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专家学者、同志们:
下午好!
今天非常有幸参加市妇女学学会和市婚姻家庭研究会的学术性年会。我走进会场就感受到浓浓的学术研究和理论研讨的氛围。刚才孟主席代表两个学会作了一个很好的工作报告,邓伟志教授结合全国“两会”主要精神的传达,分析了一些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各妇女研究中心分别就已经形成的工作经验、理论成果、优势特色及今年工作的重点作了简短的交流发言。大家的发言给我很大的启发,也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
我总的感受是:第一,会议的信息量大。大家的发言时间都不长,但都传递了许多很好的信息,起到了相互交流的作用。第二,“两会”的人员结构好。既有理论工作者,又有实际工作者;既有前辈,又有后生;既有老领导,又有新领导;既有女同志,也有男同志。这有利于研究中的相互学习、力量组合与资源优化。第三,“两会”突出表现为“三个有”。一是有一支很强的理论研究队伍,包括13个研究中心和两个研究基地;二是有一个很好的理论研究工作基础,在以往的工作中已经取得了许多很有份量的奖项和成果;三是有一个很明确的工作目标,这就是坚持理论研究服务大局、服务和谐社会建设、服务妇女工作和妇女事业的发展。
受大家的启发,我想就我们“两会”如何围绕和谐社会建设的主题,充分发挥理论研究的先导作用,推动妇女工作,促进妇女发展,谈三点意见。
一、把握主题,围绕大局,使妇女理论研究更好地服务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大目标
当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使妇女理论研究面临许多严峻的课题和挑战。在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的背景下,妇女理论研究必须认清形势,明确任务,牢牢把握和谐社会建设的主题,以理论研究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立足高起点,体现时代性。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两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参加了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工会、共青团、青联、妇联界委员联组讨论,并作了重要讲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国内看,是我们党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从国际看,是党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从我们党肩负的使命看,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总书记的讲话不仅丰富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内涵,同时也为妇女婚姻家庭理论研究工作指明了方向。
妇女理论研究要更好地服务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大目标,首先要紧紧围绕上海加快实现“四个率先”、全面推进“四个中心”建设的大局,充分认识社会变革、妇女变化、家庭变迁的深刻背景,通过社会调查、理论研究,拿出服务决策、推动立法、影响政策、促进发展的研究成果,为和谐社会建设作出我们的理论贡献。在这方面,我们两个学会已经有了很好的尝试和突破,特别是在近几年的参政议政上,在上海人大、政协两会提交提案议案上,充分反映了我们两个学会围绕大局、服务大局的意识和成果。其次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加强妇女/婚姻家庭/社会性别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丰富和发展和谐社会建设的理论内涵。人类社会说到底是由男女两性构成的整体,性别关系是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可以说,两性和谐不仅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推动力,没有两性和谐就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和谐。因此,妇女/婚姻家庭/社会性别研究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平等发展、共创和谐为目标,把握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谐社会的建设规律和妇女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的规律,促进两性和谐、社会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紧贴需求,注重实效,为反映与解决妇女、家庭“三最”问题提供理论支持
按照十六届六中全会的精神,构建和谐社会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我们两个学会主要研究的就是妇女和婚姻家庭的问题,是我们与其他学会、研究会的区别所在。因此,我们要研究和回答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妇女和家庭的“三最”问题。我们的研究只有紧贴社会、妇女、家庭的需求,敢于直面现实、回应挑战、关注民生,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
