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文献资料>> 妇女志 >>正文
 
第十二篇 妇女服饰(六)

  第四章 化妆

  化妆是服饰的重要内容。狭义的化妆,仅指用脂粉等化妆品,使容貌美丽;广义的化妆,包括发型与美容在内,使头面得到修饰而漂亮,属于生活艺术范畴。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时代的习俗风尚,显示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古代上海妇女十分重视发型、美容、化妆等修饰。一般以发型为主,不同社会的妇女有不同的发型,成为年龄与身份的象征。至于美容化妆,更与时代风尚分不开。唐代妇女以丰满的国字型与福字型的脸为美,宋代则以秀丽为尚,清代以来又以鹅蛋脸型为好。关于美容化妆的方法,历代民间都有流传,国产的化妆品也不断问世,如上海自清咸丰十年(1860年)起即设立老妙香室粉局,颇负盛名。上海较早出现美容院,如南京路上辉利化妆香品公司内即设有美容室,当时只有富豪人家的妇女光顾。

  近代上海由于受西方生活的影响,妇女一般剪发去髻,采用西式烫发。民国19年(1930年)以来,上海闹市区即陆续开设了如南京、新新等一些设备齐全的理发店,兼带美容。这时国外的化妆品、护肤品如香粉、香水、雪花膏、唇膏、眉笔等开始传入上海,在妇女中日渐普及。上海人将纯西式化妆称为"洋派",而将中西化妆术结合的称为"海派"。

  1950年以来,上海妇女崇尚俭朴,烫发日渐减少,剪发日益增多。1980年后,因受国际潮流影响,发型日趋多样化。1985年出版的《上海发型》,就收集了21类120多种流行发型。同时,妇女化妆品种与化妆技术也日益丰富。1985年,上海出现了露美美容院第一家专业化美容所,此后,美容化妆的学习班如雨后春笋般遍及沪上。

  第一节 发型

  发型是人体仪表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妇女历来视发式为女性美的象征。上海女性更精于发型与服装的组合,构成服饰美。特别是近现代,上海妇女创造了许多流行发型。

  发髻 中国妇女的传统发型之一,历代有所发展。迨至清代以后,直到现代,发髻仍为上海妇女所采用的主要发型之一。

  清末民初,上海流行的发髻式样较多,有爱司髻(∽)、盘香髻、坠马髻、风凉髻等,髻上多插珠翠花饰。五四运动后,上海青年妇女虽剪发者日众,但中老年妇女仍梳发髻,当时流行的主要有圆髻、爱司髻、香蕉髻等。富家女子有专门梳头娘姨,每日拎包上门服务。上海平民及农村妇女的发髻比较简单,以圆髻为主,少女多梳双丫髻。

  1950年后,上海中青年妇女流行剪发,很少梳髻,少数老年妇女主要梳圆髻,或梳简便的道士髻。此外,还流行波浪式长发盘梳的几何形花纹的风凉髻。1980年后,发髻式样有了大的发展,有造型精美的传统式,有简便时髦的新潮式,有风格别致的西洋式,有与华丽礼服相配的晚会式等。不少中青年上海女子爱在脑后盘一个精美的圆髻,上插绚丽多彩的花饰。

  发辫 又称辫子,是上海青年妇女最先使用的发型之一。古代上海女子发辫常见的主要有三股单辫、三股双辫等,也有或盘辫成髻,或束扎成圆环状、带状、网状。清末民初,发辫是时髦式样,有光辫与毛辫之分。先是流行光辫,又称滑辫,有光滑感。毛辫是把辫子梳得毛糙,故意弄乱,有浪漫感。这时,西洋风格的百脚辫式在上海也很流行。平民阶层的女孩多梳简单的单辫式或双辫式,辫子长短因人而异。在额前面又有各式辫发,以增添魅力。民国9年(1920年)烫发流行后,常有烫刘海、烫辫梢的。同时,在辫子上多用各种装饰,如在发根编结五色丝带,或以珠翠相饰,以蝴蝶结为饰最受女孩喜爱。1950年以后,辫子更是上海青年女子的主要发型,式样比较单一,以朴素为美。1980年后,在国外发型潮流的影响下,辫子式样有了发展和变化,一般比较松散自然,有些似传统毛辫。有时在女孩中流行将头发梳成一股分段束扎,别具风格。在西洋格式的发辫影响下,不少女孩先将头发烫好,再梳发辫,流行百脚辫、小发辫;头饰多样,发夹与束花风行。

