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同志们:
今天市妇联与市精神文明办、市民政局等单位在这里联合召开上海市社区家庭文明建设指导中心推进会,共同研究和部署社区家庭文明建设指导工作。等一会儿全国妇联洪天慧副主席还要作重要讲话,我想就市妇联系统如何按照市委指示和全国妇联的要求,进一步统一思想,认真研究新形势下社区妇女工作的有效性,扎实推进社区家庭文明建设指导中心的建设,服务区域性大党建格局,通过凝聚妇女来带动家庭、联动社会谈两点想法。
一、社区妇女工作要适应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加强社区党建工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深刻变化和内在要求,着力研究社会组织重构过程中社区建设的新特点,增强工作的有效性。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坚持和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加强社会建设和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从“单位人”到“社会人”,再到“组织人”,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适应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作为社会基本单位、社会生活共同体、社会利益共同体的社区,其建设和管理也必将发生深刻变化。
一是社区党建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市委作出了构建区域性大党建的重要部署,要求形成以社区党工委为核心,党政齐抓、党群共进的新格局。作为党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与纽带,以社区为传统工作领域、以家庭为传统工作对象的妇联组织来说,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一要加强“妇建”,通过服务妇女、服务家庭、服务社区来实现凝聚妇女、带动家庭、联动社会,实现“凝聚、覆盖、组织化”,从而扩大和巩固党执政的群众基础;二要通过科学、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倡导,引导妇女和家庭热爱科学、追求文化、充实精神、崇尚文明,提高生活质量;三要通过家庭文化建设和家庭文明创建,培育更多的学习型家庭、五好文明家庭,以家庭和谐带动社区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推动城市文明。
二是社会组织进一步重构,逐步形成政府与社会组织互联、互补、互动的社会治理新模式。随着社区管理走向社区治理,社区的主体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作为政府重要补充力量的社区组织的作用日渐显现;社区治理的手段由平面化向网络化转变,既有政府通过行政或者借助市场手段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也需要有各类社区组织通过市场化手段或者社会动员的方式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社区治理的目的正由工具化向价值化转变,社区治理不仅仅是为了提高管理效率,更重要的是要在效率实现的基础上体现社会公正,以居民的安居乐业、人的价值的全面实现为最终目标。这就要求社区妇女工作必须适应社会变革带来的深刻变化,发挥协助政府开展社区治理,提供具有妇联特色、家庭受益、群众欢迎的社会服务的作用:一要以社会协同、社区协作、社团协助的理念面对变化中的工作对象,实现工作理念的根本转变;二要以实事化、项目化、社会化的方式,加强对工作对象的整合度,实现工作方式的根本转变;三要更加注重加强基层妇女组织的建设和创新,提高社区妇女组织和干部队伍的“双五”能力,实现组织机制的根本转变。
正是基于以上的背景和认识,2004年,市妇联在专题调研的基础上,向市委提出工作建议,建立“党委领导,政府支持,妇联协调运作,纳入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和社区基层组织建设,专业社工承办,社会各方参与的社区家庭文明建设指导中心”,得到市委的充分肯定,被纳入2005版上海市文明社区测评指标体系,我们与社区党建试点相衔接,先后在长宁区华阳社区等5个试点单位进行尝试。截至到2006年2月,全市已有28个社区建立此类“中心”。
为此,我们要深刻认识到,社区家庭文明建设指导中心并不是妇联组织在社区换一种名称的简单重复,推进社区家庭文明建设指导中心建设也不仅仅是为了解决一个时期的人、财、物。它是妇联组织积极回应市场经济挑战,转变观念、转变工作方式,推动重构社会化组织网络,实现组织创新的自觉探索;是新形势下落实市妇联十二次代表大会提出的“三个体系”、“三个服务”、“三个能力”,加强妇联组织能力建设的实现途径;是整合社会资源,服务区域性大党建格局,指导、引导妇女和家庭参与社区精神文明创建的有效载体;是妇联围绕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的主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参与建设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区,创建学习型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践社区妇女工作宗旨的现实平台。
