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广播电视妇女节目
第一节 广播节目
一、概况
自民国12年(1923年)1月外商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无线广播电台起直至20世纪30年代以前,电台广播节目中很少有妇女节目的一席之地。民国21年,中西电台开辟"家庭教育讲座",其中不少内容涉及妇女问题,可说是上海开播较早的妇女节目。此后,有20多家电台陆续推出了各种妇女节目,包括"妇女讲话"、"夫妇之道"、"妇人与修养"、"家庭教育"、"家庭经济"、"妇婴卫生"、"编结烹饪"以及"妇女服饰"等。有关妇女教育、就业等问题的讨论,间或也有播出,但比重较小。民国26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后,许多著名女社会活动家和著名女演员在电台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对唤起女界同胞的抗战热情发挥了独特作用,也使电台的广播内容别开生面。民国26年11月后,上海沦为"孤岛",许多电台被迫停业或被查封,剩下为数不多的电台被日军接管,原来生气勃勃的妇女广播节目顿告沉寂。民国34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各种妇女节目又在电台恢复播出,其内容以知识性、趣味性、生活性的较多。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当天开始播音,9月1日起即适应广大妇女特别是家庭妇女的需要,开设妇女节目,播送与妇女密切有关的各种生活知识和文化知识。50~60年代播出次数较多、时间较长、影响较大的妇女节目,则主要是配合各个时期的政治斗争任务,通过广播电台向各界妇女所作的宣传动员。当时居民家庭拥有收音机的不多,常采取广播大会的形式,依靠市妇联和各街道里委会,组织群众集中收听,一次听众可达数万人。有时电台派出记者现场采访,及时在电台播送听众反映。《婚姻法》和一年一度的三八妇女节采取这种形式进行宣传,对广大妇女产生的影响尤其广泛深刻。
80年代后,有关妇女的节目由于改革开放而在形式上、内容上都呈现崭新面貌,开辟的栏目更加丰富多彩。除三八节等妇女专题专目外,很多有关妇女的内容渗透在有关家庭、婚姻、教育、文娱等栏目中。提出的问题更加切合广大妇女的生活实际,涉及妇女的品德素养、夫妻关系、婆媳关系、子女教养、择偶、就业、保健、美容以至性心理、性卫生等方方面面。听众的参与性也大大加强,她们不但提出问题,而且参与解答问题,从而增进了播音员与听众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这一时期主要以妇女为对象的节目形式,大致可分3类:一类是以妇女为对象的固定节目,如《家庭生活》专栏中的"家常话"、"健与美"、"成才妇女与家庭"、"巾帼女儿多计策"等小栏目;一类是在一般性节目中插播有关妇女的内容,如"科学与卫生"、"广播漫谈"、"学习"、"知识杂志"、"听众信箱"等栏目中的有关内容等;一类是临时举办的特别节目,如《婚姻法》宣传等。
二、妇女节目选介
民国时期较有影响的妇女节目有:
中西电台的妇女与家庭节目
民国21年12月由大东书局主办的《家庭教育讲座》在中西电台播出,聘请大夏大学法学系教授屠坤花、幼儿教育专家程掌珠、留法教育家舒之锐播讲《现代妇女应负的责任》、《家庭保育问题》、《中国与法国家庭教育的比较》等专题,引起了上海知识界妇女的关注。次年6月,该台又增设定期的《妇女与家庭》节目,由上海《晨报》的《妇女与家庭》专栏主编,聘请妇女界的专家名流在该台作妇女问题、家庭问题的系列讲座。这是已知中国最早的以专题形式出现的妇女节目之一。此后,许多电台相继设置了妇女、儿童、教育、卫生等节目。
交通部上海广播电台的妇女、家庭、育儿节目
该台于民国24年3月开播,翌年7月请著名人士播讲《新家庭主妇应有的常识》,并主办《妇女通问》栏目,解答各界妇女听众来信来电提出的问题。此后,该台安排了一系列的新家庭妇女节目,内容广泛,主要有:《如何做主妇》、《家庭经济》、《婴儿保养的研究》、《家庭妇女缺乏科学知识的妨害》、《关于妇女的展望》等。这些节目内容丰富多彩,是当时电台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妇女抗日广播宣传
民国26年7月22日,上海市各界抗敌后援会成立,广大妇女积极响应该会号召,以电台广播大会的形式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动员各界妇女各尽所能,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内容有:时事报告、劳军义卖、救济难胞、劝募救国公债、战时常识指导、抗战歌曲演唱等。抗敌后援会国际宣传部还于每日下午进行英、日、德、法、俄、朝鲜等外国语的广播,担任播音的不少是妇女,其中德语播音由王安娜(原籍德国,王炳南夫人)担任。民国26年9月21~26日,上海慈善团体联合会、救济灾区委员会、上海伶界联合会、国难后援会等单位,假佛音电台举行大规模播音募捐,电影界、话剧界、伶界很多著名女演员参加。10月20日,宋庆龄应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国际宣传委员会之邀,在美商RCA电台以《中国走向民主的途中》为题,用英语向美国各界发表演讲,介绍并盛赞八路军平型关战役的胜利。
