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物传略
概 述
上海自古以来,人文荟萃,其中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巾帼英才不乏其人。古代就有纺织技术革新家黄道婆、书画家管道昇、能工巧匠朱克柔、韩希孟等。近现代又有农民起义领袖周秀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女司法部长史良、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妇女运动先驱杨之华、教育家吴若安、著名记者浦熙修、女"牧马人"归侨黄志红等。还有居住上海的外籍女记者史沫特莱。更有许多女革命烈士、文坛名流、实业界人士、社会活动家、专家学者等等。
按照"生不立传"的原则,凡对上海、全国作过重要贡献的已故的上海妇女,以及对上海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的已逝世的外地妇女,均为本篇入志人物,并撰写其传略,以垂千古。
列入英烈名录的人物,主要是为革命和建设事业英勇牺牲的妇女,她们是民政部门追认的烈士。
本篇列入传略的共171人,以生年先后次序排列;列入英烈名录的共118人,则以卒年先后次序排列。
一、人物传略
朱克柔(宋朝人)
朱克柔,名强,字刚,出生于宋宣和、绍兴年间,华亭县(今上海松江)人。幼习绘画与缂丝(也称刻丝),积累配色和运线经验。她与定州的沈子藩等同为宋代缂丝名家。
"朱缂"被誉为中国缂丝技术的高峰,其作品成为当时官僚文人争相抢购之物。朱启钤作《丝绣笔记》上云:"精巧疑鬼工,品价高一时。"清代安仪周《墨像汇观·名画》中收有朱克柔缂丝作品,文彦可题字云:"朱克柔,以女红行世,……此尺帧,古澹清雅,……至其运丝如运笔,是绝技,非今人所得梦见也,宜宝之。"
朱克柔的传世作品之一《莲塘乳鸭图》,制作工巧,生意浑成,可谓巧夺天工。另一缂丝作品《山茶蛱蝶图》,于磁青色绢上,用彩纬缂织盛开的三朵山茶花和一只飞舞的蛱蝶,为宋代缂丝画中绝佳作品。今上海博物馆、辽宁博物馆等处均藏有其传世作品。
管道昇(1262~1319)
管道昇,字仲姬,一字瑶姬,江苏青浦(今属上海)人。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生。幼习书画,笃信佛法。曾手书《金刚经》数十卷,赠名山寺。嫁元代吴兴书画名家赵孟頫为妻,封吴兴郡夫人,世称管夫人。管道昇所写行楷与赵孟颇相似,所书《璇玑图诗》笔法工绝。精于诗。尤擅画墨竹梅兰。晴竹新篁,为其首创。其创作经验,都总结在其所撰《墨竹谱》一书中。亦工观音、佛像。多次被召进宫中作画。所写《千字文》,元仁宗令人装上玉轴,藏于宫中。元延佑六年(1319年)卒。存世的《水竹图》等卷,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竹石图》1帧,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黄道婆(宋末元初人)
黄道婆,也称黄婆、黄母,名佚。宋末元初人,生于松江乌泥泾镇(今上海市闵行区龙华乡东湾村)。黄道婆出身贫苦,受封建家庭压迫,遂流落崖州(今海南省崖县一带)30余年。崖州是黎族人民生活聚居的地方,当地盛产棉花,其纺织技术远胜江南。由于长年生活崖州,黄氏从黎族人民学得纺织技术。
元元贞年间(1295~1297年),黄道婆乘海舶回归故里,向乡民推广植棉,传授棉纺织技术。同时对轧花车、弹棉椎弓、纺车和织机等工具进行改革。她把去棉籽的踏车改为手摇轧棉的"搅车"。弹花原用1尺5寸长的竹弓线弦,改用四五尺装绳弦的大弹弓,用弹椎敲击绳弦,强劲有力,所弹棉花松散洁净。乌泥泾一带原来使用手摇单锭纺车,三四人纺出的纱仅供一架织布机之需,黄道婆参考丝和麻的纺车构造,把纺棉车改造成脚踏三锭式,使纺线速度大为加快。黄道婆还总结出一套比较先进的"错纱、配色、综线、花"的织布技术,使普通的棉布呈现出美丽的图案花纹。经黄道婆改革后的棉纺织工具,使制棉手续从轧料到织布有了一个完整系统的操作规程。这种改良的纺织工具,后来推广到上海乃至江南各地。当时,具有江南特色的乌泥泾被可与"崖州被"媲美。由于乌泥泾棉布销行日广,使农家和手工业者的生活大为改善。纺织业也因而在古代上海各业中独占鳌头。
