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下午,由上海市妇联、上海市作协、华东师范大学、文学报社等单位联合召开的“新时期上海女作家群体创作研讨会”在巾帼园举行。来自本市著名的女作家、评论家、妇女社会活动家及媒体记者约50余人出席研讨会。市妇联主席、市妇女学学会会长张丽丽出席会议并致辞,华东师大党委副书记杜公卓讲话,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王纪人主持会议。
与会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市作家协会的女作家占总数的17.2%,其中35岁以下的女作家占到70%左右,她们创作极为活跃,由此带来小说、散文、诗歌、影视文学、儿童文学、文学评论等文学样式的繁荣,取得了非凡的成绩,如王安忆的《长恨歌》获得矛盾文学奖、王小鹰的《丹青吟》获得上海文学奖,王晓玉的《田教授家的二十八个保姆》、殷慧芬的《汽车城》获得好评,可以说女作家对时代特征的把握、对生活的真切感悟,逐步形成了女性创作群体的共同特点。一是与上海的男作家相比,女作家更有感性思维与表达的优势;二是上海的女作家具有沉稳、执着的创作心态;三是上海女作家的视野似乎也略胜一筹;四是女作家主体意识较强,能处理好创作与生活的平衡。与会者还指出,女作家创作群体整体水平比较高,创作上形象思维优于男性,但在敬业精神、创作思路上还有待于进一步拓展。会议建议新时期女作家群体要关注上海城市的发展,贴近百姓、反映生活,充满激情,进一步注入新的创作元素。要积极反映上海的海派文化,创作出与时代同行的好作品。与会者还呼吁,从保存和传播女作家的作品出发,希望尽早建立上海女作家创作资料库,让更多的人关心和研究上海的女性文学创作,促使其走向更加繁荣,为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和整个民族的精神素养发挥更大的作用。华东师大党委副书记杜公卓希望女作家能到高校为女大学生开设文学创作讲座,传播创作的思想和内涵。上海市妇联主席张丽丽欢迎著名女作家回“娘家”,希望继续加强与女作家的合作,积极为女作家做好真诚、真情、真心的创作服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