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钱’程似锦”“祝早日住豪宅、娶靓女!”……即将初中毕业的小卜,留言录上记满了诸如此类的另类赠言。上海市曹杨二中附属学校校长陆桂英感叹:从事教育几十年,从未见过现在孩子的语言风格,活脱脱像个“小大人”。 在上海中小学校园里,这样的“小大人”并不鲜见。记者近日在上海闸北区一所小学采访,与三年级学生小韦攀谈时吃了一惊,一见面孩子脱口就问“记者贵姓?”“能否赐张名片?”“成人”般老练的语言,让记者很难相信眼前的孩子才10岁。 多数老师表示都有同感:以前“学生话语”特有的自然清新少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成人式的“套话”“空话”。 一位家长也曾对记者谈起尚在读小学的女儿作文竞赛的经历。语文老师对参赛作文评价甚高:语言清新自然,充满童趣,字里行间流露出孩子的真情实感,是一篇佳作。但作文被推荐到区里参评时,第一轮就被淘汰,原因很简单:“立意不高”。“自那以后孩子作文里的空话、套话渐渐多起来了”。“教育部门用成人标准来评价孩子的优劣,教育出来的孩子容易模式化、成人化。”曹杨二中心理教师黄振燕说,她所接触的中小学生当中,“成人化”的孩子占很大比例。小孩语言成人化的现象,与学校、家庭教育的浮躁有关,与带有功利色彩的各种评优攀比有关。 黄振燕说,互联网上的一些黄色信息,对孩子的负面作用也不容忽视,黄色信息往往容易腐蚀孩子的心灵,成为语言早熟的“催化剂”。 “小大人”现象其实是一种不健康的人格早熟。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杨雄教授说: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社会经验相对欠缺,他们正确的道德观念的形成,需要学校和社会的各个部门按教育规律办事,人为地为孩子成长“加速”难免适得其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