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妇女出版物
第一节 妇女报刊
一、早期妇女报刊(1898~1918年)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份妇女报刊《女学报》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在上海诞生。据不完全统计,辛亥革命前后上海出版的妇女报刊数量达26种之多,为全国之最。但这些报刊除少数存在时间较长外,大多由于政治、经济等原因,办了二三期就被迫停刊,有的创刊号同时就是终刊号。报刊的发行量也很少,一般只有几百份,读者主要是上层知识妇女。
就内容看,这一时期上海的妇女报刊,一类纯以"提倡女学"、"开通女智"、"争取女权"、"要求男女平等"为主旨,政治上倾向于改良派,这类刊物占大多数。另一类是把提倡女学与女权同民族民主革命的宣传结合起来,鼓励妇女既作女权运动的先锋,又作民族民主革命的斗士,政治上属于革命派,代表刊物有《女学报》、《女报》、《女子世界》、《中国女报》、《神州女报》等,其中以秋瑾主编的《中国女报》影响最大。还有一类是封建复古派妇女刊物,如民国3年(1914年)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之后鼓吹封建复古主义,当时出版的《女子世界》(与清光绪三十年出版的《女子世界》同名)等少数妇女刊物就曾宣扬旧道德,诋毁婚姻自由。
这一时期在上海创刊的妇女报刊主要有:
《女学报》
中国第一份妇女报刊,也是中国最早的白话报刊之一,旬刊。初名《官话女学报》。清光绪二十四年七月二十四日在上海创刊。当时,正值戊戌变法运动高涨期间,维新派人士在上海创办了中国女学会和女学堂私塾,《女学报》是这两个机构的会刊和校刊。由李闰(谭嗣同夫人)和黄谨娱(康广仁夫人)发起倡办。报纸主笔全由妇女担任,其中有李惠仙(梁启超夫人)、康同薇(康有为长女)以及此前在无锡创办《白话报》的裘毓芳等知名人士30余人。每期报首都刊有她们的姓名,以示对歧视妇女的旧传统的挑战,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女学报》的撰稿人也几乎全是妇女,为中外报刊史上所罕见。读者主要是上海的上层知识妇女。该报以"提倡女学,争取女权"为宗旨,公开举起男女平等的旗帜,提出"天下兴亡,女子有责焉",要求妇女参政;同时揭露"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包办婚姻所造成的悲剧,赞扬西方国家的自由婚姻。专栏文章常介绍欧美、日本的教育制度和学校情况,鼓吹中国学习西方,普及新型学校,发展女子教育;介绍养蚕、植桑、纺织、刺绣、使用女工铁车(缝纫机)等生产知识,提倡妇女参加生产劳动;还曾报道上海的女工情况等。光绪二十五年出版第12期后停刊。
《女报》
月刊。清光绪二十五年冬创刊,不久停刊。光绪二十八年复刊。翌年改为《女学报》,与光绪二十四年七月创刊的《女学报》同名。共出4期,光绪二十九年停刊。创办人兼主笔陈撷芬,笔名楚南女子。其父陈范主编《苏报》。《女报》系在她父亲的支持下创办。初随《苏报》发行,故有《女苏报》之称。该报以"提倡女学、尊重女权"为宗旨。陈撷芬曾在《尽力》一文中写道:"中国为什么不强?因为没有人才。为什么没有人才?因为女学不兴。""要是我们两万万人,尽力要兴女学,岂有兴不起来的理。"关于女权的宣传,该报也不遗余力。如有文称:"盖权的由来,在于开智。民智不开,民权不伸,君胡以强国;女智不开,女权不兴,男何以兴家。"该报的"女界近史"等专栏常刊载上海等地兴办女学及女子出国留学的情况。主要作者有杜清池、蒋遂生、王荷卿、陈超、福田英子(日籍)等。光绪二十九年《苏报》案发生,《苏报》馆和《女学报》均被查封。陈撷芬出亡日本,继续编印《女学报》最后一期即第4期后停刊。
《女子世界》
月刊。清光绪三十年冬由丁初我等创办,三十一年停刊,共出17期。光绪三十二年二月秋瑾又续办一期,总计18期。是辛亥革命前出版时间最长的妇女刊物。主张男女平权,抨击封建礼教,宣传爱国救亡,鼓励妇女投身革命。其发刊词写道:"女子者,国民之母也。欲新中国,必先新女子;欲强中国,必先强女子;欲文明中国,必先文明女子;欲普救中国,必先普救我女子。"丁初我写的《〈女子世界〉之颂词》提出"改铸女魂"的3个目标是:"易白骨河边之梦为桃花马背之歌,易陌头杨柳之情为易水寒风之咏,易咏絮观梅之什为爱国独立之吟。"慷慨悲歌,以改造中国妇女为己任,跃然纸上。该刊除"社说"专栏用文言体外,其他多用白话体。编辑和主要撰稿人有柳亚子、徐觉我、沈同午、蒋维乔、丁慕卢等。
《中国女报》
