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裤
古代长裤为袴,短裤为,且多无裆。传自汉昭帝上官皇后始,妇人方较多地穿有裆裤,名曰"穷裤"。直至清初,和裙相比,女裤不被重视。
中式裤
上海富贵人家的妇女,穿在裙内的多为无裆套裤,有裆裤只在深闺居室单穿,而平民劳作有单着裤的。直到清代中、晚期,上海妇女穿裤而不着裙的渐多。当时的裤臀部和大腿部很宽松,从膝下裤腿放宽或以褶裥形式形成大裤管的,叫做"撒腿裤";在裤腿底部开衩,近足踝处缀有细带用以捆扎裤腿的,叫做"扎腿裤",或叫"绑腿裤"。在裤腿底部常以刺绣、镶贴等手段进行装饰。近代上海妇女穿的都是中式裤。
西式裤
民国19年(1930年)后,与西式上衣搭配,上海妇女开始穿西式长裤。此裤基本结构为四片组成,两条裤腿,另装腰头,也有连腰式;裤缝上端装有插袋;裤腿的肥瘦与长短,随时尚而变化。民国29年至1950年,西式女裤随着沪上女性参加社会工作而推广。1970年后,开始流行类似男裤的前开门式直筒裤,很是合体,多与西装、衬衫、茄克衣配套,成为1980年后普遍使用的服装。其后又有短直裆合臀紧腿的西裤,自臀至腿渐收,裤腿瘦细,女性青年穿起来更显精神。
喇叭裤
80年代初出现,特点是上瘦下肥,中裆很瘦,从膝部至裤口呈喇叭状展宽,长至脚跟。这是由西方水手裤演化而来。初时虽被有些人所非难,曾遭冷落,后来逐渐为社会所承认。1990年后又见流行,款式已有发展,中裆较宽,臀部也相对宽松,自臀部下渐收,在上海受到摩登女性的青睐。
牛仔裤
与喇叭裤同时出现,又称坚固呢长裤。此裤是由特定的靛蓝劳动布或坚固呢制成。特点是裆短、腰身小、紧包臀、小裤腿、后臀有背育克和两个贴袋,袋上多钉有铜扣和皮塑商标。缉线采用桔黄、紫红、白色等粗硬线,颜色主要有石磨蓝、藏青、黑色等,推崇石磨蓝面料,膝、臀部以磨白为时髦。近年来流行弹性牛仔裤。此裤能使穿者下腹绷紧收起,贴身灵巧、节奏明快,显得干净利落,特别精神,在上海青年女性中流行。
紧身裤
1980年后,上海市区流行,款式主要有健美裤与踏脚裤。健美裤原在练功、舞蹈等场合穿着,由于贴身合体,富有弹性,像人体的又一层皮肤,能清晰地展现女性的体态,青年女性常穿用。踏脚裤是健美裤的继承和发展,除富有健美的特点外,裤脚跟连有踏脚圈环,使双腿显出更加修长的曲线。此裤面料广泛,以长丝针织物较受欢迎,其中又以牛仔裤布料制成的踏脚裤最受年青女性的喜爱。
宽松裤
80年代中后期流行,是一种锥型的萝卜裤。此裤以紧腰、丰臀、收腿为主要特征。腰部合身,通过缉裥收褶的方法,使臀部相对宽松,从臀部最宽松处至裤脚逐渐收小,线条流畅,穿着舒适。主要选用颜色朴素的平布,典雅大方。90年代初,又流行从臀部宽松处垂下呈直筒型的宽松裤,别有风度。
裙裤
80年代中期以来流行,特点是既有裤子的方便性,又有裙子的外观美。这种裤只是放大了裤腿的尺寸,使其在展现裤的干练潇洒的同时,又显示了裙的浪漫飘逸。上海妇女穿用的裙裤式样繁多,有具有超短裙外观的迷你裙裤,又有长至小腿的长裙裤,还有长至膝盖的中裙裤。夏季裙裤常用缉裥打褶的手段,使腰部收紧,裤腿放出,外轮廓线柔和流畅;常用悬垂性好的面料如丝织物印度绸、全棉织物府绸等。春秋裙裤的裤腿略小些,通过褶裥和衣片分割形成各种款式;常用哔叽、凡立丁、格花呢、女衣呢等中厚型面料。以苏格兰格呢做成的裙裤,尤为上海青年妇女所欢迎。
