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话剧女演员
一、早期和三十年代女演员
清光绪末年开始上演的早期舞台剧新剧(后称文明新戏)中女性角色都由男演员扮演。直到五四运动以后爱美剧(非职业化剧)兴起,戏剧家欧阳予倩和洪深等才开始废除文明戏男扮女角的陈规,并于民国12年(1923年)9月在上海舞台上首次上演了男女合演的话剧《终身大事》。20年代上海较著名的话剧女演员是唐叔明,她曾与话剧先驱欧阳予倩、唐槐秋等同台演出《潘金莲》、《苏州夜话》等,因在《苏州夜话》中扮演卖花女而蜚声上海;民国18年入南国社,在《父归》中扮演女儿,《湖上的悲剧》中饰白薇之弟,因年少聪颖,人称"南国小妹妹"。
30年代,随着左翼戏剧运动的开展,上海戏剧界有一批进步女演员参加了反帝反封建题材的话剧演出,其中大多数人同时参加拍摄电影,成为影剧"两栖"演员。这一时期登上舞台的女演员主要有:王莹,她在复旦大学读书时,就主演过《压迫》、《酒后》等剧,同时参加革命活动,后加入上海艺术剧社和复旦剧社、辛酉剧社,参加了《炭坑夫》、《西线无战事》、《少奶奶的扇子》和《钦差大臣》等的演出。《西线无战事》因展示了工人的斗争生活而遭警察局查禁;《钦差大臣》因她所饰市长太太一角的成功演出而轰动浦江,连续满座一个月。陈波儿,民国18年加入上海艺术剧社后,参加演出了《街头人》、《梁上君子》等。唐若青,民国22年在上海参加中国旅行剧团,主演过《梅罗香》、《茶花女》、《雷雨》、《日出》等,她在《日出》中扮演的陈白露、《雷雨》中扮演的侍萍,因演技卓越而闻名剧坛。舒绣文,民国20年开始艺术生涯,30年代参加了《梅罗香》、《原野》、《大雷雨》等的演出。凤子,民国22年参加复旦剧社演出《委曲求全》,民国24年因扮演《雷雨》中的四凤而获得声誉,翌年又成功地扮演了《日出》中的陈白露。赵慧深,民国21年参演了《父归》、《湖上的悲剧》等进步话剧;民国25年4月,中国旅行剧团在上海卡尔登大戏院(今长江剧场)公演话剧《雷雨》,由她扮演的繁漪获得高度评价,被誉为"活繁漪"。叶露茜,参演的话剧有《钦差大臣》等。
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女演员
九一八事变后,特别是民国26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上海女演员为宣传抗日救亡,演出了不少爱国进步话剧。先是陈波儿于民国26年1月,率上海妇女儿童绥远慰劳团到绥远百灵庙,为抗日将士演出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抗战初期,上海话剧界救亡协会成立战时移动演剧队(简称救亡演剧队),大批话剧女演员加入该队,分赴各地进行宣传演出活动,动员全民抗战。陈波儿于民国29年后去延安,参加编导《同志,你走错了路》等剧目。王莹在各地巡回演出《芦沟桥》、《放下你的鞭子》、《台儿庄》等,民国31年在美国期间在白宫演出《放下你的鞭子》,受到罗斯福总统等的欢迎。与此同时,白杨、舒绣文、秦怡、吴茵等也在武汉、重庆等地演出了不少优秀话剧,如《芦沟桥之战》、《流民三千万》、《日出》、《天国春秋》、《屈原》、《法西斯细菌》、《复活》、《中国万岁》、《棠棣之花》、《蜕变》、《大地回春》、《雾重庆》等,成功地塑造了众多妇女形象。老演员唐若青于民国28年在上海主演《洪宣娇》,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连演61场,后因受日伪特务机关的注意被迫离沪。
抗战期间也有一些女演员留在上海继续从事演出活动。较著名的有:孙景璐,参加演出的剧目有《军火商》、《理想夫人》、《洪宣娇》、《复活》、《阿Q正传》、《日出》、《雷雨》、《北京人》、《原野》等。蒋天流,参加演出了《家》、《北京人》、《云彩霞》、《大地》、《春闺风月》等,她在《钗头凤》中饰演唐蕙仙,把京戏的表演手法融入话剧而获好评。丹尼,为上海苦干剧团主要演员、上海戏剧实验学校表演教师,她扮演的主要角色如《蜕变》中的丁大夫、《大马戏团》中的葛三爷、《金小玉》中的金小玉、《夜店》中的赛观音等均获成功,为40年代期间著名演员。
抗日战争胜利后,许多女演员回到上海继续从事话剧演出,并大多同时参加拍摄电影,有的则以电影为主,时而参加舞台演出。
三、上海解放后的女演员