  束发 又称扎结或束扎发型,是最古老的传统发式。它是将一部分头发用丝带或发夹夹住,固定在某一部位,发梢下垂,形成多种简单的发式,是上海妇女居家时与便装搭配的发型。由于束发舒适方便,显得自由活泼,年青女子还常将其与休闲服配套,在郊游中使用。1950年以来,束发是上海青年女性的基本发型之一。女孩常把头发分成两束于脑后,形似发辫。1980年后,束发成为上海青春少女与年青妇女所喜爱的发型。常见的有一侧束发、两侧束发、头顶束发、脑后束发等多种流行式样;发型既有直发束扎,也有卷皮束扎,其发梢形式有马尾形、波浪形、卷形等变化。配以各式彩色头饰,增添魅力。

  剪发 又称直发发型,常以自然直发经过修剪而成。其特点是简洁大方,梳理方便,形成格调高雅的风格,是近现代上海妇女的主要发型之一。中国古代妇女本以盘髻为主要发型,迨至清末民初,上海妇女由于受西方生活之影响,新派女性开始剪发去髻、梳成直发。五四运动以后,剪发更为普遍,沪上女学生刘海额前齐眉,短发两侧垂耳的发型,成为时代新女性的象征,广为流行。其后,剪发深入平民阶层。民国9年,上海的一乐也理发店曾设计出刘海式剪发发型,月牙形式,文静秀丽,风靡一时。民国19年以后,剪发发型不断发展,留发有长有短,额前有刘海、童花,梳理分后梳、中分、边分等,发型轮廓以平直、弧形为主。1950年后,剪发是上海妇女普遍的发式,直发配人民装,成为上海女性"革命化"的新形象。后来剪发发型时有创新,如学生式、游泳式等。但此发型终因受传统的平直、弧形轮廓之限制,没有大的发展。1960年中期,发型更趋简单化,现代京戏《杜鹃山》中女主角梳理的"柯湘式"发型,在女青年中流行一时。1980年以后,剪发发型轮廓突破了旧传统,创造了前短后长的角型新形式,那些精心修剪的短发型,富有青春活力与女性美感。1980年中期,剪发由长趋短,出现了超短发型,后又出现长、短发并存的现象。但短发在青年女性中仍为主流,简洁自然,无论初春仲夏,都能给人以洒脱清丽之感。随着时代发展,上海女性剪发造型新款迭出,除角形轮廓外,还有男童化而又具女性魅力的超短发式、额前呈花球形短发刘海新"五四式"、圆球形轮廓的蘑菇式、两侧发长不等的不对称型及富有动感的飘逸式等发型。还有先烫后剪的剪发发型,融合烫发与剪发的优点。

  烫发 又称卷发发型。一般通过烫发操作,将自然直发烫成卷曲形状,然后梳理造型,是近现代受上海妇女欢迎的发式。

  清末民初,上海妇女中就有少数效仿西人而烫发者。当时多用火钳烫发,追求时髦者需要一定的勇气。民国9年,上海租界中开始有外商以西洋电烫机为上海妇女烫发,烫一次需要银洋20元,非富家女子难以承担。其后,上海华人理发商店也掌握了电烫技术,收费下降,烫发开始推广。30年代,随着国外吹风等电器工具和盘卷、吹风做头发(又称水烫)等新技术传入,上海各种档次的理发店大批开设,使上海妇女的烫发发型有了新的发展,又受美国好莱坞电影明星发型的影响,烫发主要以波浪式为主,有长波浪、中长波浪、油条式、卷式等多种。不同阶层的上海女性对烫发有不同的要求,新颖发型不断出现。平民女子要求烫发发型整洁、大方、持久,烫一次最好能维持三至六个月。一般舞女则在理发店长期包月,天天去梳头做发。当时上海郊区妇女则仍少有烫发的。

  1950年以后,烫发进一步面向劳动妇女,上海著名的理发店如南京、新新、华安、百乐、沪江、紫罗兰等店的理发师设计了不少新发型。1960年中期以后,因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烫发曾一度取消。1980年后,化烫(冷烫)逐步普及,因其操作方便,家庭也能使用。随着烫发工具的改进和工艺的进步,烫发式样日趋多样化、个性化。较为流行的有夏季式、风菱式、花辫式、青年式、波浪式、波纹式、波卷式等。一般要求线条简洁、发丝自然、造型优美、便于梳理,并与化妆、服饰、个性结合,富有整体之美感。烫发式样既有时代性,也有循环性,一些50年代和70年代流行的发型,运用新技术,以崭新的格调再度流行。1990年后,上海部分女性将头发染成棕红、红褐色,但并不普及。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女性烫发发型,城乡日趋同一,全国日见统一,这是改革开放时代之新现象,反映着中国社会的发展。

