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文献资料>> 妇女志 >>正文
 
第九篇 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系统妇女(一)

  概述

  明清时期,上海民间有妇女从事以诗词为主要形式的文学创作,但社会影响不大。女性在其他文艺活动如京昆、沪剧等传统戏曲中扮演角色,也可以追溯到清代以至更远的历史年代,其地位较为卑下。清末的戊戌维新、辛亥革命,特别是民国以后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催生了少数以反封建、争女权为创作主题的女作家。同时,随着话剧、电影的引进和越剧、淮剧、弹词等戏曲曲艺种类的传入,舞台上的女性角色也从无到有,人数逐步增多。但促使上海女作家、女演员大量涌现并形成一支庞大队伍的,则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左翼文化运动。女文艺工作者们以工农大众和城市知识分子为对象进行创作、演出,用不同形式反映妇女和广大人民群众在旧社会的悲惨遭遇和斗争生活。这支队伍经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洗礼,又得到更大的发展。同时,在京剧、越剧等传统戏曲的女演员队伍中,也由于戏曲改革而出现了许多新人。新中国成立以后,文艺事业全面繁荣,女文艺工作者的队伍进一步壮大。她们在50~60年代配合抗美援朝、民主改革等重大政治斗争的宣传教育,传统优秀艺术的推陈出新,以及在改革开放时期的精神文明建设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上海妇女界有人从事新闻出版工作,约自清末妇女报刊的创办始。最初是少数受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运动影响的知识妇女,为了反对封建专制、要求男女平等、争取妇女解放、挽救民族危亡,拿起笔杆子,走上了编辑、记者的工作岗位。民国时期,女新闻出版工作者的人数不断增多,并涌现了不少在反对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舆论宣传中颇有影响的女记者、女编辑。建国以后,上海分布在各报社和出版单位的女新闻出版工作者的队伍进一步扩大,其中有不少人以其撰写的好新闻、好特写,以及编辑出版的优秀读物,为发展上海的信息传播事业,弘扬社会主义文化,作出了贡献。

  广播事业自20世纪20年代在上海兴起之初,即有女性从事电台播音员等工作。电视女节目主持人、女编辑、女记者等,则至1958年后才随电视的兴起而出现。50年代以来,女广播电视工作者的队伍有了很大的发展,并有不少人获得盛誉。

  第一章 女文艺工作者

  第一节 女作家

  明清时期,今松江、青浦、嘉定、南汇、奉贤、金山等郊县有些书香人家的女子,在家写作诗词,并有刻本流传,其内容大多是抒发家庭悲欢离合或描写风花雪月的闺阁作品。上海近代具有社会影响的女性文学创作的出现,同清末维新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浪潮的兴起紧密联系。当时一些受西方新思想影响的知识妇女在上海创办报刊,撰写文章,揭露、抨击封建制度对妇女的压迫摧残,鼓吹男女平等,提倡女学,争取女权。这些文章,有的就是内容、形式俱佳的文学作品。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秋瑾在她所创办的《中国女报》上发表《敬告姊妹们》一文,用形象生动的白话文描写了占中国人口半数的二万万女同胞在封建枷锁束缚中的悲惨情景;由她作词谱曲的《勉女权歌》,用"吾辈爱自由,勉励自由一杯酒。男女平等天赋就,岂甘居牛后。愿奋然自拔,一浇从前羞耻垢"的豪迈词句,奏出了妇女追求民族解放与争取自身解放的最强音。她的作品,对促进上海妇女的文学创作与社会改革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

  上海专业从事文学创作的女作家队伍到20世纪20年代后才逐渐形成、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支队伍更加壮大,其创作也更趋活跃。

