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科学研究工作者
第一节 自然科学
一、女科技工作者队伍
建国前,上海除卫生部门有一定数量的女性从事医学专业技术工作外,女科技工作者人数不多,专业科研机构中女科技人员更是寥寥无几。民国17年(1928年)中央研究院(当时该院总办事处以及所属8个研究所中的6个所均设在上海)成立后,陆续参加该院工作的女科技工作者主要有物理研究所的吴健雄、动物研究所的尹文英(均毕业于中央大学)、施瑔芳和从事生物化学研究的陈丽筠、孙册、高小霞、徐晓白、沈天慧、张赣南等。
建国后,特别是80年代以后,上海科技力量随着经济建设和科技事业的迅速发展而不断壮大,女科研工作者的队伍也发生显著变化,不仅人数增加,而且分布面扩大,除专业科研机构外,遍及工农业生产、交通、建设以及教育、卫生等系统的许多部门。据统计,在专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全市具有中、高级职称的女科技工作者(包括助理研究员以上的科研人员、讲师以上的高校理工科教师、工程师以上的工程技术人员,农艺师以上的农业技术人员和主治医师以上的卫生技术人员)人数,1959年为13人,1964年为1713人,1984年为8402人,1994年为38653人;1994年比1964年增加21.5倍,比1984年也增加3.6倍。其占同级科技工作者总人数的比例,1959年为1.3%,1964年为14.4%,1984年为17.9%,1994年为32.8%。在各类女科技工作者中,以工程技术人员和卫生技术人员的人数最多,其他依次为高校理工科教师、专业科研人员和农业技术人员。
建国初期,中国科学院(以下简称中科院)所属上海各研究所,女科技工作者的队伍状况是:1958~1959年,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有女科技工作者7名,占该所科研人员总数的10%;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有女科技工作者25名,占该所科研人员总数的18%;中科院上海昆虫研究所有女科技工作者3名,占该所科研人员总数的11.8%。科研机构新增加的女科研人员,除来自当时全国高等院校分配的毕业生外,还有从国外归来报效祖国的留学生,其中有:周光宇(来自比利时鲁汉大学)、张友端(来自英国剑桥大学)、王蘅文(来自瑞士苏黎世大学)、匡达人(来自美国芝加哥大学)、关颖谦(来自美国圣路易大学研究院)、雷宏(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闵嗣桂(来自美国米苏里大学)、郝日英(来自美国密西根大学研究院)、陈兆容(来自法国巴黎大学)、王晓麟(来自美国哈佛大学)、以及吴京香(来自日本昭和大学)等,她们都是50年代科研队伍的骨干。50年代,还有一部分中青年女科技工作者由政府选派去苏联、东欧国家学习、考察,其中包括梅镇彤(派至苏联巴甫洛夫生理研究所,获副博士学位)、姚鹿萍(派至捷克斯洛伐克)、王鸿(派至苏联、捷克斯洛伐克)、何慧娟(派至苏联科学院列别捷夫研究所)等,她们回国后也成了上海科研队伍中的重要力量。
1962年,中科院上海分院所属各研究所获得副研究员以上职称的女科研人员约有30余人,她们是:上海天文台的叶叔华,上海昆虫研究所的尹文英,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的周光宇、戚德芳、陈丽筠、张友端、孙册,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闵嗣桂、王鸿、沈锡恩、单瑛、周玉华、陆时言、詹琼珠、黄静华,上海生理研究所的梅镇彤、蔡晬盎,上海实验生物研究所的匡达人、曾弥白、王幽兰、卢延苓,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的雷宏倜,上海冶金研究所的杨倩志、胡承荃、管丽民、沈立珩、刘清如、徐宝玲、潘慧珍、陆凤贞、黄慧明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专业女科技工作者队伍进一步壮大。1992年,中科院上海分院所属15个研究所共有女科技工作者2001人,占15个研究所科技人员总数的29%,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309人,占女科技工作者总数的11.8%;具有中级职称的901人,占女科技工作者总数的44.4%。上海科学院(以下简称上科院)所属13个研究所共有女科技工作者1977人,占13个研究所科技人员总数的29%,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107人,占女科技工作者总数的7.4%;具有中级职称的925人,占女科技工作者总数的47.8%。在上述28个研究所中的女科技工作者,担任科研项目带头人的有403人,担任研究生导师的54人,被命名为省部级专家的8人,中青年专家27人。1978~1992年,为进一步提高科技队伍素质,被选派出国进修、考察的女科技工作者,中科院上海分院所属15个研究所有200人次,上科院所属13个研究所有105人次。
