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随着近代男女平等思想的传播和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上海的妇女团体也应运而生。较早成立的妇女团体,在康有为为首的维新变法运动和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时期,是由少数社会贤达和进步人士倡导组织的,主要对象限于社会上层和知识妇女。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上海解放前建立的妇女团体,有不少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参与或推动组织的,主要对象逐步转向劳动妇女,并以女工为主体。这些团体都是个人会员制,仅少数是因革命运动的需要由部分妇女团体联合起来的,如上海女界国民会议促成会、上海各界妇女联合会、上海妇女救国大同盟。此外也有个别团体是国际性妇女团体的会员和属会,如上海基督教女青年会、中华妇女节制会等。这些团体都按照各自的实际情况和各个时期斗争的需要,提出各自的主张,发动所属妇女群众,通过各种形式为之奋斗。它们充分显示了以女工为主体的劳动妇女和各阶层妇女团结起来,用实际行动争取阶级解放、民族解放和自身解放的觉醒和力量。
解放后,在中共上海市委领导下,上海妇女为争取进一步解放而联合起来的社会群众团体--上海市妇女联合会(简称市妇联。原名上海市民主妇女联合会,1957年11月更名)成立。市妇联实行地方组织和团体会员相结合的组织制度。8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重视发挥女知识分子的作用,科教文卫系统的事业单位和机关的妇女工作委员会、女工程师等女知识分子联谊会及各种形式的妇女组织更加广泛地建立起来,逐步形成了覆盖全市的妇女组织网络。
40多年来,上海市妇女联合会根据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团结、教育广大妇女,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上海的妇女组织已成为党和政府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成为具有一定凝聚力的妇女之家。
第一章解放前的妇女团体
第一节概况
上海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诞生了第一个妇女团体--中国女学会起,到1949年5月解放前的52年间,据不完全统计,先后建立了130个妇女(含以妇女为主体的)团体。戊戌变法前后的中国女学会、不缠足会等9个妇女团体,以争取、维护女权为主要活动。辛亥革命时期的女子军事团、女子参政同盟会等30个妇女团体,以参加辛亥革命、要求参政、反帝爱国、兴办实业为主要活动。中国共产党创立前后到第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上海女界国民会议促成会、上海各界妇女联合会等33个妇女团体,以投入"五四"反帝爱国斗争、参加国民革命运动、争取男女平等、慰劳北伐军等为主要活动。九一八事变到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妇女反日救国大同盟、上海妇女救国联合会、中国职业妇女俱乐部等43个妇女团体,以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为主要活动。解放战争时期的上海妇女联谊会、中国妇女联谊会上海分会等15个妇女团体,以反对内战、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促进和平民主运动,及迎接上海解放为主要活动。这些团体绝大多数为适应时代需要而建立,时间短,许多已难以查明停止活动的日期。
第二节部分妇女团体简介
中国女学会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初秋,由李闰(谭嗣同妻)、黄谨娱(康广仁妻)倡办成立。宗旨为讨论妇女教育及妇女权利问题。该会成立后,即在梁启超、经元善等人的资助下,创办了中国女学会书塾(后名中国女学堂),于清光绪二十四年四月十三日开学。会址在城南高昌庙桂墅里(今南市区高雄路)。不久,又在城内淘沙场设分校。该会还办有《女学报》,宣传妇女解放。百日维新失败后,中国女学会随之解体,《女学报》停办。中国女学堂和城内淘沙场分校也慑于政府压力和经费困难,分别于清光绪二十五年和二十六年先后停办。