上海解放后,戏剧舞台上以反映新社会和各个历史时期的斗争生活为主题,演出了不少优秀剧目。担任剧中女角的,主要是由上海戏剧学院、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和上海青年话剧团培养的一批女演员新秀。白杨、秦怡、舒绣文以及50年代来上海的张瑞芳等老演员,在主要参加拍摄电影的同时,有时也登台演出。解放后活跃在话剧舞台上的女演员主要有:陈奇,在《思想问题》中饰高洁、在《刘胡兰》中饰刘胡兰、在《曙光照耀着莫斯科》中饰桑尼亚等。
严丽秋,在《同甘共苦》、《日出》、《第二个春天》、《难忘的岁月》等20多出话剧中饰主角,1959年因成功地塑造了《枯木逢春》中的农村患晚期血吸虫病的苦妹子而享誉剧坛,1978年后又出演了《彼岸》、《鉴湖女侠》、《女市长》等,在《鉴湖女侠》中饰秋瑾尤获好评。郑毓芝,1959年在上海青年演员会演时,在《大雷雨》中饰卡杰琳娜表演出色,后又在《清宫外史》中饰西太后、在《孙中山与宋庆龄》中饰宋庆龄等。祝希娟,1959年作为上海戏剧学院学员在《红色娘子军》中饰琼花,毕业后于1961年5月在莎士比亚喜剧《无事生非》中,以明亮、清丽的风格塑造了带有浓郁喜剧情趣的角色形象,1980年又在《再见了,巴黎》中,成功地扮演了一个心地坦荡、感情浓烈、意志坚定的姑娘。周谅量,在《初开的花朵》中的表演获得好评,此外还在《年青的一代》、《于无声处》、《泪血樱花》、《救救她》等近20部话剧中扮演角色。谢德辉,于1957年在抒情喜剧《布谷鸟又叫了》中饰农村姑娘布谷鸟等。奚美娟,1976年后因在《救救她》和《于无声处》中的成功表演,一举成为上海话剧界引人瞩目的新秀,此后接连在《罗密欧与朱丽叶》、《寻找男子汉》和再度演出的《枯木逢春》等剧中饰女主角均获得成功,1987年她主演的《中国梦》曾去新加坡等地公演。王京蒂,80年代在《家》中饰演梅表姐等。解放前后在话剧中扮演了近40个角色的凌琯如,1956年后任上海艺术剧院导演,她与杨村彬合作导演的《一家人》也获好评。
第四节 戏曲、曲艺女演员
一、昆剧、京剧女演员
清道光五年(1825年),有昆剧女伶顾兰州在上海演出女词曲家吴藻所作的《乔影》。清同治末年(1867年),首批南来的京班中的李毛儿,在上海创建了一个女子戏班,不进戏园,专应堂会,人称"京班髦儿戏";后来又陆续办起一批女班,有的女班亦妓亦戏,格调较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在二马路石路口(今九江路福建路口)出现了一家专演京剧女班的戏园--美仙茶园,演员有吴新宝、陆菊芬等。京剧女演员在上海出现后,天津、北京、武汉等地才渐有京剧女班。吴新宝擅演的剧目有《桑园寄子》、《三娘教子》、《空城计》等。此外,早期较著名的还有武小生女演员谢湘娥,擅演《黄鹤楼》等剧目;花旦林黛玉,光绪二十六年入群仙髦儿戏班,常演的剧目有《拾玉镯》、《杀嫂》、《算粮》、《登殿》等。
民国时期,日趋繁荣的上海京剧舞台上较著名的女演员,主要有:露兰春,文戏武戏俱能,民国元年(1912年)起先后参演了《桑园寄子》、《托兆碰碑》、《盗御马》、《独木关》、《落马湖》、《宏碧缘》等。粉菊花,民国元年起先后参演了《桑园寄子》、《失足恨》、《武则天》等。张文艳,擅长小花旦戏,民国7年起先后参演了《荡湖船》、《打花鼓》、《查头关》、《宝蟾送酒》等,尤以《纺棉花》一剧蜚声一时,被称为沪上坤旦之首。孟小冬,民国8年11月首次在上海大世界参演《逍遥津》,继之演出的有《辕门斩子》、《空城计》、《徐策跑城》、时装戏《中外统一》以及连台本戏《宏碧缘》、《枪毙阎瑞生》等;民国36年8月为杜月笙祝60寿辰,在上海中国大戏院演出《搜孤救孤》,被认为是她艺术上的颠峰。琴雪芳,初登台献艺于南市劝业场小京班,后转大世界乾坤大剧场,民国10年去北京演出名声大噪,被称为"坤伶三杰"之一;民国16年返沪,参演剧目有《华丽缘》等。毛剑秋,抗日战争前在上海主演《宇宙锋》一剧引起瞩目,民国26年10月参加由上海伶界联合会为配合抗日救亡运动发起的播音劝募活动,与梅兰芳、周信芳等在电台接受捐款者点唱节目;年底又主演了《梁红玉》、《史可法殉国》等宣传爱国思想的剧目。言慧珠,民国27年前后在北平与其父言菊朋合演《打渔杀家》、《三娘教子》等剧,民国28年首次随父旅沪演出,民国32年再次南下上海,正式拜梅兰芳为师,继承演出了梅派剧目《西施》、《洛神》、《贵妃醉酒》、《凤还巢》等,还重点修改加工了《花木兰》和《太真外传》,成为自己的代表作,博得"女梅兰芳"和"伶界皇后"的赞誉。
50年代先后成立的华东戏曲研究院、上海戏曲学校和上海京剧院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京昆剧演员,其中包括不少女演员,此后,在由华东实验京剧团、上海人民京剧团、新华京剧团和上海青年京昆实验剧团演出的许多剧目中,有一批优秀女演员登上了新中国的京昆舞台。