月刊。清光绪三十三年冬创刊,同年三月停刊。秋瑾创办,并任主编兼发行人。编辑陈伯年。主要撰稿人有黄公、纯夫、燕斌、陈以益、徐寄尘、吕碧城等。仅出2期,第3期已编好,因秋瑾牺牲而中辍。该报在《创办中国女报之草章及意旨广告》中说:"本报之设,以开通风气,提倡女学,联感情,结团体,并为他日创设中国妇人协会之基础为宗旨。"秋瑾在《发刊辞》中进一步指出:"吾今欲结二万万大团体于一致,通全国女界声息于朝夕,为女界之总机关,使我女子生机活泼,精神奋飞,绝尘而奔,以速进于大光明世界,为醒狮之前躯,为文明之先导,为迷津筏,为暗室灯,使我中国女界放一光明灿烂之异彩;使全球人种惊心夺目,拍手而欢呼。无量愿力,请以此报始。"该报曾刊登《中国女界义勇家缇萦传》、《女英雄独立传》等传记,介绍女界英雄人物。此外并有各地兴办女学、反对缠足的情况报道。
《神州女报》
月刊。《中国女报》停刊后,于清光绪三十三年十一月与《女子世界》合并,创刊《神州女报》,由《女子世界》记者陈以益任主编。撰稿人有柳亚子、陈伯平、吴芝瑛、徐寄尘等。该报对"秋案"及秋瑾事迹作了重点报道。秋瑾生前好友吴芝瑛题诗:"轩亭断头死,神州女报始;神州女报始,头断心不死。我今题此偈,一泪凝一字;一泪凝一字,吁嗟我姑姊。"表达了发起人的志愿。发行量高达5000份。由于革命色彩浓厚,受到清政府压制,加以经费不足,终于光绪三十四年末被迫停刊,仅出3期。
《妇女时报》
月刊。清宣统三年(1911年)创刊,民国6年5月停刊,近6年间共出21期,为民国成立前后存在时间最长的妇女刊物。创办人狄平子,编辑包天笑、陈冷血。辛亥革命前,共出3期,以"提倡女子学问,增进女界知识"为宗旨。武昌起义至民国2年共出8期,主要内容:号召女界参军募捐,推翻清王朝;支持女子参政;呼吁男女教育平等;提倡妇女从事实业。在1914年以后的10期中,该报一方面继续抨击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戕害,发表了冰心的《进化学上之妇人观》、恽代英的《科学家之结婚观》和《家庭教育论》等进步文章;另一方面受复古思潮影响,也发表过一些鼓吹恢复旧道德的文章。
《女铎》
基督教会办的月刊。民国6年4月创刊,31年曾停刊,33年7月复刊,34年迁成都出版,翌年仍迁回上海。1951年2月停刊,前后近40年,行销100余万份,为中国妇女刊物中存在时间最长、总销数创纪录的一份。读者主要是各地基督教徒家庭。主编乐亮月,系美国传教士,任职达20年之久,民国20年6月因病回国后,继任主编为李冠芳、刘美丽。该刊提倡女子教育、女子经济独立、实行严格的一夫一妻制、发展妇女手工业生产。每期还以较多篇幅介绍科学的生活、育儿知识,并设"妇女信箱"回答读者问题,曾率先就"恋爱、结婚、生活"问题展开讨论。
《万国女子参政会旬报》
民国2年4月创刊,同年6月停刊,共出3期。由万国参政会中国部会员主办。发起人兼编辑主任张汉英、陈德晖。宗旨:"增进女子常识,阐明天赋人权,为将来妇女参政之预备。"内容着重介绍西方国家女子参政情况,第一期刊登了秋瑾的照片和万国女子参政会会长嘉德的图像。还曾载文报道《长沙秋烈士祠案真相》等。
《眉语》
月刊。民国3年创刊,共出18期,民国5年3月停刊。高剑华(许啸天夫人)主编,撰稿者以女性为多。顾明道用"梅倩女史"笔名,在该刊连载长篇言情小说。封面为出自名画家郑曼陀、胡伯翔等之手的仕女画。
《女子世界》
月刊。民国3年12月创刊,翌年7月停刊。共出6期。天虚我生(陈蝶仙)编辑。该刊强调妇女实用知识的传播,有"音乐"、"工艺"、"家庭美术"、"卫生"等栏目;并大量刊登女诗人、女画家照片及女子所作书画,对推动女子文学艺术的发展起过一定作用。但受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影响,曾一度宣扬封建迷信、贞孝节烈,反对婚姻自由,后有转变。
二、五四运动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妇女报刊(1919~1927年)
五四运动前后,上海的一些进步人士在反帝反封建浪潮的推动下,继承与发扬了辛亥革命时期进步报刊的优良传统,纷纷创办妇女刊物,或在报纸上辟设妇女问题专栏、副刊。如民国8年,改组后的《妇女杂志》以及《新妇女》半月刊等,都大力宣传妇女解放、男女平等、社交公开、恋爱婚姻自由、男女同校、职业开女禁、妇女经济独立等新思想,对封建保守派进行抨击、驳斥。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又先后在上海创办《妇女声》、《中国妇女》杂志,一些中共党员和进步知识分子如陈独秀、沈泽民、李达、杨之华、王会悟、贺敬挥、夏之栩、沈雁冰(茅盾)、邵力子、陈望道等都曾为这些妇女刊物撰写文章,为推进妇女解放运动摇旗呐喊。与此同时,一部分封建保守派也在报刊上制造舆论,宣扬"贤妻良母"主义,认为"女子脑力体质发育不如男子",所以不能与男子共享平等的权利;女子教育的宗旨,"应以贤妻良母为主义";妇女的责任就是"回到家庭中去做贤妻良母"、"出产优秀国民"等等,而要求妇女解放,则是"小题大作"。对于这些歧视妇女的论调,《民国日报》副刊《妇女周报》首先发难,予以痛斥,很快在上海和全国展开了一场"贤妻良母主义"还是争取妇女解放的大论战。
