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文献资料>> 妇女志 >>正文
 
第八篇 教育、卫生、科研、体育系统妇女(一)

  概述

  教育和卫生是上海知识妇女涉足较早的两大职业领域。鸦片战争以后,外国教会创办的各类学校、医院为当时受过近代教育的妇女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在19世纪40~50年代出现了第一批女教师和女医护人员。以后,随着国人所办学校、医院的增多,这一队伍逐渐扩大。她们中的一些先行者,是抱着教育救国和发展民族医学卫生事业的目的走上工作岗位的。但限于历史条件,当时女教师、女医生占教育、卫生工作者总人数的比重不高。上海解放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女教育工作者和女卫生工作者的队伍随着教育、卫生事业的迅速发展而不断壮大。到90年代,她们不但在人数上超过这两个领域里的男性,而且业务素质日益提高。不少女教育工作者在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人才方面,不少女医务卫生工作者在医疗、科研、救灾、护理方面,都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上海科学研究领域开始出现女研究人员的时间晚于教育、卫生领域,民国时期才有少数受过高等教育的女知识分子从事科技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女科技工作者队伍迅速扩大,至1996年,上海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女科技工作者人数已占同级科技工作者总人数的近五分之一。她们分布在专业科研机构、生产建设部门以及教育卫生系统,为发展科学技术,促进我国经济腾飞和攀登世界科学高峰,作出了重要贡献。在社会科学领域,建国后,女研究人员队伍首先在经济、历史、哲学等学科形成、发展,后扩大到其他学科。到1993年,全市具有高级职称的女研究人员人数占同级研究人员总人数的18%。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女性科研人员配合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发表了不少有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和新时期经济文化建设的论著。

  上海女子体育运动员队伍的成长,最初与清末至20世纪20年代各种女子体育学校的兴办有关。这些学校的学员,是冲破传统社会禁忌,走上竞技运动场的第一批女性。以后,随着女子项目被列入全国运动会等的赛事日程,不同体育门类的女子竞技运动队逐渐形成。民国时期,上海女子竞技运动的优势项目主要是球类(篮球、排球、乒乓等)和田径(短跑、跳高、投掷等)。建国后,女子体育运动员的队伍进一步发展壮大,产生了许多国家级、国际级运动健将,高级教练员、裁判员队伍中的女性人数也日益增多。女运动员几乎涉足竞技运动的所有项目,许多人不但在全国比赛和国际比赛中夺冠,而且多次打破世界纪录。

  第一章 女教育工作者

  第一节 队伍

  上海早期的女教育工作者,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她们的青少年时代正值鸦片战争后列强蚕食中国、清王朝丧权辱国、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的时期。一些女子学校的毕业生抱着提高妇女文化知识水平,以争取妇女解放和振兴中华的目的,选择教育作为她们立志献身的事业。她们人数不多,但对以后更多的女性献身教育事业,起了带头作用。

  民国初年,随着女子教育的发展,从事教育工作的女性人数不断增加,其中不少人受爱国民主思潮的影响,把教育作为强国强民、提高女权的途径,成为一些著名学校的创办者。

  五四运动以后,女教师不再限于在女子学校任教,许多男女同校的中小学和大专院校也纷纷聘用女教师,这就使女教育工作者的队伍不断扩大。民国21年(1932年),上海初等学校中的女教师人数已达2322人,占初等学校教师总数的38.8%。中等学校女教师的人数及其占中学教师总数的比例,民国21年为708人,占19.2%;民国24年为799人,占19.1%。高等学校中女教师的人数及其占高校教师总数的比例,民国24年为198人,占8.7%;民国35年为575人,占14.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上海教育事业的发展,女教育工作者队伍又有进一步的发展。全市小学女专任教师的人数及其占小学教师人数的比例,1980年为3.33万人,占70.9%;1996年为3.61万人,占67.7%。全市普通中学女专任教师的人数及其占普通中学教师总数的比例,1980年为2.31万人,占45.4%;1996年为2.603万人,占54%。全市普通高等学校,女专任教师的人数及其占普通高校教师总数的比例,1949年为211人,占11.2%;1965年为2315人,占23.4%;1980年为5115人,占27.5%;1996年为6774人,占32.2%。此外,80年代以来,全市中等专业学校、中等技术学校、中等师范学校和职业中学中女专任教师的人数及其占各该类别学校教师总数的比例,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建国后,上海女教育工作者的业务素质也有显著提高,涌现了袁、于漪等优秀教师。"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破坏,教师的平均素质下降。80年代以后,为适应培养改革开放时期建设人才的需要,女教师队伍的素质水平迈上了新的台阶,其专业职称构成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全市小学女专任教师中高级、一级教师的人数,1988年为6052人,1992年为8291人,均占小学女专任教师总人数的14.4%;1996年增至12494人,占31.9%。全市普通中学女专任教师中高级和一级教师的人数,1988年为10979人,占普通中学女专任教师总人数的55.2%;1992年为11083人,占45.6%;1996年增至13175人,占50.5%。全市普通高等院校女专任教师中教授、副教授的人数,1984年为309人,占普通高校女专任教师总数的5.2%;1996年增至1789人,占26.4%。全市中等专业学校、技术学校和师范学校中女高级讲师和讲师的人数及其所占比例的增长幅度更大。

