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文献资料>> 妇女志 >>正文
 
第九篇 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系统妇女(三)

  第六节 荣誉和奖励

  许多优秀文艺工作者因她们作出的贡献而获得了各种荣誉、奖励。

  历年获各种全国性荣誉、奖励的有:全国先进生产(工作)者7人(1956~1995年);全国"三八红旗手"32人(1960~1988年);各种文学作品奖获得者4人(1980~1986年);各种优秀电影、电视剧奖获得者23人(1957~1995年);各种优秀戏剧、戏曲、曲艺奖获得者20人(1952~1990年);各种优秀音乐、舞蹈、美术奖获得者6人(1963~1989年)。

  历年获各种上海市荣誉、奖励的有:上海市劳模8人(1979~1992年):上海市先进工作者6人(1956年);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4人(1981年);上海市"三八红旗手"158人次(1959~1992年);上海市"三八红旗集体"7个(1959~1986年)。

  还有一些优秀文艺工作者获得国际奖,其中建国前2人,建国后21人。

  历年获全国性、国际性荣誉、奖励者名录:

  全国先进生产(工作)者

  1956年 筱文艳

  1960年 筱爱琴 凌琯如 童芷苓 白 杨

  1989年 汪齐风

  1995年 王芝泉

  全国三八红旗手

  1960年

  筱文艳 丁是娥 徐玉兰 黄宗英 颜碧丽 王品素

  1978年

  张瑞芳 王品素 徐玉兰 丁是娥 马博敏 华文漪 周正行

  余庆云 李美良 菡 子 黄宗英 李 莉

  1982年

  丁是娥 华文漪 菡 子 黄宗英 高芝兰 洪 腾 周渝生

  胡晓平 汪齐风 徐檬丹 唐 澄 张玲英

  1988年

  黄蜀芹 马博敏

  全国文学作品奖获得者

  陈敬容 《失去的时间》,1986获年全国优秀新诗集奖

  茹志鹃 《剪辑错了的故事》,获全国优秀小说奖

  王安忆 《本次列车终点》,1981年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流逝》1983年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谁是未来的中队长》获全国第二届儿童文学二等奖

  竹 林 散文《老水牛的眼镜》,1980年获全国少年儿童文学创作奖

  全国电影、电视剧奖获得者

  吴 茵 参演《乌鸦与麻雀》,获文化部一等演员奖

  白 杨 主演《洒向人间都是爱--宋庆龄的故事》,1989年获飞天奖荣誉演出奖秦怡主演电视剧《上海屋檐下》,获第三届飞天奖特别奖,首届金鹰奖优秀女演员奖

  黄宗英 在《乌鸦与麻雀》中饰余小瑛,获1949~1957年文化部优秀影片一等奖

  上官云珠 在《乌鸦与麻雀》中饰华太太,获1949~1957年文化部优秀影片一等奖

  祝希娟 在《红色娘子军》中饰吴琼花,获1962年首届"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

  张瑞芳 主演《李双双》,获1963年第二届"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

  陈 冲 主演《小花》,获1980年第三届"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

  张 瑜 主演《庐山恋》、《巴山夜雨》,获1981年第四届"百花奖"最佳女主角奖、1981年第一届"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

  龚 雪 主演《大桥下面》,获1984年第七届"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1984年第四届"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

  林 彬 在《巴山夜雨》中饰女教师,为1981年第一届"金鸡奖"最佳配角得奖人之一

  潘 虹 主演《人到中年》,获1983年第三届"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

  吕丽萍 《老井》中饰殷喜凤,1988年第八届"金鸡奖"评比中获最佳女配角奖

  奚美娟 主演《假女真情》,获第十一届"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参演《蒋筑英》和《儿女情长》,分别获1992年广播电视部优秀影片奖最佳女演员奖和"金鸡奖"最佳女配角奖