不缠足会清光绪二十三年六月初一,梁启超、谭嗣同、康广仁、黄遵宪、汪康年等人在上海成立不缠足总会,湖南、广东、福建等省设分会,一些府、厅、州、县也设小分会,宗旨为开展不缠足运动。曾与顽固派就妇女缠足问题展开论战。清光绪二十四年六月二十六日,康有为向光绪皇帝上《请禁妇女裹足折》。维新运动失败后,不缠足会被封闭即停止活动。会址先在《时务报》馆内,后迁大同译书局。
女子军事团又称上海女子北伐敢死队。清宣统三年九月(1911年11月),由葛敬华、葛敬诚、沈警音等18人发起建立。张昭汉、曾肃为团长。招募团员70余人,组队训练,由沈警音、葛敬诚任正副队长。她们在沪军政府领有枪械全副武装,队伍驻扎在尚文门内中国体操学校。经过2个月训练后,于民国元年(1912年)1月30日奉南京临时政府陆军部檄令调往南京。到南京后,她们请缨北上参加北伐。南北议和,该团宣告结束。
女子后援会清宣统三年九月成立。由同盟会女会员唐群英、张汉英、张昭汉等联合上海、江浙小学校、女学堂的教师创办。会长唐群英。该会成立后,一方面派人到各省为民军筹款募捐,一方面组织北伐军救济队,队员60名,其中女性40名,随同北伐军进行战地救护。北伐战争结束后,改名为赤十字会。
上海女子参政同志会清宣统三年十月成立。是由中国社会党女党员林宗素等发起组织的妇女政治团体。该会设有参政研究所和上海女子法政讲习所。会长林宗素曾携会章赴南京谒见临时总统孙中山,要求妇女有参政权,得到孙中山赞许。民国元年4月,该会加入女子参政同盟会。其事务所附设于上海南京路中国社会党本部内。
女子参政同盟会民国元年4月成立。是由女子后援会的创办人唐群英联络张汉英、王昌国(湖南长沙女国民会发起人)、林宗素(上海女子参政同志会会长)、陈鸿璧(上海爱华公司创办人)、沈佩贞(上海女子尚武会创办人)、吴木兰(上海女子同盟会创办人)、蔡蕙等人发起成立。唐群英任会长。同年4月8日,在南京四象桥湘军公所召开成立大会,通过十一条政纲。该会成立后,便全力投入争取妇女参政权的斗争。唐群英等人从上海去南京再到北京,先后五次上书当局,要求妇女参政权,结果都未成功。民国2年11月13日,女子参政同盟会被内务部以"法律无允许明文"为由勒令解散。
神州女界协济社初名为神州女界共和协济社,正式成立后将共和二字取消以示扩大。民国元年3月16日在上海爱尔近路(今闸北区安庆路)纱业公所成立。名誉社长是孙中山夫人、伍廷芳夫人和刘青侠。社长张昭汉,副社长杨季威。下设教育部、实业部、评议部、编辑部。该会宗旨是:联合五族女界,普及教育,研究法政,振兴实业,提倡国货,养成共和国高尚纯洁女国民,协助国家进步。该社成立后,主要办了五件事:创立神州女学校;创办《神州女报》;组织国民捐劝导会;组织欢迎万国女子参政会会长嘉德夫人,并与她建立联系;参加救蒙拒俄活动。设事务所于上海北四川路9号。江西女界曾在南昌创立江西分社。神州女学校初设于四川路洪吉里,后迁仁德里,再迁邢家桥,直到民国15年春,因战事影响而停办。
上海女界联合会民国8年初秋成立。由博文女校创办人黄绍兰和留日女生李果等人发起组织。民国10年12月,中国共产党帮助上海女界联合会改组,并在《新青年》第9卷第5号上登载了该会的《改造宣言》、《纲领》和《章程》。中共还以上海女界联合会的名义出版《妇女声》半月刊,宣传革命思想,提倡妇女解放,并以该会名义创办平民女学,为妇女运动的开展培养人才。会所设在贝勒路(今黄陂南路)礼和里7号。
上海妇女会成立于民国9年,由陈景韩夫人、宋蔼龄等人于民国4年创办的上海女子服务社和妇女会合并组成。以联络感情,增进国际友谊,服务社会,教育儿童为宗旨。五四运动后,大力推广义务教育,最盛时办有8所学校。该会存在时间较长,负责人先后有俞庆棠、沈均、李昭实、薛葩等10余人。
中华妇女节制会民国9年王立明在世界妇女节制会的支持下创立于上海,是世界基督教妇女节制会的一个属会。会址设在吕班路(今重庆南路)第一女子公寓内。梅云英、王立明先后担任领导人。联系对象主要是上层知识妇女,并在北京、上海、武汉等地成立了分会。1958年以前,会员约有600多人。以节制烟、酒、赌博,提倡慈、孝、贞、俭和改善家庭生活为宗旨,反对蓄婢、纳妾、缠足、束胸等各种封建恶习。办有《节制月刊》(后改为《女声》半月刊)、办妇孺教养院、淑基平民学校、女子公寓、托儿所等。民国20年九一八事变以后,由该会与妇女救济会等妇女团体发起,成立上海妇女救国大同盟。解放战争时期,与国际中国人权保障会合作,为救援遭到国民党反动派迫害的民主人士和失踪人员的家属多方奔走,并组织义务律师团向国民党法院提出控诉,因而会址被国民党特务占领。民国37年,该会由上海迁至香港,在香港继续声援国内民主斗争。民国38年,刘王立明等人代表中华妇女节制会出席中国妇女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同年该会被吸收为全国妇联的团体会员,继续从事社会福利事业。1958年以后,会员走上各自的工作岗位,中华妇女节制会总会和分会逐渐停止活动。