  第二节 贡献和荣誉

  一、贡献

  清代末年走上教育工作岗位的妇女中,较突出的有徐婉姗、苏氏五姐妹(苏本嵓、苏本农、苏本清、苏本楠、苏本绮)和吴若安等。徐婉姗早年受孙中山、黄兴等领导的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影响,立志要为推广女子教育、提高妇女地位贡献一切,以求国家民族的独立自强。她用家里为她准备嫁妆的全部费用,以至后来父亲留下的全部遗产,投入教育事业,独资创办启秀工艺女塾,后逐步扩充为启秀女子中学。她对家境贫困者极富同情心,全免清寒学生学费,曾收养十多个穷苦孩子,还资助一名孤儿读书直至大学毕业。苏氏五姐妹秉承其父苏梦渔的遗命,在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创办了民立女子中学,并且5人都在学校工作,分别担任校长和国文、音乐、美术教师等职务,各展所长,把该校办成了一所较具规模并有声望的学校。吴若安幼年在家接受家教,13岁才入务本女塾小学部读书,秋瑾等在《中国女报》、《妇女时报》等报刊上发表的有关女子教育、男女平权、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言论,对她投身教育事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法国女革命家若安的爱国故事,更使她深受震动,为此而把自己的名字改为若安。吴若安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在务本女子中学毕业后即留校任教,从此她本着一颗爱国之心在教育园地辛勤耕耘近80载,献出了毕生的精力。

  民国早年从事教育工作的女性陆礼华、薛正等,受到五四运动的深刻影响。毕业于中国体育学校的陆礼华,对教育前辈袁观澜、沈信卿、黄炎培等"强身健种,繁荣我中华民族"的主张尤抱同感,深感为了改变中国妇女屈辱、卑下的社会地位,除提高文化外,还应有健壮的体魄。为此她决心从事体育教育,曾在勤业女师、女子美专、民生女校、中国体校、东亚体专等五所学校担任体育教师;民国11年(1922年),又以薪金所得的全部积蓄创办了上海两江女子体育专科学校。后来成为中西女子学校校长的薛正,幼年因女孩子不能入学而曾女扮男装进了学校。在上海圣玛利亚女校求学期间,她受五四运动中爱国思想的影响,萌发了教育救国的意愿,曾给父亲写信说:"一个人能力再大总是有限的,……而通过教育可以培养出成千上万有能力的人,他们加起来对国家的贡献就大了。"薛正在大学毕业后选择了从事教育的道路,于民国19年初去中西女子中学任教,民国25年担任中西女子中学校长。她在这所外国人创办的学校任职期间,始终坚持与殖民主义教育作斗争,坚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中文水平,使学生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不忘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为了使国人在教育上得到更多的自主权,她主持成立了由中国教师组成的校政委员会,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美国顾问的控制,实现了要在中国人自己的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有爱国心的人才的愿望。

  建国以来,上海女教育工作者在各级各类学校的各种工作岗位上作出的贡献和先进事迹,更是层出不穷。

  初等教育方面:女教育工作者不仅在人数上占主要比重,而且有许多人为发展新中国的基础教育,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吴佩芳原是一名家庭妇女,她为了让更多的孩子有上学机会,白手起家创立民办的建襄小学,并坚持勤俭办校,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方针,使这所学校跨入了教育先进单位的行列,被誉为"鸡毛飞上天"。原上海市实验小学教师、校长袁,在改革小学语文教学,提高孩子们的识字效率,以及用"教学不止,探索不停"的精神培养青年教师方面,倾注了毕生的精力,并取得了优异成绩。嘉定庵桥中心小学校长吴钟玉,自1921年毕业于上海南洋女子师范学校后,即回家乡从事乡村教育,在执教的40余年中既当校长、教师,又当校工、保育员,与学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堪称乡村小学教育工作者的模范。