黄道婆逝世后,里人为其择地营葬并建祠。为了更好地纪念黄母,上海市有关单位于90年代初,以上海植物园里的黄道婆纪念堂为中心,拓地为先棉圃,还筑了仰黄亭。
朱 氏(明朝人)
朱氏,明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松江)人。适宋姓。善烹调,积数十年经验,口授其子宋诩(字久夫),编著《宋氏养生部》六卷。全书分:一、茶制、酒制、酱制、醋制;二、面食制、粉食制、蓼花制、白糖制、蜜煎制、汤水制;三、兽属制、禽属制;四、鳞属制、虫属制;五、菜果制、羹制;六、杂造制、食药制、收藏制、宜禁制。每类下分若干细目,记载各种食品制法。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刊印,传于世,为中国古代食物制作专著。
丁娘子(明朝人)
丁娘子,明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松江)人,居东门外双庙桥。擅长弹棉织布。弹棉技术极为熟练,操作时花皆飞起。用以织布,最为精软,人称"丁娘子布"、"飞花布"。
松江贡布中,以丁娘子布为上选,多供宫廷使用。用之制衣,轻软保暖,备受欢迎。因此,四乡妇女纷纷学习弹制。
《上海县竹枝词》中有:"丁娘子布号飞花,织纳纹工出下沙。一种斑斓如古锦,产从上海也名家。"上海人曹树翘的《织布行》诗里有"斜飞九寸出油墩,娘子道婆重沪邑"句。杨光辅在《松南乐府》中把丁娘子布与露香园顾绣相提并论。
王凤娴(明朝人)
王凤娴,生活在明万历年间,字瑞卿,号文如子,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松江)人。自幼聪颖。长适进士张本嘉,生二女引元、引庆,亦能诗。著有《翠楼集》、《贯珠集》、《焚馀草》五卷。《焚馀草》辑入《女中七才子兰咳二集》中。
韩希孟(明朝人)
韩希孟,明末人。明嘉靖年间,上海九亩地"露香园"顾名世一家曾以其刺绣技法和独特风格的绣品名扬江南,称为"顾绣"。但真正使顾绣遐迩闻名的是顾名世的次孙媳韩希孟。韩希孟的最大贡献是使顾绣技艺臻于成熟,被当时著名画家董其昌誉为"针圣"。
韩希孟的作品追求绘画效果,以名家手笔为蓝本绣画,多摹绣宋元名家名画,绣成画册、手卷等陈设品,以针代笔,刻意效仿,深得名家笔意,达到画绣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诗人郭荣在题韩希孟绣品《序言》中写道:"凡人物、翎毛、花木、虫鱼之类,深浅浓淡,无不如意,亦无针痕线迹,使人不辨为绣为画。"故其作品被称为"绣画"。当时不少文人墨士为韩希孟绣艺所折服,纷纷咏诗作文称誉之。韩希孟的绣艺为顾绣增添了艺术内涵,从而确立了顾绣卓越地位,成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其所创绣法称为"露香园顾氏绣",亦称"韩媛绣"。
北京故宫博物院陈列有韩希孟的仿宋元名迹册页10余幅,其中《洗马图》、《松鼠葡萄》、《扁豆蜻蜓》等为其精妙传神之作。辽宁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均藏有其作品。《纂组英华》一书曾将其绣品彩印成册,并撰文介绍。从此,韩希孟和其顾绣,被载入不列颠大百科全书,成为有世界影响的中国古代刺绣女工艺家。
彭 氏(?~1648)
