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文献资料>> 妇女志 >>正文
 
人物(二)

  陈撷芬(1883~1923)

  陈撷芬,笔名楚南女子,湖南衡山人,出生于江苏阳湖(今常州),是上海爱国女学校第一批学生。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9年),其父陈范在沪办《苏报》,陈撷芬就在《苏报》上发表诗词小品。陈撷芬16岁时,在其父支持下,主编上海最早的妇女刊物《女报》,不久停刊。光绪二十八年续出《女报》(月刊)。次年,《女报》改名《女学报》。陈氏自任主笔,撰稿甚多。该刊主要栏目有:论说、白话演说、女界近史、译件、尺素、词翰等。主要内容是:戒缠足,兴女学,提出争取女权、妇女独立、男女平等的主张,并以《红灯照》等反清革命故事鼓励妇女起来斗争。该刊随《苏报》附送,有"女苏报"、"小苏报"之称,发行于北京、天津等全国各地,受到各界欢迎。同年,《女学报》与《苏报》馆同被清政府查封。父女亡命日本。在日本东京续编《女学报》第四期,由上海发行,约于光绪三十年初停办。

  陈撷芬在日本结识秋瑾,加入了反清会党三合会及留日女学生组织共爱会。光绪三十年与秋瑾改组共爱会,被推为会长。后肄业于横滨基督教共立女校。她与杨镌结婚后,同赴美国留学。

  陆灵素(1883~1957)

  陆灵素,原名守民(一作秀民),字恢权,号灵素,别署繁霜、华泾乡姑、黄叶遗孀,江苏青浦(今上海青浦)人。南社(文学团体)社友。自幼敏慧好学。早年就读于上海城东女学,后转入黄炎培创办的广明师范。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去安徽芜湖皖江女校任教。清宣统二年(1910年),与上海华泾刘季平(刘三)结婚。刘季平曾于光绪三十二年清明葬烈士邹容于华泾,因此名闻于世。

  陆灵素、刘季平夫妇均参加南社。灵素深娴诗体,雅擅词章,长于南北曲。每宴客,妇唱曲,夫吹箫,宾客欢腾。爱植梅,善酿酒,苏曼殊、柳亚子等曾为座上客。季平在北京大学任教时,灵素亦在北京,与陈独秀、沈尹默等有往还;季平在南京任教时,灵素与黄炎培、柳亚子有交往。

  民国27年(1938年)刘季平病逝,陆灵素蜗居华泾黄叶楼搜集整理遗稿,辑为《黄叶楼诗稿尺牍》。灵素整理的其夫遗作,曾寄柳亚子校正,时值抗日战争期间,不幸失于战火,至民国35年才以副本油印面世。其诗文多辑入《南社丛刻》。

  伍哲英(1884~1960)

  伍哲英,福建长乐人。早年毕业于美国霍布金斯大学医学院附属护士学校,又在纽约市雷恩医院进修产科。民国8年(1919年)回国,在北京协和医院任护士长。翌年来沪,任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总护士长。偕同仁创建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护士学校,并在护校授课。民国13年,中华护士学会选出4名代表出席万国护士大会,伍哲英是其中唯一的中国女性,其余3名系外籍人士。民国15年,被选为中华护士学会会长,为国人担任会长之第一人。民国19年至26年,任上海伯特利医院护校校长兼总护士长。抗日战争爆发,护校被迫停办,伍哲英带领护生到伤兵医院参加救护工作,并亲自护理重伤病员。此后,又创办上海济民医院及南洋医院高级护士学校,任校长兼两院的总护士长。民国27年,任中华护士学会上海分会首届理事长。民国37年,任万国护士会副会长。曾先后出席芬兰、加拿大国际护士会议和日本红十字会会议。

  上海解放后,伍哲英历任上海市第二护士学校校长、上海市卫生局护理顾问。1956年退休后仍然每周去护士学会、护士学校工作。

  伍哲英毕生致力于护理专业和教育事业,深受护理界的尊崇。

  陈君起(1885~1927)

  陈君起,原名墨云,又名振。江苏嘉定(今上海嘉定)人。因反抗封建婚姻离家出走,求学于上海务本女塾。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毕业后,至南京任小学教员。

  民国8年(1919年)五四运动后参加革命活动。民国12年底,为南京妇女问题研究会负责人。民国13年春,加入中国国民党。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其居处是共产党员活动的场所和通讯联络站。

  民国14年6月,陈君起参加南京市声援上海五卅惨案大会和大游行,沿途讲演、散发传单,揭露英、日帝国主义的暴行。慰问遭开除的爱国女学生。是年秋,任共青团南京地委妇女委员兼中共第三支部书记。翌年,兼任国民党南京市党部妇女部长。民国15年3月12日,陈君起参加孙中山陵墓奠基典礼,遭国民党右派雇用的流氓袭击而受伤,但仍与张应春等人护卫柳亚子脱险。同年10月4日,陈君起遭军阀孙传芳逮捕,关押三个月,经中共营救出狱,调江西南昌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工作。民国16年4月回宁,任中共南京地委妇女委员兼国民党南京市党部妇女部长。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一天,陈君起同中共南京地委书记等10人在开会时,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后秘密处死。时年42岁。

  施小妹(1890~1974)