女式裤子尚有背带裤(又称工装裤)、灯笼裤(又称武术裤或练功裤)、棉裤、鸭绒裤等,在近现代上海妇女中长期流行。
第六节 列宁装、两用衫、军便服、茄克衫
列宁装
1950年后上海妇女参加工作时常穿的服装,被视为"革命装"。此装因苏联领导人列宁在世时常穿而得名。民国29年(1940年)前后,解放区政府男女工作人员都穿列宁装,1949年全国解放后,此装迅速推广,上海的家庭妇女亦以穿列宁装为荣,从而取代了旗袍和西装。
列宁装的基本款式是:衣领为关、驳两用式,敞开时为倒掼式驳领,关闭时左驳头上角钮扣与右驳上角相扣;双排四档钮扣,第一档钮距特长,与第二档以下的几档钮距不等,以便于领部翻敞,是其特色之一;左胸部置手帕袋一只,袋型比西装大,用以插放钢笔和笔记本,有的女式无此袋,两侧对称置有宽袢斜插袋各一;后背有背缝但无叉;正面缉双止口,肩缝与摆缝均用包缝式,使得线条清晰;腰部系一根宽腰带用以收腰,多为与服装面料相同的布制成;下摆及臀。此装有单、夹、棉之分,面料以棉织卡其、华达呢、哔叽为主,少数也用精纺毛织物,颜色主要是灰、黄绿、蓝等。1960年后,上海妇女穿着者日少,逐渐为春秋两用衫和军便服所取代。
女式两用衫
春秋两季均可穿用的上衣。两用衫的含意是:一指春秋两季均可穿用,即春秋衫;一指领子关驳两用。女式两用衫是上海妇女1950~1980年主要外衣之一。基本款式是:关驳领;袖有装袖、连肩袖、插肩袖等;衣服前身下方有两只对称的口袋;叠门形式有单、双或偏叠门之别;衣长一般至腰节以下22~25厘米。造型随时尚,主要在腰、领、袋等部位加以变化:腰有直身式和收腰式,领有方、尖、圆以及大翻领或连驳领,袋有斜插袋、暗插袋、贴袋或嵌线袋等,一般通过衣片分割、镶拼滚边、贴花刺绣等方法以求美化。有关门领型、翻领型、分割式、镶拼式(俗称香槟式)、仿衬衫式等款式;面料通常以棉布、化纤为主,高档的用毛纤混纺或全毛织物。由于其简洁、大方、适用,流行较广。改革开放后,逐渐为时装所代替。
军便服
模仿女式军服的一种服装式样。基本结构为小西装式,尖角小翻领,三粒钮,微收腰,圆装袖,袖多为大小两片式,衣前片两侧各有一装袋盖的平开袋。上海解放初期和十年"文化大革命"中,上海妇女穿着较多。
茄克衫
简称茄克,泛指下摆和袖口收紧的短上衣,是现代上海妇女的外衣之一。早期的茄克衫,门襟采用明拉链,故亦称拉链衫。此衫起源于欧洲,民国19年(1930年)初传入中国,先是男性穿着。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受美国空军飞行服的影响,逐渐演变成近代茄克,为我国人民所接受。民国29年上海妇女已有穿茄克的;1950年后,女性穿茄克者日众;1980年后,茄克成为上海妇女的主要上装之一;1990年后,常被职业妇女选为上班、家居、休闲的日用服装,中老年妇女也常穿用。茄克的基本特点是:紧腰松肩,活动方便,男女都适用。款式变化和装饰较多。领型主要有翻领、关领、驳领、立领、罗纹领;前开襟,用拉链、拷钮及普通钮扣扣合;下摆和袖口用罗纹、橡筋、装袢、拷钮等收紧;常用斜袋或贴袋;衣身常有前后育克,有的用肩袢。通过分割、配色、镶拼、绣花、缀饰等工艺,形成各种款式。用料广泛,1990年初,真丝砂洗茄克曾在沪上妇女中风行一时。此外,由茄克衫演变的女式轻便衫,一般长度自肩线至腰节,比茄克更为短小紧身,穿着时显得方便、轻巧,可与裙子组成套装,表现整体美,是1990年后上海女青年的时装。
第七节 西装