  一、"五四"时期和三十年代女作家

  在五四运动影响下,上海在20年代初就从事新文学创作的是陈衡哲。她早年就读爱国女校,后留学美国,留美期间撰文支持胡适倡导白话文和文学改革的主张,胡适称她为"最早的同志",回国后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白话短篇小说和散文多篇,后分别集结为短篇小说集《小雨点》和《陈衡哲散文集》出版。20年代从事小说创作的还有曾在陈望道主编的《大江》杂志上发表处女作《回家》的沉樱,以及出版了小说集《海滨故人》的庐隐等。"五四"时期上海著名女作家的人数不多,创作的题材也较有局限,但她们开始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写作,作品内容具有不同程度的反封建倾向,则是共同的特征。

  "五四"以后,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发展,上海不少女作家走上了以工农大众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创作道路。民国19年(1930年)初,中国共产党为了团结进步作家,推进革命文学运动,并反击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在上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联")。女作家白薇、冯铿和丁玲是"左联"的早期成员。其中白薇参加了"左联"的筹备工作,在鲁迅主编的《奔流》杂志上发表描写被侮辱与被损害女性形象的剧本《打出幽灵塔》和小说《爱网》等,并坚持"左联"的工作直至最后。冯铿参加"左联"不久,就代表该组织出席了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会后,她根据在苏区的见闻,创作了中国最早反映和讴歌革命根据地和红军战斗生活的小说《红的日记》和《小阿强》。她于民国20年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丁玲在参加"左联"前,以《莎菲女士日记》等反映知识分子苦闷和追求的小说引起注意,参加"左联"后担任"左联"文学期刊《北斗》的主编,并发表了描写辛亥革命时期进步女性的小说《母亲》等。

  "左联"较著名的女作家还有:葛琴,于民国21年在《北斗》杂志上发表了描写淞沪抗日战争中的士兵的小说《总退却》,得到鲁迅的鼓励并为之作序。草明,于民国22年创作了反映缫丝女工悲惨生活的小说《倾跌》,后来一直致力于描写工人阶级的斗争生活,也是新中国文学中工业题材的拓荒者之一。萧红,她的长篇小说《生死场》描写中国东北地区农民不愿做亡国奴,奋起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也得到鲁迅的热情支持,把它列入《奴隶丛书》向大众推荐。安娥,于民国23年为电影《渔光曲》创作了主题歌词,也是广为流行的《卖报歌》歌词的作者。关露,担任中国第一个革命诗歌社团"中国诗歌会"机关刊物《新诗歌》的编辑,并作有新诗《太平洋的歌声》等。

  30年代也是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文学创作竞相发展的时期。女作家方令孺在这一时期写作的新诗注意追求艺术技巧,被称为"新月派"女诗人。同时,赵清阁的第一部小说集《旱》和罗洪的第一篇小说《不等边》等,都各具特色。

  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女作家

  民国26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许多女作家受民族危难和全国人民抗日热情的激励,纷纷投身抗战救亡的实际工作。上海沦陷前后,葛琴、草明、萧红、安娥、赵清阁、罗洪等陆续离去,有的转辗后方各地,有的奔赴抗战前线,有的(草明等)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直至解放战争时期始终在中共的领导下从事革命文艺工作。丁玲也于民国25年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她们大都创作了不少优秀的文学作品。

  继续留在"孤岛"和沦陷后的上海从事文学创作的女作家,较著名的有发表《倾城之恋》、《金锁记》(小说)、《我的天才梦》(散文)的张爱玲,以及著有《结婚十年》、《歧途佳人》等小说的苏青,著有《凤仪园》、《爱的胜利》、《嘉陵江的秋天》等小说的施济美等。

  王元美是解放战争时期以反映上海人民在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的苦难和对新中国的向往、追求为创作题材的女作家,主要作品有剧本《小市民》,以及她与杨村彬合著的《从呻吟到欢笑》等。

  三、上海解放后的女作家

  解放以后,上海的文学事业和上海女作家的创作活动进入一个全新时期。解放前一度离沪的赵清阁、罗洪等这时又重返上海文坛。原在上海的王元美则继续她的创作活动。她们都以新的题材开始了新的写作生活。

