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婚姻家庭>> 婚姻视角 >>正文
 
“30+”熟女更易找到真爱

  1986年美国社会最耸动的一条新闻,莫过于《新闻周刊》6月的封面故事《等王子,白了头?》。记者Pamela Abramson根据当年一则哈佛与耶鲁两个大学3位学者所做的人口婚姻调查,白描出美国30岁女性“白骨精们”的愁嫁现状———工作成功的社会精英女一旦跨过30线,走入结婚殿堂的机会将随年龄大幅下跌。
  35岁熟女遇到白马王子的概率,低于5%,而40岁女人“结婚的概率,2.6%,还不如在路上遭恐怖分子袭击的概率高”。
  20年后的今天,《新闻周刊》重拾旧话题,寻找到当年接受采访的14位30+女子,并惊奇地发现其中有11个人在35岁之后寻找到自己的“Mr.Right”,剩下的3个也乐享逍遥单身生活。
  是时候推翻老论调了!
  
  20年前,辩论题回放3位学者,断言熟女嫁人概率低
  
  引发这一场长达20年关于“高龄女愁嫁”辩论话题的由头,是1986年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的3位著名社会学学者Neil Bennett、David Bloom以及Patricia Craig,做的一个关注30岁后未婚女子的社会调查。
  “女人能在30岁后找到幸福的婚姻吗?耽误了30岁前的出嫁黄金时间,是否意味着她们将吞咽终生嫁不掉的恶果?是否高薪、高智商、高学历的女人比普通女人更难嫁?”80年代末婴儿潮来临和人口猛增,让社会学学者们对这3个问题起了好奇心。
  比对过大量数据走势,他们发表出一篇报告,预言美国女人30岁后的出嫁“走势图”———30岁的女白领,只有20%概率结婚;35岁之后降低到5%;等到40岁,你要有勇气面对2.6%。
  硬邦邦的数字丢过去,砸倒大批80年代末的保守女性。她们唯恐自己变成男人市场中挑剩下的那棵黄花菜,于是重新衡量工作和家庭的人生比分。
  
  20年后,新调查振奋人心 3位熟女,寻找迟来的白马王子
  
  1986年6月,美国《新闻周刊》曾因为报道中一句“40岁女人结婚的概率,还不如在路上遭恐怖分子袭击概率高”,遭到许多大龄未婚女愤青的憎恨和唾骂。
  “我的母亲是在一个电台节目中,听到主持人讨论《新闻周刊》上的‘三高女’婚姻调查。老人家听说美国女人一旦超过30岁,嫁人的概率就不足20%,顿时紧张起来。”彼时刚从哈佛毕业的CarolOwens回忆当年全社会关注这个话题的盛况,“她在晚饭桌上命令我,‘你不能老呆在家里,必须出去见见男孩子,立刻,现在!’妈妈说完把我赶出家门!”
  要知道,当年美国还未发生“9·11事件”,“遭恐怖分子袭击”在美国人眼睛里,恐怕比天上落陨石都小得多。《新闻周刊》借此比喻40岁女人嫁不出去的概率,吓坏了一帮母亲和超龄熟女。
  如果说缘分是一种概率游戏。那么当你听说自己出嫁的概率比遭遇恐怖分子袭击更小,有多少女人会鼓足勇气玩这一场游戏?1986年接受《新闻周刊》采访的Andrea Quattrocchi、Laurie Aronson和Catherine Casey挺身而出,做了这个辩论题的反面例证。
  2006年6月,她们侃侃而谈自己在过去20年中顶着压力寻觅王子的过程,内容精彩不亚于《欲望都市》连续剧剧情。
  与此同时,社会学家Joshua Goldstein、Catherine Kenney和Martin参与的新一轮人口婚姻调查给出与20年前截然不同的结果——80年代末的30+女人如今只有10%未婚,而许多人在30岁后找到真爱。正相反,女人30岁后比30岁前更容易找到合适的男人!

来源:申江服务导报      选稿:赵小磊
 
【关闭窗口】
东方新闻网与上海妇女联合会联合主办,上海女性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严禁复制或镜像
沪ICP备05024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