二、贡献
新中国成立初期,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上海成为新产品试制和新技术、新材料研究的重要基地,一些女科技工作者为此而作出了重大努力,并取得许多卓越成果。中国半导体物理学家、固体能谱和表面物理学研究的主要倡导者和组织者谢希德,就是在1952年从美国回国后在复旦大学任教期间,兼任上海技术物理所领导工作的,她在半导体材料的理论研究和实际生产、应用方面作出了不少开创性贡献。50~60年代成绩卓著的女科技工作者还有: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周光宇,通过甲烯琥珀酸研究,为中国提供了制造玻璃钢原料的菌种筛选技术,以及味精主要原料谷氨酸的发酵技术,还首次成功地应用外源DNA导入植物工程技术培育棉花、水稻新品种,促使农业育种达到了分子水平;上海冶金陶瓷研究所王鸿,研制成功了电视机所需的铁氧铅材料和国防上需要的含锂钛酸钡压电陶瓷;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张丽青,与人合作筛选出生产"可的唑"的菌种,并用微生物合成了雌甾酚酮等。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后,为了实现在本世纪内把上海建设成为中国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基地这一奋斗的目标。广大女科技工作者为此积极投入到十大重点攻关项目(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技术及应用、光纤通讯、超导技术、环境保护、肿瘤防治、水稻良种选育、催化剂筛选技术、精密仪器和遥感科学应用)等科研活动中,在许多专业领域的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方面作出了新的成绩,其中有的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天文学
长期从事天文研究的中科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台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叔华,是中国天体测量学学科的带头人和天文地球动力学研究的开拓者,在中国世界时服务系统的建立和发展、国际地球自转联测、人造卫星激光测距、甚长基浅射电干涉测量,以及现代地壳运动和地球动力学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高水平的成果。1988~1994年当她选为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两届副主席;80年代开始参加美国宇航局的地壳运动力学计划等项目,当选为英国皇家天文学会外籍会员;后倡导成立亚太空间地球动力学国际合作组织,当选为该组织的第一届主席。
数学
长期在微分几何学领域辛勤耕耘的复旦大学教授胡和生,在超曲面变形理论、常曲率空间特征的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黎曼空间运动群研究方面给出了确定黎曼空间运动群空隙性的一般方法,从而解决了长期以来的难题。此外,她还对解决团块现象以及球对称规范势的决定等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
生物科学和农业科学
尹文英(中科院上海昆虫所)早在50年代就对中国鱼类寄生虫和鱼类寄生虫防治作出了重要贡献;80年代又提出原尾虫系统发生的新概念,重新建立了新的分类系统,并得到国际生物界的认可和广泛应用,她因此成为国际生物界的最有成就的原尾虫学者之一,为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昆虫学会会员、日本热带生态学会会员。梅镇彤(中科院上海生理所)是中国有关学习、记忆的神经生物学研究的开创者之一,她成功地研制开发了具有增强记忆、延缓脑神经细胞衰老作用的制剂。鲍(中科院上海脑研究所)主要从事神经细胞学和神经细胞培养的研究,她在神经元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细胞基本结构的变化和树突损伤后神经元结构的变化研究等方面均有所发现。郑则慧(中科院上海脑研究所)关于人脑皮层和丘脑的神经系、运动皮层不同类型神经元及其突触连结的研究,被认为是中国脑科学研究的重要成果。李淑俊(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所)领导的课题组,成功地实现了植物叶绿体和线粒体能量转换膜的融合,也属国际首创。徐修容(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关于生物样本中生物胺的测定、新型离子对试剂的开发和高效液相色谱手性固定相的研究,属国内领先。张燕(上海农科院)长期从事油菜栽培和遗传育种研究,育成的"沪油9号"、高产联合试验受到广泛好评。陆苹(上海农学院)用生物技术(单克隆抗体)攻克三瘟(兔、鸡、猪),填补了国内空白。