  中等教育方面:老教育家吴若安、薛正等在上海解放后更加精神焕发,为发展中学教育事业不遗余力,成效卓著。与此同时,又有许多女教育工作者走上新中国的中学教学和学校管理工作岗位,在工作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原上海市幼儿师范学校校长左淑东,上海解放初期在没有专任教师和专业教材的情况下,接受了创办该校的任务,为上海的幼儿教育事业做了不少开创性工作,并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获得全国突出少年儿童工作者称号。原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语文教师、校长于漪,在几十年的语文教学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形成一套"点、线、面、体"的立体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并将科学知识与艺术教育融为一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教学改革的典范。格致中学语文教师、校长高润华,1963年曾作为中国教育专家被派往越南河内师范大学任教,1965年回国后在复旦大学留学生办公室教授语文。1983年任格致中学校长后,以执着的敬业精神严谨治校,并以"精雕细刻"的语文教学方法形成语文教学中的独特风格,多次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和教育战线劳动模范,1994年由国家教委命名为全国优秀校长。原上海市第二中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吴小仲,在担任学校领导工作期间,建立"教学质量的三级管理"制度,充分发挥了教师、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并通过建立"德育教育网络",把学校教育和学生自我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以形成教育合力,取得最大的教育效益。

  高等教育方面:在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工作中,也涌现了不少优秀的女教育工作者。张汇兰是中国第一位获博士学位的女子体育教育家,她主持创建了上海体育学院运动解剖学教研室,任教研室主任、教授,是中国体育运动解剖学的创建人之一,1987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设立的"在体育运动方面作出杰出贡献的荣誉奖章"和证书,她的名字被载入世界体育名人史册。1947年留学美国、1951年获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的谢希德,1952年回国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副校长、校长等职,在半导体物理学、固体物理学方面有较深造诣,著述颇丰。她主持复旦大学工作期间,精心制订了该校的发展规划,在教学上致力于促进文科与理科之间的沟通、融合,并十分重视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为新时期复旦大学发展成为国内、国际具有更高知名度的大学,作出了贡献。复旦大学数学教授胡和生,是中国教学界第一位女学部委员,在解决超曲面变形理论、常曲率空间特征、黎曼空间运动群,以及规范场等问题上取得了不少成果,并有很多著述。在教学工作上,她经常教育学生把献身科学和献身祖国的精神结合起来,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博士生导师之一,在她早期指导的研究生中,已有10多人成为教授,其中有的是博士生导师。担任高校领导职务的女性,50~60年代有任上海第二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上海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副院长的刘芳;80~90年代有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的王宗光。自1995年起担任同济大学校长的吴启迪,注重提高学生素质,除了知识教育外,还倡导校园文化,鼓励学生关心国家命运,树立民族自强精神,她是该校历史上第一位女校长,也是上海高等学校中最年轻的校长。解放后最早担任上海市业余工业大学校长的闵淑芬,坚持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为培养有理论水平、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生产技术骨干和各级管理干部作出很大努力,她还不断总结实践经验,撰写了《在职成人高等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的特点及效益》、《职工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等论著,受到好评。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严隽琪,主持完成了10余项国家"863"研究项目,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的新学科建设中作出了较大贡献。上海市测绘学院副院长孙红春,对新兴边缘学科地理信息系统有较深造诣,是全国测绘系统首批9位"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之一,她并致力于科技兴院,促进了全院人员业务水平的提高。

  特殊教育方面:上海市第四聋哑学校校长顾爱玉,在担任班主任和语文教师的18年教学生涯中,对聋哑学生倾注了全部爱心,深受师生和家长的爱戴与推崇;她根据实践总结发表的27篇论文,得到国内外同行的重视;她还带领青年教师闯出了聋生口语教学的新途径。

  二、荣誉

  许多优秀女教育工作者因她们作出的贡献而获得了各种荣誉。

  历年获各种全国性荣誉称号的有:全国劳动模范2人(1979年);全国先进工作者26人(1956~1995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5人(1985~1993年);全国新长征突击手4人(1979~1987年);全国"三八红旗集体"19个(1960~1988年);全国"三八红旗手"91人次(1960~1991年);国家教委系统劳动模范1人(1986年);教育部系统劳动模范19人(1986~1993年);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229人次(1989~1993年)。