上海女界国民会议促成会由中共党员向警予发起,联合各妇女团体、学校筹建。民国13年12月21日,在上海宁波同乡会馆成立。是上海各界妇女大联合的产物,它的成立标志妇女运动和国民运动相结合的开端。设委员会,委员有向警予、张琴秋、刘清杨、王立明等17人。其宗旨是:对外设法废除不平等条约,对内设法肃清军阀制度,伸张女权,以符合民主自由。曾发表要求男女平等权等13条主张的宣言,对段祺瑞政府的《国民代表会议组织条例草案》中关于选举权被选举权仅限于25岁以上男子的规定提出抗议,曾召开大会,力争修改。
上海各界妇女联合会民国14年6月5日,在勤业女子师范学校成立。由中共党员向警予、杨之华发起组织。参加的有20余个妇女团体及学校。杨之华任主任兼组织工作,贺敬挥负责宣传。曾出版《中国妇女》杂志,由杨之华任主编。在五卅运动中,该会组织工人、学生募捐支援救济罢工工人,宣传劝说抵制日货,发表宣言、通电,鼓舞群众与敌人斗争到底。后又领导各界妇女声援北伐等。民国15年发出"上海各界妇女联合会为打破封建的旧礼教告全国姐妹书"。民国16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4月13日,上海各界妇女联合会被国民党军警查封,杨之华调离,该会停止活动。
上海特别市妇女协会民国16年冬,国民党上海市党部妇女部派陈振权等7人进行筹备,于民国17年春正式成立。会所设于城内梅家衙二区党部。第一届执行委员有陈振权、刘衡静等7人。民国20年,奉党部令停止活动,后改组为上海市妇女救济会。民国23年冬,又改组为上海市妇女会。
上海妇女救国大同盟民国20年10月1日,在市商会成立。由上海妇女界80余个团体、单位组成。王立明等15人组成委员会,下设宣传、内务和交际三个部。10月4日,该会在公共体育场召开抗日救国大会,有1万余人参加,以推动妇女参加抗日救亡。
中国妇女反日救国大同盟民国21年一·二八事变后,由上海各界妇女组成。执行委员会下分总务、组织、宣传三部,又在法南等区建立6个分盟。由于组织发展迅速,队伍不断壮大,成为淞沪抗战中一支有力的妇女大军。该会一成立即发表"妇女反日救国大同盟慰劳十九路军士兵书"、"中国妇女反日救国大同盟为日帝国主义侵占上海告劳动妇女书",并组织多支慰劳救护队赴前线慰劳救护士兵。还出版《反日妇女》三日刊。
青年妇女俱乐部简称"青妇",由陈波儿、吴佩兰、郁风、熊狱兰筹建,民国24年初冬成立。设有慰问组、歌咏组、捐献组、演出组,从事慰问伤兵、救济难民等活动。还办有上海妇女补习学校(罗叔章任校长)
,举办抗日救亡读书会、演讲会、报告会等。会址在吕班路麦赛而蒂罗路口(今兴安路口)大光明洗染店三楼。上海沦陷后,主要成员大部分撤离上海,并撤销了吕班路的活动场所,仅留胡毓秀、郭箴一等在上海分头联系会员。
上海妇女救国联合会民国24年12月21日,在四川路青年会成立。是抗日统一战线组织。负责人史良,设理事会,理事有胡子婴、沈兹九、王孝英、罗琼、杜君慧等11人。下设总务、组织、宣传三部。会内有中共秘密党团组织,属中共中央文委领导,书记杜君慧。主要工作是发动广大妇女群众起来要求停止内战,团结抗日。民国25年3月8日,该会为抗议国民党政府颁布《维持治安紧急治罪法》禁止一切民众团体活动,举行三八妇女节纪念大会,会上通过了"取消紧急法令","释放爱国犯"等提案。会后,史良领队游行。同年9月18日,又组织会员参加上海民众纪念九一八五周年大会等。
中华妇女互助会民国26年7~8月间成立。设理事会,理事30余人,常务理事有田淑君、尉迟缨、周曰濂等13人,理事长田淑君。会员多时达400~500人。会内有中共地下党支部。理事会下设学术研究、娱乐、教育、调解、舞女五组。以兴办慈善事业、募集物资钱款、慰问抗日将士为主要任务。该会创办了1所伤兵医院、2个难民收容所、8所女工夜校。"孤岛"时期,参加上海妇女界难民救济会,继续开展学术研究、娱乐活动、舞女教育等工作。民国30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占领租界,工作难以开展,中共地下党员撤出该会。抗日战争胜利后,田淑君打着中华妇女互助会的旗号拉选票,为其竞选伪国大代表服务。至此,该会成为争权夺利的工具。会所初设在马当路新民村4号,后迁至延安东路浦东大楼。
