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改革开放中的妇女运动
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大妇女干部和群众为适应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在市妇联组织引导下,学习有关文件,转变思想观念,提高自身素质,投入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参与改革开放,并积极参加了市妇联发动的争当"三八红旗手(集体)"和争创"五好家庭"等活动。同时,她们在认真学习法律、参加法制宣传、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等方面也取得很大成绩。
第一节争当"三八红旗手(集体)"
1978年7月15日,在上海市第七次妇女代表大会上,市委书记王一平号召全市妇女为实现四个现代化,为妇女自身的彻底解放而奋斗。会后,市妇联又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发动,号召广大妇女为加快实现"四化"出大力、立新功,从而在全市各界妇女中掀起了比、学、赶、帮、超的劳动竞赛热潮,涌现出一大批胸怀大志、品德高尚、技术高超、成绩突出、事迹感人的先进妇女。工业战线上有连续二十多年超额完成任务,并创造一套简单操作法的全国劳动模范,上海嘉丰棉纺厂女工张浩芬;有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保持产品质量优异的女职工王桂英、刘莉萍。邮电局有运用计算机技术,将复杂模具图形一次性编程,提高工效28倍的女工郑鸿珏。仪表系统有开展姐妹赛,促使12个车间、184个班组、3735人超额完成1983年生产任务、提前跨入1984年的1440对女工。农业战线由于实行了农业生产责任制,女社员中在科学种田、夺取粮棉高产,促进市郊农、牧、渔全面发展方面也涌现了不少生产能手。较突出的有带领女社员夺取高产,增加收入的奉贤县四团公社三坎大队第五生产队长姜桂仙;育成蔬菜优良杂交新品种的宝山县彭浦公社农科站技术员李美珍等。女科技工作者在工程技术、科学实验中闯新路、攀高峰。成绩卓著的有为半导体专业作出贡献的上海复旦大学副校长、物理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希德;为我国研究出第一块双极型大规模集成电路而刻苦攻关的中科院上海冶金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敏和她的课题组等。在工厂企业第一线的女科技人员结合生产实际攻克技术难关并作出贡献的,有上无三厂总工程师周恕;纺织局印染机械厂研究所副所长谭芸等。教育、卫生、文化、体育战线上,有忠诚教育事业、精心培育四化人才的杨浦中学特级教师于漪;愚园路第一幼儿园特级教师赵赫;有30年如一日在儿童保健医疗事业上做出成绩的上海第一医学院院长、教授刘湘云,市儿童医院院长苏祖斐等;有忠心传艺,为繁荣文艺园地创出新成绩的著名越剧演员袁雪芬,电影演员张瑞芳,沪剧演员丁是娥;在国际上为国争光的歌唱家胡晓平,体育新秀张爱玲,曹燕华等。此外还有不少妇女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1978~1985年,有9041人(个)次荣获市级"三八红旗手(集体)"称号,868人(个)次获"全国三八红旗手(集体)"殊荣。
1985年3月,市妇联联合市总工会、团市委、市科协、市社联等单位,在全市女职工中开展了"创造发明、献计献策,为社会主义添砖加瓦"活动(简称"创献"活动)。各条战线的女职工普遍掀起了"比创献、讲实效、争巾帼"的热潮。全市有54万以上的女职工先后投入此项活动,约占200余万女职工的四分之一。她们共提出合理化建议11.4万余条,各种创造发明与实施的革新、改革达2.06万多项。其中仅据仪表、轻工、机电、纺织等十个局统计,该活动直接经济效益达3.1亿元,节约和创汇700万美元;取得的重大成果,属于发明创造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或达到八十年代世界先进水平的34项,在技术应用领域填补国内空白和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的46项。
