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市委常委会议精神,把增强妇联组织的凝聚力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深刻认识当今妇女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变化的不仅是经济体制,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必然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带给我们两方面的思考:一是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政企、政事、政社分开,“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从组织人到真正意义上独立的个人。妇女群体的多样性、选择性、社会化进一步加深,思想行为多元价值取向日趋明显,个人的独立性、自主性、流动性对一元化指导思想,对妇联组织工作方式、动员模式和号召力、凝聚力形成挑战。二是社会重新组织化。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妇女的联议会、沙龙和协会有近600个,活跃在社区的文体团队有3000多支。但是另一方面,妇联工作的组织化程度有所弱化,妇联组织的影响力也有所下降。可以说我们正面临如何有效代表和维护妇女利益、引领妇女群众增强对党的主张的政治认同,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挑战;面临如何提高妇联组织和妇女工作的组织化程度,增强社会化、多样性妇女群体的组织认同感的挑战;面临如何创新妇女组织工作手段、活动方式、组织功能、工作机制,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妇女多元利益群体不同需求的挑战;面临如何更好地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按照区域性大党建的要求,参与社会利益协调和完善社会治理结构,实现自身发展的挑战。
影响力、号召力、渗透力,关键和基础是凝聚力。最大的凝聚力是共同理想、共同利益和价值观的认同,就是妇联能否团结、引领妇女群众和社会妇女组织的能力。从区域性大党建的要求来看,妇联组织的凝聚力应体现在“党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上,通过维护妇女权益,实现妇女的根本利益,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团结、凝聚妇女跟党走;体现在“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作用上,通过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促进妇女儿童全面发展,激励、动员妇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体现在妇联作为和谐社会参与者、贡献者的作用上,通过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代表妇女利益参与社会协同,促进两性和谐、社会和谐。
怎样才能做到有凝聚力?第一,妇联组织的所有活动和全部工作,要能够最大范围地覆盖妇女群众,不仅要组织覆盖,还要工作覆盖;不仅要覆盖现实社区,还要覆盖网络等虚拟社区。对妇女群众产生影响,这不仅指困难弱势妇女群众,也包括参与程度较高的知识妇女;不仅指妇女个体,更指各种民间妇女组织,当前特别要重视两新组织。第二,妇联组织的所有活动和全部工作,要以最大程度地服务妇女群众为宗旨,并为此建立起各种服务制度,打造特色品牌,能够使她们经常、普遍地得到实惠,长久地享受利益,构筑和夯实凝聚妇女的基础。第三,妇联组织的所有活动和全部工作,要充分体现群众化、社会化方式,但内在必须有政治关怀托底,以精神引领为魂,重在和妇女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心灵上的沟通,使她们潜移默化地增强组织归属感和认同感。没有覆盖,就没有凝聚的广度;没有服务,就失去凝聚的基础;没有引领,就不可能凝聚。
我们要按照市委的要求,认清我们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增强忧患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进一步转变工作方式和作风,围绕增强妇联组织的凝聚力来提高“三个能力”(引领能力、服务能力、承接能力)、完善“三个机制”(妇女组织和妇女工作的覆盖机制、高效运作机制、社会化的评估机制)、加强“三个服务”(服务大局、服务基层、服务妇女),用能否增强凝聚力的要求来设计我们的工作,用是否加强了凝聚力的标准来检视我们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