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亲子园地>> 幼教新闻 >>正文
 
4岁女孩模仿广告行为闯大祸

  小男孩嘴唇肿得翻起来,小腿粉碎性骨折,谁能想得到,这样的伤害竟然是一个4岁的小女孩造成的。

  电梯里玩“铁沙掌”

  上周末,袁女士带着4岁的女儿到亲戚家。电梯门缓缓关闭的时候,小女儿突然侧过身子,将电梯里的一个小男孩猛地往外推。男孩往前一冲,当即俯面扑倒,右脚卡在电梯槽里。男孩母亲顿时惊叫,还没来得及拉开电梯门,男孩的小腿已经被门重重地夹住。
  经医院检查,男孩右小腿骨折,身体多处皮肤擦伤,须绑石膏两周卧床1个月。袁女士先赔付了1500元并留下联系电话。
  回到家,袁女士责问女儿,女儿笑嘻嘻地说:“电视广告里就是这样做的,老好白相!”原来女儿竟是在模仿某著名快餐广告的画面:一个女生手拿一大杯饮料和薯条,与男生快步走进电梯,超载铃响,女生伸手将身边的另一位女生推了出去,电梯门顺利关上。

 儿童喜欢模仿广告

   袁女士觉得自己找到了祸根:“就广告里这一推,害了男孩,也苦了我们。”她说女儿就爱看电视广告,尤其是那些她爱吃、爱喝、爱穿、爱玩的东西,眼花缭乱的画面总能逗得她咯咯直笑。时不时还能模仿广告里人物的动作、语言秀上一段,家人总夸她学得快。”
  另一位蔡女士对电视广告也有着类似的不满。她向记者反映,9月份儿子就要读小学一年级。报名时,老师问他最喜爱看的电视节目是什么。他答广告。老师让他模仿一段,儿子大声念道:“泡了吗?漂了吗?泡泡漂漂……”老师和家长当场愣住,一问才知那是某品牌洗衣粉的广告用语。
  幼儿园的任老师说,现在许多格调低下的广告对儿童心理成长的不利影响确实很大。“尽管我们一直教导孩子要互谦互让,但有一次小朋友为抢一块大些的蛋糕,争吵打架甚至大哭大闹。事后才知是某品牌冰淇淋广告教的。

  让不良广告远离儿童

  心理学家表示,广告尤其是电视广告独具诱惑。不良广告大多违背社会的公序良俗、礼貌道德。通过一些反常的举动或挑逗的言语来刺激感观,加深印象。尽管它不会像色情网站那样,对未成年人的心理造成严重后果。但是,儿童的启蒙教育就好比盖房子打桩,如果桩本身折伤有洞,只要风轻轻一吹,房屋就会倒塌。
  袁女士的女儿她并不认为“推人”行为可能造成伤害。即便这件事情没有发生,“推人”的动作会始终印在心里,将是很大的隐患。
  不少家长呼吁,广告商在设计、制作广告时,应多为孩子考虑,可请教一些教育、心理专家协助,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日前,记者对子女年龄在4岁到7岁的8户家庭调查中发现,所有家长都认为孩子“迷”广告弊大于利,其中仅有2户家庭,会与孩子探讨、讲道理、纠正错误。4户家庭没有“预防”意识,发现问题则训斥一顿。其余2户家庭,由于工作忙,孩子交给家中老人照顾,老人说孩子还小,没啥关系。
  心理学家称,“孩子小,没关系”显然是错误的。许多家长发现问题后,仅仅训斥指责,也是不正确的。净化广告不能一味依赖广告商的自律,家长也应担当“审查员”。

     
 
【关闭窗口】
东方新闻网与上海妇女联合会联合主办,上海女性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严禁复制或镜像
沪ICP备05024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