这一时期,在上海创刊的妇女报刊约计31种。主要有:
《妇女杂志》
月刊。商务印书馆编辑出版。民国4年1月5日创刊时,原是一本宣传封建节烈、贤妻良母的刊物,后由胡彬夏任主编,风格有所改变,注重文艺作品,并提倡家庭生活情趣。五四运动高潮中,该刊编辑部改组,章锡琛任主编,作者队伍中增加了沈雁冰(茅盾)、沈泽民、邵飘萍、周建人等进步人士,刊物面貌大为改观。茅盾每期撰写文章,发表男女人格平等、社交公开、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男女同校、职业开女禁、妇女经济独立等一系列进步主张,驳斥封建守旧派在这些问题上对新思想的诽谤和辱骂;还提出了改革旧家庭、实行儿童公育和社会公厨的主张。该刊曾出妇女职业问题、离婚问题、产儿限制问题、妇女解放问题、新性道德等专号。销数曾达1万。民国20年12月1日停刊。
《新妇女》
半月刊。民国9年1月1日由上海务本女中五位教师创办,共出版25期。读者对象为教育界妇女。刊物宣传广大知识妇女对自由、民主的热望和对妇女解放的要求,当时影响较大。民国10年5月15日因印刷厂失火,稿件被毁而停刊。
《妇女声》
半月刊。民国10年12月10日创刊,翌年6月停刊。共出10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最早的妇女刊物之一。由中共中央宣传部负责人李达领导,以上海中华女界联合会名义出版。陈独秀、沈泽民、李达、杨之华、王会悟都曾写稿。该刊大力宣传下列主张:成年女子的言论不受父母、翁姑和丈夫的干涉;男女教育平等;女子有选举权、被选举权和从事其他政治活动权;女子有遗产继承权;男女同工同酬;女工及童工人权平等;女子参加农工的组织活动;男女携手,参加抵制军阀的群众运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与国外妇女联合等。该刊还曾为中国共产党办的第一所培养妇女干部的平民女学进行了宣传,并出《平民女校特刊》。
《女青年》
月刊。民国11年1月创刊,26年7月停刊。初为《女青年日报》,不久改为《女青年》月刊。由上海基督教女青年会全国协会编辑发行。宗旨:"本着基督教的精神来讨论妇女、家庭、社会、国家、国际的各种问题;发扬妇女的德、智、体、群四育。"内容广泛,涉及妇女切身问题、家庭日用常识、世界最新思潮、优秀文艺作品、世界妇女生活、提倡全国妇女运动等方面。16年中,共出版150期,在基督教女青年中很有影响。
《民国日报·妇女周报》
民国12年8月22日创刊,14年8月出至100期后停刊,该年11月复刊后又出6期,至15年1月停刊。由中国妇女问题研究会与国民党上海市党部妇女部合办,主编邵力子。向警予也曾担任这个副刊的主编,在两年内发表30多篇文章,利用这块阵地宣传中国共产党对妇女工作的主张。主要撰稿人有杨之华、恽代英等。
《妇女周报》
是当时唯一能反映全国妇女运动全貌的刊物,它密切配合政治斗争和工人运动,指导妇女工作的开展,并着重报道以上海为主的全国妇女运动的大事、最新消息、动态,以及各妇女团体的宣言、通电等。在该刊影响下,一大批妇女后来参加了国民革命军北伐。五卅运动之后,向警予出国,主编易人,刊物内容也有改变。
《新女性》
月刊。民国15年1月创刊,18年12月停刊。共出48期。由妇女问题研究会编辑出版。章锡琛主编。主要宣传妇女解放,主张男女平等,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其内容、编排较同类杂志有所创新。鲁迅、叶圣陶、巴金、茅盾、周作人、陈学昭、曹聚仁、夏衍、赵景深、孙伏园、孙福熙等都曾为之撰稿。
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妇女报刊(1927~1937年7月)
大革命失败后,上海大批进步妇女刊物被封闭或被迫停刊,保留的多为谈风花雪月、儿女情长、生活趣味,或泛论男女平等、妇女继承权之类的刊物。直至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淞沪抗战后,情况才有转变。这时,在上海的中共中央妇委出版了地下刊物《妇女通讯》,成为指导各地妇运的重要工具。在中共上海文委、左翼作家联盟的领导、支持下,一些中共党员和进步妇女知识分子在申报开辟了《妇女园地》副刊,创办了《妇女生活》等杂志,不但扩大了妇女运动和抗日救亡的宣传阵地,而且团结了一批妇女积极分子。
与此同时,国民党对白区实行文化围剿,扼杀进步妇女刊物。同时推行"新生活运动",重新提出"新贤妻良母主义"口号。《妇女生活》和申报副刊《妇女园地》等面对这股逆流,发表了大量文章,其中包括杜君慧的《评驳女子教育论》和沈兹九的《新妻母学校》等,对"新贤妻良母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批判抨击。两种思潮,针锋相对,形成了"五四"以来围绕"贤妻良母主义"的第二次大论战,前后历时1年余,为动员广大妇女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作了思想准备。