  历年获各种上海市荣誉称号的有:上海市劳动模范158人(1950~1993年);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103人(1981~1993年);上海市"三八红旗手"1366人次、"三八红旗集体"145个(1960~1996年)。

  历年获全国荣誉称号的个人及集体名录

  全国劳动模范

  1979年 赵 赫 臧慧芬

  全国先进生产(工作)者

  1956年 程卓如 张汇兰 臧慧芬 许善鑫

  1960年

  王素娟 左淑东 唐莉莉 丁盛宝 汪蕴真 吴佩芳 庄国娟 袁瑢

  钱桂宝 陈荣军 吴秋静 赵敏娟 陆凤生 宋雪娟 黄爱英 姚梦祥

  1989年 于漪

  1995年 黄静华 闻玉梅 徐善珍 孙幼丽 沈晓宏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1985年 宋珠凤 邵黎柳

  1990年 张惠英

  1991年 胡 苹

  1993年 曹静芝

  全国新长征突击手

  1979年 沈功玲(标兵) 黄吉人 李爱珍

  1987年 步定芳

  全国三八红旗集体

  1960年

  上海市第一女子中学全体女教职工

  上海市第一师范附属小学全体女教职工

  闸北区开封路民办小学

  杨浦区眉州路办事处市民业余红专学校

  上海市劳动局第三技工学校五十八届"向秀丽"英雄班(铣工班)

