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亲子园地>> 健康呵护 >>正文
 
走出给宝宝吃药的误区

  宝宝幼小容易患病,给孩子吃药便成为家长必不可少的任务。吃药是一门学问,如果吃药不当,疾病不但治不好,还会出现不少副作用。要防止这些副作用,家长需避开给宝宝吃药的一些误区。

  误区1:吃药不精确计量

  有些家长给宝宝吃药计量时喜欢“毛估估”,常用吃饭的勺子给孩子喂药,这样无法精确计算药物用量,极易使用药不足或过多,例如每次服1毫升药量,毛估估吃就可能是2毫升,药量翻了一倍。为了避免错误,家长最好到药房买一个带有刻度的小量杯。

  误区2:忽略瓶签用药方法

  一般药瓶标签上都有详细的用药方法。家长如不按说明服药,往往会“事倍功半”。例如助消化药、胃动力药在饭前吃效果明显好于饭后。在碱性环境下吸收较好的药物最好饭后服。不注意有效期,吃了过期的药,再好的药也不起作用。又如有些药需每6小时服一次,有的家长怕麻烦,不愿在半夜叫醒宝宝服药,结果少服一次,药效大减。

  误区3:补给喂药超过量

  当给宝宝喂药时,常常遭到孩子又哭又闹的拒绝,有些药不能准确地喂进去,部分药洒在衣服上。有的宝宝勉强将药吃进去,不一会又吐出。如果此时家长补喂一次,极可能发生喂药过量的危险。所以家长在喂药前最好了解一下药的味道,味苦的加一些糖,并尽量说服孩子。

  误区4:喂药方法鲁莽

  孩子多数不愿吃药,有的家长性急,采用捏着宝宝鼻子灌药的办法,这样会造成药呛入气管内的危险。正确的方法是将药匙轻轻放入宝宝口中,待宝宝将药咽下后再取出药匙。对半岁内的小宝宝还可采用滴管喂药的方式。

  误区5:不好意思问

  有些药物服用要求较高,有些中药煎煮有讲究,如矿物类药常需先煎,不少芳香类药需后下,这些都需详细地询问医生或发药的药剂师。有的宝宝服药后出现了副作用,需及时与医生联系,否则会发生严重后果,家长决不能不好意思问。

     
 
【关闭窗口】
东方新闻网与上海妇女联合会联合主办,上海女性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严禁复制或镜像
沪ICP备05024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