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文献资料>> 妇女志 >>正文
 
第十二篇 妇女服饰(三)

  第二章 鞋帽

  上海妇女衣着重视整体感,对于足下的鞋履,头上的帽冠,比较讲究。故鞋帽是上海女性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的鞋帽源远流长。近代上海随着商业的发展,鞋帽商店林立,鞋帽花样日新,创造出具有海派风格的妇女穿戴的鞋帽。

  第一节 鞋

  鞋在古代,男女不分。从五代开始,中国妇女缠足之风起,三寸金莲成为"美女"的象征,金莲鞋遂应运而生。上海妇女穿着绣花鞋,尤其精美,以至外国人将中国的绣花鞋统称之为"上海鞋"(SHANGHAl SHOES)。作为封建陋习的缠足风俗至民国才被明令禁止,金莲鞋乃成为上海少数小脚老年妇女的专用品。近代在西方皮鞋的影响下,上海妇女穿着皮鞋日趋普遍。其他如布胶鞋、塑料鞋之类,穿者也很多。1980年流行皮质旅游鞋、运动鞋,1990年后各种款式的时装鞋,更是层出不穷。

  金莲鞋 泛指缠足妇女所穿的小巧弓鞋之类,是古代及近代上海缠足妇女的专用鞋。金莲鞋随缠足之风产生于五代,宋、明时代因缠足之风盛行,金莲鞋遂为妇女穿着的主要鞋履。女子从小缠足,双脚奇小,有的仅长二寸余,俗称三寸金莲,且脚型呈弓状,故妇女所穿的鞋俗称金莲鞋或弓鞋。在上海妇女中,宋、明时以翘头金莲鞋最为常见,清代以后一般为平头金莲鞋。富贵人家女子多着精致的高统金莲鞋,平民妇女常用低帮金莲鞋。这些鞋子多为家庭制作,并无统一规格。一般以木为底,外包白布或色布,但也常用多层布片纳成厚底代木,做工精细。鞋面以布、绸、纱、麻及绫等居多,常喜在鞋帮上加饰刺绣,图案精美。底帮缝合基本采用反绱工艺。清代初期,虽明令禁止妇女缠足,但禁而不止。至清代中叶汉族缠足之风反而影响习惯天足的满族妇女,她们也以缠足为美。民国政府禁止缠足,上海因受西方文明影响,首先放足,故穿金莲鞋者日少。1949年解放后,普遍放足,金莲鞋逐渐淘汰。

  绣花鞋 有绣花图案或穿珠绣的女鞋,是近代上海妇女穿着的主要鞋类之一。

  最早的绣花鞋是指绣花的金莲鞋。但符合正常人体形态的绣花鞋,却源自上海妇女于清末民初穿着的平底布制绣花色鞋。晚清时期,上海文明新女性视缠足为封建的象征,纷纷放足,穿绣花鞋。民国初年,上海妇女放足后,普遍穿绣花鞋。上海绣花鞋鞋帮上的刺绣多为苏绣风格,图案的造型和章法受工笔画的影响,加上多样的针法和灵巧的搭配,构成其秀美细腻的特点。民国9年(1920年)后,上海妇女开始改变自己做鞋的习惯,常至鞋店定制或购买绣花鞋。当时小花园鞋店苏绣风格的绣花鞋,深受上海妇女喜爱,春绣玫瑰、夏绣荷花、秋绣菊花、冬绣梅花的四季绣花鞋,尤负盛名。民国19年开设的大美华鞋店,以专做姑苏传统女式绣花鞋而出名,其绣花鞋面上常绣有各种龙、凤、花、鸟及吉祥如意等苏绣工艺图案,显得高雅端庄,在上海上层妇女中享有一定声誉。1950年以后,上海的绣花鞋有新的发展,鞋面通常用布、绸缎、绒、呢等材料制作,上有各种花纹或镶嵌珠片,款式有浅口式、船型式、深帮式、系带式、拖鞋式等,鞋底有布底、塑料底、胶底等。后来由于上海妇女陆续走上社会工作岗位,穿绣花鞋的逐渐减少。"文化大革命"期间,绣花鞋一度绝迹。1980年后,绣花鞋随同旗袍又回到上海妇女服饰之中,但多用作与旗袍相配的礼服鞋。