在"创献"活动中,女职工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发挥,涌现出一批勇于创新、敢于革命的女能人。1986年三八国际妇女节纪念大会上,市妇联表彰了214名"巾帼奖"获得者,其中有中科院上海生理研究所所长梅镇彤、肿瘤医院副教授涂莲英、锦华工艺玩具厂设计室主任周敏华等。《解放日报》、《文汇报》上登载了所有获奖者的名单,介绍她们事迹的文章和图片在《劳动报》、《新民晚报》、《青年报》、《少年报》、《科技报》和电台、电视台等先后刊登或播出。"巾帼奖"获得者们向全市妇女发出了"自强不息、争当巾帼英雄"的倡议书,号召姐妹们要有理想、有追求、能创造、能贡献,为把上海建设成开放型多功能和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建功立业。
1986年,全市各条战线的妇女响应中共上海市第五次代表大会的号召,争当八十年代巾帼英雄,在各自岗位上做出了可喜的成绩。在1987年三八节,表彰了市"三八红旗手"1482人,"三八红旗集体"215个。
1987年三八节前夕,市妇联通过电视台向全市妇女提出了鼓干劲、干实事、见实效,在"双增双节"(增产节约、增收节支)活动中比才智、比效益、比贡献的要求,号召妇女投入"双增双节"活动,以实际行动争当"三八红旗手"。女职工委员会开展了"学、讲、爱、献"活动(学--学马列、学先进、学文化、学技术;讲--讲国情、讲"四自"、讲文明、讲奉献;爱--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制度、爱本职;献--为"双增双节"献一计,为振兴上海发展生产献成果,为稳定大局献一分力,为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献一分爱心)。上海妇女积极为"双增双节"献计献策,提合理化建议,开展技术练兵和同工种竞赛,并提高自身素质。许多女工程技术人员与生产第一线的女工一起,在增产挖潜中发挥了骨干作用。上钢一厂女科技人员负责完成攻关项目49个,获得经济效益198万元;提合理化建议251条,实施86条,其中8条获市、部"合理化建议"奖。市粮食局所属25个单位的女职工,提合理化建议124条,被采纳35条,为企业节约资金2500余万元;还通过小改小革、巧安排、修旧利废节约6万余元;严把质量关、细算勤查追回货款131万余元。郊县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活动,如川沙(今浦东新区)的"做能人、创五好、兴川沙"活动,崇明的"爱岛、建岛"和南汇的"我为党旗增光辉"活动等。
1988~1990年,上海市共评选出全国"三八红旗手"40人,全国优秀妇女干部10人、全国优秀女企业家3人(均同时命名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市级"三八红旗手(集体)"2090人(个)次,"三八红旗标兵"10人。
这批红旗手具有年轻、文化层次高、首次获奖多等特点。在1990年820名红旗手中,具有中高级职称的占28%;有创造发明和科研成果的106人,为"双增双节"作出贡献的67人,在开发新品种、提高产品质量中取得突出成绩的61人;在加强科学管理水平方面有显著成效的133人;精神文明建设中成绩显著的313人,还有多种能手37人等。
1991~1996年度,评选出全国先进42名,其中中国十大女杰1人,中国十大女杰提名奖1人,"三八红旗手"26人,优秀妇女干部3人,先进集体3个,优秀女企业家8人。上海市先进3345人次,其中市"三八红旗手标兵"30人,市"三八红旗手"2658人次,"三八红旗集体"652个次,"三学"活动中受表彰5人。这批先进人物中有著名天文学家、上海天文台研究员、中国十大女杰叶叔华,中科院上海冶金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李爱珍,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研究员陈赛娟,上海开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重远等。
第二节学法、用法、以法维权
1980年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以下简称新《婚姻法》)颁布后,同年11月中旬~12月中旬,市妇联参与了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组织的以全市地区居民为对象的宣传教育活动。区、县、局和基层单位的妇女干部也都参加了新《婚姻法》的学习宣传。里弄妇女普遍参加听讲。据普陀、徐汇、闸北、静安等7个区的54个街道统计,期间有985起婆媳矛盾、夫妻关系不和、干涉子女婚姻、虐待老人等问题获得了解决。闸北区中兴街道的刘大姐,原来反对女儿和菜场职工恋爱,曾将女儿打得昏死过去,逼得这对青年男女企图自杀,听了新《婚姻法》的宣传后,积极支持女儿筹办婚事。杨浦区江浦街道光明里委一对夫妻8年不和准备离婚,学习了新《婚姻法》后重归于好,并得到四个子女的大力支持。