著名京剧女演员主要有:金素雯,多年与周信芳合作演出,在《秦香莲》、《清风亭》、《文天祥》、《海瑞上疏》等剧中扮演主要角色。李玉茹,早年与马连良、周信芳、言菊朋等合作,在各大城市巡回演出,1953年起入华东实验京剧团、上海京剧院,主演的剧目有《白蛇传》、《唐赛儿》、《拾玉镯》、《小放牛》、《贵妃醉酒》、《梅妃》、《宇宙锋》、《铸剑》等。童芷苓,师从荀慧生、梅兰芳,能演荀、梅、程、尚四大名旦各派剧目,主演《金玉奴》、《红娘》、《大闹宁国府》、《武则天》、《赵一曼》、《送肥记》等古今剧目。李炳淑,在现代剧《龙江颂》中饰江水英而闻名全国,她主演的传统剧目有《凤还巢》、《白蛇传》、《玉堂春》等。史敏11岁时以《打焦赞》亮相,在《虹桥赠珠》、《挡马》等剧中的许多高难动作都得心应手,参演《玉堂春》、《贵妃醉酒》、《霸王别姬》、《扈三娘与王英》等。马博敏主演《杨家将》饰穆桂英等,1984年起任上海京剧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党委书记、院长,领导该院成功地推出了获奖新剧《曹操与杨修》,1991年起任上海市文化局副局长、局长。
著名昆剧女演员主要有:华文漪,擅长闺门旦,主演《蔡文姬》、《牡丹亭》、《钗头凤》、《琵琶记》、《晴雯》等。王芝泉,在《挡马》中饰杨八姐、《盗草》中饰白娘子等。岳美缇,受教于俞振飞,主演《牡丹亭》、《玉簪记》、《墙头马上》等。梁谷音,因在《烂柯山》中饰演崔氏,在《思凡》中饰演小尼姑等而闻名。张静娴,主演《花烛泪》、《血宁记》、《长生殿》、《狮吼记》等。张洵澎,上海戏曲学校昆剧班主教老师,主演《寻梦》,在戏校整理改编的《牡丹亭》中饰杜丽娘,也获好评。王英姿,上海戏曲学校昆剧班主教老师,她塑造的杨贵妃、貂婵等角色,风格鲜明,独树一帜。
二、越剧女演员
民国13年,在浙江嵊县问世不久的绍兴文戏(初称"的笃班")女班来沪,于农历十二月初九起在闸北昇平歌舞台演出《双珠凤》、《玉连环》、《龙凤锁》、《四香缘》、《后双金花》等剧目,后又演于蓬莱、品芳茶楼和永安、大世界游乐场,与男班竞争,时称女子文戏。以后因时局动荡,女班曾数次返回浙江,不久又重新来沪,并渐在上海舞台立足。早期女班的主要演员有王湘芝、沈兴妹、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屠杏花、施根妹等。其中施银花是女子越剧的开拓者;屠杏花于民国28年在《雷雨》中饰周萍,首开越剧时装戏之先河。
民国27年起,"女子文戏"的名称为"越剧"所取代,并取得迅速发展,上海逐渐成为女子越剧的中心。当时相继来沪的女班有,以姚水娟以及李艳芳、商芳臣为主的"越升舞台",以袁雪芬和竺素娥为首的"素凤舞台",由筱丹桂领衔的"高升舞台"等。女子越剧在上海风靡一时,终因女班演员扮相俊美,曲调流畅而取代了男班。抗日战争初期,上海越剧女演员姚水娟上演了寓有爱国抗战意义的改良越剧《花木兰》等。
民国31年,袁雪芬首倡越剧改革;民国34年组成雪声剧团;翌年上演《祥林嫂》,在文艺界引起很大反响,并得到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鼓励和支持。民国36年,"十姐妹"(尹桂芳、袁雪芬、筱丹桂、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竺水招、张桂凤、徐天红、吴小楼)义演《山河恋》,并与破坏越剧改革的国民党反动派展开了斗争。这一时期,她们还上演了不少具有爱国、进步意义的优秀剧目。
抗日战争到40年代末,较著名的越剧女演员主要有:筱丹桂,工花旦,擅演《后朱砂》(饰曹翠娥)、《沉香扇》(饰蔡兰英)、《华丽缘》(饰孟丽君)、《贵妃醉酒》(饰杨玉环)等,民国36年8月参加《山河恋》联合义演后,被流氓张春帆迫害致死。马樟花,工小生,而老生、武生、小丑等均能应工当行,擅演《梁祝哀史》(饰梁山伯)、《珍珠塔》(饰方卿)等。民国27年7月起,马樟花先后与傅全香、袁雪芬到电台播唱,首开越剧"唱电台"的先例,后因不能摆脱恶势力纠缠,心力交瘁,郁愤成疾,年仅21岁即病逝。袁雪芬,工青衣、正旦,自创"袁派"唱腔,深受观众喜爱。抗日战争期间她演出《恒娘》、《香妃》、《木兰从军》、《王昭君》等表现民族气节的剧目;40年代倡导越剧改革,并首次将鲁迅小说《祝福》改编为《祥林嫂》,搬上越剧舞台;在"十姐妹"的《山河恋》联合义演中,她起了主要作用。尹桂芳,独创"尹派"小生流派,民国35年创建芳华越剧团,同年在《沙漠王子》中饰罗兰,在《秋海棠》中饰秋海棠。范瑞娟,参加袁雪芬组建的雪声剧团,与袁雪芬合作演出《祥林嫂》等剧。傅全香,素有"金嗓子"之誉,在《恒娘》中饰恒娘等。徐玉兰,工小生;张桂凤,工老生,都参加《山河恋》联合义演等。陆锦花,民国36年筹建少壮越剧团,任团长,工穷生,饰演《珍珠塔》中的方卿等。