西装是近代由西方传入上海的西服。原为西欧的正统男服,后被女服采用。民国19~29年(1930~1940年),上海少数新女性开始穿西装。上海解放后,着者不多。1980年后,国外女子西装大量涌入,上海妇女穿者日增,成为中外合资企业中女性的上班服装,并逐渐普及到市民。
女式西装,基本造型与男子西装相似,但款式较男式多变。上衣的款式,领子驳头分三种:长驳头为一粒钮,相当潇洒;中驳头为两粒钮,比较严谨;短驳头为三粒钮,甚是典雅。造型特点,除以前胸呈V字形为主要特征外,按胸型可以制成聚胸型与散胸型;按腰节又可分为高、中、低三种腰式,都由穿者体型决定。女西装一般下裳采用同一面料配套,也可以用不同面料的裤或裙组成套装。工艺有精做与简制之分,视面料质量高低而定。上海妇女多把化纤面料采用简制,高档毛料一般精做。
上海女西装如从钮扣来分,有单排与双排之分。单排钮女式西装,通常是平驳领、中宽驳头、两粒钮,老、中、青妇女都适用。双排钮女西装较为少见,是一种男装化的女西装,端庄、稳健,1990年后逐渐流行,上海女企业家多采用。此外,由于双排钮比单排钮有横宽感,身材修长的妇女多爱穿;从保暖性而言,上海女性多于初春晚秋穿着双排钮西装。
1980年后,上海的女西装日趋时装化,通常是在西装基本造型的基础上变化,常见的有:衣片分割组合式、缉线缀、缉裥缀、绣花、嵌线、配色、贴皮、领式及袋式变型等。同时还可与各种背心、裤、裙等组合成两件以上的套装,一般追求新颖、别致、典雅、明快等效果。1990年后,上海女性西装时兴一种特殊款式:以宽松、偏长、上宽、下狭为主要特点。领型自下而上呈逐渐加宽感,驳领位置下移,显得夸张活泼。特大的贴袋置放于西装的底部,使整体平衡协调。
第八节 大衣
女式大衣,泛指穿在最外层长至臀下的女装。上海女式大衣,按长度分为短、中、长三种;按季节分为春秋大衣和冬大衣;按面料分为布大衣、全毛呢大衣、化纤或混纺大衣;按内层芯料分为棉絮、驼毛、长毛绒、腈纶、丝棉、涤纶中空、羽绒、裘皮大衣等。按造型结构来分,又有各种款式:
一口钟大衣
又称篷篷衣,属于斗篷一类。清代中期至民国初年,在上海妇女中一度流行。基本形式是无领无袖,对开襟,领口以带系合,造型呈上窄下宽古钟形,因而得名。穿时披裹身上,既防风御寒,又起装饰作用。初为男女通用,后来女性穿用者居多。面料多用鲜亮丝绸或施以绣绘,内层有絮棉式,也常衬以毛皮。清末宣统初年,上海中上层妇女及时髦女郎于冬季穿者甚众。常用鲜艳的花缎或绉纱做面,内以洋灰鼠或洋狐肷为里,为一时风尚。民国9年(1920年)后,一口钟渐为西式女大衣所取代。
裘皮大衣
上海妇女冬季主要外衣之一。清代裘皮服装的使用场合、用裘种类以及配合的丝绸、纹样、色彩等,都按照冠服制度严格规定。有地位身份的妇女是不穿裘毛向外的大衣出现在重要场合的,否则认为是不礼貌,故只能将裘皮作为大衣的衬里,或在裘皮外加穿罩衣,但常用皮衣出锋式,即将大衣里面的毳毛露出在外,作为装饰。到清代晚期至辛亥革命后,只要有钱者,各种场合,各种裘皮均可穿用。于是,上海妇女穿皮大衣者日众。民国初年,上海女性流行将毛皮毛锋向外,按西式大衣式样制成。国外进口皮,价重一时,成为妇女身份和地位的象征,非达官巨贾之家难以购穿。迨至1950年后,裘皮大衣一度被视为"奢华生活"的象征,上海妇女鲜有穿着者。1980年后,随着改革开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裘皮大衣又成为上海妇女的冬装之一。1990年后,又向时装化发展,貂狐毛皮大衣多为两面穿的形式,长大衣越来越受到上海女性的喜爱。