  第二节 美容

  美容,即是利用化妆品,通过美容师的修饰,使面部各个部位得到改善,增强美感,并对皮肤起保护作用。古时上海妇女美容的方法较多,后来运用外来的现代化手段,加以改进,使之日趋科学化。

  护理 古代上海女性面部护理,或以秘方制成脂膏涂面,或以玉石药物漂洗蒸薰,或以珍珠粉搽脸,或以玉石碾压面部皮肤,不一而足。现代上海妇女面部护理,主要有漂面、蒸面、磨面三类。一般女性因经济条件限制,多在家中自行护理,而条件好的妇女则定期到美容院进行护理。

  漂面 是以水洗脸的延续。在家中以洗面奶或香皂洗脸,是上海女性最简单的漂面。1980年以来,上海妇女以面膜漂面,主要分薄膜型和乳剂型两类。前者系用粘胶液体敷在脸上,形成紧粘皮肤的膜层,揭下时将毛孔中的污物一起除去,同时刺激毛细血管,增加皮肤张力。后者则以其所含营养成分,滋润面部皮肤。美容院多根据女性不同皮肤类型,配以不同的化妆品或药物,对面部进行漂洗。

  蒸面 即蒸气美容,能清洗皮肤和消除面部细小皱纹。一般分机器蒸面和人工蒸面两类。上海妇女多在家中将面部清洗后用毛巾包好脸,用热水或搀以药物液进行蒸薰,经济简便。美容院则用机器蒸面,比较科学。

  磨面是清除面部老化的皮肤角质层。美容院常以器具对女性面部进行细磨。上海一般妇女常在家中,用一种特殊的含有较粗粒子的面霜膏体摩擦面部。

  按摩 穴位按摩是传统的中医美容法。通过按摩与美容有关的穴位,能加速面部血液循环,使黑色素不积滞在面部。据《金峨山房医话》记载,有浴面按摩法:每日早晚按摩面部攒竹穴、阳白穴等16个穴道,可使面部细腻红润,容光焕发,减少或消除雀斑及色素斑点等。通过对面部特定穴位的按摩,可使功能直通中枢神经,防止面部皮肤的皮下组织黑色素滋生、扩散及沉淀集积,不令雀斑、黑痣留在面部之上。上海妇女在家中通过手工进行穴位按摩,美容院多以按摩机进行面部穴位按摩。

  护肤 保护皮肤、清洁皮肤是上海妇女美容的最基本内容。古之上海女子多以脂膏搽脸,

  防止风寒肤裂。以药液洗面,以秘方制成面部涂层,都是古代沪上妇女的常用护肤方法。清末民初,从国外传入的搽面粉、雪花膏,成为上海一般妇女的主要护肤用品,直至1850年后,仍未有大的改善。1980年后,上海妇女对皮肤护理倍加重视,商店里各种润肤水、浴液等,受到欢迎。国外进口的高级护肤品,也有销路。1990年后,上海人民的生活有较大的改善,美容院日见增多,有些生活富裕的妇女定期进美容院护肤。

  第三节 化妆类型

  化妆是对面容进行美化的手段。古代上海女子把化妆列入日常生活。近现代上海妇女更讲究美容,创造了著名的海派化妆风格。

  日常妆 古代上海妇女日常都要化妆。日常化妆主要分两大类:平民女子多为薄施脂粉,布裾木钗;富家妇女多为浓艳红妆,锦衣珠翠。迨至清末,红妆习俗,盛极一时,不久即告衰落。清徐珂《清稷类钞》曰:"光绪时,沪妓喜施极浓胭脂,因而大家闺秀,纷纷效尤","自女学堂大兴,而女学生无不淡妆雅服,洗尽铅华,无复当年涂粉抹脂之恶态。"淡妆终于成为上海妇女日常化妆的主调。民国19年(1930年),虽时兴"洋派"的化妆品和化妆术,但上海多数妇女如女学生、女职工与日常上班的女子,常以绸带束发,脸抹一点雪花膏而已。民国3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至民国38年解放前,上海妇女将美国式化妆方法与华夏式的特点相结合,创造了"海派"化妆术,即女职员大都修眉并薄施胭脂,银行及四大公司女职员还淡涂眼影、唇膏和指甲油。1950年以后,妇女化妆又恢复只涂一点雪花膏,浓妆几乎绝迹。1980年后,淡妆仍为基调。1990年以来,沪上妇女化妆浓淡兼施,中西并存。

