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婚姻家庭>> 婚姻视角 >>正文
 
科学能挽救脆弱的婚姻吗?

  离婚!离婚!离婚!在今天的中国,离婚指数正以惊人的速度攀升。在一些大城市的中心城区,当年结婚与离婚对数之比甚至逼近50%。有专家说,这是时代的进步。也有专家忧虑,欧美发达国家因离婚而带来的社会难题将在我国重现。对此,专家呼吁:应当尽快普及科学的婚前教育。但,科学的婚前教育真的能狙击高离婚率吗?
  
  离婚潮向我们涌来
  
  几乎没有人会否认,当今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变得越来越不稳定了。自去年10月1日,新《婚姻登记条例》正式实施以来,由于手续更加方便,结婚、离婚的数量呈现直线上升的趋势。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全国各地似乎掀起离婚高潮。
  
  记者从大连市民政部门了解到,自去年10月1日至今年9月30日,大连市登记结婚数4.5万对,离婚数10338对,比前一年都有大幅增加,其中离婚数量增加3000多对。与1995年相比,大连市的结婚数量没有明显增加,而离婚数量增长一倍以上。
  
  在大连城市人口集中的中山区、西岗区,今年结婚数量与离婚数量之比达到3:1甚至2.8:1,一位从事婚姻登记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是怎么了?离婚成倍增长,我们都忙不过来。一个家庭这么容易就碎了。两口子打一架就离了。"
  
  不仅大连,全国各地也不断传出"离婚警报":
  
  北京市东城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的统计表明,新《婚姻登记条例》实施后,从2003年10月1日至2004年9月30日的一年间,东城区婚姻登记处共办理离婚登记近1700对,而前一年这一数字为500对,数量上升了近2.5倍。
  
  地处西南的成都1-10月共办理离婚20387对,结婚63856对,离婚人数与结婚人数之比达到1:3,创下有史以来的最高纪录,部分城区竟达到1:2;
  
  东北的"钢都"鞍山民政部门最近统计显示,近一年来鞍山离婚数字比去年增加一倍。以往很少离婚的中年人成了离婚主力军。
  
  有资料显示,如果以当年结婚对数与当年离婚对数之比来计算离婚率,1979年全国平均为4%,1999年13.7%,到2003年达到15%。2003年北京登记结婚数是9万对,同年法院和婚姻登记处登记离婚数是4万对,离婚率达到40%多。
  
  近50年来,中国曾出现过三次离婚高潮,其中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离婚高峰中,全国出现了110多万对离婚者;文化大革命中第二次离婚高潮,离婚人数高达180多万对,第三次高峰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从这以后离婚率一直处于快速攀升的势头。
  
  今天的婚姻是个复杂、艰难的事情
  
  有关人士分析,当前的离婚高峰原因主要有:一是新《婚姻登记条例》简化了离婚手续,使离婚更具有私密性;二是社会竞争加剧,生活、工作压力大,容易引发家庭矛盾;三是外界诱惑增多,引发婚外情;四是一些人视婚姻为儿戏。性不和谐、躲债、为子女择校等甚至也成为离婚的理由。
  
  从事婚姻登记工作十几年的于女士认为:"社会正在经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生活状态、工作状态不稳定,心情不稳定,婚姻又怎么能够稳定呢?人们似乎更注重现实,对感情不太珍惜,甚至不愿进一步调节矛盾。他们觉得离婚就可以解决问题。实际离婚后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处理。外界诱惑太多了,如果对婚姻缺少责任感,自律性差,感情、经济、孩子教育哪一个问题处理不好,都可能让婚姻触礁。"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资深心理学教授陈一筠女士从事婚姻家庭研究长达20年。她认为,绝大多数婚姻从走向红地毯到走向离婚法庭和民事离婚登记处真的不是诚心的,也不是道德败坏的结果,其中共同的原因是他们不曾想到,今天的婚姻是多么复杂多么艰难的职业。过去几十年,传统婚姻作为经济合作社、生育共同体,无师自通,很简单,不需要多少学习。幸福也好不幸福也罢,都要把婚姻进行到底,白头偕老,从一而终。但今天的婚姻不再是经济合作社、生育共同体等自然本能的关系,而是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以心理和谐、文化般配和性生活美满去维持的婚姻。这样的婚姻比过去传统婚姻更高级、更文明、更进步,但是更脆弱,因为在这样的婚姻中,如果不懂得怎样去建设感情,维护感情,丰富感情,把感情进行到底,那么两个人之间主观认定的感情就将不堪一击。现在,这种婚姻的转变恰恰被人们忽视了。由于人们对婚姻的高期待、高愿望和实际维护婚姻能力低下,导致我们普遍看到夫妻在婚姻中挣扎的现实。
  
  科学的婚前教育走上前台
  
  陈一筠教授近来一直致力于倡导科学的婚前教育。她认为,当今世界,几乎所有职业都需要漫长训练,每一个进入岗位的人要经过漫长的辛勤的学习,从小学到大学到博士,才能拿到准入证进入他的岗位。而做夫妻和做父母,是世界上最精细、最复杂的职业,可大多数人却没有经过学习,没有获得相应的技术就上岗了,怎么能够经营好管理好呢?因此大量婚姻解体说明人们缺少美满婚姻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在陈教授看来,当前人们的婚姻家庭观念存在诸多误区。
  