中国妇女慰劳自卫抗战将士会上海分会民国26年8月,由何香凝组织的中国妇女抗敌后援会(由何香凝任主席,宋庆龄、宋蔼龄、于凤至、孙科夫人陈淑英、蔡元培夫人周养浩等人为理事)改组而成,系第二次国共合作旗帜下的上海妇女统一战线组织。当时,宋美龄在南京成立了中国妇女慰劳自卫抗战将士会并通电各省成立分会,中国妇女抗敌后援会常务理事会经讨论决定将该会改组为中国妇女慰劳自卫抗战将士会上海分会,并将原理事会改为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下设总务、征募、慰劳、救护四组和村里妇女组织委员会。参加该会的共有22个妇女团体。主席何香凝,邀请俞鸿钧(当时上海市市长)的夫人、杜月笙(当时上海地方协会会长)的夫人为副主席,钱新之(当时四行储蓄会董事长)的夫人和张发奎的夫人为征募组正副组长。知名人士柳亚子、穆藕初的夫人和史良律师,国民党要员潘公展、杨虎、蔡颈军、王宠惠的夫人都参加了这个团体。该会在开办救护培训班培训救护人员、组织缝纫团缝制伤兵衣被、慰问伤病员、教育管理难民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民国26年10月,由何香凝发起组成。团长胡兰畦,团员有任秀棠、胡瑞英、秦秋谷、李亚芬等10名,其中9名是女工。10月5日,该团奔赴淞沪抗战前线国民党十八集团军罗卓英部队工作。同年11月,团长胡兰畦又返沪招集禾光等8名女工为团员,与第一批团员一起随军行动,途中还吸收进步青年和学生参加,团员最多时达40人。该团辗转苏、浙、皖、赣、湘、鄂、豫、闽8省。在部队,她们主要从事宣传、演出、文化教育、纠正军风、战地救护工作,并向驻地群众宣传抗日等。该团于民国29年10月撤离罗部队。
上海妇女界难民救济会民国26年11月成立。上海沦陷后,抗日已成为"非法"活动,许广平将中国妇女慰劳自卫抗战将士会上海分会更名为上海妇女界难民救济会,由中华妇女节制会、中华妇女互助会、上海基督教女青年会、上海女子革新会、上海妇女杂志社、上海舞业妇女联谊会等十几个各界妇女抗日团体组成。各团体在许广平领导下,以不同形式继续开展抗日救亡工作。会址设在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浦东大楼512室。
中国职业妇女俱乐部简称"职妇",是上海妇女界难民救济会的团体会员之一。其前身是中国职业妇
女会,民国26年八一三抗日战争后成立。民国27年5月5日,在上海"逸园"跑狗场的西餐厅举行大会,改名为中国职业妇女俱乐部。理事会主席茅丽瑛,副主席蒋学杰,理事会下设总务、交谊、研究、服务、联络等股。"职妇"内建有中共地下党支部,积极开展各项爱国抗日活动。民国28年,"职妇"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中共上海地下党交给的为新四军募集10万套棉衣裤和救济难民款项的任务。后"职妇"主席茅丽瑛被敌特暗杀。
妇女生活互助社民国34年成立。名誉理事裘丽琳(京剧名家周信芳夫人),社长丁毓珠,副社长陈玉俊,总干事樊雯。社内有中共地下党支部。社员在解放前夕约有300余人。设有缝纫学习班、文化班、生产组等,在组织社员进行生活互助的同时,还组织社员听知名人士罗叔章、许广平、雷洁琼、胡子婴等关于妇女解放等知识的报告,发动社员参加反内战、争和平、抗议美军暴行等集会游行,以及迎接解放的工作。会址初设在黄金大戏院,后迁往常德路333弄3号。1949年8月并入市家庭妇女联合会。
上海妇女联谊会民国35年3月6日,在八仙桥青年会成立。是上海各界妇女为了便于在反内战的统一口号下统一行动,向国民党反动派、向全社会显示上海妇女的力量,在中共上海地下党工委、学委、职委的领导下的联合组织。许广平、罗叔章、胡子婴、胡耐秋、王辛南、蒋学杰、陈玉俊、潘月英、汤世英、包仁宝、屈元为常务理事。该会宗旨:依靠我们(妇女)自己的力量来改善我们的生活,提高我们的知识和能力,以改建和平、民主、自由、幸福的新中国。该会成立后主要做了以下几件事:民国35年3月8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后第一个三八妇女节,组织3万余各界妇女群众集会并举行反对内战示威大游行;同年4月,组织各界妇女竞选国民大会女代表和6月中旬的反对内战签名运动;6月23日,发动2万余妇女参加市民和平请愿大游行;民国36年1月,发动各界妇女进行抗议美军暴行斗争;民国37年6月,发动各界妇女投入反美扶日签名运动等。该会无固定会址和专职办公人员。