  布鞋 我国历史最为悠久的一种便鞋,也是上海妇女自古以来穿着的主要鞋类之一。金莲鞋、绣花鞋都是布鞋的分支。

  近现代上海妇女穿着的布鞋样式颇多,有浅口式、圆古式、松紧带式、系带式等。鞋面多用各种布料、呢绒、丝绸等。千层纳底布鞋,一直受群众欢迎。民国9年以来,上海青年女学生大都身穿布旗袍,脚着搭襻黑布鞋,一副清秀形象,引起社会上女性群起仿效。后又出现皮底布鞋,多数是冬季棉鞋类,如呢面蚌壳棉鞋、套舌棉鞋等。1950年以来,皮鞋广泛流行,而布鞋仍是上海妇女的主要用鞋。鞋底除布底、皮底外,又有了胶底、塑料底等。横贡呢面松紧带式布鞋,曾一度盛行。进入80年代,布鞋又有了造型新颖、色彩鲜艳的类似皮鞋风格的EVA发泡底及插木跟女布鞋。1990年后,上海女鞋市场虽然品种繁多,但布鞋仍以其轻便舒适、经济实用的特点,受到上海妇女的欢迎。一般青年女性常在休闲时穿着布鞋。

  皮鞋 以牛皮、猪皮、羊皮等为主要材料制成的鞋子,是上海妇女近现代穿着的主要鞋类之一。鸦片战争以后,西式皮鞋最早进入上海,即为妇女所接受。随后,中国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近现代皮鞋工业,为推广皮鞋提供了条件,其中蓝棠女子皮鞋店,颇受沪上妇女青睐。早期女式皮鞋左右不分,清宣统二年(1910年)末,上海先施公司开始出售国产女鞋。民国19年后,上海流行金、银皮及京羊皮等女皮鞋,漆皮鞋多为高跟式,大多装有皮结、水钻、小铃等装饰。民国29年流行软木中高跟皮鞋,除漆布、羊皮外,麂皮、丝绒、缎子等常见使用,在鞋上常以镶、嵌、编结等工艺为饰。当时上海女性穿着的皮鞋以欧美时尚为标准。1950年,上海皮鞋趋于朴素大方,皮鞋款式向尖、扁、翘、窄的方向发展,以牛皮、猪皮、羊皮为主,模压底,款式变化较少,以系带式、丁字型、横带式为主。后来上海皮鞋一厂率先生产泡沫船鞋。1960年中期至1970年末,上海妇女多穿以猪皮为原料的大众化平跟皮鞋。

  1980年以来,上海皮鞋以款式新颖做工精良著称,各种原料的鞋型新潮迭出,皮鞋的颜色也日趋多样。不少港台及欧美名牌皮鞋进入上海市场,受到经济条件好的女性欢迎。高跟皮鞋开始流行,鞋跟越来越细,女性以细如锥尖的高跟鞋为时尚。1990年后,国外的鞋底厚如三明治的面包鞋传入上海。此鞋可使女子长高约6~10厘米,穿起来也比锥型高跟鞋舒适,故为不少上海女性所喜爱。此外,皮靴子又兴起来了。脚着一双过膝长筒靴,上着一件长茄克衫,成为90年代上海女性的时髦装。

  健身鞋 又名旅游鞋,是1980年以来由运动鞋发展而来的,为上海现代女性常穿的鞋类之一。

  改革开放后,在上海女性中流行鞋帮以猪皮、绒面革或合成材料制成的健身鞋。因这种鞋既适于平地行走、跑跳,又适于爬山旅游,故称之为旅游鞋。鞋底中间装有EVA塑料发泡材料,穿着轻巧,柔软透气,富有弹性。鞋跟往后包,走路时鞋后跟可不着地,跳动时可减轻震动。鞋面有嵌色、嵌条、色块分割、卯字等,造型优美,富有朝气,不但为上海青年女性,也为不少中老年妇女所喜穿。

  1980年中期以来,以光面皮革材料为鞋面、配以橡胶软底的健身鞋开始流行,此鞋最早仿自美国耐克公司的运动鞋,故上海妇女常称之为耐克鞋。耐克鞋多以橡胶模压成底,底部可有各种花纹,鞋面常用白色牛皮制成圆头型,内衬海绵及细帆布,鞋面上常以彩皮拼镶。1990年初又流行充气底健身鞋,鞋底分成两层,中有空隙,在鞋底后跟处安有气门,可向内打气,使人穿上走路时感到轻软舒适。