彭氏(或称彭妃),奉贤奉城(今属上海)人。明末永宁王世子妃。清军攻入江西,永宁王父子殉国,彭妃入闽聚众数千,连克宁化、归化等10余州县,清兵畏之。终为叛将王梦煜击败被捕,解至汀州。就义前,对明朝的叛将降官进行谴责,洋洋数千言,词义慷慨,不屈而死。
曹锡淑(清朝人)
曹锡淑,清乾隆五年(1740年)前后在世,字采荇,上海人。曹一士、陆凤池之女。好读书,工诗。嫁同乡举人陆正笏。婚后,闺中时有唱和,相互切磋,锡淑的诗词章法,日有长进。著有《晚晴楼诗草》二卷、《拂珠楼偶钞》二卷,传于世。
王兰修(1796~1850)
王兰修,字仲兰。江苏嘉定(今上海嘉定)人。清代画家。陈文述(1771~1843年)之女弟子。工诗能文,尤善画人物。有《王母宴瑶池图》,极为生动。
曹鉴冰(清朝人)
曹鉴冰,字苇坚,号月娥。娄县(今上海松江)人。清代画家。出身于诗画世家,遂亦工诗词、书画,被誉为有淑真、仲姬之风。长适同邑张曰瑚。家贫。曹便授学徒经书,以自给。甚为时人所重,称为"苇坚先生"。著有《绣余试砚词》、《清闺吟》。
丁 妟(清朝人)
丁
妟,字寄生。江苏南汇(今上海南汇)人。清代画家。适松江张氏。工写花草禽虫,被时人评为"秀色入纸,气韵天成,深得北宋人法"。曾与其女合画《聚芳呈瑞图》。一时,闺秀名媛争为题咏。
丁 佩(清朝人)
丁佩,字步珊,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松江)人。刺绣名家。她与颖川进士陈毓桐结为伉俪。
当时宫廷刺绣"颜色乖违",其风格不易为民间刺绣艺人所接受。丁佩的绣品,完全继承民间刺绣的朴素的艺术特色。她从绣花卉开始,然后涉及山水、人物,有些作品的意境,甚至为画作所不能达到者。
丁佩由于长期从事刺绣,总结出一整套刺绣技法经验,并借鉴绘画、书法理论,著成《绣谱》二卷,刊行于清道光元年(1821年),对刺绣工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周秀英(?~1855)
周秀英,清代农民起义领袖。青浦白鹤塘湾(今上海青浦)人。清咸丰二年(1852年),青浦在连年歉收的情况下,知县余龙光还限期追征已豁免的钱粮,激起民愤。在周秀英及其父周立春带领下,青浦农民群起武装抗粮。同年九月,连续击退青浦知县和苏州知府所部的进攻。周秀英身先士卒,白鹤江一仗,打得清军落花流水。群众歌颂周秀英:"女中英雄周秀英,大红裤子小紧身,手提大刀百廿斤,塘湾桥上杀四门。"
次年春,太平军攻下南京,周秀英父女与嘉定南翔农民秘密组织罗汉党联合,并得到上海小刀会刘丽川的帮助,举行嘉定起义,于八月初三(9月5日)占领嘉定。农民起义军先后攻下嘉定、上海、南汇、川沙、宝山、青浦6座县城,并改用太平天国年号。清廷调动苏、松两地驻军进行反扑,连攻青浦,农历八月二十日(9月22日)城陷。周立春力竭被俘,英勇就义。
周秀英与罗汉党徐耀率部分义军撤至上海,继续同清军作战,被推为女将军。青浦、宝山等县城失守后,清军围攻上海,周秀英和小刀会将士坚守上海县城18个月,屡立战功。咸丰四年一次战斗中,周秀英率200余义军由上海城内冲出,大败清军。清军勾结英、法侵略者在上海城四周建筑围墙,围困义军。义军处于断粮困境,于咸丰五年正月初一(2月17日)从上海城西门突围。周秀英率部且战且撤,在虹桥附近牺牲。
徐婉珊(1866~1947)
徐婉珊,广东中山人。父亲是中国近代实业家。徐婉珊年轻时热心教育事业。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徐婉珊39岁时用妆奁费在上海爱而近路(今安庆路)创办了启秀工艺女塾,自任校长,聘请学识渊博、经验丰富的教师授课,并从本校毕业生中择优培养教师。清宣统二年(1910年),学校经迁移和扩充校舍,增设初中部和高中部,改名私立启秀女子中学(今为上海市第十二中学)。附设小学、幼稚园及义务小学。学生从30多人发展到560余人。民国26年(1937年)八一三事变,校舍毁于战火。徐婉珊四处集资,在霞飞路(今淮海中路)634号重建校舍,坚持办学。