这一时期在上海创刊的妇女报刊骤增至60种。主要有:
《妇女共鸣》
半月刊、月刊。民国18年3月创刊于上海,后迁南京、重庆,民国33年12月停刊。社长陈逸云,主编谈社英、王孝英。该刊以"倡导妇女运动、主张男女平等"为宗旨,以较多篇幅批判封建制度和封建性的政策、法规对于妇女的压迫。曾出《贤良问题专号》,为讨论和批判"新贤妻良母主义"提供阵地。此外,还曾联合各妇女团体组织参加国民议会、救济水灾、提倡国货、废娼运动等实际工作。
《女声》
民国21年10月创刊,37年停刊。初为半月刊,后改双月刊。社长刘王立明,总编辑王伊蔚。每期都有短评,抨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许多知名人士如何香凝、章乃器、柳亚子、沈志远、李平心、林汉达、罗琼、杜君慧等为杂志撰稿。该刊在《两周年纪念号》中写道:"我们当前的任务只有全民族总动员,在大众奋斗中,方能争取真正的自由解放。"并指出"新贤妻良母主义"和狭隘的女权主义都不是妇女大众的出路。该刊曾发表译文《中国妇女在解放区》,还出版了《母亲》、《女学生》、《丈夫》等专号。
《女子月刊》
民国22年3月创刊,26年7月停刊。主编先后为黄心勉、封禾子(凤子)和高雪辉。《发刊词》曾宣称:"本刊没有政治、经济、宗教等背景","不会做某种主义的宣传","除非是女权主义"。民国25年封禾子任主编后,编委中增添了进步人士和共产党员,刊物倾向有了很大转变。郭沫若、夏衍、田汉、阳翰笙、洪深、夏征农等都曾为该刊写稿,发表过《现阶段妇女的前进路线》、《建立妇女们的国防战线》、《中国妇女反帝运动史略》等文章。不到一年,主编再度易人,刊物上出现了宣扬民族投降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文章。
《申报·妇女园地》
民国23年2月8日创刊,翌年10月7日被迫停刊。共出130期。主编沈兹九。中共党员杜君慧也参加了工作。该刊从创刊起就旗帜鲜明地指出:妇女解放与抗日救国密切相关;对国民党政府歧视妇女、提倡贤妻良母主义的有关规定、法令,以及节妇会、全节堂等宣扬贞节烈女的封建复古活动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沈兹九写了大量有关妇女解放问题的短论、散文和时事短评。杜君慧编写的《妇女问题讲话》,系统阐述了马列主义的妇女解放观。刊物的进步倾向,受到申报主笔张蕴和、经理史量才的重视和鼓励。民国23年10月被迫停刊后,民国25年1月至翌年11月改出《妇女专刊》,由周瘦鹃、黄寄萍主编。
《妇女生活》
民国24年7月在上海创刊,是上海妇女界救国会的机关刊物。抗日战争爆发上海沦陷后,于民国26年11月5日迁武汉,后又迁重庆出版。民国30年1月皖南事变后被迫停刊。前期主编沈兹九,后为曹孟君。该刊以"启发广大妇女的觉悟,投入社会活动以谋求自身的解放"为宗旨,影响较大的文章有沈兹九的《妇女救亡运动》、《爱国犯联合起来》等短评,杜君慧的《现阶段我国妇女运动的动向》,彭子冈的各界知名妇女访问记,胡兰畦的通讯《在德国女牢中》,以及介绍苏联、美国妇女生活状况的报道等。该刊还曾借讨论挪威作家易卜生的剧作《娜拉》,发起了"妇女回家问题"的讨论,在反对"新贤妻良母主义"论战中起了冲锋陷阵的作用。此外,该刊还经常召开有女教师、女职员、女学生、女佣、女工、家庭妇女等各种类型读者参加的座谈会和学习讨论会,以提高广大妇女的思想觉悟,促进妇女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从创刊到民国26年11月撤离上海,共出版41期,是中国抗日救亡运动中乃至现代史上影响最大的妇女刊物之一。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多种以图画为主的妇女刊物,主要有:《女朋友》图画三日刊,民国21年11月创刊,翌年停刊。编辑胡考。内容多为男女情爱以及中外影星艳史之类。《妇人画报》,半月刊,民国22年4月15日创刊,26年7月终刊,共出49期。编辑邓倩文。良友图书印刷有限公司印刷发行。内容有影星生活、时装、美容、编织、舞蹈、婚姻等。《女神》图画月刊,民国24年5月1日创刊,主编严次平。自称文章"以趣味为中心",图文并茂,读者大多为市民阶层和家庭妇女,销数可观。
四、抗日战争时期妇女报刊(1937.7~1945年)