  石晓华 导演的《泉水叮咚》,获1983年第三届"金鸡奖"特别奖

  史蜀君 导演的《女大学生宿舍》,获1983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

  黄蜀芹 导演的《童年的朋友》获中国首届儿童少年电影"童牛奖";《人·鬼·情》,获1988年第一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围城》,获1991年第九届"金鹰奖"最佳导演奖、第十一届"飞天奖"二等奖

  鲍芝芳 导演的《第一诱惑》获1993年广播电视部优秀影片奖,《奥菲斯小姐》获1995年第三届中国大学电影节荣誉奖

  李媛媛 在电视剧《上海的早晨》中饰林婉芝,获1990年第十届"飞天奖"优秀女配角奖

  徐 娅 参演电视剧《家·春·秋》,获第七届"金鹰奖"最佳女主角奖

  张 闽 参演电视剧《杨乃武与小白菜》,获第十一届飞天奖优秀配角奖

  赵慎之 导演配音的译制片《安重根击毙伊藤博文》、《啊,野麦岭》、《远山的呼唤》,分别于1979、1980、1981年获文化部优秀外国译制片奖

  丁建华配音的《追捕》等8部译制片获1979~1995年文化部、广电部优秀译制片奖;配音的《亡命天涯》等获1993、1994年金鸡奖

  全国戏剧、戏曲、曲艺奖获得者

  〔话剧〕

  周谅量 参演《初开的花朵》,获1956年全国第一次话剧会演中演员二等奖

  凌琯如 参与导演的话剧《一家人》,获1964年文化部优秀话剧奖

  〔昆剧〕

  华文漪 主演《蔡文姬》,1979年全国戏曲会演中获表演一等奖

  岳美缇 《玉簪记·秋江》中饰潘必正,获1986年第四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梁谷音 《佳期》中饰红娘获1985年第三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王芝泉 参演《挡马》,获1985年第三届和1986年第四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张静娴 参演《斩娥》,获1989年第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越剧〕

  袁雪芬 《白蛇传》中饰白娘子,获1952年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会演荣誉奖

  范瑞娟 《梁山伯与祝英台》中饰梁山伯,获1952年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员一等奖

  傅全香 《梁山伯与祝英台》中饰祝英台,获1952年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员一等奖

  徐玉兰 《西厢记》中饰张生,获1952年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员一等奖

  王文娟 《西厢记》中饰莺莺,获1952年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员二等奖

  张桂凤 《梁山伯与祝英台》中饰祝公远,获1952年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员二等奖

  〔沪剧〕

  丁是娥 《罗汉钱》中饰小飞娥,获1952年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员一等奖

  石筱英 《罗汉钱》中饰五婶,获1952年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员一等奖

  筱爱琴 《罗汉钱》中饰艾艾,获1952年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员二等奖

  陈 瑜 《清风歌》中饰女检察员,获1990年文化部第一届文华奖

  〔淮剧〕

  筱文艳 《王贵与李香香》中饰刘二妈,获1952年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员一等奖

  武筱凤 《王贵与李香香》中饰李香香,获1952年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员二等奖

  〔评弹〕

  徐檬丹 编剧短篇《好对象》、中篇《真情假意》,获1981年全国曲艺会演创作一等奖;编剧短篇《雨夜客轮》,获1985年全国曲艺会演创作三等奖

  全国音乐、舞蹈、美术奖获得者

  闵惠芬 获1963年第四届上海之春全国二胡比赛一等奖

  寄 明 创作儿童歌曲《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获1980年少年儿童音乐作品评比一等奖

  黄 准 为影片《小猫钓鱼》谱曲的主题歌《劳动最光荣》,获全国第一届儿童作品评比作品奖;为歌曲《在老师身边》谱曲,获全国第二届儿童作品评比一等奖

  阮四娣 金山农民画《孵蛋》,1983年全国农民画展获二等奖

  凌启宁 油画作品《残雪》,1989年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获铜奖

  吴慧明 雕塑作品《思》,获全国青年美展三等奖,《欢乐天地》、《年年有余》获全国美展华东地区上海优秀奖

  国际奖获得者

  胡 蝶 主演影片《姊妹花》,获1935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皮面奖状;去香港后