女式毛呢大衣
民国9年末已有不少上海妇女穿着。成立于民国6年的上海鸿翔公司制作的女大衣,曾名噪一时。民国19年后,女式大衣花样繁多,除冬季大衣外,还有春秋所穿的夹大衣、乍暖还寒时穿的单大衣,连夏晚也常有女性在旗袍外加上色泽调和(多为白色)的丝绸大衣。女大衣的造型,有衣长齐膝或膝上2~6厘米的女外套,大多采用端庄典雅的西方传统款式,双排或单排钮;通过衣片分割构成宽肩收腰的X型、宽大放腰的H型及抽裥放摆的A型等结构;领型以翻领、驳领、青果领为主;袖型多用圆领袖或插肩袖。面料采用高档大衣呢、麦尔登、法兰绒、海勃龙或精纺毛织物等。冬季除用丝绒作领外,喜用藏獭、海龙、白狐、紫貂或以整幅狐皮、鼠皮等裘皮装饰。大衣颜色以灰、蓝、黑、红、绿为主。1970年末流行大翻领公主线型大衣;1980年初流行立领H型大衣,以后又流行X型垫肩收腰大衣或宽松式Y型大衣,面料为羊绒大衣呢、顺毛大衣呢、银枪大衣呢、拷花大衣呢等。1980年以来,上海妇女喜穿时装化的短大衣,面料选用范围更广,造型变化更多,细节处理更有特点。1990年后,又时兴女长大衣,高档羊绒大衣。
风衣
亦称风雨衣,也属大衣之列。上海妇女早在民国19年穿着的单、夹大衣,即是女式风衣的雏型。1970年末至1980年初,上海妇女喜穿风衣。其基本款式除传统的双排钮战壕服式风衣外,常见的还有收腰大摆单排钮的裙式风衣、立领垫肩配有风雨帽的立领式风衣、箱型暗门襟的小翻领式风衣、宽肩泡袖、斜襟束腰的偏襟风衣及前后身打褶的宽松式风衣等等。风衣可长可短,面料要求有一定防水性。上海妇女多选穿两类面料:一类是高密防雨府绸、卡其、毛混纺华达呢及化纤织物,取其防雨防风防尘性能强;另一类是较时兴的细花布、条格布、水洗丝、砂洗绸、牛仔布等时尚面料。青年妇女主要考虑风衣的装饰美,1990年以来,风衣已成为上海青年女性常备的服装之一。
第九节 针织衫、编织衫
针织衫与编织衫,是上海妇女普遍选用并深受喜爱的上装之一。
羊毛衫
由编结衫发展而来的针织服装。民国19年(1930年)上海电影明星即穿着国外进口的羊毛衫,主要是对襟式,加穿在旗袍或衬衫之外。1950年后,羊毛衫被上海妇女穿在外衣之内作御寒用的,视为珍贵衣物。1980年后,羊毛衫日益普及,上海妇女不但将羊毛衫当外衣穿,而且在初夏时还用薄型羊毛衫作衬衫用。羊毛衫基本款式保持对襟和套头两种,但领型、袖型、长短、轮廓造型以及花色图案等,随时尚而有变化。如1980年中期,流行短及腰节的蝙蝠袖羊毛衫与喇叭长裙搭配穿用;末期又流行长长的羊毛衫式大衣,原料本多选用精纺澳毛产品,后来采用兔毛。1990年初又选用羊绒衫,运用印花技术,提花图案日趋丰富。电脑绣花机的普遍使用,传统绣滚贴以及加缀珠片装饰工艺的推广,使羊毛衫成为上海妇女的时兴装。
薄绒衫
针织类服装。60年代,是上海女学生的运动衫及女性内穿的卫生衣。基本形式有套头、对襟两种。1980年以来,薄绒衫在上海女性中流行,由于此衫富有活泼自由的特点,多用于休闲穿,成为上海青年女性之时髦服。此外,以棉纱针织而成的棉毛衫,1950年以来成为上海妇女常用的内衣之一。基本款式是套头式,领、袖口用罗纹织物制成,松紧自如;领有高、低之分,上海女性喜欢大敞领,领口呈曲边或加饰小花边,春秋季节常作外穿时装,胸部绣饰花型图案,色彩丰富。1990年后,上海妇女中流行低立领套头衫,春末秋初与其他服装搭配穿着。
绒线衫