1981年1月20日,在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民政局联合召开有1100余人参加的"贯彻新《婚姻法》,发扬新风尚"积极分子会议上,妇女代表就"坚持正确恋爱观、建立民主和睦新家庭"、"移风易俗简办婚事"、"为四化只生一个孩子"、"教子扎根边疆"、"尊老爱幼"等问题进行交流。
同年12月,市妇联与市总工会、团市委、民政局等12个单位联合发出"关于发扬婚事新办新风尚、克服铺张浪费不良风气"的倡议,1982年元旦、春节前后,又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宣传活动,并组织多种形式的俭朴婚礼。据普陀等15个区县不完全统计,参加集体婚礼的青年夫妇2094对;普陀区4737对结婚户中,通过宣传减少酒席7118桌。
1983年12月25日~1984年1月25日,全市开展了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法制宣传月活动,在各级妇女组织的带领下,群众团体、新闻单位、司法民政部门的女干部、女律师、女法官积极参与咨询活动。1984年1月6日,市、区(县)3万名机关干部、5万名里弄干部(绝大多数是女干部)上街宣传,城乡共设立850多个宣传站、咨询站,掀起了规模宏大的法制宣传热潮。
在宣传月中,有些长期调解无效的民事案件得到了合理解决。虹口区安庆路菜场营业员叶某,丈夫患精神病卧轨自尽后,公婆将叶和她刚出生2个月的女儿赶出家门。叶向法院提出申诉,法院判决后,使其获得了应有的财产和房屋租赁权。通过宣传活动,群众普遍增强了法制观念。有些人原来认为打骂妻子、虐待老人是家庭纠纷,侮辱妇女是生活问题,不违法。学习法律知识后,懂得打老婆是侵犯人权,虐待妇女老人国法不容,及时改正了自己的错误。长宁区周家桥街道一对青年夫妇为琐事争吵,妻子被打回娘家,搬走了嫁妆,丈夫认识错误后,把妻子接回了家。青浦县重固公社新力四队哑巴妇女沈某,经常遭邻居的殴打,经过宣传,这个邻居主动到公社、大队检查错误,并偿还了沈某的医药费。宣传月中,全市共有3234件虐待、歧视、残害妇女儿童的问题获得解决。
1990~1992年,全市还多次组织对《上海市妇女儿童保护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学习宣传,有关部门和基层的女干部认真学习,积极宣传,有的区、县结合"三八"节纪念活动,组织群众性的经验交流,开展知识竞赛及文艺演出等。1991年3月8日、1992年6月14日是全市的咨询日,咨询群众达7万人次以上。通过这些活动,使一些权益受到侵害的妇女以法律为武器,维护了自身的合法权利。
1995年,《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颁布,妇女合法权益得到进一步保障。1996年,有2366名妇女得到市妇联和市女律师联谊会、市女法官协会创办的"妇女维权法律咨询部"和"巾帼律师义务法律咨询部"的帮助。
第三节创"五好家庭"和家庭文化建设
1981年3月7日,市妇联和市总工会、团市委在市青年宫举行联欢会,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有12000余妇女参加。市妇联主任关建在会上号召全市妇女带头开展"五讲"、"四美",学雷锋树新风,并结合妇女特点做到"六好"(指政治思想好、生产工作好、家庭和睦好、教育子女好、勤俭节约好、团结互助好)。会后,全市妇女响应号召,争做"六好"积极分子。在工交、财贸战线,轻工业缝纫机工业公司开展大干130天,提前跨进1982年活动,54%的女职工达到了目标。上钢二厂六车间84位女工,通过算细帐挖潜力,在130天中节约物资1.36万元。中百一店塑料玩具柜全体女职工,转变态度、倡导文明礼貌服务,不仅超额完成了销售任务,还大大减少了差错率。在科技战线,女科技人员中关心集体、学术讨论不留一手、互相帮助攻克难关的风气大为发扬。在郊县,妇女在开展"六好"活动后,家风、队风有了转变,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促进了生产的发展。街道地区创"六好"后,家庭和睦,邻里团结,促进了社会安定。