中国妇女联谊会上海分会民国35年3月6日,在威海卫路638号成立。常务委员有许广平、史良、罗叔章、胡子婴、胡绣枫、胡耐秋、朱立波、姚淑文、左诵芬、季洪、徐镜平。该会宗旨:广泛团结各界妇女,为促进和平民主运动,建立统一的新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而奋斗。该会成立后,在发动妇女参加抗日战争胜利后的第一个三八妇女节集会游行,上海各界妇女选举国大女代表,反对美国扶植日本,组织妇女参加六二三反内战、要和平示威游行,作好迎接上海的解放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
第二章上海市妇女联合会
解放后在中共上海市委直接领导下建立的上海市妇女联合会(以下简称市妇联),是上海妇女为谋求进一步解放而联合起来的社会群众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它根据中共上海市委提出的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和全国妇女代表大会制定的方针任务,确定上海妇女工作的任务。它的基本职能是代表和维护妇女利益,促进男女平等。
市妇联下属有按行政区划建立的区、县妇联和街道、乡镇妇联的两级组织。在城市的居民委员会和农村的村民委员会、乡镇企业设立的妇女代表会(以下简称妇代会),在科教文卫等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少数民族及宗教团体建立的妇女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妇委会),均为市妇联的基层组织。据1996年统计,全市共有区、县妇联20个,街道、乡镇妇联318个,里弄妇代会2809个,村妇代会5364个,局级妇委会101个。此外还有女职工委员会、基督教女青年会、女知识分子联谊会等妇女组织为市妇联的团体会员。
第一节沿革
1949年6月11~18日,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指派黄静汶(接管委员)等接管国民党的妇女工作机构--新生活运动妇女指导委员会上海办事处(宋美龄主办,地址在复兴中路515号)。同年6月26日,在36个妇女团体2300人参加的上海各界妇女庆祝上海解放大会上,成立了上海市民主妇女联合会筹备委员会。筹委会主任委员章蕴,副主任委员黄静汶、史良,常务委员29人。1950年8月12~18日,上海市第一次妇女代表大会隆重召开,上海市民主妇女联合会正式成立。
市妇联的下属组织,1949年8~9月在市区各区建立了市民主妇女联合会筹委会区办事处;1950年2月建立市郊办事处。1955年市第二次妇女代表大会后,市区各区陆续建立区民主妇女联合会(1957年11月改名"区妇女联合会"),成为市妇联下属的一级组织。1955年底,市郊办事处撤销,郊区各区妇联由市妇联直接领导。
上海市家庭妇女联合会(以下简称市家庭妇联),由市民主妇联筹委会于1949年8月22日将中国妇女联谊会上海分会、上海妇联、妇女生活互助社和解放初成立的公馀联谊会、新民妇女会、上海妇女生产协进会6个团体合并成立。其任务是把上海一百万家庭妇女组织起来,提高文化水平,学会生产本领,参加建设新上海的工作。由胡绣枫任主任,樊雯、韩学章任副主任。市家庭妇联也在市区各区建立家庭妇联分会。至1950年12月,全市已成立21个区家庭妇联分会。
1952年1月,市、区家庭妇联与市妇联和各区办事处联合办公,1955年4月,家庭妇联完成历史任务,经中共上海市委同意撤销。
第二节历届市妇女代表大会及领导人名录
一、历届市妇女代表大会
市妇联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市妇女代表大会(以下简称妇代大会)。1950~1996年,共召开上海市妇代大会10次。在历届妇代大会上选举产生市妇联执行委员会(以下简称执委会),由执委会选出常务委员会(以下简称常委会),再由常委会推选正、副主席(主任)。在妇代大会闭会期间,执委会贯彻执行妇代大会的决议,讨论并决定妇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常委会是执委会闭会期间的领导机构,讨论决定妇女工作的重要问题。在两次妇代大会中间如需增补执委、常委和正副主席(主任),都经市妇联执委会讨论通过。