民国26年八一三抗战爆发,进步妇女报刊积极投入抗日救亡的宣传活动。几个月后,国民党军队西撤,上海租界沦为"孤岛"。这时仍有一些进步妇女刊物在这一弹丸之地上坚持战斗,但终因环境日趋险恶,存在时间大多不长。《妇女生活》在战争爆发后即与《世界知识》等期刊合出《联合旬刊》,继续高举抗日救亡的旗帜,但仅出4期即西迁武汉、重庆。《妇女共鸣》也迁南京、重庆。"孤岛"时期出版的《上海妇女》几度停刊。复旦大学留沪女生创办的《女兵》也仅出2期。其他如《战时妇女》、《妇女半月刊》、《孤岛妇女》、《家庭与妇女》、《上海女青年》、《妇女界》、《大地女儿》、《新女性》、《妇女周报》等,在有限的经费支撑下,一面要对付租界当局的种种限令,一面要随时对付来自敌伪方面的骚扰和袭击,与周围恶势力相周旋,也度日维艰。民国30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驻租界,几乎所有妇女刊物都被迫停办。此后新办的是一些以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标榜的妇女、家庭杂志,如《妇女之友》、《舞声电》、《紫罗兰》等。
这一时期,在上海创刊出版的妇女报刊约计30种。主要有:
《上海妇女》
半月刊、月刊。民国27年4月创刊,上海孤岛出版社出版,历时两年,曾两度停刊,抗战胜利后又复刊,共出40期。总编辑兼发行人为蒋逸霄(大公报女记者)和姜平(即孙兰,中共地下党员)。编委中有蔡夏莹、朱文央、关露、季洪、黄碧遥等。罗琼、黄定慧、郁风、陈露薇、杨宝琛、樊英、王季愚、郭箴一、武桂芳等或参加该刊工作或为撰稿人。进步实业家董竹君曾对该刊提供经济资助。该刊出过《儿童节特辑》、《各阶层妇女特辑》、《战时妇女生活》、《学生生活回忆》、《追悼茅丽瑛女士》等特辑。因发表抗日言论、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时常遭到敌伪的威胁、压制和租界当局的检查、刁难,内地国民党当局也曾予查禁。民国29年6月被租界当局查封后,又曾以香港一家出版社名义出版《妇女知识丛书》。
《中国妇女》
月刊。民国28年2月创刊。民国30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被迫停刊。抗战胜利后复刊。社长兼总编辑朱素萼、编辑濮大江。宗旨为"讨论妇女问题,促进妇女文化,启示妇女正当活动的途径。"经常刊载关于妇女与家庭问题的理论和写实、国内外妇女动态的记述和照片、女作家的创作和译述、漫画等。
《家庭与妇女》
半月刊、月刊。民国28年9月创刊,30年1月停刊。名誉编辑王培真,主编龚月雯、丁禾菲。常发表介绍编结、美容、缝纫、服装、医药等知识的文章。
《大地女儿》
月刊。民国29年7月创刊,12月停刊,共出6期。主编王丹。宗旨是引导青年学生和社会青年直接间接地参加有利于抗战的工作。通过论文、小品文、诗歌、戏剧等形式揭露日军暴行,反映抗战形势,指导沦陷区女学生、女青年在险恶环境下坚定胜利信心,用各种方式为抗战贡献力量。
《女声》
月刊。民国31年5月创刊,35年1月停刊。日本女作家佐藤俊子任主编,中共地下党员、女作家关露任中文编辑,后任主编。是上海沦陷期间颇有影响的妇女杂志,发行量高达1万余份。该刊除发表小说、散文、诗歌、译作外,还设有"修养"、"卫生"、"家庭"、"儿童"等栏目,撰稿人先后有张资平、董乐山、丁景唐等。关露曾根据中共地下组织的指示,利用这个刊物从事搜集日伪情报等活动。
五、解放战争时期妇女报刊(1945~1949年5月)
抗日战争胜利后,上海许多妇女报刊和全国其他报刊一样,纷纷发出了要求和平、民主、进步,反对内战、独裁、倒退的呼声。先是《现代妇女》由重庆迁沪出版,接着《今日妇女》、《青年妇女》和《新声》等先后在沪创刊,同时一些日报也开辟了妇女副刊、专栏,如申报的《妇女与家庭》、文汇报的《妇友》、联合晚报的《妇讯》、时事新报的《妇女生活》等,壮大了揭露国民党黑暗统治,反对内战,要求和平民主的舆论力量。全面内战爆发后,进步妇女报刊除少数在艰苦条件下坚持到全国解放前夕外,大多被迫停刊。当时,能出版发行的多为一些以家政、家教、恋爱、婚姻、育婴、保健、修养、娱乐为主要内容的妇女杂志。
这一时期,在上海创刊的妇女报刊约计23种。主要有:
《现代妇女》
月刊。民国32年1月在重庆创刊,民国34年10月迁上海继续出版,38年3月被国民党政府查封。先后坚持6年,共出版36期。该刊系中国妇女联合会会刊,受中共南方局妇委领导。主编曹孟君。她离沪后委托胡绣枫主持。编委会由左诵芬、林琼珠、朱艾江、杜君慧、彭子冈、陈凤兮、张志渊、张若嘉等15人组成。基本作者有罗叔章、韩幽桐、刘清扬、胡子婴、谭惕吾、谭得先、傅学文、浦熙修、葛琴、白薇、景宋、金枫、叶露茜、朱娥、封禾子等。该刊经常刊载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述评,妇女、儿童、家庭、婚姻问题探讨等方面的文章,曾对"母教运动"、"新贤妻良母主义"、"女子回到家庭中去"、"男女分校"等有害于妇女解放运动的论调进行批驳。发行量从几百份增加到3000份,是继《妇女生活》杂志之后,对国民党统治区妇女运动影响最大的妇女刊物,在解放战争时期的上海妇女运动中起到了舆论导向作用。38年3月被国民党上海市政府查封后,用《儿童问题丛刊》名义出版了最后一期。
《妇女》