药物学
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和上海生化研究所,以及部分高等院校的多位女科研人员,在研究开发新药和新医疗技术方面获得了大量成果。在药物开发方面,中科院上海分院所属单位的成果有:顾芝萍为主开发的避孕药物,是国家"六五"和"七五"攻关项目。她参加南南合作组织,承担研究课题,是具有国际知名度的中国生殖药理专家。汪垣为主研制的工程基因乙肝疫苗,对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具有重要作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张永莲对雄激素的一个作用靶基因(PSBP)表达的时空秩序和激素影响作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对揭示激素作用原理及其他生命奥秘具有重要意义。李晓玉关于黄芪、三七、雷公藤、云芝真菌等天然植物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药理研究达国际水平。吴汝平与人合作进行的青霉素酰化酶基因工程菌培育,取得了重大成果,其技术指标优于国外同类菌种,达到8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舒汉丽、唐才芳共同研制的二氧代哌嗪抗癌药物Sobuzoxane已由日本政府批准上市,是中国首次在国外开发成功的新药。上海中医药大学的胡之璧,成功地应用现代细胞生物工程研究中药,对克服中药资源紧缺、开创中药生产和研究的新局面作出了贡献,是中国中药生物工程研究的创始人之一。在医疗技术开发方面,交通大学的陈亚珠是中国无创性医疗技术领域的开拓者之一,她率先成功地主持研制了肾结石体外粉碎机、良性前列腺增生射频治疗仪以及尿流动力学检查仪等,为中国医疗器械领域填补了多项空白。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的孙君泓,首次在中国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提出热缺氧概念,并首次采用快速法在心搏停止的供体联合获取肝和双肾取得成功。中科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的成源棣,成功地应用核技术分析人发中的微量元素,为开辟核技术在生物医学、环境科学等方面的应用途径,作出了贡献。
电磁学、光学及其应用
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所詹丽姗主持研制成功风云二号静止气象卫星的核心仪器--多通道扫描辐射计,保证了该卫星在3万多公里高空发回的云图图像清晰、质量良好,使中国成为继美国、法国之后第三个掌握这项技术的国家。该所朱玲心关于红外光学薄膜器件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其他较大科研成果还有:上海冶金所张敏参加研制的大规模集成电路(LC256×1位高速随机储存器);上海硅酸盐所曾绍先和南京电子管厂合作完成的NG250型、NG400型高压钠灯;上海灯泡厂王菊珍参加研制的钨铈电级;上海光学精密机械所何慧娟研制成功的"微波顺磁共振和微波量子放大器"和"高重复率超短脉冲激光器",以及邓佩珍关于激光晶体和光学材料缺陷的开创性研究;苏宝蓉关于"纺织纲令激光非晶态"、激光焊接矽钢片工艺、"弹性联轴节主簧片激光淬火"等激光加工工艺;上海天文台王兰娟研制的1.56米光学望远镜等。此外,电子工业部有关研究所女科技工作者的成果也令人瞩目。主要有:唐映(电子工业部第23研究所)为主研制的各种高频率电缆产品30余项,其中有的产品远销国外,为中国电缆打入国际市场作出了贡献;章博华(电子工业部第50研究所)参与研制的气象卫星云图实时接收设备,对中国运载火箭发射成功有重要意义,她还参与完成了测雨雷达、图像传输收发信机等的研制;王天羽(电子工业部第32研究所)负责开发的金融磁条阅读/编码机,以及磁卡数据输入终端、商用磁卡开票机、磁卡阅读机等。
建筑技术
