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把从初三升入高中的阶段称为“更学期”,因为这一阶段,无论是学习的内容、方法,还是老师的教学形式、管理手段,乃至学生的身心都发生了明显变化。高一新生如果调适不好,很容易产生消极、沮丧、焦虑、烦躁等心理,从而影响高中学习和生活质量。这一阶段,家长的责任是做好孩子的“参谋”——
不少学生原本成绩不错,可一进高中却迅速滑坡,甚至“大红灯笼高高挂”,原因何在?
高中和初中相比,无论在教育还是教学方面都存在很大区别。从对学生的管理工作来说,高中相对初中而言比较民主、宽松,因而对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要求相对较高;就课程设置来说,高中远比初中要多,可能会使学生有顾此失彼的感觉;就具体学科来说,高中的课堂教学内容多,难度高,频率快,倘若学生缺少准备,往往很难赶上教师讲课的节拍。
这时,家长有必要帮助孩子完成两个转变,即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和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学知识先要学方法
高中阶段仍然是打基础的阶段,就基础教育的目的而言,打好学习方法和技巧的基础或许比获取知识更为重要。就学习的一般环节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五步,即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和归纳。
预习可以使孩子对老师将要讲解的内容有个大致了解,对不懂或似是而非的地方,就能集中注意力,提高听课效率。
听课时要求孩子学会做笔记。做笔记的过程,其实是对教师上课内容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是需要开动脑筋积极思维的过程。
作业之前,先把所学内容复习一遍,理清思路,有助于提高智力。有的孩子,一旦教师布置了作业,就急于完成,连下课的时间都不放过,学习的自觉性自然可嘉,但这并不是科学的学习方法。
作业时要有时间观念。日常生活中,家长往往只注意孩子题目做得对不对,却忽视了孩子做作业的速度。事实上,聪明与否涉及三个方面,即速度、灵敏度和准确度。
双休日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有选择地对某些学科加以归纳。如果孩子基础较好,学习能力较强,那就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所学的知识加以归纳,即使挂一漏万,也远比机械记忆有效。如果孩子基础一般,学习能力又不强,那就引导他们把教材中的主要内容搬到笔记本上,如果能够坚持,终有一天他们也能做到自行归纳。
好效果依仗好策略
高中阶段,学科众多,而且难度迅速加大,因此学生会普遍感受到日益增强的学习压力。这时,给自己的学习准确定位就显得十分重要。父母有责任当好孩子的“参谋”,使孩子能在高中三年的短暂学习生涯中取得最为有利的发展。
倘若孩子原本基础较好,那理应全面发展,打下宽厚而扎实的基础,今后就能伸缩自如。如果孩子基础较差,就不能不分轩轾,“眉毛胡子一把抓”,而应有所选择,有所侧重,这是高中阶段必要的学习策略。语文、数学和英语这三门基础学科当然是要认真学习的,而对于其它学科,不妨引导孩子暂取“守势”,即少花些精力,以便于集中力量先突破基础学科。待到高三选科时,再在政治、历史、物理、化学等学科中选择一门孩子既感兴趣又有一定优势或潜力的学科学习,往往能取得出奇制胜的效果。
当然,这并不是诱使孩子偏科。事实上,要求孩子在学科上门门皆优,既不现实,也不科学,更无此必要。就此而言,这种学习策略,即使对于基础原本较好的孩子来说,也是适用的,有利于学有所长。
请家教不如挖潜力
进入高中的孩子,已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如果善加引导,他们已经能够进行自我学习。可是,我们不少家长似乎从未意识到蕴藏在孩子身上的学习潜力。孩子刚进高中,他们就忙着四处打听哪儿有补习班,哪儿能找到好的家教,生怕起步晚了。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这种做法对孩子来说未必有什么好处。
为了参加补习,孩子们来去匆匆,不仅浪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同时也扼杀了孩子的学习潜能。其实,补习至多只能弥补孩子一时的学业上的漏洞,绝对没有长远之效。可如果能把蕴藏在孩子身上的学习潜能激发出来,他们不仅能自己弥补学习上的缺漏,而且收益无穷。
高中阶段是奠定学习能力基础的最好时机,家长应该为孩子的长远考虑,引导他们增强学习自觉性,提高学习能力。事实告诉我们:知识不足,能力能补;能力不足,知识绝对不能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也注意到,如果孩子对某件事情感兴趣,他们的能力是很强的,会干得像模像样;如果没有兴趣的话,就会敷衍了事。所以,首先要激发起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其次,在孩子自学的起步阶段,家长的要求不要太高,不求孩子对所学内容全部掌握,要注意循序渐进,只要孩子取得点滴进步,就应及时给予鼓励。
讲读书也要讲责任
对高中阶段的孩子来说,主要职责是读书,于是不少家长颇为功利,只是喋喋不休地谈读书,反反复复地说读书,却常常收效甚微,其原因往往就是忽视了对孩子责任感的培养,使孩子读书缺乏持久的动力。
孩子进入高中阶段,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即将形成的时期,也是培养他们责任感的最好时机。家长应根据孩子心理发展的阶段,提出恰如其分的要求。首先树立他们对自己、对家庭的责任感,才能使他们在长成之后树立起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感。家庭生活贫困的,应该让孩子知道生活的艰难,让孩子明白,只有父母和子女同心协力,才有可能走出困境;家庭景况比较优裕的,应该让孩子知道父母创业的艰辛,杜绝孩子的依赖心理。
学生的生活基本是“两点一线”,不是在家中,就是在学校。因此,父母要注意和学校教育联动,在教育孩子对自己、对家庭要有责任感的同时,也要鼓励孩子增强对班级、对学校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作者为上海市控江中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