二、按照“聚焦、落实、突破”的工作基调和社区建设实体化、社区管理网格化、社区党建全覆盖的总体要求,把握好下阶段推进的重点。
从刚才三个区妇联对已经建立的部分“中心”的交流和分析情况看,“中心”的运作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是以华阳社区为代表的“社团民非组织”模式,第二是以浦东新区潍坊社区为代表的“社工承接项目,政府购买服务”的运作模式,第三是以普陀区曹杨社区为代表的“妇联主管,社工操办”的运作模式。我认为,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探索不同的组织方式和运作方式都有其积极的意义。总的是否可以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重点:
——找准功能定位。“中心”不是现有妇联组织的一个浓缩版,而是遵循现代社会化工作理念、按照实事化、项目化、社会化方式争取和承接有关妇女儿童公共事务的一个实体。因此,“中心”的功能必须突现:服务区域性大党建格局和社区事务,发挥服务功能;参与多领域、多功能、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体系,承接社区事务,发挥参与功能;整合各项基层妇女工作,做实基础,形成合力,发挥整合功能。具体从内容上说,可以把家庭文明建设定位在倡导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营造“争做可爱的上海人”的良好氛围;定位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弘扬家庭美德,指导家长科学教子、以德育人;定位在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断满足家庭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上,使家庭文明建设活动成为一项凝聚民心的基础工程,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更好地体现优势、发挥作用。
——纳入社区建设。“中心”必须在党委领导、政府支持下开展工作,因此,各个试点要在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指导意见》,落实《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以及《上海迎世博文明行动计划》的基础上,自觉地将各项工作纳入市民政局关于《上海市在社区推进社会工作实施办法》,纳入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规划,纳入2005版上海市文明社区测评指标体系,与社区精神文明创建、社区基层组织建设和社区大文化、大民政实现联动。按照“项目推进、合作共赢”的原则,主动联络社区单位、社会精英、国际友人、五好文明家庭等,组成家庭志愿者。按照“助人自助、拓展潜能、善用资源、和谐互动”的精神,主动为社区家庭提供服务,解决妇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急、难、愁问题,最大限度地惠及社区妇女、儿童和家庭。
——创新运作机制。“中心”是社区妇女工作的新尝试,对许多规律性的东西、新设的项目都有一个认知、掌握的过程。要按照妇女工作社会化和社会化妇女工作的理念,探索社区、社团、社工“三社”互动和社工、义工“两工”联动的工作机制。以社区为工作平台,以社工为队伍抓手,以社团为组织载体,由社工引领、义工服务、百姓得益,来推进社会公益事业发展。浦东新区社会工作者协会、乐群社工服务社等民间组织,已在试行为需要服务的社区单位,提供注册社会工作者服务。这种职业化、专业化社会工作理念,社会参与制度的创新,“中心”完全可以引进借鉴。
——确保基本配置。成立“中心”并不是仅仅为了解决人、财、物的短缺问题,但是“中心”能否健康、持续的发展,人、财、物的配置确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因素。希望各“中心”本着“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原则,办公室和活动场所可以设在街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在街道、乡镇党委的领导和精神文明办的指导下,由街道、乡镇妇联和民政科主管,通过招募、聘用专职社会工作者,以社工引领义工、义工带动各方开展社会公益服务。建议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按照项目需要为“中心”配置经费,纳入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经费预算,实现“费随事转”。条件成熟的社区可以探索多渠道自筹资金,鼓励社会投入,实现社会化和实体化相结合的发展机制。
同志们,“十一五”的发展蓝图已经展开,我们要紧紧抓住历史机遇,发扬温总理“知难不难,迎难而上,知难而进,永不退缩,不言失败”的精神,锐意进取、勇于创新,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为妇女、儿童和家庭搭建更为广阔的服务平台,为创造上海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奉献我们的聪明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