  1982年

  华东师范大学物理系半导体物理教研室

  上海中医学院中医研究所中药炮制研究专题小组

  1988年

  上海第一师范附属小学

  东余杭路幼儿园

  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外文教研组

  上海市实验幼儿园

  上海市幼儿师范专科学校教育组

  交通大学子弟小学

  上海财经大学工业经济系外国工业管理教研室

  华东师范大学妇女工作委员会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小儿传染病科

  上海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护理部

  华东化工学院图书馆

  上海铁道学院卫生科

  全国三八红旗手

  1960年

  龙文佩 左淑东 朱瑞珠 高润华 王吟鸿 杨国英 丁贵芬 胡慧琴

  袁瑢 蒋师昭 汪蕴真 刘月宝 唐莉莉 吴雯琪 吴佩芳 张金宝

  陆凤生 郝建秀 袁芝娣

  1978年

  谢希德(红旗手标兵) 陈铁迪 颜季琼 宋 彬 孙壁媃 丁维钰

  庞潘池 丁景清 张又新 刘湘云 李超荆 王簃兰 林飞卿 徐肇玥

  张仲英 刘薇廷 曾畿生 张惠珠 柏惠英 邵家珏 钟戴三 袁 瑢

  毛蓓蕾 高润华 顾家宁 韩慧如 周成华 赵 赫 于 漪

  1982年

  徐 燕 罗小未 孙壁媃 李秀治 刘馥英 林飞卿 陈秉衡 王光正

  谢文英 唐 曙 刘薇廷 孙慧华 朱南孙 丁维钰 程婉敏 张又新

  吴兰芳 左淑东 王素英 邵静珍 李 丽 朱正礼 袁 瑢 于 漪

  梁丽玲 胡 苹 陈美兰 高润华 苏嫦娥 顾家宁 陈佩琛 陈秀英

  陈椒芳 李国珊 姚紫英 徐招娣 孙慧君

  1988年

  章 萃 姜 楞 陆 苹 葛丽芳 聂 容

  1991年

  陆 苹

  国家教委系统劳动模范

  1986年

  卢 娟

  教育部系统劳动模范

  1986年

  陈孟昭 陈蓓蕾 陈惠英 高润华 徐苗郎 梁 莲 高志芳

  1989年

  毛蓓蕾 邓瑞弟 朱月升 朱菊民 阮惠英 杨文瑛 张琴芳 郦海英

  1991年

  杨瑞华 糜文娟

  1993年

  邹兆芳 陈定儿

  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

  1989年

  王怡红 张允贞 张继芬 杨 丁 曹 洁 陈美琪 冯焕玉 谢慧萍

  毛懿飞 张丽英 杨菊娣 张韵梅 戎丽菲 吴小莲 曹冰洁 俞 珍

  金明洁 沈红华 邵黎柳 谭清韵 李慰宜 童维芳 郭宗莉 王丽强

  张凤琴 蒋 婕 吴素兰 戈 萃 周晓红 严月芬 罗宝和 俞宁彰

  喻昌楣 吴小仲 宋伟颖 赵 赫 吴震芹 张惠英 罗苞龄 吴钰湘

  戴淑萍 顾丽华 周淑英 张瑞华 蔡正芬 唐美莉 严思远 史慧芳

  王惠娟 洪晓琴 董丹犁 瞿月清 丁盛宝 贺梦霞 胡秀贞 丁玉英

  卜静雯 陈真真 董 言 周 菁 邓瑞弟 倪洁霞 唐波儿 李伟为

  麦嘉馨 胡钟萍 韦凤瑜 于雪英 张金爱 张 军 韩钰妹 吴慕莲

  黄秀英 胡 苹 杨文瑛 徐明苏 赵根植 周兴葵 林美华 王筱玲

  陈宥东 王观君 张洪珍 姚蓓华 邓其珍 徐淬珍 陈 奇 胡国芳

  朱 离 李丽月 王锦秀 陈瑞玉 张飞云 卢逸明 裴保真 陈文珊

  林 青 李建君 钱十云 张佩伦 何蕊影 王履安 周清屏 康美娟

  韩菊芬 王 瑷 张莉珍 顾宝珍 钱巧珍 蒋蔚芳 沈 冲 顾文琴

  曹巴淼 鲁宝珍 杜秀英 邢 东 黄美英 吴有美 陶月宝 费莉霞

  朱吉铧 戴慧玲 施桂芳 李 灿 林胜英 张宝凤 季菊清 宣水仙

  赫凤云 林静芳 裴铭玉 詹水桃 沈亚平 裴芳华 陈榴英 汪 红

  许 兵 张志芳 施惠芳 黄建香 朱带成 袁秀英 沈璇敏 于 漪

  宋伟颖 屠良荣 张奕茂 张惠莉 李明曾 武振君 周雅莺 周玉琴

  邱韩生 王 戟 王承英 孙小青 潘 琍 肖洪梅

  1991年

  岳金凤 沈菊英 顾凤梅 金广琳 范珊珊 鲁慧如 洪素雪 张敏智

  刘凤英 李美芳 杨培金 吴惠娟 朱 鸣 岑惠英 张 丽 徐宗兰

  江招娣 邓美华 诸玉群 梁皓伦 王林芳 夏新金 沈晓宏 李静娥

  朱佩华 施兰芳 雷兰芦 林美芳 张一丽 秦德英 周 前 蒋观辉

  张瑞香 陆晓芳

  1993年

  程霭庭 朱庭玫 陈 宏 张寿芳 杨学珍 孙佩英 郭宗莉 李燕雯

  庞季玲 傅坚敏 潘仁玲 徐盈盈 卢碧滢 冯 敏 徐苗郎 倪谷音

  潘廷敬 高小鸿 叶丽娣 陆秀圳 韩叶萍 蒋 静 陈定儿 朱 越

  黄帼英 任俊元 王 岚 程 炎 张玲妹 邬忠根 钟玲影 谈蔷娟

  唐惠英 陆士娟 邱和平 薛庭芬 陈白桦

  第二章 女医务卫生工作者

  第一节 队伍

  19世纪上海开埠前,传统医学工作者中罕见女性。旧时有为妇女助产的接生婆,郊县农村中有女郎中,但都不入正规传统医学之林。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上海出现最早的西医医院仁济医院后,随着医学事业的发展,以培养各级医疗、护理人才为目的的各种医学院、护士学校纷纷开办,从事医务工作的女性不断增加。但最初她们主要在医院中担任护士职务。民国时期,医学院毕业或从国外学医归来的女性日渐增多,女医务卫生工作者的队伍逐渐扩大,但除从事护理和妇产科专业者外,女医生的人数仍不多。清末至民国时期,上海虽相继出现了多所男女生兼收的中医学院,但因当时政府对中医采取压制政策,一般人认为学中医没有多大出息,学中医的女性就更少。当时设备条件较好的新中国医学院第一届毕业生70人中女性仅1人,第二届毕业生中女性也仅1人。另据1951年的统计,当时全市开业的中医有2190人,其中女中医仅150余人,不足开业中医人数的7%。曾在民国早期开业应诊并享有盛誉的女中医钱宝华,专长妇幼两科,其医术乃得之于父亲和叔父的家传与自己的努力。另一较著名的女中医张静霞,精研妇幼两科,主要从事中医理论研究和著述,同时在慈善机关施诊服务,迟迟未能正式开业行医,直到上海解放前夕才挂牌应诊。