1949年5月下旬,中国人民解放军刚进入上海市区时,由"雪声"、"东山"、"玉兰"、"云华"、"少壮"五个越剧团女演员组成的宣传队立即到建成广播电台参加播音,宣传解放军的"约法八章"并演出迎接解放的节目。同年7~9月,越剧界有227人参加市军管会文艺处开办的地方戏剧研究班。建国初,她们演出了《万户更新》、《柳金妹翻身》等剧目,歌颂新中国、歌颂共产党。在抗美援朝战争时期,许多女演员参加义演,以票房收入购买"越剧号"战斗机,支援抗美援朝;以徐玉兰、王文娟为首的玉兰越剧团还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停战谈判代表团政治部文工团,在朝鲜前线演出。
50~60年代,袁雪芬等著名演员继续演出了不少优秀剧目,其中包括《梁山伯与祝英台》、《祥林嫂》、《西厢记》、《红楼梦》、《屈原》等,均多次获奖。同期,建国前已初露头角的女演员逐渐成熟;建国后培养的新演员也开始登上舞台。较著名的主要有:王文娟,花旦、青衣均所擅长,长期和徐玉兰合演,配合默契,与徐玉兰合演了《西厢记》(饰莺莺)、《春香传》(饰春香)、《红楼梦》(饰林黛玉)、《西园记》(饰王玉真)等。戚雅仙,以悲怆深沉的戚派唱腔著称,主演《白蛇传》(饰白素贞)、《梁山伯与祝英台》(饰祝英台)、《琵琶记》(饰赵五娘)、《屈原》(饰婵娟)、《血手印》(饰王千金)等。吕瑞英,参演《梁山伯与祝英台》(饰银心)、《打金枝》(饰君蕊)、《红楼梦》(饰薛宝钗)、《穆桂英》(饰穆桂英)等。金彩凤,工青衣、旦角,成功地塑造了《碧玉簪》中的李秀英、《盘夫索夫》中的严兰贞等。毕春芳,在《琵琶记》中饰蔡伯喈,在《血手印》中饰书生林招得,在《王老虎抢亲》中饰周文宾等。徐天红,在《西厢记》中饰老夫人,在《屈原》中饰张仪,在《红楼梦》中饰贾政等。她们均多次获奖。张云霞曾出演《貂蝉》一剧,也获好评。80年代以后出现的越剧新秀有钱惠丽、方亚芬、陈颖、章瑞虹、肖雅等。
三、沪剧女演员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沪剧前身花鼓戏演出时由男的敲锣,女的打两头鼓,唱吴淞江、黄浦江两岸的山歌。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上海道台沈秉成与各国在沪领事商定,共同禁绝洋泾浜地区(今延安东路一带)女艺人演出。当时为避免男女同演遭到禁止,许多班社由男艺人头上扎假头髻,充当女角。清光绪年间,逐渐有女演员出现,较著名的有大陆小妹、小陆小妹(陆桂英)等,但屡遭官府捉拿拘禁,不敢有固定演出场所。
民国初,新世界、天外天等游乐场开张,为沪剧入市提供了演出场所,女演员孙是娥于民国7年(1918年)在新世界游乐场首次登上舞台与男演员同台演出沪剧。不久,随之登台献艺的女演员有花月明、花月英等,从而使男女合演沪剧为社会所接受。30年代,由丁婉娥创办的"婉社儿童申曲班"培养了一批女演员。民国时期较著名的沪剧女演员主要有:孙是娥,参演《还金镯》、《离婚怨》等;凌爱珍,参演《空谷兰》、《碧落黄泉》等;筱月珍,参演《空谷兰》、《恨海难填》等;顾月珍,创造了悠扬婉转的反阴阳曲调,参演《空谷兰》等;王雅琴,参演《恨海难填》、《碧落黄泉》等。
新中国成立后,在1951年7月上海沪剧界为抗美援朝捐献飞机大炮而联合公演的现代戏《一千零一天》中,丁是娥、石筱英、筱爱琴、王雅琴、顾月珍、杨飞飞、汪秀英等参加演出达40场,观众6万余人次。此后,许多女演员在大批反映革命历史和现实生活的剧目中,成功地塑造了各种角色。较著名的有:石筱英,30年代已因主演《阮玲玉自杀》等剧而赢得声誉,建国后演出的剧目有《罗汉钱》(饰五婶)、《芦荡火种》(饰沙老太)、《鸡毛飞上天》(饰学生家长)等。丁是娥,40年代已登台演出,建国后主演了《白毛女》(饰喜儿)、《罗汉钱》(饰小飞娥)、《金黛莱》(饰金黛莱)、《芦荡火种》(饰阿庆嫂)、《鸡毛飞上天》(饰林佩芬)等。杨飞飞,创造了以柔和为特色的"杨派"唱腔,40年代已在《叛逆的女性》等剧中扮演角色,建国后演出的剧目有《妓女泪》(饰金媛)、《为奴隶的母亲》(饰春宝娘)、《张凤山卖布》(饰张妻)、《刘胡兰》(饰刘胡兰)、《卖红菱》(饰范凤英)、《第二次握手》(饰丁洁琼)、《雷雨》(饰四凤)等。