月刊。民国34年10月创办,38年7月停刊。上海基督教女青年会编辑出版。主编徐学海。该刊立足上海,面向全国,在知识界妇女中较有影响。每期有"一月妇女"专栏,通过事实揭露国民党统治的腐败。雷洁琼曾在"论坛"栏撰文呼吁:"解除束缚妇女的各种障碍,在政治、经济、教育、法律、社会诸方面确认男女真正平等,使她们担负起'创建新中国'的责任。"该刊还曾就妇女失业、争取生活保障、社会保险、职业进修等问题进行讨论。
除《妇女》杂志外,上海基督教教会在这一时期办的妇女刊物还有《女青》、《女先》和《女星》。
《青年与妇女》和《新声》
月刊。《青年与妇女》创刊于民国35年3月,36年10月起改名《新声》,37年12月停刊。读者对象为知识界上层妇女。内容偏重国际时事的论述与分析。除妇女问题外,该刊还曾对新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艺、宗教的基本理论及近代学术思想、中国社会的性质、中国历史的发展等理论问题进行过探讨。
《少女》
月刊。民国35年6月1日创刊,同年7月停刊,仅出2期。是国内唯一以少女为主要对象的妇女刊物。主编诸葛夫人,编辑陈蝶衣、诸葛夫人、韦茵。图画设计蔡振华。
六、上海解放后的妇女刊物(1949年5月~)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后不久,上海市民主妇女联合会筹备委员会为了推动和指导上海的妇女运动,即在原来的《现代妇女》以及上海刚解放时出版的《新民主妇女》2个刊物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创办了该会的第一个刊物--《现代妇女》。1957年以前,上海3家报纸的妇女副刊:文汇报的《新妇女》、新闻日报的《家庭妇女》和劳动报的《女工与家属》(与上海市总工会合编),也都得到市妇联的支持或参与。这些报刊的任务,是及时传达中共中央、全国和上海市妇联的工作方针;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宣传妇女、教育妇女、服务妇女;沟通妇运信息,交流妇女工作经验;报道妇女活动和妇女新人新事,推动上海妇女工作的开展。
1957年反右运动以后,由于受"左"的思想干扰,政治运动频繁,上海的妇女报刊和全国一样,也面临种种困难,有的合并,有的停办,1958年"大跃进"中诞生的《上海妇女》仅办一年即停刊。"文化大革命"期间,上海的妇女报刊全部停办。80年代以后,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上海市妇联在1982年1月创办了《为了孩子》,1985年创办了《现代家庭》,1988年9月又创办了妇女工作刊物《上海妇女》(内部发行)。此外,《新民晚报》、《解放日报》和《青年一代》杂志等也都在不同时期开辟各种妇女专栏。这些报刊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导新时期妇女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较受读者欢迎。
上海解放后至1992年止,在上海创办的妇女报刊共13种。主要有:
《新民主妇女》
月刊。1949年6月20日创刊,1949年8月停刊。创办人季洪、左诵芬、宋元、欧阳文彬、陶熏英、彭慧。该刊配合上海解放初期的各项中心工作,动员妇女参加学习,提高思想觉悟,并发起组织各种妇女识字班、读书小组、生产合作社、托儿所、医疗站等福利事业。出版3期后,响应上海市委精简机构、紧缩编制的号召,与《现代妇女》合并。
《现代妇女》
月刊。由上海市民主妇联筹委会在合并原《现代妇女》和《新民主妇女》2个刊物的基础上,于1949年11月25日创刊,1951年12月1日停刊,共出24期,该刊以妇女干部和初中以上知识妇女为主要对象。市长陈毅为创刊号题词:"组织广大妇女群众到生产劳动的战线上,争取建设新上海的胜利。"妇联筹委会主任章蕴写了创刊词。在上海解放初期推销公债、反轰炸、和平签名、宣传婚姻法和土改等运动中,该刊对妇女干部、群众做了大量宣传教育工作。还通过人物介绍、通讯、译文、书评、剧评、文艺小说等形式介绍了不少妇女中的英雄模范和先进人物。
《上海妇女》
旬刊。1958年6月创刊。上海市妇女联合会调研室编辑。宗旨是为传递中共中央、上海市委和全国妇联的工作指示,总结交流各级妇联工作的经验,开展妇女理论研讨,加强妇女的自身建设服务。共出24期,于1959年7月停刊。
《上海妇女》
月刊。1988年9月创刊,上海市妇联编辑出版、内部发行的工作刊物。主要栏目有"文件选登"、"领导讲话"、"妇工园地"、"女职工工作调查与思考"、"妇女论坛"、"工作研讨"、"海外掠影"、"维权案例"等,是市妇联进行妇女工作指导的重要渠道。
《为了孩子》
月刊。1982年1月创刊。上海市妇联主办。国内外发行。最高月发行量曾达30万册。历任主编荒砂、孙小琪、任雪蕊、潘顺祺。该刊以0~14岁孩子的家长,以及教师和社会教育工作者为主要对象,以荟萃家教、育儿知识,使父母培养出好儿女为办刊宗旨。主要栏目有"童年与未来"、"早期教育"、"家校之间"、"晚饭后的节目"、"卫生保健"等,经常选刊切实可行、具有可操作性的家庭教育内容,为孩子体、智、德、美、劳的全面发展提供信息和经验教训。还常刊载可给孩子朗读的儿歌、童话,可供家长应用的童装款式和裁剪方法,举办有孩子参加的社会活动和有关儿童教育的问题研讨等。