亦称毛线衣,用毛线以棒针手工编织而成,在上海女性中穿着的历史很久。毛线最早是由国外进口,后来上海生产的毛线闻名全国。早在晚清时期,上海新女性就开始穿绒线衫。民国9年以来,心灵手巧的上海妇女在绒线编织上,常喜用对襟毛线衣着于旗袍之外,表现出中国女性的典雅风格。1950~1980年,绒线衣是上海妇女御寒之物。由于绒线可以多次拆结,经济实惠,又能编结出特有的花纹图案,展示出穿者的个性,故在上海妇女中曾形成编织毛衣之风。用线有粗细,70年代初以细绒线编织的对襟绒线衫为时髦,普通毛衣则以中粗毛线织成。80年代初流行粗线棒针外套。1990年后,羊毛衫虽然大兴,但绒线编结衫仍以其多变的形式,特有的风格,在上海妇女中流行不衰,与羊毛衫并驾齐驱。
钩针衫
以绒线用钩针钩结而成,是近现代上海妇女春秋喜穿的衣衫。清末民初,上海时髦女子多用开司米线钩成衫。民国9年后,旗袍盛行,沪上女性常在单旗袍外着一件对襟钩针衫。1950~1970年,钩针衫作为手工艺品出口外销,上海妇女穿者不多。1980年以来,因为钩针衫富于个性化,又逐渐为上海女性所重视。随着针织技术的发展,类似钩针衫的服装可由机器批量生产,降低了价格,使钩针衫在上海女性中得以推广。
第十节 其他
上海妇女的服装,除上述几大类外,还有一些比较典型的服装。
内衣
上海妇女常用的衣物。古代女性内衣,主要为抹胸(兜肚)、单衫裤等。至晚清民国初期,西方内衣传入,开始有人穿着;民国9年后,穿者日众;1950年以后,已经普及。现代上海女性常穿的内衣,主要有三类:一类是贴身内衣,直接与皮肤接触,以保健、卫生、舒适为目的,主要有汗衫、衬裤、三角裤等,多用丝、棉织物制成。二是补整体型的内衣,主要有胸罩、束腰、紧身衣、裙衬、垫子等,多用棉、尼龙及富有弹性的化纤织物制成。三是装饰性内衣,作用是便于外衣穿脱,保持服装造型,主要有连胸罩长衬裙、衬裙、衬裤等,通常穿在贴身内衣之外,多用花边、刺绣为装饰手段。值得注意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有内衣外穿之势,如女性汗衫在夏季逐渐变为T恤外用,棉毛裤或尼龙裤变为踏脚裤外穿。
泳衣
又称游泳衣,是妇女游泳时的运动装。民国9年末上海出版的《良友》画报,已载有日本女子身穿泳装的照片,上海新女性也试穿游泳装,当时款式比较保守。1950年后,上海妇女穿泳装的越来越多。泳装多用棉织物制成,款式为连体式,短袖或无袖,长至膝上,胸背基本遮盖。1980年以来,女性泳装趋于开放,日见裸露,偶有青年女性大胆使用国外在民国36年就已流行的三点式比基尼泳衣。材料多用富有弹性的氨纶、涤纶等织物,色彩绚丽,图案丰富。1990年后,露背式泳装已很普遍,三点式泳衣也较流行。上海女子健美赛,为符合国际惯例,普遍采用比基尼式三点装;上海服装大赛,泳装也列为比赛项目。
邋遢装
也叫乞丐装,是西方玩世不恭的喜皮士模仿乞丐的服装,20世纪60年代中期出现,但对中国几无影响。1990年后,上海青年女性中已有少数人穿起邋遢装。此装的特点是不干净,不单层,不协调。最明显之处是膝盖故意扯破,露出肉来,还有毛边,到处可见。由于服装怪诞,未见流行。后经过修改,摒弃其不干净,吸收其毛边与多层次,应用于石磨水洗的牛仔装。上海青年女性穿的上装,有悬垂式毛边的,有小背心套在大外衣外的,这可视为西方先锋派服装的变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