筱爱琴,在《白毛女》和《罗汉钱》中扮演喜儿和艾艾,还塑造了《杨乃武与小白菜》中的小白菜,《战士在故乡》中的李秀英,《母亲》中的华芳,《雷雨》中的四凤和《星星之火》中的杨桂英等艺术形象。汪秀英,演唱的"赋子板"深受观众喜爱,在时装戏《花弄影》中反串小生,在《史红梅》中饰史红梅等。陈瑜,在《清风歌》中饰女检察员,并主演'98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演的新剧目《我心握你手》等。马莉莉,主演《少奶奶的扇子》中的少奶奶,在《张志新之死》中饰张志新,在《一个明星的遭遇》中饰林月莺等。茅善玉,在《一个明星的遭遇》中饰周璇,并主演了现代戏《牛仔女》。许多女演员的演出均多次获得各种奖励和荣誉。
四、淮剧女演员
清末,淮剧初来上海演出时演员都是男性。民国10年,受当时上海京剧、沪剧、越剧等剧种都已有女演员的影响,淮剧女演员李玉花(青衣)首次登台,以《王婆借贷》、《秦香莲》等戏一炮打响。她和另二位女演员金牡丹(文武花旦)和董桂英(花旦、青衣)还演出了《樊梨花》、《骂灯记》、《丁黄氏》等剧目,从而使大江南北的淮剧舞台向女演员打开了大门。
30~40年代的演出以连台本戏占首位。主要女演员除李玉花、金牡丹、董桂英外,筱文艳于民国28年在《七世姻缘》中演祝英台时创造了淮剧自由调唱腔而崭露头角。她在民国29年主演《樊梨花》时又以自由调为基础,创造了委婉、凄楚的小悲调,也获好评。此外,民国时期较著名的女演员还有王亚仙、单连英、马艳琴、蒯云霞、顾艳琴、筱惠春、裴小芬等。
新中国成立后,筱文艳演出了《王贵与李香香》等优秀剧目,多次获奖。40年代后期已参加演出的女演员马秀英、颜小琴、武筱凤、孙艳霞、筱海红、武丽娟等女演员,建国后也渐成为上海淮剧舞台的主要力量。获得好评和获奖的剧目有武筱凤演出的《王贵与李香香》(饰李香香),马秀英演出的《探寒窑》(饰王宝钏)和《爱情的审判》,筱海红演出的《哑女告状》(饰掌上珠),武丽娟演出的《郭华买胭脂》(饰王月英)等。建国后的淮剧舞台上还新涌现了何长秀、朱金霞、李金贵、周雅一、戴莲娣、金爱华、施燕萍等优秀女演员。
五、滑稽戏女演员
上海滑稽戏初期演出时全部是男演员。40年代后期,女演员开始出现。早期女演员有绿杨、嫩娘、田丽丽等,但当时她们上台以唱为主,一般不在剧中饰演角色。
上海解放后,滑稽戏出现了一批较优秀的剧目,女演员也渐在演出中担任角色。获得好评的主要有:绿杨,在《活菩萨》中饰侍女青梅,在《阿Q正传》中饰吴妈,在《七十二家房客》中饰二房东,在《糊涂爷娘》中饰小宝娘等。嫩娘,在《活菩萨》中饰潘老太的孙女潘丽容,《三毛学生意》中饰小英,在《出租的新娘》中饰新娘之母等。吴媚媚,在《红灯花轿》中饰黄莺姑娘,还参加了《阿混新传》的演出等。田丽丽,曾主演《女理发师》,在《戏迷姑娘》中饰肖新娟等。宋秀珍,参加《派代表》、《敲一记》的演出等。蔡剑英,在《出租的新娘》中饰新娘等。
六、评弹女演员
苏州弹词于清代末年传入上海时,演员多为男性,后来才逐渐出现女演员。早期登台的女演员被称为"妖档",遭受歧视和排斥。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上对女演员的态度逐渐改变,女演员不断增多。30~40年代较早登台的朱雪琴,民国23年起就上台弹唱《双金锭》、《描金凤》、《玉蜻蜓》、《珍珠塔》等节目,她嗓音宽厚宏亮,擅于唱迭句,几十句唱词一气呵成,所创造的"琴调"流派唱腔,享有盛名。
建国后,更多的女演员在继续演唱传统节目的同时,推出了不少反映革命题材和新社会现实生活的新书目,从而享誉书坛。她们之中主要有:朱雪琴,以其琴调代表作《珍珠塔》、《梁祝》、《岳母刺字》、《南泥湾》、《南京路上好八连》等获得好评。徐丽仙,演唱的《众星拱月》、《罗汉钱》、《情探》等曾引起热烈反响,并创造了"丽调",广泛流传。朱慧珍,她长期与蒋月泉合作组成"蒋朱档"演出《白蛇传》、《玉蜻蜓》等,成为50年代后期评弹界的响档,演唱的书目还有《林冲》、《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刘胡兰》等。江文兰,与苏似荫拼档,以演唱《玉蜻蜓》为主,还参加过《刘胡兰》、《罗汉钱》、《人强马壮》、《冲山之围》、《白毛女》、《白求恩大夫》等中篇演出,颇受好评。余红仙,与王再香拼档演唱《贩马记》、《双珠凤》等,60年代初,一曲毛泽东诗词《蝶恋花·答李淑一》显露了她的演唱才华并产生广泛影响,演唱的书目或开篇还有《夺印》、《双珠凤》、《描金凤》以及《咏梅》、《十六字令三首》、《春已归》等。刘韵若,与张如君长期拼档演出《描金凤》、《双金锭》;随蒋月泉、杨振雄演唱《玉蜻蜓》、《白蛇传》、《长生殿》;参加《晴雯》、《红梅赞》、《如此亲家》、《春梦》和毛泽东诗词《七律·送瘟神》的演出等。石文磊,先后与余韻霖、徐绿霞、赵开生拼档演唱《白蛇传》、《珍珠塔》、《秦香莲》、《青春之歌》,单档演出《白蛇传》、《钱秀才》等,演唱的毛泽东诗词《七律·长征》、《到韶山》,受听众欢迎。蒋云仙,除演出长篇《啼笑因缘》外,还编演新节目《野火春风斗古城》、《古城春晓》等,也获好评。