抗日战争期间,徐婉珊在校内举办国货展览会抵制日货,动员学生缝制寒衣、棉手套支援抗日军队;不受汉奸吴世宝的利诱,拒绝吴世宝当启秀女中校董;把自己的银器、衣物等捐献义卖,支持学校教师进行抗日救亡活动。民国28年12月,该校教师茅丽瑛遭敌特暗害,住医院抢救,徐婉珊冒险前往看望。茅丽瑛牺牲后,徐婉珊在全校开展悼念活动,带领全校师生去万国殡仪馆参加对茅丽瑛的公祭仪式。
徐婉珊曾先后收养过十几个贫穷的儿童和遗孤,有的抚养成人,有的大学毕业。
徐氏创办的启秀女学校曾获北洋政府总统黎元洪颁发的嘉禾一级勋章。1985年,前国家主席李先念夫人林佳楣为母校题辞"播下革命火种,培养建设人才"。
陆小妹(1867~1916)
陆小妹,华亭(今上海松江)人。花鼓戏申滩时期(沪剧前身)的知名女艺人。清光绪三年(1877年),从师演唱西乡花鼓戏,工旦角,擅长演《卖红菱》、《庙堂相会》、《拔兰花》等戏。还能串扮生角,演《朱小天十八押》等戏。在上海、青浦、松江等县村的演艺界极有名气,俗称"西帮"。后来陆小妹进入上海租界,同东乡花鼓戏艺人会合,结班同演,任主角。为有别于东乡艺人陆小妹,人称"大陆小妹"。民国5年(1916年)去世。
丁月心(1867~1953)
丁月心,又名金兰。江苏金山(今上海金山)人。嫁与松江吴姓为继室。不久夫亡,去湖州福音医院工作。后任教于松江松筠女子刺绣学堂。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秋,丁月心任松江景贤女校国文教员兼校务管理。三十三年,接办景贤女校,聘著名学者任教。率先让女儿入学以为倡导,亲自动员亲友送女儿入学。对家境贫寒的学生予以豁免学费。于是学生增至120余人。随之学校规模逐渐扩大,添设分校。民国元年(1912年)3月,孙中山莅松,亲题"怀清台竣"匾额赠与丁月心,并与之合影留念。历年省、县视学来校视察,该校都被评为成绩优良单位。5年8月,教育部颁给丁月心金色一等奖章和奖状,并授命松江县公署每年拨款补助景贤女校。她在办学9年中,累计共捐资12600多元;先后变卖田产200余亩,还典卖嫁妆饰物。后因女校经费无着,由他人接办。由于事业受挫,爱女病故,转而信佛教。在松江创办佛学会,任会长。
民国25年,原景贤女校学生、中共党员姜兆麟遭国民党政府通缉,向之求援。丁月心冒险收留,使之匿居松江,直至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丁月心被选为松江县首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代表。嗣又受荐为苏南文史馆馆员。
赛金花(约1872~1936)
赛金花,原名傅彩云,江苏盐城人。幼年为生活所迫,卖与苏州妓院。清光绪十二年(1887年),收为状元洪钧侍妾,洪出使欧洲时,她随同前往。洪钧病死后,她来沪重操旧业,于光绪二十年在九江路彦丰里开设妓院,以曹梦兰为名挂牌,名噪一时;二十四年,改名赛金花,在天津开业;二十六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时,居北京石头胡同为妓;三十一年,至沪再度为妓,居所以"京都赛寓"名。民国7年(1918年)嫁人后居住北京。
秋瑾(1875~1907)
秋瑾,原名闺瑾,字璿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喜填词作诗,骑马击剑。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赴日本留学,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次年先后加入光复会和同盟会。