历届妇代大会的代表,由全市工交、财贸、农业、知识妇女、爱国人士、解放军、党政干部、街道里弄、乡镇企业,以及妇女、少儿、政法工作者等各界妇女选举产生。在各个不同时期,各界妇女代表所占的比例有所不同。如知识妇女代表的比例,1950年第一届为13.18%,第九届提高到21.9%;家庭妇女的代表比例,第一届占17.7%,1960年第四届已由里弄干部、街道集体事业的代表所替代。
第一次妇女代表大会1950年8月12~18日在市人民政府大礼堂召开,上海市民主妇女联合会宣告成立。出席会议正式代表659人,候补代表11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宋庆龄为大会题词:"树立以劳动为光荣的观念参加生产建设彻底解除封建束缚才能获得真正平等的地位"。副市长潘汉年代表市委、市府致词。他说:"上海妇女代表大会,是上海妇女长期反帝反封建的胜利大会","是上海妇女与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长期艰苦奋斗而获得的。"指出:"组织妇女面向生产是妇女工作的基本任务。"章蕴作《上海一年来妇女运动和今后任务》的报告。大会通过《上海市民主妇女联合会章程》,选出上海市民主妇女联合会第一届执行委员69人,候补执行委员11人。
第二次妇女代表大会1955年1月3~7日在市政府大礼堂举行。出席会议正式代表778人,列席代表185人。中共上海市委第二书记陈丕显作政治报告。赵先作《上海市四年来的妇女工作和今后任务》的报告。大会修改并通过市妇联的章程和决议,选举第二届执行委员95人,候补执委11人。
第三次妇女代表大会1958年2月12~15日在中苏友好大厦(今上海展览中心)友谊电影院召开。出席会议正式代表856人,特邀代表44人,列席代表150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宋庆龄在贺信中说:"勤
俭建国、勤俭持家,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奋斗,已经成为今后我国妇女运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妇女不但要在工作中贯彻勤俭建国的精神,而且在勤俭持家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陈丕显讲了当时的形势。郭建作《勤劳节俭,为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上海,为发扬社会主义的新风气而努力》的报告。大会选出市妇联第三届执行委员125人,候补执委19人。
第四次妇女代表大会1960年12月10~15日在中苏友好大厦友谊电影院(今友谊会堂)召开。出席大会正式代表913人,特邀代表66人,列席代表215人。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陈丕显讲话。郭建作《充分发挥上海妇女参加生产、为生产服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加速社会主义建设而奋斗》的报告。大会选出市妇联第四届执行委员137人,候补执委22人。
第五次妇女代表大会1964年3月1~6日在市人民委员会大礼堂(即原市政府大礼堂)召开。出席正式代表1402人,特邀代表16人,列席代表359人。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陈丕显作政治报告。关建作《全市妇女团结起来,高举毛泽东思想红旗,在革命化大道上奋勇前进》的报告。大会选出市妇联第五届执行委员137人,候补执委22人。
第六次妇女代表大会1973年9月17~22日在市革命委员会礼堂(即原市政府大礼堂)举行。出席大会代表1598人。市委副书记、市革命委员会副主任马天水作《全市妇女团结起来,为坚决贯彻执行十大路线(指中共中央第十次代表大会的路线)而奋斗》的报告。大会选出市妇联第六届执行委员103人。
第七次妇女代表大会1978年7月15~17日在市革命委员会大礼堂召开。出席大会正式代表1500人,列席代表150人。中共上海市委书记王一平讲话。关建作《全市妇女动员起来,为实现新时期总任务而奋斗》的报告。大会选出市妇联第七届执行委员120人,选举产生了出席中国妇女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94人。