七、木偶剧女演员
上海木偶剧团副团长、演员周渝生,是该团最早操纵大戏重要角色表演的女演员,演艺精湛,1981年率团赴北欧演出,辗转27个城市,博得广泛赞扬。1985年起任中共上海市文化局委员会副书记、书记。
第五节 女音乐、舞蹈、美术工作者
一、女音乐工作者
上海郊县农村历来有民间女歌手,擅唱各种山歌。奉贤、南汇的小山歌《哭嫁歌》是反映古代妇女苦难、抨击封建婚姻制度的歌曲,妇女出嫁时常唱。金山、宝山的小山歌《十姐梳头》和崇明的《红娘子山歌》,则反映农家民间生活习俗和倾吐男女青年爱情,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民国时期的女歌唱家大都毕业于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有的还曾去西方国家留学深造,回国后执教于音乐学校,同时参加社会演唱活动。著名女歌唱家主要有:周小燕,女高音,在法国演出歌剧《蚌壳》,被誉为"中国的夜莺";还在卢森堡举行独唱音乐会,演唱中国歌曲《长城谣》等;民国36年(1947年)回国后演唱的代表曲目有黄自的《踏雪寻梅》、贺绿汀的《我是快乐的百灵鸟》、俄罗斯民歌《夜莺》等。高芝兰,女高音,民国32年在上海举行独唱音乐会,后又演出歌剧《霍夫曼的故事》、《茶花女》等,是40年代在西洋歌剧中担任女主角的唯一中国女演员。
上海解放后,除周小燕、高芝兰等仍在较长时期内演唱了不少优秀歌曲外,又成长了大批女歌唱家,较著名的主要有:王品素,女高音,曾任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后改上海音乐学院)指导员、教授,代表曲目有《思乡》、《春思曲》、《铁蹄下的歌女》、《嘉陵江上》,以及外国歌曲《我和你同在》、《圣母颂》,歌剧选曲《哈巴涅拉舞曲》、《为艺术、为爱情》等。董爱琳,女中音,在上海乐团任教,在第四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上演唱了《万尼亚咏叹调》、《哈巴涅拉舞曲》、《黄水谣》等,代表曲目还有《梭罗河》、《莎丽南黛》、《椰岛之歌》、《从前是这样》、《红莓花开》等。郑兴丽,女高音,留学苏联,主演了《蝴蝶夫人》、《叶甫根尼·奥涅金》等歌剧,后回国任教,代表曲目有《蝶恋花·答李淑一》、《黄水谣》、《黄河怨》、《晚会圆舞曲》、《春》、《卡门》等。任桂珍,在歌剧《小二黑结婚》中饰小芹、《白毛女》中饰喜儿、《洪湖赤卫队》中饰韩英,并主演了《刘三姐》、《江姐》等。茅君瑶,参加演出《小二黑结婚》、《草原之歌》、《红珊瑚》等。林明珍,曾在《白毛女》中饰喜儿,在《洪湖赤卫队》中饰韩英等。郑仲英,参加演出《刘三姐》、《江姐》等。朱逢博,参加歌剧《扬子江的暴风雨》的演出,后在芭蕾舞剧《白毛女》中成功地演唱《北风吹》,引人瞩目,代表曲目有《橄榄树》等。胡晓平,女高音,1981年与法国著名指挥家皮里松合作在上海演出清唱剧《创世纪》;1982年赴匈牙利参加第20届布达佩斯科达伊--埃尔凯尔国际音乐比赛,获奖;1983年赴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南斯拉夫、罗马尼亚、苏联等国主演《艺术家的生涯》等歌剧,举行独唱音乐会;代表曲目有《我爱你,中国》、《跑马溜溜的山上》,以及外国歌曲《人们都叫我咪咪》、《玛仁卡咏叹调》、《帕米娜咏叹调》等。于丽红,演唱的曲目主要有《没有强大的祖国哪有幸福的家》等。