  节日妆 古代上海妇女逢年过节、走会赴宴,无不浓妆艳抹,粉黛盛装。清末民初以来,上海女子宴会跳舞,常喜西式浓妆。1950年后,妇女浓妆,近于绝迹。1980年以后,上海妇女参加宴会、舞会以及到剧院看戏,无不精心化妆,虽不改浓艳的格调,但追求高雅。逢到重大场合,一些富裕的妇女多去美容院进行化妆;而一般女子只在家中修眉毛,扑香粉,涂胭脂、唇膏、指甲油等,然比日常妆要精心得多。

  新娘妆 上海女子出嫁,讲究新娘妆。古代沪上新娘都是着意浓艳红妆。明清时代新娘化妆时要进行洁面,又称开面或开脸,主要是清除面部多余的汗毛,也是由少女变成妇人的象征,故做姑娘时严禁有此举动。当时,一般新娘妆喜画黑色细眉,称之为柳叶眉,脸部香粉涂得较白,而颧骨两侧直至鬓脚色泽较红,嘴唇喜涂大红。此外,多以凤仙花汁涂指甲。这种新娘化妆方法,在上海民间流传久远,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1950年后,上海新娘化妆风稍变,而郊区农村仍兴此风。1980年后,上海新娘一般进美容院化妆。一般程序是:新娘在烫发、修眉之后,根据不同的脸型和肤色,搽粉底、抹胭脂、涂眼影膏、涂粉、画眼线、画眉毛、搽口红等,再经理发师的发型梳理,构成艳丽红妆,佩戴婚纱,塑造出新娘形象。

  四季妆 上海女性在一年四季中有不同的化妆。古代沪上妇女,夏季多为淡妆薄彩,冬季则多用膏状护肤化妆品,春秋则浓妆淡抹。现代上海妇女四季化妆各有讲究,因人因时因地而不同。春光明媚之时,多以粉红色系列进行化妆,强调柔和的感觉和青春的韵味。夏日化妆,则注意皮肤保护,底色不很细腻,主要体现皮肤的自然光泽。崇尚天然和运动的女性,则喜让皮肤晒成健康的棕色,化妆时十分注重唇色的使用,粉红唇色突出了皮肤的运动感觉,鲜红唇色使皮肤显得白皙。秋天化妆,注重肌肤的美化,底色常选紫、绿或黄调的粉底霜覆面,在眼部化妆时,常把眼尾的眼线和眼影稍作延长,使整个脸部更显得柔和些。冬季化妆常配合衣着的格调,表现出轮廓鲜明。态度矜持的大家闺秀,不太使用明快的色调。颊晕的涂抹最为上海女性所重视,要求与脸型配合。

  补卸妆 即补妆与卸妆,都是化妆的组成部分。从化妆、补妆到卸妆,组成一套完美的程序,这是上海妇女的化妆特点。

  补妆是保护化妆完美的主要手段,常在化妆之后,发现脸部化妆出现残缺,马上通过补妆维护美好的化妆形象。古代上海妇女注重补妆,每通过一段时间或一项活动后,都要在镜前略事整饰,进行补妆,使脸上被汗液破坏的地方,完美如初。现代上海妇女,一般都随身带有小巧的化妆工具,内装一些简单常用的化妆物品,如镜子、梳子、脂粉、唇膏等,以便随时补妆。

  卸妆是活动结束后卸除化妆的手续,也是对皮肤进行护理的必要手段。卸妆不但要除去面颈等处的化妆品,还要采用各种方法清洁皮肤,并让皮肤毛孔能在空气中自由呼吸。上海妇女常针对不同的化妆类型和皮肤性质,采用不同的卸妆手法。如戏剧演员卸妆就较其他类型的复杂得多,先要除去脸上油彩,然后逐步洗去污垢,清洁皮肤,再涂护肤品。一般生活妆的卸妆则比较简单,但上海妇女非常注意皮肤保养,往往都要涂搽适合自己的护肤品。

     
 
【关闭窗口】
东方新闻网与上海妇女联合会联合主办,上海女性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严禁复制或镜像
沪ICP备05024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