1982年10月,邓颖超为《为了孩子》杂志题词:"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一代新人,必须由学校、社会、家庭3个方面共同努力,各尽其责,密切合作。"1988年该刊荣获上海市十佳期刊提名奖。
《现代家庭》
月刊。1985年1月创刊。上海市妇联主办。国内外发行。最高月发行量曾达70万册。历任主编荒砂、孙小琪、潘顺祺。该刊以适应改革开放以后新形势的需要,探讨现代家庭问题、促进社会主义时期的家庭建设为宗旨。内容:主要反映现代家庭的新风貌;为建设幸福和睦家庭提供科学知识和服务信息;帮助丰富、美化家庭生活;探讨现代家庭的新观念、新生活方式;剖析恋爱、婚姻家庭中的种种问题。主要栏目有"万家灯火"、"家庭与事业"、"海外传真"、"社会观察"、"感情世界"、"家春秋"等。1988年被评为上海十佳期刊之一。中共上海市委书记江泽民为该刊出刊50期题词:"家庭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首先要从家庭做起。"该刊与欧美、东南亚各国同类刊物及从事社会婚姻家庭问题研究的机构、专家建立了广泛联系。作为办刊的延伸,还曾举办过诸多与刊物内容有关的社会活动,如老年婚姻咨询、孕妇学校、新婚学校等。
《解放日报》
妇女专栏1972~1973年的《妇女生活》,共出10期。1985年5月~1995年4月的《巾帼园》,共出48期,主要介绍各行各业先进妇女的事迹,报道妇女在经济建设、社区服务、科技兴农、家教、读书等方面的活动和典型事例。1988年1月~1993年1月"上海市场"版的专栏《巧珍当家》,主要介绍勤俭持家的经验,经常有读者来信提出建议和问题,不少地区和单位在其影响下开展了勤俭持家的演讲、展览、比赛等活动。
《新民晚报·女性世界》
1992年10月20日创刊。每周1期。以中青年女性为对象,旨在让女性了解社会,社会了解女性,以适应90年代改革开放形势下社会对女性的新要求。该刊寓教于生活,设有各种专栏,用短小、生动的文章观察探讨当代女性关心的各种热门话题,促进妇女的自身素质建设,并为她们提供对各种社会问题发表见解的阵地。该刊对妇女名人的专访,以及关于下岗女性再就业、职业教育等问题的讨论也颇具特色。
第二节 妇女图书
上海出版的有关妇女问题和以妇女为主要对象的图书,从上海图书馆和复旦大学图书馆查见的计614种(包括译著87种),其中建国前出版的346种,约占56%;建国后出版的268种,约占44%。
在建国前出版的346种妇女类图书中,清末出版的仅12种,这方面的出版工作到民国时期才开始得到发展。从内容看,约可分为6大类,按各类图书种数的多少,依次为:妇女问题类83种,恋爱婚姻家庭类82种,妇女运动和妇女史类82种,妇女卫生保健类51种,妇女传记类46种,妇女服饰美容类2种。
建国后出版的270种妇女类图书,其内容门类与建国前基本相同,但重点则有变化。6类图书种数的次序为:妇女卫生保健类75种,恋爱婚姻家庭类59种,妇女问题类46种,妇女服饰美容类38种,妇女人物传记类38种,妇女运动和妇女史类14种。卫生保健和服饰美容类书籍的增加,是建国后妇女类图书出版工作的一个显著特点。同时,有关婚姻家庭等妇女问题的著述,仍占重要地位。
一、妇女问题类
此类书籍129种,其中建国前出版的83种,建国后46种。建国前出版的内容,以探讨妇女所处的社会地位和妇女权利、妇女解放问题为主。金天翮(署名爱自由者金一)在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出版的《女界钟》,最先提出了一整套有关妇女解放的理论和主张,阐明了"女权"的概念和中国妇女应争取的权利的内容,可称是我国论述妇女问题的第一部专著。译作则以夏尊译瓦特的《女性中心说》(民国13年)和章锡琛译本间久雄的《妇女问题十讲》出版较早。第一次国内革命前后,妇女问题是当时许多报刊和妇女刊物讨论的热点,很多讨论文章后来被汇编成集。此外,还有一些介绍苏联、日本的有关社会主义妇女观的译作以及探讨妇女职业、经济、教育和妇幼保护问题的著译。
建国以后,50年代出版的主要是介绍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的普及性读物。60~70年代,这方面的出版物较少。80年代后又见增多,其内容除探讨女性的一般特点外,主要是论述妇女的素质修养和权益保障以及上海妇女情况及其社会地位的调查研究等。
二、恋爱、婚姻、家庭类