女作曲家主要有儿童歌曲《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的作者寄明、歌曲《劳动最光荣》、《红色娘子军》主题歌的作者黄准等。女演奏家上海解放前成名的以钢琴演奏家为主。解放后,民族音乐受到重视,中国乐器和西洋乐器演奏共同繁荣,中西乐器女演奏家也人才辈出。著名女钢琴演奏家主要有:吴乐懿,9岁(民国17年)时即在上海举行的舒伯特逝世百年国际儿童音乐比赛中获奖,后在上海、北平、南京、武汉、重庆等地举行独奏会;建国后,与上海交响乐团合演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参加中国主办的李斯特诞生150周年纪念音乐会的演奏,并多次参加"上海之春"的演出;灌制的唱片曲目有贺渌汀的《牧童短笛》、《怀念》、《小曲》,丁善德的《喜报》、《第一新疆舞曲》,汪立三的《兰花花》,德彪西的《回忆》,德立勃的《妮拉》圆舞曲等。顾圣婴,50~60年代与上海交响乐团合作演出莫扎特《D小调钢琴协奏曲》,在上海举行首次独奏会,获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钢琴比赛金质奖章,在日内瓦第14届国际音乐比赛中获奖,还在波兰、保加利亚和匈牙利演出等。洪腾,擅长演奏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等古典钢琴作品,60年代曾获国际钢琴比赛奖。著名女小提琴家俞丽拿,1959年首演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获得成功,还参加国际舒曼弦乐四重奏比赛并获奖,录有瞿维的《G大调弦乐四重奏》、舒曼的《第三弦乐四重奏》、何占豪的《烈士日记》等。著名二胡女演奏家闵惠芬,曾参加第四届"上海之春"全国二胡比赛获奖;创作并演奏的代表曲目有《红旗渠水浇太行》、《洪湖人民的心愿》、《阳关三叠》、《宝玉哭灵》,以及《喜送公粮》、《赛马》、《江河水》、《新婚别》、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等。
90年代,上海出现了民间女子乐团。1996年夏,由50多名下岗纺织女工组成的永昌女子管乐团,经过几个月的勤学苦练,在普陀区1997年元旦晚会上首次登台演出,继而又参加其他演出活动。她们虽然都是"人生四十学吹打",但因演奏认真,一丝不苟,获得成功。其中钱锦凤的中音号、牟凤娟的萨克斯管、陈海琴的小号和黄培勤的敲鼓等尤获好评。
二、女舞蹈工作者
清代,民间有流行于黄浦江沿岸的摇荡橹舞,是一男两女合演的道具小歌舞,男挡橹,女扯绷,一推一扳,女角婆娑起舞,都环绕摇橹展开,艺术地表现各种摇橹动作。
民国时期,上海国语专科学校附属小学歌舞部的张明德和张晓清,于民国11年演出独幕八场童话题材儿童歌舞剧《葡萄仙子》;上海俭德公校儿童歌舞组的翁慧珍、李丽珍和林龙珠,于民国13年演出独幕八场儿童歌舞剧《三蝴蝶》;儿童艺术巡回演出队的傅艾棣,演出的舞蹈有《迎春舞》、《新疆舞》、《阿西跳月》、《嘉戎酒会》、《农作舞》等。40年代在重庆任教的戴爱莲,民国35年赴美考察前夕途径上海时,举行三场舞蹈音乐会,表演了《瑶人之鼓》、《哑子背疯》、《巴安弦子》、《春游》、《嘉戎酒会》、《欢巴尔韩》和《青春舞曲》等瑶、苗、藏、彝民族的民间舞等。民国36年她从美国归来后,在上海任中国乐舞学院院长,为发展上海舞蹈艺术作出了贡献。
上海解放后,民族舞蹈和民族舞剧不断推出新作,成长了一大批优秀女舞蹈家和女演员,主要有:舒巧,主演《剑舞》、《小刀会》、《宝莲灯》、《牛郎织女》等;古典舞《剑舞》1955年在波兰华沙参加国际舞蹈比赛获奖。郑韵,先后在《小刀会》中扮演周秀英、《后羿与嫦娥》中扮演嫦娥、《牛郎织女》中扮演织女、《半屏山》中扮演银鳗女等。李群,创作或主演的舞蹈有《愤怒的火焰》、《红旗舞》、《剑舞》、《鸭绿江上》、《战斗在朝鲜》、《牧童村姑》、《花鼓灯》、《春江花月夜》等。周洁,参加演出《小刀会》、《半屏山》、《凤鸣岐山》、《木兰飘香》等,并在《古草原》、《嬉浪》、《采桑》、《弓舞》、《金孔雀》、《十面埋伏》中扮演主角。耿涛,主演《雪妹》等。徐素珍,参加演出《嬉浪》、《铁蹄下的歌女》等。顾红,主演《赴戎机》等。何菊英,参加演出《剑舞》等。
芭蕾舞女演员以胡蓉蓉成名较早。民国26年,她年仅7岁,即在电影《压岁钱》和《孤儿救母记》中穿插表演芭蕾舞和踢路达舞,因舞艺和表演风格酷似当时美国著名童星秀兰邓波儿,被誉为"中国的秀兰邓波儿";民国26年8月,她参加抗日公演《军人操》,尔后又演出了《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等舞蹈,是早期上海著名的芭蕾舞女演员。60年代后,由胡蓉蓉担任领导工作的上海舞蹈学校和上海芭蕾舞团成为芭蕾舞演员的摇篮,培养出一批优秀女演员,较著名的有:石钟琴,在《白毛女》中扮演白毛女,在《祝福》、《魂》中扮演祥林嫂,在《雷雨》中演繁漪,在《天鹅湖》中扮演奥吉塔等。蔡国英,在《白毛女》中饰喜儿;参加演出了《红色娘子军》、《沂蒙颂》、《玫瑰》、《天鹅情》、《吉赛尔》、《葛蓓莉娅》等。汪齐风,在《白毛女》中演喜儿,在《雷雨》中演四凤,并在古典芭蕾《唐·吉诃德》、《葛蓓莉娅》、《海侠》中担任主角,1980年在日本第三届国际芭蕾舞比赛中为祖国夺得第一枚国际芭蕾比赛奖牌。辛丽丽主演的《唐·吉诃德》、《吉赛尔》、《天鹅湖》、《罗密欧与朱丽叶》、《白毛女》和《雷雨》,赵磊1991年在独舞《忆》中的大幅度翻滚和圆周旋转动作,谭元元1991年在独舞《晨曲》中的大斜线旋转、大跳和控制等,也均在国际比赛中获奖。