1982年3月6日,上海市各界妇女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大会在文化广场召开,会上表彰了2869名妇女"六好"积极分子。市妇联主任关建号召全市妇女进一步动员起来,在创"六好"的基础上,把争当"三八红旗手(集体)"的活动深入开展下去,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并提出争创"五好家庭"(政治思想、生产工作好,家庭和睦、尊敬老人好,教育子女、计划生育好,移风易俗、勤俭持家好,邻里团结、文明礼貌好)活动。市委书记钟民在讲话中要求全市妇女学习中国女排的拼搏精神,奋发图强,努力把上海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文明城市。会后,各界妇女投入创"五好家庭"活动,涌现出一批夫妻相敬相爱、婆媳胜似母女、尊老爱幼、教子有方、邻里团结的和睦家庭,并改变了不良风气。如上海县曹行公社共4886户,家庭不和睦的虽只占3.32%,但影响不小,不仅造成自身痛苦,亲友不安,还影响生产和社会治安。开展"五好家庭"活动后,这些户逐渐改善了关系,大家反映说:"五好"活动得人心,家家户户能安心,过去吵架打骂多,现在团结互助多。
同年8月13日,市妇联召开"五好家庭"经验交流会,市妇联主任关建在讲话中进一步动员全市妇女广泛深入地开展"五好家庭"活动。
1985年,"五好家庭"活动进一步发展。彭浦新村和彭浦机器厂试点厂弄共建"五好家庭",要求家庭成员在厂争当好工人,在社会上争当好市民,在家庭争当好成员,在校争当好学生,使"五好家庭"活动深入到社会方方面面,推动各项工作,成为综合治理社会问题的好形式。松江县结合农村经济发展形势,在"五好"中充实了劳动致富、科学致富、遵纪守法和学习文化的内容。
1986年,"五好家庭"活动较普遍地和建设文明单位结合起来,地区与单位(工厂、机关、学校、部队)同创共建。据虹口、杨浦、闵行等六个区统计,有共建点1902个。
1988年,"五好家庭"活动被纳入"做文明市民、创文明单位、建文明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总体规划,使"五好家庭"活动与创建文明街道、文明居委会、文明楼、文明村的活动结合起来,形成了家庭建设与社区建设互相推动、互为补充的新局面。涌现出一批优秀妇女,其中有照顾孤老30年的原长江螺丝厂工人单三妹,有照顾高龄中风、痴呆公婆的上海棉纺印联合公司职工彭翠娣,以及自制书包扶贫的上海棉纺十五厂职工、高位截瘫病人房金妹等。
1989年,在"五好家庭"活动的基础上,市妇联决定在全市开展家庭文化建设系列活动。5月初,市妇联与市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委员会、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共同召开会议,表彰30户市"五好家庭"。会上,由"五好家庭"中在家庭文化建设方面有特色的邢同和、石洞、陈德尊等家庭,以展评、演出、现场操作等形式介绍体会,到会者深受启发。5月27日,杨浦区家庭文化艺术周开幕,拉开了全市家庭文化建设系列活动的序幕。
同年中秋节,上海市首届家庭文化节举行,成千上万户家庭通过电视荧屏,观看了"爱我上海、爱我家--家庭文化节中秋晚会"。根据14个区、县统计,在首届家庭文化节中共举行家庭文化建设展览、家庭生活小品汇演、卡西欧家庭演唱会等活动7000多次,有近百万人参与,其中妇女是最积极的参与者。
1991年初,全市6万户家庭参加"爱我上海、爱我家"为主题的家庭读书活动,并开展了"书与我一家"、"我最爱的一本书"等读书成果汇报活动。中秋节前后,市妇联联合市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委员会等单位,举办第二届家庭文化节,全市有百万户家庭参加了200多个项目的活动。
在这两次家庭文化系列活动中,群众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谈身边之事、晓生活之理,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通过"看国情家情,议改革成果"、"党的春风暖我家"征文等活动,思想教育走进千家万户,使家庭成员感受到改革开放的成就,认识到"小家"与"大家"的关系,从而意识到自己在"四化"建设中的责任。杨浦区江浦街道东姚居委一待业女工,原来以搓麻将消磨时光,参加读书活动后,把时间全化在看书看报上,还认真辅导女儿的功课,大家说她如同变了一个人。通过"婆媳对夸"、"七嘴八舌论公德"、"我与爷爷奶奶比童年"、"文明礼貌在我家"等活动,家庭成员有了搞好家庭生活的共识,疏通了感情交流的渠道,反目的夫妻和好了,几十年不和的婆媳融洽了,原来不关心父母、公婆的晚辈觉得愧对老人,表示今后要认真改过,从头做起。通过"巧珍当家"活动中"拈来废旧物,巧制夺天工"的示范,生活中的科学知识得到了传播,人们懂得了怎样把生活安排得更合理、科学、节俭、舒适。通过参加"卡西欧家