  上海解放后,医学卫生和医学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女医务卫生工作者的队伍空前壮大。1955年全市有女医务卫生工作者18374人,占医务卫生工作者总人数的57%;1982年,女医务卫生工作者的人数增至7.21万人,所占比例增至62%;1996年的人数又增至8.50万人,所占比例为55.9%,女性在本市医疗卫生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

  从女医务卫生工作者队伍的分布看,全民所有制医疗卫生事业中的人数呈上升趋势,城镇集体所有制医疗卫生事业中的人数则有所减少。1986~1996年间,全民单位中的女性人数由5.54万人增至6.98万人,占女医务卫生工作者总人数的比例由65%增至82%;而城镇集体单位中的女性人数则由2.99万人,减至1.50万人,所占的比例由35%降至18%。

  医疗护理工作历来主要由女性承担。建国以来本市护士队伍的发展尤其迅速。1949年全市有护士(师)2100人,1996年增至3.45万人,增加15.5倍,其中绝大多数是女性。

  80年代以来,女性从事护理工作和医疗工作的人数比例有所变化。1982~1990年间,女护士的人数占女医务卫生工作人员总数的比例由46.5%下降至45%,而女医生所占的比例则由45.6%上升至47%。

  女医务卫生工作者的技术水平也有提高,担任主治医师以上职务的女性人数及其占女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比例,1981年为2466人,占5.7%;1992年为9236人,占15.9%,1996年增至20192人,占26.2%。

  第二节 贡献和荣誉

  一、贡献

  建国前,有少数女医务卫生工作者为上海医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毕业于广州博济女医学院(中山医学院前身)的张竹君来沪开办诊所,这是国人在上海开埠后所办的第一家女子西医诊所。后来,她又先后于光绪三十一年和光绪三十四年,与人共同创办上海女子中西医学院和上海医院(今第二人民医院前身)。辛亥革命时期,张曾在上海组织成立"中国赤十字会",并亲率救护队赴武汉抢救伤员。民国初期,上海白喉、霍乱流行,她为杜绝传染源、救治病人而多方奔走、施诊给药,被誉为医学界的"巾帼伟人"。

  在西医妇产科方面作出了开创性贡献的,是首任西门妇孺医院妇科主任王淑贞。她早年求学于江苏女医学堂,后赴美留学,先后获芝加哥大学理学士学位和霍布金斯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学位。民国15年(1926年)回国后即入西门妇孺医院创建妇科,同时兼任上海女子医学院教授,民国21年任该院院长。王淑贞及西门妇孺医院在妇科内分泌、产后流血防治、腹膜外剖腹产、产道异常研究以及妇产科医学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使上海妇产科医学在20世纪40年代就达到较高水平。

  在上海早期的护理事业方面,伍哲英是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伍原籍福建,中学毕业后留学美国,先后毕业于旦福医学院及霍布金斯大学医学院附属护士学校,回国后在北平从事医院护理和护理教学工作。民国9年来沪,任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总护士长;后任上海伯特利医院护士学校校长兼医院护士长;后又创办济民医院和南洋医院,任两院的总护士长;创办上海高级护士学校,任该校校长。抗日战争初期,伍曾带领学生为救护伤病员做了不少工作。

  建国以来,上海女医务卫生工作者的贡献表现在更多的专业领域和不同的医护活动中。

  在医疗和卫生保健方面,女医务工作者历来是儿科和妇产科的主力。儿科专家苏祖斐(上海市儿童医院)继1948年在国内首先联用链霉素、普鲁咪唑治疗儿童结核性脑膜炎获得成功之后,又于1963年取得国内第一例先天性愚型及其染色体的研究成果;刘湘云(上医大儿科医院)则在国内首先开展小儿神经系统肠道病毒感染的研究工作,并取得突破。妇产科除原上医大妇产科医院院长、著名专家王淑贞外,袁耀萼和郑怀美(上医大妇产科医院)在妇女疑难杂症治疗,以及女性内分泌、女性生殖生理、计划生育、优生等方面的研究和临床工作中取得成果。华嘉增(第一妇婴保健院)与世界卫生组织(WHO)合作开展妇女保健以及提倡"母乳喂养"等方面的工作,也成绩卓著。此外,在中西医其他各科中,建国后也涌现不少医术精湛的女专家。其中较著名的有肺癌专家廖美琳(上海市胸科医院)、传染病专家徐肇玥(华山医院)、职业病专家王簃兰(上海医科大学)、口腔科专家刘正(第九人民医院)、眼科专家张皙(第一人民医院)等。著名中医有曙光医院庞泮池(擅治恶性肿瘤),岳阳医院朱南孙(擅治痛经),上医大妇产科医院李超荆、俞瑾(用中西医结合方法从事内分泌和生殖免疫的临床研究),上海中医药大学陈湘君(擅治风湿病疑难杂症),天山中医医院陈之才(擅治风湿病、老年病),第六人民医院许帼光(擅针灸治疗妇女常见病)等。