三、女美术工作者
古代上海女画家今可稽考的,宋代有女工艺美术家朱克柔,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善绘人物、花鸟、树石,并以缂丝著名,代表作有《牡丹》、《山茶蛱蝶图》及《莲塘乳鸭图》等;管道昇,青浦人,擅画墨竹梅兰,亦工观音、佛像。存世的《水竹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清代有廖云锦、程怀珍,均擅山水画,程用笔精到、意致淡远,《中国名画宝鉴》录有其作于清咸丰九年(1859年)的画迹《江山清景图》。
民国时期,创立于上海的中华女子美术学校和上海女子美术学校培养了一批女美术工作者。20年代,先后有杨令茀、吴杏芬、翁元春、潘玉良等女画家举行个人画展。民国23年6月,中国女子书画会在上海举行第一届女子书画展,陈列作品600件,女画家陈小翠、李秋君、谢月眉、顾青瑶、周鍊霞、余威丹、吴青霞、唐冠玉等人的作品为观众争购。这一时期较著名的女画家主要有:潘玉良,她游学欧洲八载,曾入罗马美术学院,专攻油画,作品具东方典雅美特色,屡次入选意大利国家展览会展出,为中国女画家获国际荣誉第一人,代表作有《读者》、《椅上的少女》等。关紫兰,20年代在日本留学时创作的油画《水仙花》,曾入选日本兵库县美术展览会,并印刷发行为日本邮政明信片,后返沪执教,二度举行个人画展。张红薇,擅绘花鸟、蔬果,代表画迹有《鸡冠花》、《田蔬》等。李秋君,民国23年与冯文凤、陈小翠等于上海创立中国女子书画会,擅山水和古装仕女画。陆小曼,擅绘设色山水,画风近清代王鉴,存世画迹有《江边绿阴图》轴、与孙鸿合作《黄山烟云图》横幅、《归樵图》轴、《黄鹤楼图》轴等。陈小翠,擅绘工笔仕女和花卉,传世画迹有《翠鸾写韵》、《涉江采芙蓉》等。洪野,在传统中国画艺中融入西洋画技法,擅作大幅人物画,代表作有《卖花女》、《敲石子工人》、《驴车夫》等。江南萍,擅画墨梅,画件《黄月季》被印成明信片在日本发行,并获比利时莱奇万国博览会奖章。吴青霞,早年作品《烟柳扁舟》、《赤壁》被收入民国24年出版的《中国女子书画特集》,《仕女》参加1936年加拿大温哥华建城50周年联欢节画展,获荣誉奖。
50年代后,随着上海美术学校和上海中国画院的先后创办,上海又涌现了一批中国画坛上较优秀的女画家,主要有:胡丹苓,曾任上海美术学校副校长,作品富于东方情味,多次为联合国世界儿童基金会选为贺年卡,大量发行,代表作有水彩画《希腊遗址》等,凌启宁,代表作有油画《残雪》等。上海画坛三姊妹张迪平、张雷平、张淳,其中张迪平擅长人物、大写意花卉兼及山水,代表作有《饮中注图》等;张雷平的代表作有《风乍起》、《春曲图》等;张淳擅画花鸟、芦草,作品多次在美国、日本、韩国等地展出。
雕塑方面,吴慧明的成就较为突出,主要作品有《思》、《欢乐天地》等。
金山农民画是上海民间美术一大特色,作者大多是金山县农村妇女,年龄最大的80多岁,最小的不足20岁。到1998年,成为女画家的有48名,在80名金山农民画家中占60%。她们笔随心转,以江南风光为背景,以新颖美好的事物为题材,创作了不少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现代民俗画。主要作者有:曹秀文,代表作有《采药姑娘》、《过年》和《新年喜事多》等;陈德华,代表作有《鹊桥相会》、《白蛇传》等;阮四娣,以画花草为主,擅画12个月的花卉,代表作有《三只鸡》、《孵蛋》、《竹林里的吹笛人》、《庆贺》等;张新英,代表作有《迎新客》、《新灶头》、《旋风扫落叶》、《糊鞋箔》等,均多次获奖。
在书法艺术方面,上海书法家协会中较著名的女会员有周慧、李静、张静芳、金圆圆、陈佩秋、张淳等。周慧曾师从沈尹默等名家,1962年以节临米芾《蜀素帖》行书,入选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成立后举办的第一次上海市书法展览,70年代后入上海中国画院成为一名专业书法家,她博采众长,并形成刚健雄强、豪放明快的书法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