第八次妇女代表大会1983年7月7~9日在上海展览馆(今上海展览中心)中央大厅召开。出席大会正式代表1480人,特邀代表20人。中共上海市委书记杨堤讲话。关建作《全市妇女团结起来,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的工作报告。大会选举产生市妇联第八届执行委员120人,选举产生了出席中国妇女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100人。
第九次妇女代表大会1988年8月2~5日在沪西工人文化宫影剧院召开。出席大会正式代表908人,特邀代表15人,列席代表102人。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吴邦国讲话。邢至康作《推动妇女解放,促进社会进步,团结全市妇女为振兴上海而艰苦奋斗》的报告。大会选举产生市妇联第九届执行委员100人,选举产生了出席中国妇女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48人。
第十次妇女代表大会1993年6月11~13日在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召开。出席大会正式代表800人,特邀代表18人,列席代表106人。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陈良宇致祝词。章博华作《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团结全市妇女为把上海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城市建功立业》的报告。大会选出市妇联第十届执行委员100人。
二、市妇联历届领导人名录
第一届上海市民主妇联
主席:章蕴(1952年5月后由赵先代理)
副主席:黄静汶、何宇珍(市总工会女工部长,兼)、胡子婴(市工商联秘书长,兼)、方令孺(复旦大学文学院教授,兼)
常委:王云、王辛南、方令孺、卢粹持、沈粹缜、何宇珍、何萼梅、朱立波、李仲培、陈善祥、陈建晨、应仁珍、赵先、胡子婴、胡绣枫、姚淑文、徐镜平、程俊英、郭昭辉、章蕴、黄静汶、韩学章、董慧第二届上海市民主妇联
主席:赵先
副主席:李仲培、沈粹缜、王辛南、汤桂芬(市总工会副主席,兼)、方令孺(兼)、胡子婴(兼)
常委:丁文、王辛南、王静、王淑贞、方令孺、沈粹缜、朱立波、李仲培、李林、李汝佩、邵力君、陈善祥、汤桂芬、吴茵、荣漱仁、赵先、赵宝玲、胡子婴、盛元芳、曹舜琴、韩学章、谢志成、董慧
第三届上海市妇联
主任:郭建
副主任:王辛南、王淑贞(第一医学院妇产科医院院长,兼)、刘光耀、李仲培、何宇珍、沈粹缜、胡子婴(兼)
常委:丁是娥、王静、王辛南、王国秀、王淑贞、叶俊章、刘琳、刘光耀、刘阿珍、沈粹缜、李仲培、苏淑南、何宇珍、邵力君、陈善祥、吴若安、荣漱仁、杨榴英、赵宝玲、胡子婴、姚天珍、张裕秀、徐忠吉、袁蕴常、郭建、曹舜琴、盛元芳、黄翠梅、韩学章、谢志成、潘世媄
第四届上海市妇联
主任:关建
副主任:王辛南、王淑贞(兼)、刘光耀、何宇珍、李仲培、李静一(上海第一医学院党委副书记,兼)、沈粹缜、郭秀珍(市工商联副主任,兼)、李景林(1961年2月增补)
常委:丁一、王辛南、王静、王国秀、王淑贞、左淑东、刘琳、刘光耀、关建、孙乔珍、孙志兰、李仲培、李静一、何宇珍、沈粹缜、苏淑南、邵力君、吴若安、陈善祥、汤桂芬、荣漱仁、杨榴英、姚天珍、赵宝玲、袁蕴常、郭秀珍、曹舜琴、谢志成、潘世媄、李景林(增补)
第五届上海市妇联
主任:关建
副主任:王辛南、丁一(上海电影制片厂党委书记,兼)、王淑贞(兼)、刘光耀、何宇珍、李景林、沈粹缜、郭秀珍(兼)、潘世媄、曹舜琴
常委:丁是娥、王辛南、王静、王国秀、王淑贞、左淑东、关建、刘琳、刘光耀、孙志兰、李云、李景林、沈粹缜、朱俊、何宇珍、吴若安、邵力君、陈善祥、姚天珍、赵宝玲、杨榴英、张家惠、郭秀珍、袁蕴常、钱枚、曹舜琴、谢志成、潘世媄、薛久英
第六届上海市妇联
主任:汪湘君
副主任:陈佩珍(豫园商场党支部负责人,兼)、强玲英、翁品芳、吕美英(川沙县革命委员会负责人,兼)、沈粹缜、杨巧娣(13/14次列车长,兼)、李俊卿
常委:朱金兰、沈粹缜、吕美英、陈佩珍、陈惠明、李佩芬、李俊卿、汪湘君、何秀茗、张菊珍、张琴华、杨巧娣、翁品芳、曹小定、贺月仙、强玲英、葛葆佩、裴浩炎
第七届上海市妇联
主任:关建
副主任:刘光耀、曹舜琴、王淑贞(兼)、沈粹缜(中国福利会秘书长,兼)、薛久英、顾福英、吕洁(1979年4月增补)
