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饰品
饰品是服饰中具有画龙点睛之妙的装饰品,自古即为妇女所喜爱。上海女性特别注重饰品与服装搭配,其使用饰品的历史,几与服装史同步。
古代妇女将饰品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如女子成年称为及笄,戒指最初作为妇女月事来临的表征。在数千年的封建社会中,深锁闺中的上海女子,常将服装饰品作为追求仪表美与精神寄托的一种手段。古时上海妇女所使用的饰品,最初只是石笄、骨珠之类,比较粗糙,后来发展为金属、珠宝等制品,日趋精美。清末民初,各种西式饰品输入上海,如戒指、挂坠、手表、阳伞等,都受上海妇女欢迎。当时号称东方巴黎的上海,融汇中西,形成海派的饰品风格。1950年后,上海女性崇尚简洁,饰品以头饰为主。1980年后,上海妇女中掀起饰品热。1990年后,对于进口饰品兴趣渐浓。现代上海女性已把饰品作为服装的有效搭配,故称之为服饰。
第一节 头饰
头饰又称首饰。广义的首饰,泛指妇女身上所戴的饰品;狭义的首饰,即指头上所戴的饰品。上海古今妇女,最注重头上的装饰。
簪
亦称笄,是古代人用以固定发髻或连冠于发的一种长针,男女皆用,后来专指妇女插髻的首饰。簪的插法及种类,因时而异。上海富贵人家的妇女,用簪多以金、银、玉制成;贫家的女子,则多用骨、竹、木制成。从风格来讲,上海女性的簪,多求精巧,喜用錾花、镂花、盘花的簪,簪的头部制成花卉、动物形状,甚至嵌上各色宝石。簪在古代女性生活中十分重要,举行笄礼是女子成年的标志,通常"女子十有五年而笄",挽发髻贯簪。此风一直延续至清代后期。清末以来,由于上海妇女剪发去髻者日众,使用簪的也就越来越少。现今只有将发型挽成髻状的才用。目前上海妇女作固定头饰的长针,可算是簪的变形。
钗
簪的一类。簪为单股,钗为双股,称之钗股,是古代上海妇女富有代表性的首饰。古人常以"裙钗"称女子,即裙子与钗股为妇女之代称。上海富贵人家的女子,所用之钗多是以金子制作的,称之为金钗;贫穷人家的妇女,则用荆枝代作,称之为荆钗。上海妇女的钗头多动物造型,如钗雀,即是有雀形饰物的钗;钗燕,即钗上有燕状之饰物;钗鱼,即钗上镶有鱼形之饰物;钗鸾,即钗头镶有鸾状之饰物。古人在簪钗的基础上发展了许多造型,如步摇钗,即在钗上缀以花枝,随着步履而颤动,不停摇曳,极为动人,是古代上海妇女的时髦首饰。清末上海一带时兴花枝呈凤凰形的步摇,特别受到妇女的欢喜。清末至今,因妇女的髻式衰落,用钗的几近绝迹。现今上海只有在梳髻的女子头上,偶尔见有戴金钗的。
花
上海妇女喜以花为首饰,此俗古已有之。宋代有用罗、绢、金、银等材料制成的桃、荷、菊、梅等各种花朵装饰在一个花冠上,称"一年景"。明代皇后凤冠,规定加大小花12枝,一般多插时令鲜花。上海妇女以茉莉、素馨、蕙兰等簪插于头上。簪花形式多样:有的喜择花蕾未开时插带,至晚花始盛开,香气袭人,增加情趣。有的以无叶牡丹编以铜丝杂缀他花,戴于鬓边,妩媚动人。各式绢花,在清代也颇流行。清末又尚珠花,盛行"茉莉针",以金翠宝玉、珊瑚制成,多是富家女子插用。上海解放后,妇女簪花者不多,唯乡间仍留此俗。1980年后,上海妇女以花为饰者日众,多见于婚礼、舞会等场合。
耳饰
耳朵上戴的饰品,是上海妇女从古至今所喜爱的首饰。最早的耳饰为珥璫,魏晋时就有"头安金步摇,耳系明月璫"的风俗。后又流行耳环和耳坠。宋以前妇女多不穿耳,宋时始有此俗。清代汉族妇女流行穿耳,此俗在上海延续到1950年。上海妇女佩戴耳饰的方法有三种:或穿挂于耳孔,或以簧片夹住耳垂,或以螺丝钉固定。材料多为金、银、珠、玉。上海自1950年后,妇女戴耳饰者趋于减少,几至绝迹。但从1980年始,耳饰在上海女性中重又流行。激光穿耳,科学方便。款式也一改过去的小巧耳环、耳坠,变为大而粗的耳环;材料由金、银、珠、玉改为陶瓷、竹木、贝壳之类。
第二节 项饰
项饰是最早的饰品,从距今一万多年前山顶洞人居处发掘出来的以石珠、鱼骨、兽齿等串在一起戴于项上之饰物,即是现代项链的雏型。上海妇女项饰历代均有发展,至今不衰。
项链