  50~60年代,著名女性作家主要有:菡子,曾根据她去朝鲜上甘岭的体会,写出了以抗美援朝战争为题材的小说《和平博物馆》,还发表了歌颂老解放区军民之情的小说《万妞》等。茹志鹃,曾参加新四军,转业上海后,创作了歌颂人民军队和革命战士的小说《不拿枪的战士》和代表作《百合花》,还出版了小说集《高高的白杨树》和《静静的产院》等。周正行,早期创作了一些以救灾、反特和抗美援朝为题材的剧本,1957年后转而从事滑稽戏剧本创作,主要作品有《满园春色》等。在文学评论方面,欧阳文彬著有《陀思妥耶夫斯基和他的作品》、《试论茹志鹃的艺术风格》等。

  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以后,许多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迫停止工作的女作家重又开始了她们的创作活动。其中有茹志鹃创作的以揭露极左思潮危害为题材的小说《剪辑错了的故事》、黄宗英反映科学家生活题材的报告文学《大雁情》、《小木屋》等。罗洪、周正行等也有新作问世。

  80年代以后,上海女作家队伍进一步扩大。截至1996年,参加中国作家协会的女会员有47人,参加上海市作家协会的女会员有129人。许多女作家创作了具有较大影响的作品。其中程乃珊,作品主要有反映"文化大革命"时期人民思想、生活的《妈妈教唱的歌》和《穷街》、《蓝屋》、《金融家》等。戴厚英,作品主要有以当代知识分子生活为题材的三部曲《人啊,人!》、《诗人之死》和《空中的足音》等。王安忆,创作的《谁是未来的中队长》是较成功的儿童文学作品,后又创作了"知青"题材小说《雨,沙沙沙》、《本次列车终点》和"寻根"中短篇小说集《小鲍庄》、"都市"小说《长恨歌》等。陆星儿,作品主要有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和城乡妇女生活为题材的中短篇小说集《美的结构》和长篇小说《留给世纪的吻》、《灰楼里的童话》、《精神科医生》等。秦文君创作的儿童文学《男生贾里》、《女生贾梅》和《十六岁少女》等出版后,受到广大小读者的欢迎。竹林,主要作品有全国较早出版、反映"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生活的路》和反映上海农村的文化历史和风俗特点的长篇小说《女巫》等。王小鹰,主要作品有小说《一路风尘》、《你为谁辩护》、《我们曾经相爱》等。黄修纪,作品主要有儿童文学《陈柯和她的伙伴》、《小甲虫破案记》等。陈丹燕,主要有儿童文学作品《少女们》、《女中学生三部曲》和长篇小说《心动如水》、《绯闻》等。王晓玉,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紫藤花园》、中篇系列小说("上海女性")《阿花》、《阿贞》、《阿惠》等。王周生,作品有留学生题材的长篇小说《陪读夫人》等。殷慧芬,主要作品有小说集《欲望的舞蹈》等。张烨,作品主要有诗集《诗人之恋》、《彩色世界》等。在文学评论方面,李子云著有评论集《净化人的心灵》、《当代女作家散论》等。

  早在建国前就从事法国文学翻译工作的罗玉君,建国后有莫泊桑的《我们的心》和司汤达的《红与黑》等译著出版。改革开放后又翻译了雨果、大仲马和乔治·桑等的多部文学作品。

  第二节 电影(含电视剧)女演员

  一、早期电影女演员

  民国10年(1921年),在上海拍摄的故事片《海誓》中担任主角的女演员是殷明珠。而在此之前,由中国第一位女演员严姗姗饰演配角的影片《庄子试妻》,则是民国2年(1913年)在香港拍摄的。

  20年代以前,参与电影拍摄的女演员大多来自文明戏。民国11年明星影片公司成立后,影片中的角色才由非文明戏演员担任。民国12年明星影片公司推出的家庭伦理道德片《孤儿救祖记》,其女主角王汉伦已不是文明戏演员。此后,王又主演了《苦儿弱女》、《玉梨魂》、《弃妇》等,她的表演反映了被侮辱、被损害的旧中国妇女的悲惨遭遇,被誉为中国电影界第一位悲剧女星。

