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医生:让自己的孩子坐在水中,全程观看妈妈生产弟妹的经过,这一做法无疑和中国传统文化中“长幼尊卑”的礼教观念有些冲突。在昨天的水中分娩讲习班现场,一位医务工作者告诉记者,“我从没让女儿看到我不穿衣服的样子”,她表示家庭水中分娩虽然有技术优势值得在中国推广,但要真正被国人接受,恐怕还得先越过观念上的鸿沟。
市民王女士:王女士的儿子小时候很喜欢问她,“妈妈,我是从什么地方来的?”,“是从妈妈的肚脐眼里钻出来的吗?”每当此时,她总是顾左右而言他,或者含糊其辞地承认“就是从妈妈肚子里来的”。相信有这样经历的父母并不少,如何给孩子一个确切而严肃的答案让大多数成年人感到头痛。从事教育工作的王女士尽管有一定的文化修养,但对于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她依然有些不知所措。因此,王女士举双手赞同家庭水中分娩,“通过一个真实自然的全程参与,让孩子了解到事物的真相,这比说教和隐瞒有意义得多了”。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幼儿心理学教授高鸿云:
不同年龄段和个性的孩子在面对这种情景时的反应会有很大区别。
3岁以内的孩子对世事仍处于懵懂状态,他对水的兴趣相当得大,因此妈妈分娩的“浴缸”中可能会产生浓浓的家庭嬉戏般的温情,这种温情对孩子无碍,对产妇有益。
10岁以上的孩子,生活在目前信息量大、观念较开放的社会里,相对于过去同龄的孩子早熟了许多,他们看了母亲为生产所受的痛苦,大多会受到感动和震动,这对今后家庭生活而言是很重要的,在国外有些家庭在经历过水中分娩后终身不再有争吵。
但是,3岁以上10岁以下的儿童,生理心理都没有成熟,在突然面对伤口、鲜血以及刚刚降世的家庭新成员脸上的胎紫和绒毛后,心理承受能力则让人担心。这阶段的孩子对陌生情景具有高度警觉性,尤其对一些恐怖或刺激的场面或人体的直接暴露会感到害怕,观摩水中分娩可能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或者在成年后对分娩有顾虑,从而在婚姻及生育问题上留下心理阴影,或者从此对母亲无比崇拜和敬仰,成年后充满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