  主演影片《街童》、《两代女性》、《后门》等,获1960年亚洲影展最佳女主角奖

  王人美 主演影片《渔光曲》,获1935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誉奖白杨主演影片《祝福》,获1957年捷克斯洛伐克第十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特别奖

  张瑞芳 主演影片《泉水叮咚》,获1983年印度第三届国际青年电影节金象奖

  陈 冲 主演影片《小花》,获1980年南斯拉夫第九届索伯特"为自由而斗争"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

  黄蜀芹 导演影片《青春万岁》,获1983年苏联第八届塔什干国际电影节优秀影片纪念奖

  石晓华 导演影片《泉水叮咚》,获1983年意大利第十三届吉福尼国际儿童电影节意大利共和国总统奖

  史蜀君 导演影片《女大学生宿舍》,获1984年第二十四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导演处女作比赛奖

  郑兴丽 在1951年第三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上的演唱,获女高音优秀表演奖

  董爱琳 演唱《万尼亚咏叹调》,获1953年第四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独唱三等奖

  鞠秀芳 在1957年第六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莫斯科)上的演唱,获民歌金质奖

  顾圣婴 在1957年第六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上获钢琴比赛金质奖章;1958年日内瓦第十四届国际音乐比赛获钢琴比赛女子二等奖

  洪 腾 1961年罗马尼亚埃内斯库国际钢琴比赛获第三名汪齐风1980年日本第三届国际芭蕾舞比赛获第十四名(中国夺得的第一枚国际芭蕾舞奖)

  胡晓平 1982年匈牙利第二十届布达佩斯科达伊--艾凯尔国际音乐比赛歌剧清唱比赛获一等奖及特别奖

  詹曼华 1984年第三届维也纳国际音乐宫歌剧清唱比赛获第一名

  汪燕燕 1985年巴西第十二届里约热内卢国际声乐比赛获一等奖

  辛丽丽 1987年美国纽约第二届国际芭蕾舞比赛获第一名;双人舞《天鹅湖》,获1988年第三届巴黎国际芭蕾舞比赛第一名

  陈小群 1987年巴西第十三届里约热内卢国际声乐比赛获最佳音色荣誉奖;1991年奥地利第五届莫扎特音乐比赛获第四名,声乐贝仁莱特获声乐特别奖

  谭元元 独舞《晨曲》,1991年芬兰国际芭蕾舞比赛获第二名赵磊独舞《忆》,1991年芬兰国际芭蕾舞比赛获第三名

  黄 英 1992年第十九届巴黎国际声乐比赛获歌剧清唱第二名,1993年4月朝鲜第十一届平壤"四月之春"国际友好艺术节获独唱一等奖

  启桂兰 1993年4月朝鲜第十一届平壤"四月之春"国际友好艺术节获独唱二等奖 第二章 女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工作者

  第一节 女新闻出版工作者

  上海新闻出版界的女编辑、女记者,开始出现于清末维新变法和旧民主革命运动中妇女报刊兴起之时。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创办中国第一份妇女报《女学报》的李闰、黄谨娱和该报的李惠仙、康同薇、裘毓芳等30多位主笔,光绪二十八年创办《女报》的陈撷芬,以及光绪末年创办《中国女报》的秋瑾和担任《神州日报》主编的汤国梨、谈社英等,是上海以至中国妇女走上新闻出版工作岗位的带头人。

  清末,也有一些女性参加了非妇女报刊的工作,如《大汉报》的张默君等,但人数不多。辛亥革命时期除出现了从事报刊编撰工作的女性外,同盟会创办的进行社、光复会创办的锐俊学社等还曾有女会员在茶楼、酒肆、旅馆、车站推销革命报刊。