庭演唱大奖赛"、家庭演唱会、运动会、戏曲欣赏会、卡拉OK赛、农家小品表演、新村楼台歌会等活动,家庭中增添了生活情趣,促进了全家的身心健康。妇女们还通过参加"特色家庭"的创建和"美在家庭"活动,使生活更多姿多彩。
1992年6~12月,全市开展家庭风采电视展示和家庭风采征文活动,有800多户家庭报名参加。内容有夫妻相互支持办企业、拟改革方案、搞业余发明等小故事,有扶养孤老、妻子鼓励瘫痪丈夫为邻友修理家用电器、妥善处理好家庭人际关系等弘扬传统美德的感人事迹,还有从不同角度培养孩子成才、注重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的家庭展示等。电视播出后,从3000多封评选"最喜欢的家庭"的观众来信中,评出5户最受欢迎奖,15户家庭风采奖。
1996年,以思想道德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教育活动在全市蓬勃开展。市妇联联合电台、电视台开设了家庭美德系列教育专题节目,围绕家庭成员所应具备的家庭美德规范展开讨论,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专家学者的支持。在此基础上,推出了上海家庭美德"十要"(夫妻恩爱要平等,孝敬父母要贴心,婆媳相处要宽容,教育子女要重德,兄弟姐妹要谦让,亲友邻里要互帮,持家立业要勤俭,有事共商要民主,生活文明要守法,社区建设要尽责),并在社区广为宣传。全市约有150万户(次)家庭参与该项活动。市妇联还联合市老年基金会等8家单位选举"十佳敬老好家庭"。
是年,市妇联在各区县组建了以"五好家庭"为骨干,由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家庭参与的家庭志愿者队伍,在把家庭互助活动从家庭、楼组引向社会的基础上,推出了"星期六家庭志愿者服务活动日"。全市20个区、县共组建了1880支家庭志愿者队伍,有20万户家庭成员踊跃走出家门,倡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和"人人参与,人人分享"的道德风尚,参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活动中,有40万户家庭志愿者响应市政府号召,参加了由市妇联组织的卫生整治活动。
广大家庭积极参加各级妇联组织的家庭文化建设活动,文明家庭不断涌现。据统计,14年(1982~1996年)中,共评出市、区县、街道乡镇级"五好家庭"50万户,其中市级5828户。
1987年4月,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市农委、市妇联、团市委针对当时郊县部分地区存在的旧习俗死灰复燃现象,如赌博、封建迷信活动和婚事大操大办等,提出在农村中开展"三提倡、三反对"(提倡婚事新办、勤俭节约,反对大操大办铺张浪费;提倡相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健康的文化娱乐,反对赌博恶习)的号召。农村妇女积极响应,参加宣传,在抵制"三股歪风"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崇明县有8800多名妇女代表、积极分子参加村妇代会组织的禁赌宣传队(共945小队),她们到城镇、街道、里弄和农村宅头庭园,配合当地党、政、司法部门开展禁赌工作,被誉为净化社会空气的"清洁工"。南汇县由先进妇女、"五好家庭"中的妇女等组成400余支宣传队,用通俗易懂和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宣传,如自编自演《赌博十害》;在幼儿园播放《禁赌儿歌》;让从事迷信活动的人自愿"拆开西洋镜";请受"歪风"毒害的妇女现身说法教育别人;还组织参赌者家属学习《上海市禁赌条例》,使她们用法律武器劝丈夫戒赌。奉贤县开展了"新风户"活动,提出"家庭中没有赌博与违法犯罪;没有虐待老人和夫妻邻里吵架;没有封建迷信活动;没有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等十个没有的标准,全县出现了年轻人"丢了麻将学技术",妻子(媳妇)"劝夫(公)戒赌",巫婆"主动砸香台"的现象。奉贤县的"新风户"活动经验在其他各县普遍推广,如嘉定县外岗乡碾子村妇女在创建"新风户"活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全村277户中有253户挂上了"新风户"的牌子。