  现代上海女性在着休闲服时,配穿的健身鞋一改白色格调为多彩化,款式有低帮、中帮、高帮等。有人还爱穿慢跑鞋,鞋面由透气柔软的尼龙面与透气皮相配组成,鞋底相当柔软。

  布胶鞋 以橡胶为底、帆布为面制成的鞋类,为上海妇女现代常穿的鞋子之一。早在三四十年代,上海青年女学生就穿帆布面橡胶底的运动鞋,平底低帮式,系带处下面有鞋舌。初为白、蓝两色,鞋帮常饰以各种色带。这种鞋结实耐穿,富有青春气息,一直为上海女学生及青年人所喜爱。1960年以后,上海基层妇女中曾时兴仿中国人民解放军穿的绿色帆布面橡胶底的鞋子,名为解放鞋,以着此鞋为荣。1980年以来,彩色胶底运动鞋在上海妇女中流行,鞋帮多用蓝、咖啡、深红、绿等各种格子彩色帆布制成。其他如跑步鞋、体操鞋、排球鞋、网球鞋等,也都属布胶鞋。

  塑料鞋 以塑料为主要原料制成的鞋子。女塑料凉鞋在上海最早出现于1963年,以其新颖价廉,颇受妇女们欢迎。开始只有黑、白两种颜色,后来逐渐出现了彩色、透明、珠光塑料凉鞋。1970年后,此鞋因其穿着不太舒适,而逐渐为泡沫塑料女凉鞋所替代。1980年以后,塑料凉鞋又被仿羊皮塑料底女凉鞋所替代。后来牛皮或羊皮凉鞋又替代了塑料鞋。但女式塑料拖鞋因其不怕水浸和穿着方便,仍为上海妇女常穿的鞋子。

  雨鞋 又称套鞋、胶鞋,是上海现代妇女雨雪天气必备的鞋类。此鞋以橡胶加硫磺加温模压而成。清末民初,雨鞋自西方传入上海,清宣统二年初,上海女性即以套鞋作为御雨工具。民国6年,广州兄弟合作树胶公司生产出中国第一双雨鞋后,雨鞋在上海妇女中逐渐普及。雨鞋的造型开始多为元宝、船型,后来又有高统、中统,一直为黑色。1980年后,上海女性爱穿彩面印花套鞋,如朱红、桃红、淡黄、宝蓝、翠绿、乳白等色,有的在胶面上印有各种花卉,富有装饰感。1990年后,上海女式雨鞋,造型更新颖,款式又增多。

  第二节 帽

  古代帽名犹冠,是为礼制服务的象征,如封建社会中命妇的凤冠,即表明妇女当时的身份与一般平民百姓不同。但一般妇女将帽子作为挡风御寒、遮雨蔽日和头饰之用。中国历代头饰不同:秦、汉以巾裹发;唐代妇女戴幂四离、帷帽、浑脱帽等;宋代妇女流行花冠;明、清时代,上海妇女盛行包帽、风兜等。民国初年,上海女子已有戴西式鸭舌帽的;近现代上海女性戴的帽子品种很多,如丝绒帽、编织帽、猎帽、凉帽、装饰帽、旅游帽等。

  包帽 即明、清时上海妇女戴的头箍,亦称勒子、兜勒。江南一带的妇女,不分尊卑,都爱戴此帽,清代尤为盛行。当时上海妇女所戴的包帽造型很多,不同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的女性,对包帽有不同的喜爱:有用较厚的织锦裁成三角形制成的包帽,使用时紧裹额头;有用薄如蝉翼的轻纱制成一条窄巾,虚掩在额部;也有在丝带上缀一颗珍珠,悬挂在额眉之间。冬天,富贵人家女子多以貂鼠、水獭等珍贵毛皮制成包帽,毛锋向外,既有御寒之功,又取装饰之意,是当时很时髦的装束。平民女子使用的包帽多用黑丝绒制成,前面窄小、后面逐渐加宽到耳边能包住耳朵,系两带于髻下而结之,上缀珠翠或加刺绣为饰。民国以来,上海妇女使用包帽者日减,到民国29年(1940年)只有老年妇女在冬季使用黑丝绒制成的包帽,主要式样有尖口帽和圆口帽等。尖口帽前面是尖的,后面用松紧带收口;圆口帽的帽顶呈圆形。1950年以后,包帽在上海已基本绝迹。

  丝绒帽 以丝绒制成的女帽。解放前,它是上海妇女常戴的一种帽子。此帽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丝绒制成的女子包帽;一类是以丝绒为原料制成的有顶女帽,这类帽晚清民初开始出现,大都采用西式帽型,其造型结构深受西方时尚的影响。民国19~29年冬天,丝绒帽在上海女性中风行,其式样多为平顶圆盘状,按时紧合头部的箍带,使用者多为年青女子。年长的常用帽口较深的形式,帽子后沿装有松紧带以调节大小,帽前正中常缀一粒珠子等为饰。材料有真丝绒(建绒)和人造丝绒类织物。1950年后,多以丝绒制成时装帽,老式丝绒帽已无人使用。