  20年代后期,上海成立了许多影片公司,在激烈的竞争中,明星、天一等公司开始摄制武侠片来争取观众。这时,上海影坛出现了五位武侠女明星:邬丽珠、徐琴芳、范雪朋、夏佩珍和钱似莺,她们分别在《关东大侠》、《荒江女侠》、《十三妹》、《火烧红莲寺》和《江南女侠》等影片中扮演飞檐走壁、使枪弄棒、专打不平的女侠客,被称为"五女侠"。

  上海较著名的早期女演员还有在《最后之良心》、《盲孤女》等影片中扮演主要角色的宣景琳,以及主演《玉洁冰清》、《和平之神》等影片的林楚楚等。

  二、三十年代电影女演员

  20世纪30年代,左翼电影运动在上海蓬勃发展,上海电影事业空前繁荣,为大量女演员跃登影坛创造了条件。

  著名影星胡蝶和阮玲玉早在20年代中期(1925~1926年)就步入影坛。胡蝶在民国20年明星公司摄制的蜡盘发音影片《歌女红牡丹》中饰演女主角,成为中国第一部有声影片女演员。但她们获得广泛社会影响的成名作,则都产生在30年代左翼电影运动兴起之后。民国22年,胡蝶在明星影片公司摄制的以农村阶级斗争为题材的影片《狂流》中出演主角;同年又主演了《姊妹花》,一人兼饰两个贫富悬殊的孪生姊妹,以她出色的表演,通过反映两个人的不同命运来控诉社会不平,创造了连映60多天的票房纪录,胡蝶还成功地主演了《自由之花》等多部影片,被誉为"电影皇后"。民国22年阮玲玉在联华影业公司摄制的《三个摩登女性》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具有民族、民主革命觉悟的女工形象;翌年又在影片《神女》中饰演一妓女,其不幸遭遇与崇高母爱错综交织的真情实感被刻画得淋漓尽致。这一年她还主演了影片《新女性》,通过女主人公争取婚姻自主的独立生活而被折磨致死的悲惨身世,控诉了旧社会的罪恶。该片上映后引起社会黑暗势力的攻击、污蔑,阮玲玉终于在民国24年留下"人言可畏"的遗言被迫含冤自杀,年仅25岁。

  这一时期,又有许多新的女演员崭露头角,成为进步电影的重要力量。其中较著名的有:王莹,主演影片《女性的呐喊》、《铁板红泪录》、《自由神》等。王人美,主演影片《野玫瑰》、《都会的早晨》、《渔光曲》等。《渔光曲》在1935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荣誉奖,是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王人美在该片中饰渔家女,以质朴自然的表演反映了贫苦渔民的现实生活,特别是她演唱的主题歌《渔光曲》更是婉转动人,风靡一时。舒绣文,主演的影片有《民族生存》、《中国海的怒潮》等。陈波儿,主演的影片有《桃李劫》等。陈燕燕,主演、参演了《恋爱与义务》、《大路》、《共赴国难》等。黎莉莉,主演、参演了《火山情血》、《大路》等。主演《船家女》等影片的徐来、主演《迷途的羔羊》的女童星陈娟娟、主演《貂蝉》的顾兰君等,也是30年代早期较著名的演员。

  民国25年,为适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形势,左翼戏剧家联盟宣告解散。此后的一个时期在创作"国防电影"的号召下,上海又涌现出一大批描写抗敌救亡斗争和以社会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影片。其中,除王人美主演的《壮志凌云》、陈波儿主演的《生死同心》、黎莉莉主演的《狼山喋血记》等外,还有在这一期间走上影坛并获得成功的白杨和周璇在民国25~26年间主演的多部影片,其中最具代表性并产生久远影响的主要是:白杨主演的《十字街头》和周璇主演的《马路天使》。白杨在《十字街头》中饰一纱厂女工教练员,以其优美细腻的演技,生动地刻画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化的三十年代青年们的苦闷、觉醒和走向救亡斗争的过程。周璇则在《马路天使》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在旧社会饱受侮辱、欺凌而又抱有美好理想的歌女形象。周璇在影片中所唱的《四季歌》和《天涯歌女》曾在神州大地广为流传。