第四节争做"四自"、"四有"新女性
1983年9月30日,市妇联根据全国第五次妇代大会上提出的"妇女要提高素质,为建设两个文明再立新功",要"自尊、自爱、自重、自强"(1988年改为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做"五有一守"(有理想、有志气、有道德、有知识、有专长、守纪律)积极分子的精神,为发动全市各界妇女掀起一个学习先进榜样,学习文化、科学、技术和专业知识,争做"四自"、"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新女性的群众热潮,在市文化广场举办了向中国女排学习的《自强不息,为振兴中华而拼搏》报告会,出席会议的有全国、市"三八红旗手"、"五好家庭"代表及广大妇女干部、群众。会后,各系统先进妇女又开展了如何"争做八十年代新女性"的演讲活动,郊县的先进妇女组成宣传队、报告团,到生产队现身说法进行广泛的宣传动员,促使广大妇女把提高自身素质与振兴中华的大目标联系起来。
1985年8月6日,市妇联发出《关于组织全市妇女认真学习华怡同志优秀事迹的通知》,并参与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牵头的华怡事迹报告团,在全市宣讲314场,听众22万人次。随即开展了向优秀共产党员、市"三八红旗手"、708所工程师华怡和南市区蓬莱路储蓄所副主任张静安学习的活动。华怡为理想而献身、为事业而拼搏的精神,张静安为保卫国家钱财免遭歹徒抢劫而殊死搏斗的事迹,给妇女们很深的教育。通过学先进找差距,瑞金医院护理部提出要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制订了14条措施;自然博物馆科技人员,在制订麋鹿镜箱时,原计划6个人3个月的工作量,她们冒着38℃酷热,改进工艺,2个人在2周内就完成了。
1986年初,市妇联组织"先进妇女报告团"、"巾帼报告团"(均由"巾帼奖"获得者组成),在全市开展巡回演讲等活动,有2万多名妇女听了先进妇女的事迹介绍。
同年10月17日~11月5日,市妇联、市委宣传部等单位在市工人文化宫联合举办《巾帼颂》--上海妇女十年成果展览会,展出了全市各条战线上的310位先进个人(集体)的业绩。参观展览会的有22万人次,90%以上是各条战线各个层次的妇女。空军上海指挥部通讯营守机排的20名女战士参观后,开展了"学习巾帼英雄,为三八红旗添光彩"活动;一些区工读学校学生参观后,增添了走向新岸的勇气。
1990年,由"巾帼奖"获得者、著名的全国劳动模范、人民饭店3号服务员瞿蕙钧,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老有所为精英奖、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人物、上海市和徐汇区的优秀共产党员、市东中学退休教师聂容,全国卫生文明先进工作者、徐汇区精神病防治院总护士长陈玉萍等12位先进妇女组成的"巾帼赞报告团",到各基层单位巡回演讲。两个多月中报告55场,有5万余人听了报告,掀起了各界妇女向先进学习的热潮。许多妇女反映,报告"好似春风化雨,把良好的品德和崇高的精神灌进人们的心田,催人奋进。"她们给市妇联写感谢信,谈听后体会。公安战线的女同志说,要学习聂容无私奉献和诲人不倦的精神,努力做好工作。市监狱的女犯听后谈悔恨、表决心说:瞿蕙钧等先进人物在闹市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可自己却在那儿作案,实在太惭愧了……我们已失去了昨天,再不能失去今天和明天,决心接受真、善、美,丢弃假、恶、丑,重新做人。
通过这些活动,上海妇女的自身素质进一步提高。女知识分子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进取精神,刻苦钻研,努力攀登,加强专业之间的交流学习。1987年时,全市有2.4万余名女知识分子获得中高级职称。在1978~1989年科、教、文、卫系统的市"三八红旗手"和"巾帼奖"获得者中