常委:王淑贞、王叶兰、戴淑清、左淑东、关建、沈粹缜、刘光耀、李敏、吕洁、陈步樵、顾福英、吴秀芳、吴翠婵、姜辛耘、赵德山、徐丽端、徐玉兰、盛亚娣、曹舜琴、黎玉英、薛久英
第八届上海市妇联
主任:谭茀芸(~1985年8月)邢至康(1985年8月接任)
副主任:曹舜琴(~1985年10月)、沈秀芳(~1987年1月)、梁光璧、吕洁、王淑贞(兼)、刘湘云(第一医学院儿科医院院长,兼)、朱曼殊(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员,兼)、许德馨(1985年10月增补)、何洁珠(1987年8月增补)
常委:王淑贞、田辉、刘湘云、刘澹哉、沈秀芳、朱曼殊、许德馨、吕洁、应蓓仪、何洁珠、张林英、荒砂、徐丽端、陶大钰、曹舜琴、梁光璧、程秀珠、谭茀芸、邢至康(增补)
第九届上海市妇联
主任:邢至康(~1992年11月)章博华(1992年11月接任)
副主任:梁光璧、许德馨(~1991年6月)、何洁珠、刘湘云(兼)、惠熙荃(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兼)、林玉凤(1989年9月增补)
常委:邢至康、刘湘云、祁火凤、许德馨、李丽、吴常娥、何洁珠、林荫亚、袁觉英、徐丽端、徐慧娟、梁光璧、惠熙荃、程树芹、蔡竞、林玉凤(增补)、章博华(增补)
第十届上海市妇联
主席:章博华
副主席:林玉凤、陆凤妹(~1995年12月)、孟燕堃、惠熙荃(兼)、夏秀蓉(上海市教育局副局长,兼)、李丽(1996年6月增补)
常委:刘瀛萍、朱美珍、李丽、吴常娥、陆凤妹、林玉凤、林荫亚、孟燕堃、袁觉英、聂祖仪、夏秀蓉、徐慧娟、章博华、章黎明、惠熙荃
三、中共上海市委妇女工作委员会、中共上海市妇联党组成员名录
在日常工作中,中共上海市委通过市委妇女工作委员会(前身为市委妇女运动委员会,简称市妇委,1949年11月~1966年5月)和市妇联党组(1951年10月~1955年5月、1978年9月~1996年)对市妇联实行党的领导。
1.市妇委
1949年11月~1953年10月
书记:章蕴
第一副书记:赵先(1951年10月~1952年8月)
陈修良(1952年8月~1953年5月)
第二副书记:王云(1951年10月~1952年8月)
赵先(1952年8月~1953年10月
1953年10月~1955年5月
书记:杨纯
副书记:赵先、关建(~1954年12月)
1955年5月~1958年6月
书记:赵先(~1957年2月)郭建(1957年2月接任)
副书记:李仲培(~1958年1月)
赵先(1957年2月~)
常委:丁文、王辛南、李仲培、刘琳、赵先、赵宝玲、杨榴英、曹舜琴、谢志成、潘世媄
1958年6月~1961年2月
书记:郭建
副书记:刘光耀
常委:王辛南、王静、关建、刘光耀、刘琳、李仲培、杜淑贞、邵力君、何宇珍(1959年12月增补)、赵宝玲、杨榴英、郭建、曹舜琴、谢志成、潘世媄
1961年2月~1964年3月
书记:关建
副书记:刘光耀
常委:王辛南、关建、刘光耀、李景林、李仲培、何宇珍、邵力君、杨榴英、赵宝玲、曹舜琴、谢志成、潘世媄
1964年3月~1966年5月
书记:关建
副书记:刘光耀
常委:王辛南、关建、刘光耀、李景林、朱枫、何宇珍、曹舜琴、钱枚、谢志成、潘世媄
2.市妇联党组
1951年10月~1955年5月
书记:章蕴(~1953年10月)
副书记:赵先、王云(~1952年下半年)
成员:王云、王辛南、李仲培、何宇珍、应仁珍、赵先、胡绣枫、徐镜平、章蕴、郭昭辉、董慧
1978年9月~1983年9月
书记:关建
副书记:刘光耀(~1983年7月)、曹舜琴
成员:关建、刘光耀、吕洁、陈步樵(~1980年8月)、顾福英(~1983年5月)、吴秀芳(~1980年8月)、吴翠婵、姜辛耘、徐丽端、荒砂(1981年12月增补)、曹舜琴、薛久英
1983年9月~1988年8月
书记:曹舜琴(~1985年8月)
邢至康(1985年8月接任)
成员:邢至康、沈秀芳(~1987年1月)、刘澹哉(~1985年10月)、许德馨、吕洁、何洁珠(1987年8月增补)、荒砂(~1985年12月)、徐丽端、曹舜琴、梁光璧、谭茀芸(~1985年8月)
1988年8月~1994年3月书记:邢至康(~1992年9月)章博华(1992年9月接任)副书记:梁光璧(~1993年3月)
成员:邢至康、许德馨、何洁珠、梁光璧、林玉凤(1989年10月增补)、聂祖仪(1989年10月增补)
1994年3月~
书记:章博华
成员:章博华、林玉凤、陆凤妹(~1995年12月)、孟燕堃、聂祖仪、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