此类书籍139种。其中建国前出版的82种,建国后出版的57种。民国13年(1924年)易家钺、罗敦伟著《中国家庭问题》和民国19年麦惠庭著《中国家庭改造问题》是建国前论述家庭问题的较早著作。论述恋爱婚姻问题的著作主要有陶希圣著《婚姻与家族》、周建人等著《恋爱与贞操》(讨论集)、陈顾远著《中国婚姻史》、费孝通著《生育制度》等。译著主要有厨川白村的《近代恋爱观》、伏尔佛逊的《唯物恋爱观》、罗素的《婚姻革命》和《结婚与道德》、摩根的《婚姻进化史》、辛克莱的《婚姻与社会》等。这些著译曾在当时知识分子读者中产生过深远影响。
建国初期,除介绍马克思主义恋爱婚姻观以及苏联婚姻家庭情况的书籍外,50年代配合《婚姻法》宣传,由上海市妇联等组织编写了不少具体指导如何正确处理婚姻家庭问题的普及性读物。有关婚姻、家庭问题的论著,大多出版于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后,主要有魏克明著《论家庭》、鲍宗豪著《中国婚俗的轨道》、唐达等著《文化传统与婚姻的演变》、杨涛著《婚姻心理学》以及彭立荣主编的《婚姻家庭大辞典》等。此外,还出版了一些西方作者的译著,如法国鲁妥努著《男女关系的进化》等。
三、妇女运动、妇女史类
此类书籍96种,其中建国前出版的82种,建国后出版的14种。
有关妇女运动的著作,早在清光绪三十一年即有王维祺著《世界女权发达史》的出版。20~30年代,妇女解放运动高涨,国内外有关妇女运动和妇女问题的著译随之大量出版。民国16年出版的德国倍倍尔著、沈端先译《妇人与社会》,是指导妇女运动和阐述妇女问题的一部经典性著作,被称为"妇人的圣经"。同期出版的还有杨之华的《妇女运动概况》和《妇女运动与国民革命》等。吕云章的《世界妇女运动史》,出版于民国24年,是较全面地阐述世界各国妇女运动发生、发展状况的一部著作。建国以后,50年代初主要是介绍苏联以及国际民主妇女运动状况的译著。80年代以后,《上海妇女运动史》问世,反映了这一方面的出版工作,已从一般的论述和对国外情况的介绍,进入到对我国以及上海妇女运动发展历史的研究。
在其他妇女史方面,以谢无量的《中国妇女文学史》出版较早(民国6年)。此后出版的以译著居多,分别从自然、社会、民族、文化、风俗、生活等方面反映人类社会中女性的进化和发展特点,大多出版于建国以前。
四、妇女人物传记类
此类书籍84种。其中建国前出版的46种,建国后38种。建国前的妇女传记以清光绪二十八年梁启超著《近世第二女杰罗兰夫人传》、民国20年徐天啸编的《神州女子新史》出版较早。民国20年后,我国妇女的传记出版日渐增多,而以《宋氏三姊妹》(译作)以及留德女学生胡兰畦著《在德国女牢中》和谢冰莹著《女兵自传》等影响较大。此外,还有一些古代妇女名人的传记文学。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这方面的出版物种类和数量进一步增多。我国著名女革命家秋瑾、杨开慧和原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的传记陆续出版。80~90年代,《研究妇女理论的先驱者--杜君慧》和《冰心传》的出版,则反映了我国文化界著名妇女的事迹,也日益受到出版界的重视。这一时期出版的还有一些综合性的传记读物,如《中华女界之最》、《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妇女》、《女兵列传》等和《十大后妃》之类。出版的外国妇女名人传记,则科学家有《居里夫人》,政治家有《英迪拉·甘地》、《俄国女皇--叶卡特林娜一世传》等;文艺界有《雨果夫人回忆录》、《乔治·桑自传》、《邓肯与叶赛宁》等。
五、妇女卫生保健类
此类书籍126种。其中有关妇女生理卫生及一般保健的50种,有关生育和妇婴卫生69种,有关妇女心理卫生的7种。出版于建国前的51种,建国后的75种。
建国前出版的不少是外国著作的译本,较早的有桑格尔夫人著《生育节制论》(民国12年)、莎利勃女士著《妇女卫生新论》(民国14年)等。中国作者的著作,以郭人骥等著《妇女养生论》出版较早(民国11年)。建国后,随着计划生育的推行和妇女大量就业后卫生保健问题的日益突出,这方面的出版物迅速增加。80年代后,改革开放使妇女的社会经济地位进一步提高,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卫生保健问题,因此有关妇产科医学、妇女保健、妇婴卫生和计划生育一类书籍的出版,尤其繁荣。
六、妇女服饰美容类
此类书籍40种,其中建国前出版的仅2种,建国后出版的38种,主要出版于实行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末和90年代。
改革开放后,此类出版物的大量发行,与妇女生活的改善和观念的更新,更加注意仪表美、风度美有关。许多有关服饰新潮、服装裁剪、化妆美容以及减肥、健美等类内容的书籍,一时层出不穷,销势常盛不衰。其中,《霓裳羽衣--四百年妇女服饰考》曾参加1989年来比锡国际图书艺术展览,获铜牌奖,后又获第三届中国图书奖荣誉奖和上海市优秀图书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