一是要围绕解决妇女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妇女与家庭的需求实际上包含了根本需求与具体需求。当前妇女和家庭的根本需求是否可以概括为:提高妇女的生存质量;提高婚姻家庭的质量;提高妇女与家庭成员的素质;促进两性之间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而具体需求主要是各类群体、成员的具体愿望。近年来,上海妇女/婚姻家庭研究的专家学者已经把理论研究的视角更多地关注到民生问题,先后开展了关于青年女性就业、农村妇女社会保障研究以及城市低保妇女、下岗失业妇女、非正规就业妇女、老年妇女等群体的现实状况研究,形成了有份量的调查报告,提出了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推进妇女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的解决。比如困难妇女妇科检查、婚前检查、发展社区志愿者队伍等等,在促进社会公共政策制定、惠及妇女群众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在占有发展机会、发展资源和发展成果上,现阶段两性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如上海女性发展的总体水平还相对落后男性,女性群体间发展距离仍在加大。突出表现为:男女收入差距拉大,2005年为1:0.65,比15年前下降了15个百分点;一部分女性就业不稳定,一部分妇女群体边缘化、贫困化,在全市失业登记失业人口中,女性占48%,比2000年上升5个百分点。困难家庭、单亲家庭比例在上升;在农村女性劳动力偏大,外来女性务工人员文化偏低等等。影响上海女性发展的瓶颈问题,应是我们两个学会关注的方向,研究的动力。希望大家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更多地关注民生,回应和谐社会建设对妇女/婚姻家庭理论研究的期望。
二是围绕社会公共政策的制定,注重理论成果的转化。理论成果转化主要是指:指导实践,推动实际问题的解决;影响思想观念,促成思想的统一和观念的转化;促成法律、政策、制度的完善。公共政策可以说是社会和谐的杠杆,可以在源头上影响民众。通过政策建议,强化公共政策的社会性别平等意识,将为妇女参与和谐社会建设、共享和谐社会成果提供有力的保障。建议我们两个学会在确定2007年重点研究课题的同时,还可以围绕“社会公正与性别公正的理论与政策”、“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与先进性别文化的同构”、“和谐社会与幸福家庭的核心价值观”、“社会稳定与妇女心理和情绪的疏导”、“社会保障中的妇女利益诉求和权益保障”、“社会发展政策与妇女发展政策的协调”、“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强化与两性利益的满足”、“社会建设中妇女社会组织的地位与作用”等课题开展多学科、多角度的研究。刚才孟主席在报告中已经讲到了,今年市妇联在理论研究方面将以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推动公共政策的社会性别评估、着力解决妇女“三最”问题为重点,10月将召开“妇女发展与社会共公政策”研讨会,出一本关于妇女“三最”问题研究的专辑,希望各位专家能够有所贡献。
三、整合资源,加强建设,形成上海妇女理论研究的优势与合力
我们的“两会”是市社联中唯一专业从事妇女/婚姻家庭研究的学术性社团,也是妇联联系专家学者的桥梁和纽带,在全国关于妇女/婚姻家庭的研究领域处于领先水平,有我们自己的优势与特色。在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下,我们要进一步完善理论研究,使理论研究更具系统性和连贯性;注意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之间、各研究机构之间的力量整合;注重宣传引导,推动上海妇女/婚姻家庭研究的更大发展。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进一步加强:一是加强组织建设。去年,全国妇联、全国妇女研究中心批准复旦大学、上海市妇联为全国首批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这是我们开展理论研究的很大一块资源,“两会”要借研究基地的力量,加强沟通,加强整合,在女性学科建设、课题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为专家学者研究妇女发展和婚姻家庭问题提供支持和帮助。各妇女研究中心集聚了很多有影响力的专家,可以突出研究重点,有针对性地选择1-2个重点课题,集中研究,联合研究,深入研究。二是加强队伍建设,加快培育青年研究人才。这几年,“两会”不断汇集高校、党校、党政部门研究机构和妇女干部等几方面的研究人才和实践工作者,先后成立13个妇女研究中心,为上海妇女理论事业的繁荣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我们的事业需要继承者,需要后来人。希望各妇女研究中心积极培养青年学科带头人,以授课、讲学、课题研讨等形式,让青年学者脱颖而出,努力造就一批年富力强、政治和业务素质良好、锐意进取的青年理论骨干队伍。三是加强学会的工作制度建设。可以建立定期例会制度,加强理事之间的信息交流、学术互动、研究探讨;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功能和优势,开展交流与合作。注意发挥学会党组织的作用,通过组织凝聚、课题凝聚,进一步增强“两会”的创新力、凝聚力、影响力。
同志们,妇女/婚姻家庭理论研究是一项意义重大而又十分艰苦的工作。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脚踏实地,团结协作,开拓创新,努力开创妇女/婚姻家庭理论研究的新局面,为促进两性和谐、社会和谐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