  误区之一:浪漫爱情是婚姻成功保证。浪漫爱情具有本能性、主观性和虚假性,但却被浪漫的当事双方大大忽视了。现代人对爱情最大误解以为坠入情网就是爱情,坠入情网,性冲动占了很大成分,但是仅仅在性的冲动下就决定两个人结婚那就非常危险,婚姻关系不是性的天堂,但性关系再重要不是婚姻生活的全部。夫妻关系有太多的内容,同甘共苦、同舟共济、相依为命,风烛残年,临终关怀,太多太多内容,远远超越当初坠入情网的性激情。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浪漫爱情双方极大地调动了爱情双方的心理能量,不知寒冷、不知饥饿、不知疲劳,这就是浪漫爱情的主观感觉错位。爱情具有极大魔力,常常使一对不般配的男女结成夫妻。一旦走入现实婚姻,这种主观性就会在客观性面前荡然无存。99%的夫妻不会一辈子都在经历浪漫爱情的高峰体验。这是事实,是科学。科学的婚前教育告诉热恋中的人们,结婚前瞪大两只眼睛,婚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浪漫爱情其激烈的程度跟婚姻长短没有关系,事实是越是浪漫的激情如火如荼,婚姻的寿命越短,来得容易去得快,一闪即过的爱情造就一闪即过的婚姻。
  
  误区之二:离婚给当事人带来种种好处。事实上并非如此。对孩子来说,高离婚率导致下一代成长困境。美国学者研究表明,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孩子的心理疾病发病率、违法犯罪率都大大正常家庭的孩子,这些孩子后来的学业、事业、本身的婚姻家庭失败的状况也高于完整的父母双方关爱的家庭的孩子。对妇女来说,高离婚率所带来的妇女问题层出不穷。原来人们设想妇女获得平等的离婚权,可以再次进入幸福的婚姻。但一项在北京城区所做的调查发现,从1990到1995年,100对2个城区35岁以上离婚夫妇跟踪五年之后发现,男方80%以上在五年之内相继结婚了,而女方只有10%有幸结婚。由于妇女平均年龄要长于男性,这些妇女后半生注定要在孤独中度过,影响健康,影响心情,影响经济状况。单身母亲成为城市新增特殊贫困阶层,成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一大问题,更严重的问题是直接危害妇女权益。对男人来说,离婚并没有给男人带来实际上的好处。男人每离一次婚就得分割一次财产,更重要的是,离婚所造成的心理损害、社会关系断裂也造成了男人严重的心理问题。近几年来,北京、上海、广州复婚人数大大上升,其中一多半是男方提出来的。
  
  陈一筠教授认为,四大因素影响现代婚姻成败:
  
  一是文化上的般配性。文化资本的代际传递来自于社区,来自于家庭,来自于受教育水平,两个人在文化上的般配性暗中影响着婚姻的成败。谈恋爱的时候就要由表及里,由外到里,彻头彻尾了解对方的文化。家庭出生背景、社区成长环境包括亲属网络的影响、受教育程度,都影响一个人的内涵,教养、修养、举止,行为举止,待人接物。如果两个人有着不能跨跃的文化深渊,这样的婚姻很难拯救。
  
  二是价值观相同。我们今天处于多元的经济社会,人们的价值观势必有多元的趋势。作为同事、朋友、邻居甚至兄弟都有不同的价值观,但是如果作为夫妻没有相同的价值观念,互相接受对方的价值观念,他们就很难相处。
  
  三是性格相合。性格没有绝对,由可变的不可变的部分。一个人基本性格类型受先天遗传因素影响,也有受环境影响而改变的。婚姻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人的性格类型。从心理学角度看,一个人在选择配偶的时候,潜意识里是在选择自己不具有的性格类型。但有人格缺陷、心理疾病的人不该成为选择的对象。不要以为结婚前表现不好结婚后可以改变,心理疾病不是夫妻关系可以治疗的。当一个人心理疾病没有治好,和任何人结婚都是悲剧。如果发现恋人有特别残酷、特别自私,特别多疑、妄想狂倾向的时候,可能不是性格问题,而是人格障碍。应劝其到心理医生那里治疗。有心理疾病的人对周围的人构成威胁,不是自毁就是毁人。
  
  四是年龄合适。一个人有三种年龄,一种是生理年龄,户口本上写的;一种社会年龄,取决于他的成熟性,阅历;还有一种心理年龄,跟心理状态有关。选择配偶是在选择社会年龄和心理年龄,而不是完全选择生理年龄。人们通常以为男女相差两岁最好,但这是一个错觉。科学告诉我们,男女在年龄上差十岁、八岁都没有问题,但科学也不赞成刻意追求男大女小或女大男小婚姻,因为差一代人以上,就有代沟了,社会年龄不相当、心理年龄不般配。
  
  但专家同时指出,选择配偶不过是选择原材料,幸福婚姻是创造出来的艺术品。完美的婚姻由科学的婚前教育开始,但科学的婚前教育并非是完美婚姻的保证。美好的婚姻需要一辈子锲而不舍地创造。创造成功的婚姻有许许多多的科学知识和技巧,每一个婚姻发展的阶段都有创造的机会,都需要人们去调理。只有不断地学习婚姻的科学知识,才能把美好婚姻进行到底。
     
 
【关闭窗口】
东方新闻网与上海妇女联合会联合主办,上海女性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严禁复制或镜像
沪ICP备05024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