  民国时期,随着妇女报刊的大量涌现,女新闻工作者队伍不断扩大。五四运动前较著名的报刊女编辑,有《妇女杂志》主编胡彬夏等。"五四"以后,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至抗日战争爆发前,不少女新闻工作者以报刊为阵地进行舆论宣传,动员广大妇女投身反帝反封建和争取妇女自身解放的斗争,继续为争取男女平权而呐喊呼号,均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其中较著名的女编撰人员有《妇女声》和《中国妇女》的杨之华,主编《申报·妇女园地》和《妇女生活》、培养了不少优秀女新闻工作人才的沈兹九、杜君慧和曹孟君,以及《妇女共鸣》的陈逸云、谈社英、王孝英,《女声》的刘王立明、王伊蔚,《时报》的驻欧洲通讯员李昭实等。民国25年(1936年),赵清阁任上海女子书店总编辑,是较早从事出版工作的女性;赵还主编过上海《神州日报》副刊《原野》,并创作了不少文艺作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沈兹九、杜君慧、曹孟君等在抗战爆发初期西迁武汉、重庆,继续从事报刊工作,宣传抗日救亡。留在沦陷后上海"孤岛"上办刊的主要有《上海妇女》的蒋逸霄、姜平(孙兰),以及受中共地下党组织的派遣,利用日本女作家佐藤俊子的关系,负责编辑《女声》月刊的关露等。抗战胜利后,《现代妇女》杂志由重庆迁来上海出版,主要编撰人员除随来的曹孟君外,还有彭慧、倪斐君、徐镜平以及胡绣枫等。其时,从事一般报纸工作的女新闻工作者也日益增多。较著名的有报道学生运动、揭露国民党反动派黑暗统治并因此受到迫害的《联合晚报》记者姚芳藻、黄冰、翁郁文,《文汇报》记者麦少楣、陈霞飞,以及采写系列报道、反映上海解放前夕职业妇女苦难生活的《新民报》(晚刊)记者周光楣等。其他知名的女记者还有《申报》的谢宝珠、严洵,中央社的陈香梅等。

  50年代以后,上海的女新闻工作者队伍的人数进一步增加,在宣传工作和思想文化建设上发挥了愈来愈大的作用。其中,较著名的资深女记者、女编辑主要有:《解放日报》的姚天珍,60年代任该报副总编辑;张默,是"南京路上好八连"和彭加木、吴孟超等英雄模范人物的较早报道者;居欣如,80年代后任该报副总编辑,此前,在复旦大学新闻系和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从事新闻学教学和报刊管理工作;高肖笑,获上海市"十佳记者"称号,采写新闻稿近千篇,社会影响较大。《文汇报》的浦熙修,任该报副总编辑兼北京办事处主任,三次赴抗美援朝前线采访;梁柯平,任该报副总编辑,离休后仍笔耕不辍,撰写多篇记述中国妇女运动先辈事迹的文章;姚芳藻,她在1957年采写的《周扬就双百方针答记者问》,产生较大影响。《新民晚报》的张慧剑,长期从事副刊编辑工作,有"副刊圣手"的美称,上海解放初期曾任《新民报晚刊·晚会》的主编,撰写了大量以文史掌故为题材的文章;周珂,任该报副总编辑,

  长期从事政法新闻采写,并形成独特风格;担任该报驻京特派记者,从事新闻工作50余年的高汾,所写的《记华西村》、《项南谈福建经济建设》等报道以及对文化界名人夏衍等的专访获得好评;该报记者卢璐和李葵南,则分别以体育和戏曲报道而赢得了较广大的读者群。《青年报》的首任社长兼总编辑冯兰瑞,为发展上海解放初期面向广大青年的报刊宣传做过不少开创性工作。新华通讯社上海分社的杨瑛,任记者、分社社长、党组书记;吴复民,任工业记者、工业采访室主任,也都对上海的新闻事业作出不少贡献。