  在医学科研方面,也有一些女医务工作者的成绩在国内以至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其中除不少科研成绩是同临床工作密不可分者外,取得较突出科研成果的女医务工作者还有:陈赛娟(瑞金医院)在白血病的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中获得重大成绩,在国际上首次报道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变异型易位,从而进一步克隆成功与发病机理有关的新基因,实现了中国人类疾病基因克隆的零的突破。刘达庄(上海市血液中心)负责的血小板血清学技术研究也为国内首创。闻玉梅(上海医科大学)证实了中国存在乙肝病毒核心基因缺失及突变,并创建了激治T细胞以消除乙肝免疫耐受的新治疗方案。宋后燕(上海医科大学)研制成功能安全有效地治疗脑血栓和急性心肌梗塞症的药物,在治疗失语偏瘫和心绞痛方面有显著疗效。孙凤艳(上海医科大学)在医学神经生物学前沿性课题研究中提出的新观点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重视,并被聘为国家自然科学第七届评审组专家。张德玮(计划生育委员会科研处)从事提高宫内节育器避孕效果方法的研究,获得重要成果。陆湘云(上医大妇产科医院)在国产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的应用研究方面获得成功。张惜阴(上医大妇产科医院)的子宫颈癌早期诊断与治疗研究也达国际先进水平。

  许多女医务工作者还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参与灾区救护、血吸虫病防治等方面的工作,在1976年上海支援唐山抗震救灾,以及多次抗洪救灾活动中贡献了重要力量。中山医院护理部主任徐和,先后六次参加灾区医疗队,常身背药箱,踩着积水,不分昼夜抢救伤病人员,受到灾区人民的交口称赞。有的女医务工作者,则为完成国家的援外任务,贡献了她们精湛的医疗技术。

  女护理工作者为减轻病人痛苦、加速病人康复而不辞辛苦、无私奉献。第一人民医院护士长史美利,为减轻婴幼儿静脉注射时的痛苦,曾多次在自己身上触摸试验;为及时抢救病人,她还曾连续工作37个小时,一年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工作日加班。遵义医院护理部主任陆玉珍,安心从事麻疯病患者的护理工作达36年,经常为病人做大面积溃疡的冲洗、换药等又脏又臭的工作,从无怨言。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护理部主任庄英兰,根据病人的心理需要,采用开放式护理方法,有效地消除了病人因住院而引起的综合症。上海市第二人民医院外科护士长李琦,数十年如一日,为截瘫的孤寡老人上门换药,足迹遍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口颌面外科护士长张国萍,精心护理病人,常从死亡线上挽救病人生命。上海中医药大学护理研究室主任吴霞,在中医护理中勇于创新,将中医的"辨证论治"理论应用到中医护理上,填补了中医护理的空白。

  此外还有一些女医务人员,由于工作需要而走上了医学卫生管理部门以至党政领导工作岗位,并作出了贡献。其中有:曾任国际和平妇婴保健院院长的张佩珠,曾任第一人民医院院长的林淑琼,曾任中共上海市卫生局党委副书记兼副局长的周剑萍,曾任中共上海市卫生局党委书记和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左英,曾任中共上海市卫生局党委书记与市人大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副主任的何巧娟,先后担任上海市副市长的谢丽娟和左焕琛,以及1988年起担任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官员的环境医学专家陈秉衡等。

  二、荣誉

  建国以来,上海不少女医护、卫生工作者在临床、科研方面取得显著成绩,或具有良好的医风、医德,表现突出,获得了各种荣誉、奖励。

  历年获各种全国性荣誉称号的有:全国劳动模范2人(1950、1979年),全国先进工作者13人(1956、1960、1989、1995年),全国新长征突击手2人(1979、1985年),全国"三八红旗手"17人(1960、1978、1982、1988年),全国"三八红旗集体"3个(1960、1978年),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28人(1960、1983、1992、1994年),全国模范护士32人(1988年),全国优秀中医护理工作者2人(1991年)。