上海妇女的主要饰品。古代上海女性使用的项链,多以珠玉串成。近现代上海的项链,多以金属制成,并以西式为主。近代以纯金为尚。民国19年(1930年)以来,上海盛行马鞭链,以金丝圆圈套结而成。1980年中期,以水波链、蛇链、子母链等款式为尚。1990年以来,项链款式增多,如方丝链、双套链、串绳链等。项链材料除纯金外,还流行K金链、银链、铂金链、珍珠链等。上海现代不少时髦女子,常选用以竹节、玉石、骨器等制成的项链,自诩为回归大自然。
挂坠
又称挂件,多与项链配套使用。传统的挂坠,首推锁片,元代上海妇女即有使用,明、清时代极为流行,佩之以求吉利。后来流行鸡心片,常刻有各种精美图案和吉祥用语,从清末流传至今,上海妇女多以之与马鞭链相配。挂件中的方牌是前两者的结合,其上多刻有佩戴者的生肖与姓名;也有刻"佛"字的。此外,十字架挂件初为信教的妇女使用,从民国19年以后,即在上海流行。1980年后,上海时髦女青年也喜用十字架挂件。明、清时上海妇女广泛使用的以翡翠等宝石镶嵌之翠牌,1980年后用者更多。民国19年流行的照合式挂件,可以内藏照片,常为上海青年表示爱情的信物,一直盛行。其他如椭圆形、胖鸡心等,都是上海妇女常用的项链挂件。
项链表
1980年中期在上海女性中流行的饰物。一般多以精美细巧的电子表挂于项链之中。电子表式样较多,圆柱形、鸡心形等表,因使用方便并富有装饰性,故在上海青年女性中风行。至于与电子表相结合的项链,多为仿金链,价格便宜,用者普遍。
第三节 手饰
手部饰物,能映衬出女性手部的纤细秀美。上海妇女历来有使用手饰的习俗。
戒指
又称指环、约指、手记等,是上海妇女钟爱的饰品之一。戒指,古已有之。汉繁钦《定情诗》:"何以致殷勤,约指一双银"。可见戒指在汉代已作男女定情之物。此俗流传至今。上海妇女所戴的戒指,品类繁多。从材质上,可分为全金属式和嵌宝石式。就金属式而言,又分足金、K金和其他材质。在嵌珠宝玉石类中,钻戒、大宝石、红宝石、绿宝石、祖母绿、珍珠、玛瑙、珊瑚等所制成的戒指,为上海妇女所喜爱。其中翡翠类,较受欢迎。从形式而言,天元戒在元代就有,上海女性喜戴比较小巧的天元戒。龙凤戒,民国初年始兴,现在仍为较传统的上海妇女所喜爱,多作结婚纪念品。花线戒,以上海老凤祥银楼出产的最享盛名。米字形闪光戒,1980年后曾在上海妇女中风行。其他如七星戒、东洋脚戒、花篮戒、空花戒等,都为上海妇女所宠爱。
手镯
装饰于手腕和小臂部之间的环状物,多以金银、珠玉、景泰蓝、宝石等制成。它是传统的手饰,汉代繁钦《定情诗》云:"何以致拳拳,绾臂双金环"。说明在汉代手镯与戒指一样,也作定情之物。在现代社会中。手镯仍受上海妇女的喜爱。流行的手镯,以金镯、玉镯为多。款式有天元镯、绞丝镯等纯金属手镯。挑花手镯是现代新兴的装饰性手饰,有各式光亮花纹,工艺精巧。手链是项链与手镯相结合的手饰,受到沪上青年妇女欢迎。此外,各式镶宝石的手镯、手链,亦受当代上海女性的青睐。至于以景泰蓝、珍珠、玉石、竹木等制成的手镯,别具风格,多为时髦的青年女子所使用。
包袋
上海女性所使用的包袋,是清末民初随着西方服饰传播而来的饰物,成为妇女手中不可缺少的用品。1980年以后,上海妇女手提包袋更为流行。一般女性包袋,有提包和拎包两大类,式样较多,比较典型的有:晚会包,造型精巧,在晚会上起装饰作用;化妆包,专门盛装化妆用品的小包,相当精美;还有拉链开口深入两侧的波士顿提包、西式信封式的夏奈包、琴褶式的提包、长带家用型挎包以及各种编织的包袋。一般来说,材料以皮为主,故又称皮包。
手表
女式手表,原本起着计时的功能,但有时可以起到手镯的装饰功能,成为上海妇女生活必需品。手表源于西方,清末民初传入上海,民国19年沪上妇女时兴戴手表。当时女表多为进口,价格昂贵,只有极少数有钱人家的妇女作为装饰品使用。1950年后,上海妇女纷纷走上工作岗位,因工作需要,多戴手表。但全国无生产女表的厂家,只能使用男表,故戴者并不普遍。自1978年上海手表三厂生产出女表以后,上海妇女使用手表日趋普及。1980年后,沪上女性戴手表已成习俗,城郊成年人几乎无不戴手表。1990年以来,出现石英表、电子表以及各种式样的女表,连中小学校的女学生也戴起女表。将手表嵌装在项链、手镯之中,项链表、手镯表风行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