,有224人次的科技成果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她们中的杰出者,有的已担任了市级党、政主要领导成员及重点大学校长、研究所所长等。还有大批女教育卫生工作者,师德高尚、医术精湛、硕果累累,仅在幼教和护士界中,就有110名女性第一批获得了高级职称。1990年全市女专业技术人员为53.9万人,占全市专业技术人员的50.1%。
在改革实践中,女职工增强了学文化求知识的紧迫感。她们在完成初、高中文化补习的基础上,又参加电视大学、业余大学等的学习,不断充实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还有不少妇女根据各自不同的需要,有的参加新闻写作、法律常识、公共关系等各种短期培训班学习,仅市妇干校1985~1989年就有学员600人。参加女子职业学校(班)学习宾馆管理、财务会计、编织加工等专业的,1984年有4000人。广大女职工还较普遍地参加了企业的岗位练兵和技术比赛。如上海机床厂在女职工较集中的15个工种中展开技术比赛,201人拿到四级到六级的操作等级证书。
第五节"双学双比"活动
1989年8月,市妇联根据全国妇联妇字(1989)7号文件精神,结合上海实际,会同市农委、市科协、市科委、市成人教委、市广播电视局、市农业银行七个单位共同研究决定:
在上海郊区农村妇女中开展"学文化、学技术、比成绩、比贡献"(简称"双学双比")的竞赛活动,并发出联合通知。
广大郊县农妇由于渴望脱贫致富,迫切需要提高文化、学习科学技术知识,对联合通知作出了积极响应。据统计,到1992年有150.5万人次参加各类技术培训,2万人取得初、中级技术职称(其中3679人成为技术员)。在此同时,参加各类生产竞赛的农村妇女达100万人次以上,还有2万妇女参加养殖业竞赛,1.5万妇女参加科技兴农示范活动。涌现了培植食用菌能手杨玉慧、植棉能手杨玲玲、养鸡能手张彬鑫等一大批女能手。至1992年,受到市级表彰的"双学双比"先进女能手有200人,被评为全国"双学双比"先进女能手的有8人。
1993年有65万人次的农村妇女参加各类培训班学习,年底分别有1.228万人、2224人评上初、中级职称。1994年又有62.1万农村妇女参加各类培训学习,8万名妇女实现了从粮棉生产到蔬菜生产的转型。一批妇女通过学习培训后掌握了新技术、新技能,成为推广农业新品种的带头人,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1993~1995年度,150名"双学双比"先进女能手得到市妇联表彰。受到全国妇联表彰的有植果园能手张水仙、服装厂厂长王建华等4名先进女能手、李培佩(标兵)等3名优秀乡镇女企业家,还有5名"三八"绿色奖章获得者。
1996年,有33.5万人次的农村妇女参加实用技术学习,从1994~1996年有5915名妇女经考核取得"绿色证书"。2730户姐妹通过各级妇联组织,和"双学双比"女能手、庭院经济示范户"姐妹结对子"活动,学习技能,并得到资金、场地、销售渠道等方面的帮助,告别贫困,走上勤劳致富道路。
第六节"巾帼建功"活动
1991年2月,市妇联根据全国妇联六届三次执委会精神,会同市总工会、团市委等12个单位(市妇联会同市总工会、团市委、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市经济委员会、市农业委员会、市建设委员会、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市人民政府交通办公室、市府财贸办公室、市府教育卫生办公室、市广播电视局),决定在城镇妇女中开展"做'四自'、'四有'女性,为'八五'计划建功"(简称"巾帼建功")竞赛活动。通知下达后,在市的"三八"节纪念大会上,全市"三八红旗手"联名响应。会后,全市100多万城镇女职工积极投入。有20余万人组成4300多个读书小组,参加了"巾帼读书活动";组织了170个同工种技术业务促进会,开展各种技术竞赛、技术攻关、岗位示范、巾帼服务队等活动;提出的合理化建议有18万余条,创经济效益12.5亿元。上钢一厂是全国读书、自学活动先进集体,该厂有300名女职工组成25个读书小组(另有700名女职工参加全厂职工的读书活动),其中13个女职工读书小组被评为厂、局先进。新亚大酒店的女职工在竞赛中提高了外语水平、业务技能,改善了管理方法,形成系列规范服务,为企业上等级作出了贡献。闵行百货公司小百货柜组全体成员,学习了《妇女"四自"教育课本》和《巾帼颂》等介绍先进妇女的书籍后,对照先进人物找差距,以优良服务、优质商品取信于民,使柜组的社会效益不断提高,1~11月超额完成15万元营业额。上海纺织行业32万女职工,面对生产连年滑坡的局面,树起"振兴上海纺织,争当巾帼英雄"的旗帜,仅二纺机厂女职工就提合理化建议247条,创价值133万余元。