  编结帽 包括绒线帽和针织帽两类,是近现代上海妇女冬季喜戴的帽子。晚清民初,上海妇女已有编结帽的。民国9年,先是女学生戴用手工编结的绒线帽,后为社会各阶层女性所模仿。随着针织技术的发展,戴用针织帽的女子越来越多。1950年以后,为适应冬季外出而生产的针织风雪帽风行一时。此帽有檐,使用时把护耳翻下,以带系结包住头部和双耳,可以御寒。其他如滑雪帽、围巾帽及两用帽等,都曾在上海妇女中流行。其后针织花型有很大发展,各式提花女帽,多彩多姿,深受女性喜爱。而以毛线编结成的女帽,因其具有浓厚的手工艺品风格,也在上海妇女中久盛不衰。

  猎帽 本是西方国家人民打猎时使用的帽子,经过改制而为上海女子所用。清末民初,上海妇女即有仿效西方而戴猎帽的,俗称之为鸭舌头帽。当时使用者多为电影明星和时髦女郎之流,也有洋派的女大学生,但总的来说,使用者毕竟是少数。解放以后,上海一般女性才开始戴鸭舌头圆顶便帽。1980年后,上海青年女性为与时装搭配,戴猎帽者日众。

  装饰帽 以装饰为主的女帽。1990年初,上海滩出现时装帽、淑女帽等装饰帽,是为西式女帽的改制。民国9年,曾时兴类似西式钟型女呢帽,当时上海人称之为美女帽。民国19年以后,沪上流行的女用装饰帽,接近法国巴黎,有饰以羽毛的女呢帽、八角吕宋帽、苏格兰帽、贝雷帽、报童帽等,都曾得到上海新派女性的喜爱,特别是电影明星和名媛贵妇所戴的时髦帽,时常引起轰动。但社会中一般女子戴的较少。1950年后,上海妇女戴装饰帽的不多。1970年后期,上海一度流行类似西方电影《简·爱》中女主角戴的"简爱帽"。1980年后,与时装配套的女帽,如法式帽、卡洛帽、水浪边帽等,能使上海女性青春焕发,受到欢迎。这类帽的式样很多,如皇后式、骑士式、圆顶式、蘑菇式、钢盔式等等。1990年初,上海不少帽店还从国外进口各种款式的淑女帽,如法式女礼帽、日式女帽、卷边式女帽、航空小姐帽、阔边帽等。

  凉帽 上海女性夏天用于遮阳的帽子,主要有草帽、太阳帽等。麦草做的大边草帽,一般为圆型。先用麦秸编成细辫绳状,再围绕帽圈制成。先是出现大宽檐的草帽,穿有系带,后来在市区逐渐减少,只在郊区流行。1980年后,草帽再度在上海市区女性中流行,但其款式时髦,选材考究,做工精细,都超过昔日。其特点是麦秸多经漂白,辫条细洁,能编织出多种几何图案;有的还用彩色麦秸编出美丽花纹,又以彩带、花边、穗条等为装饰。同时,上海妇女中还戴以白色的确良布制成的太阳帽,帽顶为圆型,帽檐很大,以钢丝呈圆型固定。后又出现折叠式太阳帽,一般为浅色薄型透气材料,款式新颖。1990年以后,上海女性戴用伞型太阳帽,又称伞帽,上面是一顶小伞,下面是可以伸缩的圆围套在头上,使用时将小伞打开,不用时收拢,携带方便,别有情趣。

  旅游帽 上海现代妇女外出度假旅游时使用的便帽。最早出现于1980年初,款式随季节而变化。夏季为舌状帽檐,帽顶透空,有的用稀薄透气材料制成帽冠,具有通风、降温之功能。颜色多样,有艳丽的红、绿,有素雅的白、蓝,帽上还常加以刺绣、丝带和小饰物。春秋使用的旅游帽,多用斜纹织物制成,帽顶多为流线状圆弧型,饰有对比色的装饰线条,帽檐较长,在帽两侧有些还备有小拉链式口袋,可放些车票、证件等物,既方便又美观。冬季则戴以保暖性强的料子制作的帽子。1990年后,旅游帽的风格多变,更富有现代化气息。现代上海妇女重视女帽,一般都在学着制作,如轻盈彩条帽、大帽沿扎结帽、彩条鸭嘴帽等款式,都是常见的自作帽。还有连帽套衫,即帽子制成后缝在衣片上,也曾风行一时。

     
 
【关闭窗口】
东方新闻网与上海妇女联合会联合主办,上海女性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严禁复制或镜像
沪ICP备05024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