  建国以来上海图书出版界女编辑队伍的成长也令人瞩目。任上海新闻出版处出版室副主任、《萌芽》杂志编辑部主任、学林出版社总编辑等职务的欧阳文彬,不仅在出版事业的组织领导和图书编审工作作出了不少贡献,而且从事文学创作,写出了许多文学作品。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总编辑的陈向明,在规划少儿读物的发展方向、提高出版工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方面成绩卓著;90年代任该社社长、副总编辑的周舜培,主持并参与了大型、重点图书的编辑出版以及出版权的引进、推广工作,获得了较高的社会、经济效益。任上海教育出版社总编辑的陈怀白,则在上海解放后整顿私营出版机构,以及开发知识性丛书等方面,取得较大成效;她还创办《语文学习》、《学英语》等刊物,开上海出版社办期刊的先声。80~90年代任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副社长、社长兼总编辑的毕淑敏,策划并主持编辑了多种科普图书,获得各种奖励。

  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女新闻出版工作者队伍又有新的发展,业务素质也进一步提高。1956~1996年,上海女新闻出版专业人员的人数由134人增至505人,增加了2.65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编辑记者,1956年仅1人,1996年为73人。

  第二节 女广播电视工作者

  一、女广播工作者

  无线广播于20世纪20年代在上海兴起后,即有女性在电台担任播音员等工作。其中较著名的有华东电台的唐霞辉和大中华、大陆电台的山文葆等。唐霞辉用上海话播音,在她主持的节目中将广告与新闻、戏曲、故事以及答听众来信、请医生解答医疗问题等巧妙穿插结合,听众称她"唐小姐"、"上海莺",有较大社会影响。山文葆主持的儿童节目,也受听众欢迎。

  1949年5月25日,施燕声以及接受中共地下党组织指派的钱乃立、陈奇、徐炜等女广播工作者通过无线电波,把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上海的喜讯最早带给了上海人民。5月27日,随解放大军来到上海的女播音员夏之平、苏佩,正式向世界播发了上海解放的消息。

  上海解放以后,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领导管理干部中有多位女性为广播事业的建设和开拓、改革作出了贡献。其中有:荒砂,曾先后任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编辑部副主任、新闻部主任、副台长等职务,她大力发展对工人的广播,由她策划开设的"纺织女工"、"店员时间"、"王小妹谈时事"等节目,以及参与创办的《每周广播》报,均受普遍欢迎。吴梅,曾任该台文艺部副主任,主持录制了不少优秀的文艺节目。费恺,曾任该台新闻部副主任,重视开展农村广播,其中"阿富根谈生产、谈家常"等节目颇具特色,受广泛好评。

  女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和女编辑人员的人数也不断增加,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她们在广播工作者队伍中所占的比重进一步提高。1988~1996年,全市女播音人员的人数由36人增至92人,所占比重由50%增至60.9%。1996年上海市广播、电视系统女编辑、播音、艺术人员545人,其中女编辑、记者224人,播音人员50人,艺术人员271人;具有高级职称者59人(内高级记者、副编审以上25人,一级播音员以上24人,一级艺术人员以上10人)。较著名的女播音人员、节目主持人和采访、编辑人员主要有高秀英(凌云)、侯桂兰(蔚兰)、金铮、金宪、查蓓莉、沈琪秀,李蓓蓓(方舟)、刘文仪、江小青、雷国芬、范惠凤等。

  二、女电视工作者

  上海电视工作者队伍形成的时间较晚,80年代后才有较迅速的发展,但不少女编导的工作引人注目。其中:获得很高收视率的《上海一家人》、《若男和她的儿女们》、《永不凋谢的红花》,是由上海电视台的黄允编剧的。上海电视台制作一公司总经理、国家一级导演李莉,先后执导电视剧50余部,其中获奖的有《永不凋谢的红花》、《家春秋》、《家风》和《杨乃武与小白菜》、《上海一家人》、《若男和她的儿女们》等。上海电视台制片人兼导演富敏,执导了《好好叔叔》、《小不点儿》、《插班生》、《窗台上的脚印》、《十六岁花季》等儿童电视剧,她导演的《穷街》1989年获保加利亚普罗迪夫"金匣子"大奖,是中国电视剧首次在国际电视节上获得奖励。该台郭信玲导演的《秋海棠》、《玫瑰香奇案》、《故土》,许诺导演的沪剧电视剧《璇子》和越剧电视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该台主任编辑陈文策划、推出的《案件聚焦》,《科技博览》等栏目和多部专题片,也均有较高的收视率。