秋瑾于清光绪三十二年初回国,不久至上海,设立革命活动机关--锐俊学社(又名"锐进学社"),积极联络同志,准备武装起义。为宣传妇女解放思想,鼓动妇女参加民主革命斗争,秋瑾创办《中国女报》月刊。通过该刊,秋瑾控诉封建社会种种压迫妇女的制度与恶习;痛斥"三从四德"、"女子无才便是德"等重男轻女的谬论。秋瑾探索出女子受压迫的原因在于经济上不独立,提出:"欲脱男子之范围,非自立不可;欲自立,非求艺不可,非合群不可。"因此,大声疾呼必须大兴女学,并提出"必须成立妇女联合会",妇女解放运动必须同民族解放运动相结合。这些妇女解放运动的理论在当时是前所未有的。《中国女报》虽仅出版两期,但在当时的确起到了"迷津筏"、"暗室灯"的作用,使不少处于黑暗迷津中的同胞姐妹起而投入革命。
清光绪三十三年,秋瑾赴绍兴,主持光复会训练骨干的革命据点--大通学堂,同时联络江浙各地会党。与安徽徐锡麟相约,浙、皖两地同期起事。由于消息泄露,大批清军包围大通学堂,为掩护多数学生撤退,秋瑾率领部分学生奋力抵抗,终因寡不敌众被捕。同年7月15日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时年32岁。
民国2年(1913年),孙中山亲至秋瑾墓前祭奠,题赠"巾帼英雄"匾额。民国28年,周恩来回绍兴指导革命,亲笔写下"勿忘鉴湖女侠之遗风,望为我越东女儿争光"的题词。秋瑾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牺牲的女革命家。后世汇集其诗词出版了《秋瑾女侠遗集》、《秋瑾集》。
徐宗汉(1876~1944)
徐宗汉,原名佩萱,又名黄宗汉,广东香山(今珠海市)人。出生于上海。18岁结婚。未几夫殁。徐宗汉全力资助女医师张竹君创办医院和女学堂。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参加过制造、运输枪弹和广州新军起义、黄花岗起义。后与民主革命家黄兴结为夫妇。
清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在张竹君的帮助下,徐宗汉等人乔装成"中国赤十字会救护队"队员,运送枪弹从上海到达武汉。民国5年(1916年)5月,徐宗汉随黄兴居住上海。民国8年,五四运动发生,她与上海博文女校校长李果等发起成立上海中华女界联合会,任会长,并代表团体参加全国各界联合会。其寓所成为上海中华女界联合会、全国妇女界联合会、各界联合会的联络点,孙中山给全国各界联合会的捐款,都由徐宗汉递送。她典卖自己家产支持联合会活动,还资助青年赴法国勤工俭学。民国10年,上海成立俄灾赈济会,徐宗汉任该会演讲部主任,到各处演讲,呼吁捐款救济苏俄难民。她支持李达等创办第一份妇女刊物《妇女声》半月刊,以上海中华女界联合会机关刊物名义出版。民国11年2月,资助中共开办第一所妇女干部学校--平民女学。
民国21年,一·二八淞沪抗日战争爆发,上海成立妇女界慰劳护国将士会,支援十九路军,徐宗汉被选为常务委员。
施淑懿(1876~1945)
施淑懿,号学诗。江苏崇明(今上海崇明)人。出身官吏之家。自幼好吟诵。17岁习诗。
施氏关注时局变幻,时怀忧国之心。作诗言志:"燃眉祸急瓜分苦"、"力将大厦快支扶",以为"一掬维新泪",将能"唤起同胞爱国魂"。对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作诗曰:"他时众志成城日,世界嘻嘻说共和。"在诗中还提出"男女平权"。辛亥革命前,率先剪辫。光绪三十一年放足会成立,被推为会长。是年,应聘任教于崇明第一所女子学校--尚志女塾。民国2年(1913年)任尚志小学部校长,9年任县女子职业学校(后改县立女子师范学校)校长。向学生灌输女子自立的思想,教导学生要"洗除脂粉闺中气"、"济济咸明自主权"。五四运动期间,施淑懿身体力行,经常和学生们一起参加游行。
民国7年,施淑懿捐赠自己珍藏的3000余册图书给县图书馆。民国9年,她为推广国语,北上入京,参加蔡元培主办的国语讲习所,学习拼音字母。回崇明后,在《新崇明》报发表白话自由体诗《哭彩凤吾友二首》。一生著作甚多,付印的有《泪痕吟草》、《冰心阁诗集》、《清代闺阁诗人徵略》等。
陈英(1876~1964)