女科技工作者对上海城市面貌大变样也作出了许多贡献。莫群欢(上海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自1972年以来,先后担任上海地面卫星站、耀华-皮尔金顿浮法玻璃厂、上海锦江分馆、大众汽车冲压车间、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上海市内环线高架和上海市金茂大厦(88层)等的勘察工程,1992年获勘察大师称号。唐玉恩(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是高楼高分层的上海柏树大厦的方案设计人和副设计总负责人,她负责设计的上海复旦大学逸夫楼、主持设计的上海图书馆,得到国内外好评。章明(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负责设计的桃园新村住宅、虹桥宾馆、远洋宾馆、虹桥开发新区、上海妇女活动中心等都获得奖项,有4项为国家级奖励。侯瑜玉(上海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是杨浦大桥主桥墩场地、东方明珠工程地质、漕河泾台商工业城工程勘察,以及上海大剧院地下管线探测、基坑监测等项目的负责人。王嘉穗(交通部第三航务工程局)长期从事海港工程设计施工环境条件的论证工作,参与的项目主要有金山石化、宝钢码头、长江口南水道和外高桥危险区的开发论证等,是水上勘察队伍中少见的女性工程技术专家。
新材料开发及其他
中科院上海冶金所李爱珍在半导体材料研究方面取得不少重要成果,是中国这一领域学科带头人之一,国家"863"高技术计划新材料领域电子材料和光子材料专题的负责人。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黄莉萍研究开发的高温结构陶瓷研究,特别是氮化物及其复合材料,也有较大应用价值。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所吴菊珍研制的混凝土外加剂和泵送剂,则是南浦大桥、杨浦大桥、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罗山路立交桥等重点工程中不可缺少的新型建筑材料。其他重要研究成果还有:机电部上海材料研究所俞仲倩研制成功SF三层复合材料、大型水轮泵水润滑推力轴承。中国纺织大学周翔在纺织品化学整理领域取得多项新型高性能整理剂研究成果,其中超低甲醛整理工艺超过国际先进水平。上海纺织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戴淑清在细针矩圆纬机工艺与产品、针织复合产品工艺与设备等方面的研究,取得显著成果,是涤盖棉针织运动衣的创始人。王正芳(上海交通大学)研制的"JPS-1型阳图印刷感光剂"和"JPS--N型紫外正性光刻胶"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此外还有王志杰(中科院上海冶金研究所)的桑塔纳轿车弹性元件和膜片弹簧防锈专线研制、华进(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第711研究所)每小时产汽量25吨的船用锅炉开发研制方面的成果等。
软科学
曾任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的魏瑚,是国内科学技术管理学和软科学的开拓者之一,对上海核技术研究基地的建设、煤的综合利用和工业化开发,以及建立城市交通模型、完成地铁一号线的可行性研究等作出了贡献,其中上海核研究基地建设项目曾获联合国原子能机构的赞誉;著作有《软科学》等。
科研管理
1983~1992年期间,走上科技系统领导工作岗位的女科技工作者有:魏瑚(1983~1989年8月任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戈悦宽(1983年7月~1986年7月任中共上海市科学技术工作委员会副书记);茅志琼(1983~1984年7月任中共上海市科学技术工作委员会副书记);陈至立(1984~1986年1月任中共上海市科学技术工作委员会副书记;1986年1月~1988年3月任中共上海市科学技术工作委员会书记);章博华(1986~1992年9月任中共上海市科学技术工作委员会副书记;1988~1992年任上海科学院副院长)等。此外,中科院冶金研究所开发处处长谭丽芳改革科研体制、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黄依文保护科研成果的专利权方面的工作,也有显著成绩。
三、荣誉
建国以来,许多优秀女科技工作者因她们作出的突出贡献而获得了各种荣誉、奖励。
历年获各种全国性荣誉奖励的有:中科院院士(学部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8人(1980~1996年),中国十大女杰1人(1995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人(1985~1987年),全国"三八红旗手"14人(1960~1988年)、全国"三八红旗集体"3个(1960~1978年),各种国家级自然科学奖获得者112人次(1956~1996年)。