  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电影女演员

  民国26年抗日战争爆发以至上海沦陷后,大部分女电影工作者,其中包括陈波儿、王莹、王人美、舒绣文、黎莉莉、吴茵、白杨等奔赴内地或去香港、南洋等地进行抗日宣传演出,并在后方参加了多部抗战题材影片的摄制。胡蝶于抗战爆发后去香港,继续从影。"孤岛"时期仍留上海的,主要有在当时一度出现的古装片热潮中参加拍摄《乞丐千金》、《琵琶记》、《杜十娘》等影片的陈燕燕;拍摄《李三娘》、《董小宛》、《苏三艳史》等的周璇;拍摄《国色天香》等的上官云珠以及主演《三笑》等影片的李丽华等。古装片中不乏以借古喻今手法表演爱国主义之作,陈云裳主演的《木兰从军》就是这类影片中较有代表性的一部。

  抗日战争胜利后,许多女电影工作者由内地回到上海,加盟昆仑影业公司以及文华、国泰、大同等影片公司,参与摄制了不少以暴露和隐喻为主要手法,控诉沦陷区和国民党政权下人民苦难的优秀影片。

  其中,民国36年白杨、舒绣文、上官云珠、吴茵等参演的《一江春水向东流》影响尤大。白杨在该片中成功地塑造了女工素芬的形象。该片在上海连映3个月,观众达70多万人,是继《渔光曲》后卖座率最高的一部影片。由李丽华主演的《假凤虚凰》则是一部具有较高艺术质量的喜剧,曾在美国上映获好评。

  抗战胜利后走上影坛的,还有主演《遥远的爱》等影片的秦怡;参演《追》、《丽人行》、《乌鸦与麻雀》的黄宗英等。

  四、解放后的女电影电视工作者

  1.电影女演员

  上海解放至60年代中期,白杨、舒绣文、吴茵、秦怡、上官云珠、黄宗英、王丹凤以及沙莉、蒋天流、梁明、林彬等仍是电影事业的主要力量,都分别在多部影片中扮演了多种角色,并取得不少新的成就。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白杨主演的《祝福》(1956年),她在该片中成功地表现了农村妇女祥林嫂的悲惨命运,该片获得第10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特别奖。秦怡在《铁道游击队》、《女篮5号》、《上海屋檐下》,张瑞芳在《南征北战》、《李双双》、《聂耳》,黄宗英在《家》,王丹凤在《家》、《女理发师》等影片中塑造的角色,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一些解放后从影的女演员,也在50~60年代获得了较大的成功。其中有主演《红色娘子军》的祝希娟,因成功地塑造了琼花这一形象,而获得首届"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有在影片《枯木逢春》中饰演苦妹子的尤嘉,以及在《流亡大学》等多部影片中饰演各种不同角色的向梅等。

  70年代末,遭受十年"文化大革命"破坏的上海电影事业开始复苏。80年代后,上海的影片生产蓬勃发展,电影女演员队伍不断扩大,截至1996年底,上海电影制片厂在编女演员有19人(占该厂演员总人数的30%)。80~90年代较著名的女演员有:潘虹,主演的影片有《苦恼人的笑》、《人到中年》、《火花》、《末代皇后》等;张瑜,主演的影片有《庐山恋》、《巴山夜雨》等;龚雪,主演了影片《大桥下面》等,陈冲,主演了影片《小花》等;奚美娟,主演了影片《假女真情》,并在《蒋筑英》中饰女主角。她们均获"金鸡奖"、"百花奖"等荣誉。