陈英,浙江绍兴人。出身制扇世家,自小跟父亲学就一手铲贴、泥金花式技艺。后与丈夫王星斋(制扇名匠)在杭州创办王星记扇庄。夫妻精工细作的泥金花式扇,曾作"贡扇"选入宫廷。王星记扇庄生产的花式扇珍品,多出于陈英之手,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王星斋早逝,陈英把手艺传其子王子清。
民国27年(1938年),王星记扇庄由杭州迁沪,先后在九江路和南京路营业。其时,陈英虽年逾花甲,但技艺不减当年。扇庄引进日本、法国制扇款式,创制了檀香绢扇、白骨绢扇、乌竹绢扇和戏曲、舞蹈用扇,名人书画雕刻扇等多种品种。
抗日战争胜利后,京剧大师梅兰芳演出《贵妃醉酒》使用的泥金花扇,亦为陈英所作。其作品受到曲艺家和收藏家的青睐,在国际博览会上多次获奖,在国际贸易中有一定地位。
张竹君(1876~1964)
张竹君,广东番禺人。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毕业于广州博济医学院(今中山医学院)。翌年,在广州办褆福医院、南福医院和育贤女校。张氏力主维新,提倡女权。光绪三十年二月,日俄战争爆发,她受命组织救护队。当张竹君到达辽东半岛战场时,战争已息。于是折返,路经上海,因沪上士绅坚留,遂在上海行医办学,任爱国女校女工传习所教习。创办育贤女校,同时开设医院与卫生讲习所。光绪三十一年二月,与绅商李平书合办上海最早的一所女子中西医学院,任院长,亲授西医课程,并在校侧开设附属女病院,作为实习医院。清宣统元年(1909年),任上海医院(今上海市第二人民医院)监院(院长)。
清宣统三年,辛亥革命爆发。张氏在上海组织中国赤十字会,正欲率领救护队员赴武昌战地救护伤病员,恰遇徐宗汉求援,于是掩护黄兴、宋教仁等革命党人乔装队员运送枪弹到武汉。汉阳弃守时,张竹君和徐宗汉用赤十字会的渡船救黄兴脱险。战争结束,起义军授予张竹君"巾帼伟人"匾额,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授予立国纪念勋章、赤金红十字军功勋章及中华民国忠裔纪念章。民国元年(1912年)回沪,仍主持医院工作。3月1日,发起设立中国最早的护士专业学校--女子看护学校。
民国2年,上海白喉流行,张竹君四处募款,开设时疫医院,治愈大批患者。民国6年,在星加坡路(今余姚路)开设健华颐疾园,施诊给药。
民国8年,山东饥荒,即奔赴灾区主持赈济工作。民国15年,上海霍乱流行,健华颐疾园改为临时沪西时疫医院,收治患者数百人。次年冬,劳勃生路(今长寿路)石灰窑一带大火,烧毁棚户百余间。张氏连夜组织救护,并收容无家可归者,供衣物食宿。
上海一·二八和八一三抗日战争期间,张氏虽年事已高,仍率助手去战地救护伤员。
何香凝(1878~1972)
何香凝,原名谏,又名瑞谏,别号双清楼主。广东南海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冬,东渡日本,先后在东京目白女子大学和丰乡女子美术学院攻读博物科及绘画。
在日本,何香凝参加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光绪三十一年,中国同盟会成立,何香凝为该会第一批会员。民国13年(1924年)1月,何香凝出席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担任国民党中央妇女部长。
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右派活动猖獗,以廖仲恺、宋庆龄、何香凝为核心的国民党左派与之展开激烈斗争。何香凝支持八一南昌起义,从民国17年起,毅然摒弃国民党反动政府的一切职务,专心绘画,过着清苦生活。后居法国巴黎郊外,以写画为生。