历年获各种上海市荣誉奖励的有:上海市劳动模范4人(1980~1988年)、上海市先进工作者1人(1963年),上海市"三八红旗手"320人、"三八红旗集体"75个,上海市科技进步奖获得者33人次、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获得者16人次;上海市其他科技奖获得者9人。
历年获全国荣誉和奖励的个人及集体名录
中国科学院院士
1980年 叶叔华 沈天慧 谢希德
1991年 尹文英 胡和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5年 胡之璧 周 翔
1996年 陈亚珠
中国十大女杰
1995年 叶叔华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1985年 汪 垣
1987年 唐 映
全国三八红旗手
1960年 周光宇 王 鸿
1978年 张 敏(红旗手标兵) 周光宇 周淑群 吴娴娟
1982年 曾绍先 张丽青 李淑俊 尹文英 章博华
1988年 尹文英 孔昭懋 谭丽芳
全国三八红旗集体
1960年
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微生物生理丙酮丁醇小组
第一机械工业部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水银正流研究室和试制车间穆桂英小组
1978年
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等离子光谱小组
国家级自然科学奖
1956年 尹文英
1982年 叶叔华 林祖纕
1987年 尹文英 李爱珍
1990年 汪 垣
1991年 徐 衍 陈
1992年 施莉兰 王为波
1993年 郑国珍
1995年 苏宝蓉 王 文 孙仁英 崔季秀 张燕珍
国家级发明奖
1966年 张丽青
1980年 姚鹿萍
1981年 茅志琼
1985年 李爱珍
1987年 王秀芳
1991年 俞秀英 孙 瑾
1992年 汪昭明 龚胜萍 徐梅芳
1995年 马小春
1996年 施懿范 李 英
国家级科技进步奖
1983年
王英瑜
1985年
唐 映 李爱珍 郭梅洁 黄美仪 陈福芳 程慧珍 冯淑珍
杨珍英 尹文英 马小春
1986年
杨妲彩 李杏春 张金菊 张祖芳
1987年
瞿美秋 朱月华 郑树衡 方可娟 宫 昭 朱玉英
1988年
马小春 俞仲倩 邓佩珍 蹇守群
1989年
周光宇 龚蓁蓁 杨晓霞 吕凤英
1991年
于延风 陈淑霞 朱翠娣 侯伟明
1992年
朱玉英 秦伟芳 谷玉翠 张 敏 顾惠芳 樊文英 王培文 叶兰香
张影华 何慧娟 朱玲心 张素英 朱翠媛 秦 晨 朱亚娟 朱根娣
王兰娟 叶稚风 封蓓均 刘维燕 丁 华 姜淑敏 顾翠华 凌霞芬
沈学香 周智爱 吴幼贞 施亚玲 严淑敏
1993年
朱锡英 汪 垣
1994年
华 进
1996年
邓佩珍 乔景文
国家级重大科技奖
1972年 莫群欢
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8年
叶叔华 蔡佩琴 高丽娟 张金菊 蔡祖梅 王莉莉 杨丽华 施宗云
王静贤 包英华 邓 坚 梅镇彤 凌群达 何慧娟
第二届国家星火奖
1988年 郑 琦
第二节 社会科学
一、女社会科学工作者队伍
建国前,上海除高等学校中从事文科教学的女教师外,专业从事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女性人数很少,较著名的有法学家史良、社会学家邓裕志、教育学家俞庆棠等。
建国后,随着经济、文教事业的发展和上海社会科学院等研究机构的组建,女社会科学工作者队伍逐渐成长壮大。上海科研和高等学校等单位女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人数,1983年为45949人,1989年为78556人。科研单位和高等学校具有高级职称的女社会科学工作者人数及其占具有高级职称者总人数的比例,1983年为11人,占5%;1989年为137人,占13%;1993年为744人,占18%。
二、贡献
上海女社会科学工作者为配合建国后广大干部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各种社会科学知识,以及国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进行了多学科的理论研究和实际问题探讨。80年代以后,她们又为探索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发展规律,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和理论总结,为政府决策提供建议,均取得了显著成绩。
历年来女社会科学工作者个人或与他人合作编、撰的论文、专著颇多。其中,仅科研单位和高等学校主要学科的正高级科研、教学人员发表的专著(1993年底前),影响较大的就有相当数量。
哲学