仪表局系统有1万余名女职工参加各种技术竞赛近1000项,33名女职工晋升为技师。上海复旦大学、医科大学、华东化工学院的知识妇女成立了"巾帼建功"学赛组,通过教学比赛,促使女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普陀区妇婴保健院产房的20多位青年护士在医院的百日竞赛活动中,制订了有十多项内容的服务公约,使产房服务工作大为改观,得到产妇一致好评。一汽公司出现了售票员孟丽昭在熊熊烈火中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事迹后,公交系统掀起了学习孟丽昭热潮,开展优质服务竞赛等。
1992年"三八"节前夕,全市评选出"巾帼建功"先进个人150名和"巾帼建功"先进集体40个,全国"巾帼建功"先进个人2人。在3月7日上海市各界妇女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大会上,市妇联对评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了表彰,同时授予"三八红旗手(集体)"的光荣称号。1992年度还评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3人(同时被命名全国"三八红旗手")和全国优秀女企业家2人。
同年3月,市妇联向全社会推出"九十年代上海妇女形象"大讨论,并举行首场研讨会,为全市大讨论拉开了序幕,树立的行业妇女形象有九十年代女干部形象、女医务工作人员形象、女教师形象、女营业员形象等。大讨论中以先进典型为范例,促进了岗位建功、岗位成才。如:财贸女职工在全市几条主要商业街开展"巾帼杯"优质服务竞赛。黄浦区结合黄浦旅游节,在南京路开展"巾帼建功优质服务示范",近400名女职工身佩标志,82个柜组悬挂锦旗,以优质服务为上海的窗口增添光彩。地处杨浦大桥的歇浦街道、大桥街道的妇女组成"巾帼服务队",为大桥建设者们缝补、洗涤、理发、修理、供应食品百货。上海社会科学院的女知识分子有70~80%参加大讨论,她们举行黑板报比赛、"社科妇女之最"评比,开展"九十年代女性形象"理论研讨,并出了专辑。闸北区法院的女法官在女院长带领下,提出"奋战10个月,争当办案能手,争创巾帼集体"的口号,在1992年上半年审结案件数中名列前茅,有2人在全院目标考核中分数最高。
随着"巾帼建功"活动的深入开展,至1995年已建立起1.7万余个"巾帼示范岗"、"巾帼示范窗口"、"巾帼车队",并开展了以"窗口"行业规范服务达标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建设,树立行业新风活动。同时,在女职工中掀起了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为重点的竞赛热潮。据市总工会女职工委员会对81个区、局调查,参加文化知识学习的女职工达7.2万人次,参加各类培训的达2.88万人次,取得各类各级技能证书的达1.17万人次。1993~1995年度评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6人,全国优秀女企业家4人。
1996年"三八"节期间,全市评出市、区二级450个"窗口行业十大优秀职业女性百佳巾帼文明岗",表彰了全国优秀女企业家、上海市牛奶公司总经理王佳芬,上海爱思旅行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郎金兰。
是年,还开展了巾帼成才活动。有3万妇女分别听取由12位女院士、女博士组成的报告团(市妇联组织)所作的"我为科教兴市作贡献"报告,参观科技系统举办的"献身科技事业,再展女性风采"成果展和教工系统举办的"事业、家庭和我"演讲比赛活动。
随着上海产业结构的调整,针对一批工人陆续下岗的新情况,市妇联开展了对下岗女工的培训和再就业工作。1993年,经妇女组织培训下岗女工5621人,其中有4513人次重新上岗。1994年又有2万名待岗女职工转岗。1996年4月底,在各级妇联登记的下岗妇女达61047人,她们在各级妇联的帮助下,经过学习,认清形势,转变观念,掌握技能。1996年,有8540名下岗女工参加营销、服装、财会等培训,有2万人次经妇女组织推荐重新上岗,有4800多人参加了街道社区的巾帼服务队,其中有闸北区的巾帼送报队,南市区志清盒饭店和卢湾区保洁队等。郊县乡镇企业3.6万下岗妇女中,有2.4万人在各级妇联组织引导下参加了种植、养殖、副业和家庭手工业等生产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