民国20年九一八事变发生,何香凝立即回国与中国人民共赴国难。抵沪后,首先举办救济国难书画展览会,所得款项作为救护抗日伤员费用。蒋介石血腥镇压要求抗日的爱国学生,何香凝和宋庆龄一起提出抗议。民国21年,日本侵略军进攻上海,十九路军奋起抵抗,何香凝把上海爱国妇女组织起来,执行慰劳和救死扶伤的任务,并亲赴前线慰问抗敌将士,发动妇女赶制棉衣裤30万套,送至前线。还会同陈铭枢夫人、蔡廷锴夫人、蒋光鼐夫人先后开办三所伤兵医院,和宋庆龄一起开办一所有300只床位的国民伤兵医院,及时救护众多伤员。她曾从上海赶到南京面见蒋介石,请求发兵支援十九路军抗击日军,蒋坚持不允,何香凝极为愤怒,返沪后,将自己裙子邮寄蒋介石,并附诗一首:"枉自称男儿,甘受倭奴气,不战送山河,万世同羞耻!吾侪妇女们,愿赴沙场死,将我巾帼裳,换你征衣去!"以示谴责。
一·二八抗日战争受到挫折,何香凝得知东北义勇军在关外尚在英勇抗日,立即组织国难救护队备办药物赶赴东北,救护伤兵与难民,并发起募款,支持东北义勇军抗日。何香凝积极参与以宋庆龄为首发起组织的民权保障同盟的工作。民国23年8月,何香凝、宋庆龄带动众多爱国人士在中国共产党发表的《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上签名。民国25年1月,上海各界救国联合会成立,何香凝被选为理事。5月,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在上海成立,何香凝被选为常务委员。11月23日,国民党悍然以"危害民国"罪逮捕了在上海的全国各界救国会领袖沈钧儒等7人,何香凝与宋庆龄等即发表《为七领袖被捕事件宣言》,并于次年6月和宋庆龄等16人发起"爱国入狱运动",严正指出爱国无罪,如爱国有罪,则"香凝甘愿入狱"。
民国26年七七事变发生,何香凝领导上海22个妇女团体成立了中国妇女抗敌后援会,任该会主席。后改名为中国妇女慰劳自卫抗战将士会上海分会,她任慰劳分会总务组长。八一三战争爆发,上海慰劳分会即奔赴前线慰劳京沪警备司令张治中部队。何香凝还通过上海女青年会女工夜校发起组织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该团在抗日战争烽火线上随军服务3年之久,辗转18个省市,完成了宣传、救护、慰劳的任务。上海沦陷后,按照中国共产党的安排,何香凝离沪赴港,继续从事抗日活动。
抗日战争胜利,何香凝于民国37年元旦组织在港的国民党民主派人士成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何香凝被推举为中央常委。
新中国成立后,何香凝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名誉主席、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82岁高龄时,又当选为民革中央主席。
袁希浩(1880~1943)
袁希浩,上海人。出身书香门第。她自小刻苦学习,古文修养很好,还大胆为自己放足。为求自立,进务本女塾求学,毕业后应聘到浙江湖州湖群女塾任教。
民国元年(1912年),袁希浩在其父支持下,变卖首饰,筹措钱款,在上海西仓桥(今河南南路西仓桥街)自办一所爱群女校,为当时上海城内唯一的女子学校。袁希浩自任校长,自编教材,亲自授课。她亲定"勤、慎、庄、俭"四字校训,还亲作校歌,勉励学生为女子争光。女校经过不断扩充,增添设备,学生由第一批7人增加到400人。民国21年,女校分为高、初中两部。高中部设普通科与商科;初中部增设应用文、簿记、救护、野外知识等选修课程。学生增至1300余人。当时,爱群女校在上海女校中享有盛誉。
民国21年冬,袁希浩哮喘病发作,身体极差。袁希浩56岁时,主动提出退休,并推荐了新校长,还坚辞校董会提供的退休生活费。她说:"大家在新校长的支持下,关心爱群,发扬光大,为女子教育作出更大的贡献,就遂了我的心愿。""我退休后的生活,不必为我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