主要著作:科学哲学方面有复旦大学陈如撰写的《自然辩证法》,华东师大徐天芬主编的《自然辩证法总论》,上海纺织大学董孟华主编的《科学哲学引论》,上海师大柳延延撰写的《概率与决定论》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方面有复旦大学虞伟人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与历史》,华东师大卢娟撰写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与现时代》等。哲学史方面有复旦大学陈京璇合编的《西方哲学史》等。
经济学
主要著作:政治经济学方面有上海财经大学裘逸娟主编的《政治经济学教程》,复旦大学王爱珠合著的《中国社会主义教程》等。经济史方面有上海社科院徐雪筠合著的《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刘鸿生企业史料》等。世界经济方面有复旦大学周建平撰写的《当代世界经济综论》,上海社科院王惠珍合著的《欧洲货币市场》,华东师大胡凤英主编的《国际经贸理论与实务》等。工业经济和统计学、会计学方面有上海财经大学郑德如、林宝骧,复旦大学吴宣陶,上海大学洪家敏,上海社科院俞文华等主编或合编的著作等。
历史学和国际问题
主要著作:历史学和现代化研究方面有上海社科院俞新天撰写的《走自己的路,对中国现代化的总体设计》(1993年后),华东师大庄永淑主编的《中国革命史》,复旦大学陈俊翕合编的《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等。国际问题研究方面有华东师大张月明主编的《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复旦大学李幼芬合著的《现代国际关系史》等。
法学和社会学
主要著作:法学方面有华东政法大学庄咏文主编的《经济法概论》,金立琪主编的《中国民法教程》等。社会学方面有上海社科院沈智撰写的《妇女解放史问答》等。
教育学和心理学主要著作:教育学方面有华东师大叶澜撰写的《教育研究及其方法》,金含芬主编的《国外中学教育》,吴秀娟合著的《学校管理学导论》,王孝玲编写的《教育统计学》;上海师大恽昭世撰写的《走向未来的学校》等。心理学方面有华东师大朱曼殊任副主编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发展心理学分卷,邵瑞珍任副主编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卷》教育心理学分卷,万云英主编的《学校教育心理学》;上海师大艾国英撰写的《教育与心理统计学》等。
文学艺术
主要著作:文学评论、文学理论方面有上海社科院王文英撰写的《夏衍戏剧创作论》,赵清阁撰写的《编剧方法论》,复旦大学高玉蓉合著的《论鲁迅的小说创作》,中国作家协会李子云撰写的《净化人的心灵》,华东师大黄世瑜撰写的《马列文论与文艺现实》等。中国古典文学方面有华东师大朱碧莲撰写的《楚辞论稿》,程俊英撰写的《诗经译注》;上海社科院钱鸿瑛撰写的《周邦彦词赏析》等。艺术史方面有上海艺术研究所周汛合著的《中国服饰五千年》等。外国文学方面有复旦大学龙文佩、上海大学裘因等关于英美文学,华东师大罗玉君、复旦大学林秀清关于法国文学,华东师大倪蕊琴、复旦大学袁晚禾关于俄国文学的专著、译著等。
语言学 主要著作:汉语方面有复旦大学濮之珍撰写的《中国语言学史》,邓明
以合著的《修辞新论》,汤珍珠主编的《上海市区方言志》;华东师大陈绥宁、范可育编写的汉语教材等。外语方面有上海外国语大学李观仪、董亚芬、李瑞华、秦小孟,华东师大张良伦,杨霞华主编或合编的英语教材;上海外国语大学朱丽云主编的俄语教材,张素英编写的德语教材等。
三、荣誉和奖励
许多女社会科学工作者因她们作出的突出成绩而获得了各种荣誉、奖励。
历年获各种全国性荣誉、奖励的有:全国"三八红旗手"3人(1960~1983年),国家教委系统劳动模范1人(1986年),全国职工教育先进教师1人(1986年)。
获各种上海市荣誉、奖励的有:上海市劳动模范1人(1985年),上海市先进工作者2人(1956~1961年);上海市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2人(1958~1960年);上海市"三八红旗手"32人、"三八红旗集体"1个(1989年)。
获各种优秀著作奖的有:1979~1985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论文奖获得者35人,优秀教材奖获得者9人,其他2人(1988年前)。
此外有2人的论著获国际奖。
历年获全国荣誉及国际荣誉者名录
全国三八红旗手 龙文佩(1960年)、顾光青(1978年)、王惠珍(1983年)
国家教委系统劳动模范 卢 娟(1986年)
全国职工教育先进教师 袁美英(1986年)
国际奖获得者
阮式云(上海外国语大学,获1983年英联邦英语联合会英语比赛论文特别奖)、周汛(上海艺术研究所,与人合著《中国服饰五千年》获美国传艺杂志第25届设计书展CA84优异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