  上海电视屏幕上还出现了不少表现出色的女节目主持人,主要有:1995年"金士明"杯全国电视节目主持人大赛优秀奖获得者张颖、1996年"金话筒奖"获得者袁鸣等。

  在上海电视事业的领导、管理工作中,也有一些女性作出了较大成绩。其中,任上海广播电视局副局长兼上海电视台党委书记的金闽珠,在策划、组织许多重大电视宣传活动和重大专题节目的同时,大力加强电视工作者队伍的思想、组织建设,并在全市新闻界率先制定、公布工作人员职业道德规范,接受社会监督,为推动上海电视文化的健康发展作出了贡献。

  第三节 荣誉和奖励

  上海不少女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工作者因她们的卓越工作而获得了各种荣誉、奖励。

  历年获各种全国性荣誉、奖励的有:全国先进工作者2人(1960、1995年);全国新长征突击手2人(1979年);全国"三八红旗手"15人(1960~1988年);新闻事业系统各种奖励获得者13人;广播电视系统各种奖励获得者32人次。

  历年获各种上海市荣誉、奖励的有:上海市劳动模范13人(1950~1995年);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21人(1987~1996年);上海市"三八红旗手"195人次(1966~1992年);上海市"三八红旗集体"19个(1966~1992年);上海市优秀新闻工作者18人。

  另有2人获国际奖(1988、1989年)。

  历年获全国、国际荣誉、奖励者名录

  全国先进生产(工作)者

  1960年 祝庆英

  1995年 李蓓蓓

  全国新长征突击手

  1979年 邱曼莉 沈月芳

  全国三八红旗手

  1960年 陈娟美 祝庆英

  1978年 谢翠凤 祝庆英 徐凤梅 韩桂英 李 莉 马敬英 奚舜杰

  1982年 俞 理 马雪松 倪延英 山文葆 张佩珠

  1988年 陈 文

  全国新闻出版系统各种奖励获得者

  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 吴复民(第一届)、毛秀宝(第二届)

  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 1984年徐国英

  全国好新闻奖 徐成兹、时赛珠、郑霞娟、汪澜、罗君、施捷、宋丽珍

  全国晚报爱德杯、文萃杯大赛奖 施 捷、吴迎欢、姚冬梅

  全国广播电视系统各种奖励获得者

  飞天奖 李 莉、富 敏、周宝馨

  金鹰奖 李 莉、富 敏、郭信玲

  金牛奖 富 敏

  金话筒奖 李蓓蓓、查蓓莉、侯桂兰、袁鸣

  各种全国性优秀电视节目奖 刘文仪、陈 文、许 诺、张韵华、张佩莉、顾惠惠、毛勤芳、杜来珍、孙洪霞、张 颖

  各种全国性优秀广播节目奖 侯桂兰、高秀英、郑丽娟、范 蓉、徐慰侬、刘瑞珍、江小青、雷国芬、范惠凤

  中国录音师乐器评比奖 钱素英

  全国影视声音学会奖 胡文金

  国际奖获得者

  富 敏 导演的《穷街》获1985年第三届世界电视节扎幌纪念奖,1989年获保加利亚普罗迪夫"金匣子"大奖

  董彩莲 获1988年国际单项(《头脑奥林匹克》)比赛特别创新奖

     
 
【关闭窗口】
东方新闻网与上海妇女联合会联合主办,上海女性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严禁复制或镜像
沪ICP备05024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