民国27年12月26日,上海救济难民儿童教养院假座新新电台、中西电台等举行播音宣传大会,参加播音的电影和戏剧界女演员有上官云珠、周璇、陈云裳、陈燕燕、马樟花、袁雪芬等。民国28年6月7日,中国职业妇女俱乐部等团体假大陆电台举行慈善义卖联合音乐播音,募集经费救济难民和支援新四军。9月18日在新新电台续播。25日再假大陆电台播送京剧后,俱乐部主席、中共地下党员茅丽瑛以及大陆电台都收到附有子弹的恐吓信。
冯秋萍广播教授编结法
冯秋萍于民国27年先后在永明、华英等电台播出她的绒线编结法,此法配色鲜艳,花样新颖,层出不穷,实用易学,因而播出后迅即成为当时最受广大女听众欢迎的节目之一,并在四五家电台播出,长盛不衰。上海解放后不久,冯秋萍编结法又继续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后又以电台广播稿为基础,编写出版了《秋萍棒针花式编结法》、《秋萍绒线刺绣编结法》等多种著作。上海解放后较有影响的妇女节目有:
民主妇联、家庭妇联主办的节目
1949年9月1日起开播"妇女节目",每星期一、三、五播出45分钟,内容有《妇婴卫生》、《节约食谱》、《妇女常识课本》、《冯秋萍绒线编结法》、《妇女故事》、《妇女信箱》等,1956年停播。
婚姻法宣传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公布后,电台连续作了1个多月的宣传。1980年,经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时,电台也开办专题讲座,连续进行系统讲解,并在"家常话"、"对农村广播"等栏目中,针对听众提出的问题分别进行解释。这些问题有:"父母要不要干涉子女的婚姻自由"、"婚姻法为什么要提倡晚婚晚育"、"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买卖婚姻害煞人"等。还曾开设"婚姻法信箱",举行"婚姻法与家庭幸福"座谈会。
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纪念大会
50年代初,庆祝三八妇女节采取实况转播形式,其主旨是动员各界妇女积极参与完成党和国家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并在这个过程中维护妇女权益,提高妇女自身素质。以后几乎每年(除"文化大革命"时期外)举行三八妇女节庆祝大会的实况转播,并在会上表彰"三八红旗手"等先进工作者。80年代以后,改革开放不仅赋予"三八"节的庆祝以新的内容,而且也使庆祝活动以及电台转播的形式更加生动活泼,显示了当代妇女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新形象。
妇女卫生保健知识介绍
1949年7月起,电台即开办《医学卫生知识》专栏,其中妇女卫生保健知识占较大比重,以后栏名几经更改,但内容常播常新。播讲过的经期卫生、孕妇保健、产期休养、婴幼儿喂养以及各种妇科疾病的防治等知识介绍,有的是专家撰稿,有的是医生直播。每次播讲时,总有一些妇女听众来信来电甚至迳自来到电台咨询。卫生节目还对国家计划生育政策、避孕措施等进行了系统宣传介绍。
有关妇女与家庭的节目
自1985年以来,在妇女与家庭方面陆续设置了不少栏目,其中1985年开设的《家庭生活》,主要有"家常话"、"生活顾问"、"健与美"、"成才妇女与家庭"、"法律顾问"等专栏,均涉及妇女问题。有几个专栏还组织了"巾帼儿女多计策"、"夫妻之间"等系列专题。1988年2月推出的《快乐家庭》节目,每周3次,每次30分钟。该节目通过对近百位名人如剧作家沙叶新、表演艺术家俞振飞、美籍华裔演员卢燕、沪剧演员马莉莉、律师郑传本、越剧演员戚雅仙、配音演员刘广宁、作曲家黄准、滑稽演员姚慕双等家庭的采访,告诉人们事业上的成就,有赖于家庭中夫妻之间的相互支持与温馨、和谐的家庭生活气氛。1989年2月,在《快乐家庭》基础上推出的《五彩家庭》节目,旨在通过各种不同家庭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所面临的问题,说明妇女生活中的甜酸苦辣,需要人们正确地理解和对待。该节目除采访报道外,还请听众对一些问题如"丈夫为什么藏私房钱?""生活中的醋意究竟好不好?""妻管严不好吗?""你心目中的模范丈夫"等发表意见,参与讨论。1993年7月开播的《家园内外》,每周一、三、五播出半小时,以报道祥和、幸福的家庭、倡导尊老爱幼的高尚情操,发扬家庭新风、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为主旨,同时介绍有关吃穿用的生活知识、夫妻间体贴关怀的生活用语,还接受生日点播歌曲等。
