越剧的影响,是在本文中进行阐述的。
“海派”文化背景。市民文化是上海文化的核心。伴随着市民阶层的兴起,产生于城市居民公共生活的市民文化,与西方文化有着不同的传统和意义。由于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导致市民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文化的浅薄与缺乏。市民文化消费的基本动机是娱乐、放松、宣泄。上海特殊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造就了海派文化的特殊面貌和矛盾品性:新奇变异、追逐时尚、通俗娱乐、兼收并蓄、不拘一格,具有容纳百川而开风气之先的海量和气度。它融合了中西文化之长,是适应了近代上海城市生活的市民文化。
越剧就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逐步发展起来,并走过了她百年诞辰。那么,追随着海派文化的大环境,越剧自身的文化特色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越剧的文化特色。在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越剧从乡村走向了城市,经历了上海都市文化的熏陶和浸染之后,通过一些积极而有效的改革,最终形成了自身鲜明的艺术风格与文化特色。由于发源于乡村,越剧始终没有沾染多少都市的浮华气与学究气,讲述故事的方式总是朴素而自然。但进入城市的时间毕竟较早,基本艺术格局是在城市定型的,而且进入的又是上海这样一座国际化大都市,这就既保留了朴素的特点又显得平易而又清丽。
总的说来,越剧采取的是一种慢慢梳理、娓娓道来的温和审美方式,而在这喜怒哀乐中,又是以“哀”为主的——尽管很多戏的结尾都会被按上一个华丽的大团圆结局。在情节的设置上,偏重情感而少哲理的思索,善于表现人物的情感,喜欢在一个个简明的故事中铺陈情感的变化与波折。无疑,越剧的表现方式比京昆更接近生活,较少作象征性的提炼。但所表现的抒情故事,在社会深度、人生观念和生命意识等方面,往往显得比较贫弱。越剧还有一个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即女扮男角。女扮男角在戏曲舞台上时有所见,然而满台女扮,成为一个女性戏曲,在全国300余种戏曲里却只此一家。
都市文化对越剧的影响。上海都市文化对越剧的影响可谓是多方面的,而最引人瞩目的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越剧善于向其他艺术学习,如话剧、电影、昆曲等表演艺术,以丰富和发展自身。越剧向他们学习,正体现了在海派文化的熏陶下,她自身所具有的兼容并包性。当然,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很好地丰富了自己。第二,越剧在以擅长演绎古装题材的抒情故事的同时,也编演了一些时装戏和现代戏。且不论越剧上演这些剧目是否符合本剧种的艺术风格,或者说越剧是否适合演绎这样的题材,但就都市文化对她的影响而言,还是具有积极意义的。至少,这些新剧目的上演,应使当时的观众感到了一些新意。第三,越剧依靠报纸、杂志、电台等一些媒介,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这些报刊杂志的发行使越剧在上海这座城市中得到了更为广泛而深远的传播。
越剧的市民口味。越剧是在上海市民阶层特别是小市民的哺育下成长繁荣的,这当然会使她身上薰染上相当浓厚的小市民气味。同时,这也是和越剧这一剧种自身的艺术风格相协调的。一直以来,有一种观点认为越剧总是缠绵于才子佳人,是迎合小市民趣味的一种表现。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当然所谓的“市民口味”,也并不一定仅仅体现在“才子佳人”戏中,越剧所擅长演绎的其实是一种民众之情,它包括爱情,同时也包括亲情与友情。唯有正视现实,才能使越剧得以更好、更健康的发展,一味苛责小市民趣味,看不到剧种自身的特色,对于越剧和热爱越剧的观众而言,都是有失公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