  历年获各种上海市荣誉称号的有:上海市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51人次(1950~1995年),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16人(1981~1995年),上海市"三八红旗手"323人次(1960~1996年),"三八红旗集体"61个(1960~1996年),上海市名中医7人(1995年),上海市模范护士3人(1993年),上海市优秀护士198人次(1981~1993年)。

  获得国际南丁格尔奖的2人。

  此外,还有不少人获得上海市有关部门的各种科技进步奖。

  历年获全国和国际荣誉的个人及集体名录

  全国劳动模范

  1950年 钟明月

  1979年 张济华

  全国先进生产(工作)者

  1956年 张倩芬 冒 明 周德芳 金曼修 洪慧勤

  1960年 陈金香 杨秀玉 倪丽娟 沈行节

  1989年 刘瑷如 史美利 李 琦

  1995年 马竹卿

  全国新长征突击手

  1979年 刘 军

  1985年 薛 炜

  全国三八红旗手

  1960年 黄 桦 陈孝曙 庞泮池 王维新

  1978年 苏祖斐 黄 桦 李月云 邵葆若 何葆光 王文英 史明真 李奕奕

  1982年 王文英 陈 映 司马蕙兰 张佩珠

  1988年 何巧娟

  全国三八红旗集体

  1960年

  华东医院药剂科女职工

  第二医学院附属广慈医院灼伤病房护理小组

  1978年

  中国福利会国际妇婴保健院

  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

  1960年

  陈金香 杨秀玉 倪丽娟 沈行节

  1983年

  李月云 徐肇玥 吴梅兰 朱南孙 史美利 司马蕙兰 顾菊芳

  蔡 琪 陈之才 秦玲玲 陈祥雯 陈佩珍 顾雪梅 戚婉瑛 骆益君

  陈玉倩 朱其英

  1992年

  林淑琼 曾蓉芳 廖美琳 袁建华

  1994年

  陈赛娟 徐敏华 何梅芳

  全国模范护士

  1988年 张贤令 薛玲娣 顾丽媛 龚中杰 吕阿妹 罗绍霏 陈佩琼 林叙珍

  梁善玲 杨永雯 袁建华 纪成路 傅建英 张静芳 钱凤妹 王月琴

  韩玉凤 陈文娟 李 琦 夏玲萍 朱雪琴 崔 英 丁志梅 吴楣楣

  张文英 严才娟 俞忠英 富国英 邱美英 金 卫 金和平 张德佩

  全国优秀中医护理工作者

  1991年 吴 霞 彭佳珍

  各种国家科技成果奖获得者(第一负责人)

  国家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1985年 胡玉琴

  1987年 徐肇华

  1993年 胡孟冬

  1996年 胡之璧

  三等奖

  1985年 司马蕙兰

  1987年 楼月芳 王簃兰

  1989年 杨英珍 张惜阴

  1992年 宋后燕 陆湘云

  1995年 闻玉梅

  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1986年 黄祝玲 顾芝萍 葛麟俊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

  一等奖

  1994年 陈赛娟

  二等奖

  1986年 邵家珏

  1988年 陈秉衡

  1991年 张惜阴

  1992年 朱德妹

  1994年 杨英珍

  1995年 王德芬

  卫生部科技进步奖

  一等奖

  1979年 王菊华

  1981年 段恕诚 曹小定

  1983年 胡孟冬

  1984年 林云璐

  1985年 曹小定

  1986年 王簃兰

  1988年 杨英珍

  二等奖

  1979年 闻玉梅 李超荆

  1980年 江敬珏 徐肇玥

  1981年 叶德华 朱 桐 吴怀英 王爱芳

  1982年 朱 桐 王簃兰 赵桂芳 王容芳

  1983年 司马蕙兰 邹 骏 郑应昭

  1984年 王岱明

  1985年 赵慈林 金昭英 郑 萍

  1986年 俞翠珠

  1987年 刘瑷如 许曼音

  1988年 何莲芳 张惜阴 陈秉衡

  1989年 舒晓鸥

  1990年 闻玉梅

  1991年 闻玉梅 宋后燕 陆湘云

  1994年 何丽芳

  1996年 郑怀美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奖

  一等奖

  1991年 许绍芬

  1993年 胡之璧

  二等奖

  1992年 施玉华 曹小定

  1994年 赵粹英

  1996年 郑蕙田 许绍芬 俞 瑾

  国际性荣誉南丁格尔奖获得者

  1987年 史美利

  1989年 陆玉珍

     
 
【关闭窗口】
东方新闻网与上海妇女联合会联合主办,上海女性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严禁复制或镜像
沪ICP备05024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