  2.电影、电视剧女导演

  上海电影界的女导演群是在80年代后逐渐形成的。上海电影制片厂每年摄制影片20部左右,其中三分之一是由女导演执导的。1992年底,上影厂有女导演10人(占该厂导演总人数的31%)。较著名的女导演有:黄蜀芹,导演的影片有《青春万岁》、《人·鬼·情》、《童年的朋友》,电视剧《围城》等;史蜀君,执导的影片有《女大学生宿舍》、《失踪的女中学生》、《夏日的期待》,电视剧《女友》等;石晓华,主要从事摄制儿童题材影片和培养儿童演员的工作,执导的影片有《泉水叮咚》等;颜碧丽,执导的影片有《小足球队》、《爱情啊!你姓什么》、《笔中情》;鲍芝芳,执导的影片有《第一诱惑》、《奥菲斯小姐》、《离婚前后》等。

  3.译制片女翻译、导演、配音演员

  解放后,随着国外影片引进的增多,上海为国外影片担任翻译和配音等工作的女性人数也不断增加。早从40年代起就在话剧和多部影片中担任重要角色的慕容婉儿,于1953年转入上海电影译制厂,先后单独或与人合作翻译了近30部国外影片,为译制片的早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女配音演员人数,1950年仅2人,1960年为6人,1976年增至9人,1989年8人,1996年7人。其中著名配音演员苏秀为英国影片《孤星血泪》女主角的配音,赵慎之为日本影片《望乡》中阿崎婆的配音,无论在气质和声音上都处理得惟妙惟肖,获得了较为出色的效果;赵为《啊,野麦岭》、《远山的呼唤》的配音也获好评。丁建华主配了《铁道儿童》后,又为《水晶鞋与玫瑰花》中的辛黛瑞拉、《希茜公主》中的希茜,以及儿童片《龙子太郎》和《我两岁》中的太郎、小太郎等近百个角色配音,深受观众喜爱;此外她还曾为《追捕》、《远山的呼唤》等影片配音。李梓为墨西哥影片《叶塞尼娅》中的叶塞尼娅、《冷酷的心》中的阿依曼、英国影片《简爱》中的简爱、法国影片《巴黎圣母院》中的艾斯美拉达所作的配音,以及刘广宁为《绝唱》中的小雪、《苔丝》中的苔丝所作的配音,也都赋予人物鲜明的个性和光彩。曹雷,80年代起除任上海电影译制厂配音演员外,还担任了《斯巴达克斯》、《战争与和平》等多部译制片的导演,她导演和配音的电视剧《鹰冠庄园》译制片获得好评。

  4.动画片女制作人员

  50年代,随着上海电影制片厂美术组和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先后成立,不少女美术工作者参加了动画片的制作并发挥了重要作用。1960年,唐澄和段孝萱在特伟、钱家骏的指导下,攻克许多技术难关,成功地拍摄了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唐澄后来还担任彩色动画片《大闹天宫》的副导演,也获成功。此外,较著名的还有担任动画片《骄傲的将军》、《哪吒闹海》、《雪孩子》等动画设计与导演的林文肖等。

  5.电视剧女演员

  80年代后,随着电视的普及和电视剧的迅速发展,上海人民艺术剧院、上海青年话剧团和电影界人士纷纷参与电视剧的拍摄,出现了一批电视剧女演员,其中有的是电影和电视剧两栖演员,她们除了在上海演出外,也应邀在中央电视台和各地电视台演出。

  较著名的电视剧女演员有:奚美娟,参演《流逝的岁月》、《古运河畔》、《离婚前后》、《儿女情长》等;李媛媛,参演《上海的早晨》、《围城》等;徐娅,参演《家·春·秋》等;张闽,参演《杨乃武与小白菜》等。

     
 
【关闭窗口】
东方新闻网与上海妇女联合会联合主办,上海女性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严禁复制或镜像
沪ICP备05024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