此外,《听众信箱》中也有不少是涉及婆媳关系、子女教育、女工下岗、计划生育等有关妇女与家庭生活的话题。
有关婚姻与性知识的节目
除《婚姻法》的集中宣传外,《家庭生活》节目中的"老年天地"专栏是随着上海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丧偶后的再婚等问题愈益突出而开办的;1985年7月举办的老人婚姻咨询服务尤其受到欢迎。《悄悄话》是上海电台于1992年10月在全国率先开播的以未婚青年为主要对象的性教育专题节目,旨在传播科学的性知识,启发教育人们树立良好的性道德。该节目聘请著名性医学和性心理学专家撰稿或播讲,解答听众中的问题,被认为是有助于"将千千万万人带出性的误区的有益尝试。"
第二节 电视节目
上海电视台自1958年10月开播以来,妇女节目在播放中即占一定比重。除报道一年一度的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庆祝活动外,涉及妇女解放以及妇女的作用贡献、权益保障、素质修养和恋爱婚姻家庭等内容的节目也经常播出。改革开放后自1987年起,妇女节目内容又有新的发展,涉及到妇女的思想、生活、工作、家庭以及妇女的休闲活动、兴趣爱好等方方面面,形式上也有很大创新,主要可分3类:
一、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报道
上海电视台自建台起,除"文化大革命"时期外,每年"三八"节都有专题节目报道庆祝大会实况。1959年播出的建台后第一次三八文艺晚会,节目全部由该台女电视工作者担任。1960年3月7日,上海各界妇女1.3万余人在文化广场集会庆祝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50周年,国家副主席宋庆龄出席大会,上海电视台和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都转播了大会实况。改革开放后,"三八"节节目以反映妇女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风貌和两个文明建设中涌现的先进人物为主:1984年报道了"争当80年代新妇女演讲比赛";1985年报道了"三八"知识竞赛;1987年播出了"巾帼群英"电视联欢会,由先进人物表演先进事迹;1990年播出"自古女中豪杰戏曲大联唱",并于"三八"节前后连续播送"巾帼颂";1992年播出以宣传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反映妇女成就、贡献为主题的电视文艺晚会,以及巾帼能手的比赛节目等。
二、女性世界
上海电视二台(今东方电视台)1987年起开播,到1992年7月止。每周播放1次,共播出243期。宗旨是反映当代妇女的生活、理想和追求,展示她们的风姿和情趣,介绍新时代女性的楷模,讨论女性关心的问题。许多女企业家、女科学家、服装设计师、清洁工人等各行各业的妇女纷纷走上荧屏亮相,并有一批著名文化界人士、党务工作者和妇女干部共同参与,就有关妇女的社会热点问题发表意见,进行探讨,吸引了较多的观众。主要内容有:(1)有关妇女素质修养的节目。包括反映改革开放后上海妇女新风貌的《女性风采》和《那一半灿烂天空》;指导妇女职业社交、娱乐社交和家庭社交的《女性社交戏剧小品竞赛》;介绍老年妇女在工作中以及在教育子女、勤俭持家等方面先进事迹的《夕阳颂--金婚佳侣评选》;歌颂不同岗位上妇女奉献精神的《一切为了孩子--记上海市幼儿园教改实况》、《为黑暗送去光明--记上海市盲童学校》、《可怜天下父母心--教子心态纵横》等。(2)指导恋爱、婚姻、家庭的节目。包括介绍上海的"新婚学校"和"孕妇学校"、宣传优生优育的《这里是第二课堂》;为近百名男女征婚者服务的《让我们同行--电视征婚》;为涉外婚姻提供指导的《海外婚姻面面观》;以小品形式介绍男女青年结婚前应备知识的《新婚夫妇必看》;指导新婚夫妇处理好家庭生活和家庭关系的《新郎新娘你们好--金鸳鸯电视大赛》等。(3)指导妇女生活的节目。包括《欢乐的家庭夏令营》、《第二届华东模特服装艺术展示大赛》(15集)、《裙之魅》(8集)、《围巾系结法》(9集)、《自己动手编梳秀发》(15集)等。
三、专题片
上海电视二台(今东方电视台)曾播出讴歌女性在革命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开放中的成就、反映各
行各业优秀妇女的形象的专题片,主要有:《女性的曙光》,第一次通过大量历史资料和家属亲友的忆述,反映了民族解放运动中捐躯的上海女英烈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对革命理想至死不渝的执着追求和她们的个人生活,获全国首届女性题材电视专题片评选活动优秀奖;《妇女权益保障专辑》,报道了妇女权益和人身自由遭受侵犯的事件得到正确处理,下岗女工自立自强、团结互助、在竞争中找到了自己位置的经过;《恩威杯家庭风采电视展》通过5部专题片,反映了改革开放大潮中的妇女在更新观念、家庭教育、人际关系、家庭生活等方面的崭新面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