  施小妹,又名吴银弟、施银弟,江苏南汇(今上海南汇)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进美商鸿源纱厂做童工,后该厂卖给日商,改为日华纱厂。民国11年(1922年)在全国第一次罢工高潮中,日华纱厂工人在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领导下发动了三次罢工。施小妹为工人代表,与日本厂主和军阀当局展开了面对面的斗争。翌年,受浦东纺织工会委托,到烂泥渡工人俱乐部筹备工人夜校。民国1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上海产业工人中较早入党的党员之一。后在日华纱厂工会工作。先后参加五卅运动和三次武装起义,并积极支持儿子施量才担任第三次武装起义敢死队队长。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施小妹为躲避反动派的追捕,迁居浦西,进振泰纱厂做工,在白色恐怖下与党失去联系。八一三事变后,她进安乐纱厂做工,因被飞梭打伤眼睛失业,以跑单帮为生。抗日战争胜利进中纺六厂做工。

  上海解放后,施小妹参加工会工作,1950年4月任上海纱厂工会副主席,1952年任上海纺织工会女工部副部长。1955年5月退休,1956年10月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12月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曾被选为上海市第一至第五届人大代表,市政协第一、二、三届委员,全国妇联第三届执行委员,担任上海市总工会筹备联络处副主任、上海市总工会执委等职。

  施小妹退休后参加市工人文化宫组织的老工人讲师团,向广大工人、学生、教师、居民群众宣讲上海工人阶级斗争史达320次,受教育群众达20余万人。并义务参加里弄工作,为居民排忧解难,关心青少年的成长。

  吴若安(1890~1990)

  吴若安,原名杏宝,江苏金山(今上海金山)人。幼年家贫,13岁才进上海务本女塾小学部求学,由于成绩优良,连续跳级,毕业后进中学部继续学业。清宣统三年(1911年)中学毕业,学习成绩名列第一。中学毕业后曾执教母校及南洋女子师范等学校。辛亥革命时曾组织学生参加救护队工作。五四运动中在上海积极支持学生的爱国行动。

  民国26年(1937年)8月,南洋女中校长凌铭之病逝,吴若安继任校长。恰值八一三抗日战争爆发,吴若安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组织学生和教师为慰问前线抗日将士、救济难民进行募捐活动。日军侵占上海后,吴若安为培养学生的爱国心,在学校加强了语文教学,大讲文天祥的《正气歌》,以激励学生敢于与敌伪作斗争。

  抗日战争胜利后,吴若安积极投身爱国民主运动,参加示威游行和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斗争,并多次掩护中共地下党员和学生免遭国民党政府的迫害。民国35年,吴若安参加由中共地下党领导的上海中等教育研究会和小学教师联合会,并担任理事。38年春,为了迎接上海解放,中共上海地下组织发出护厂护校的号召,吴若安任"校长互助会"主席,发动师生做好护校工作。

  解放后,吴若安任上海市教育局副局长、中国民主促进会上海市委员会主任委员。历任第一至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三、四、五届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委员,第七、八届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第四、五届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

  吴若安执教70个春秋,桃李满天下。

  华吟梅(1891~1912)

  华吟梅,名兆英,又名震雄,江苏金山(今上海金山)人。少年时受新思想影响,胸怀振兴华夏、提倡女权之志。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入上海天足学校,假日回家,常宣传读书、放足,作《劝止缠足论》。后建立天足分会,发展会员数百人,任浦南天足分会部长,年仅14岁。清宣统二年(1910年),她与庞镜如在上海西园举行文明婚礼,开创乡里新风。华吟梅热心社会公益事业,赞助地方创办孤贫儿院。辛亥革命爆发,松江光复,她拔簪助饷,支持丈夫参加山东光复之役。旋参加在沪成立的女子参政同志会。逝世后,《妇女先驱》刊印《华吟梅悼词》两集,其事迹编成两出新剧公演。

  尹锐志(1891~1948)、尹维俊(1896~1919)

  尹锐志(锐忠)、尹维俊(维峻)姐妹两人,系浙江嵊县人,光复会成员。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尹氏姐妹同抵上海,翌年,秋瑾等人在上海设置光复会的固定机关,由尹氏姐妹掌管日常机关事务,并从她俩名字中各取一字名为"锐俊学社"。学社表面上是提供借阅书籍的文化机关,实际上是光复会的总枢纽,在此联络各地会员准备起义。尹氏姐妹除主管机关外,还经常奔走于学生、军人之间,往返于江浙之地,发动群众,筹措资金,为迎接革命高潮的到来做各种准备。

  武昌起义后,光复会在沪同志计议起事,尹氏姐妹直接参加进攻闸北警察局和江南制造局的战斗。上海光复,锐俊学社成为江浙一带起义指挥部,尹氏姐妹奔走各地,递送情报,筹集物款,联络同志。在杭州起义时,尹维俊率上海组织的敢死队携带大批炸弹前往支援,为光复杭州立了战功。尹维俊复又参加攻宁战斗,带领"女子荡宁队"为攻克南京作出贡献。

  攻城急需炸弹,锐志返沪彻夜赶制。制弹引起爆炸,锐志受伤后被捕,经营救出狱,又抱病赴宁巡视军务。民国成立,尹氏姐妹被南京临时政府委任为总统府顾问。孙中山誉尹氏姐妹为"浙江女英雄",时人则将这一对姐妹与秋瑾共称为"中国近代史中女界之三杰"。

  郑毓秀(1891~1959)

  郑毓秀,又名苏梅,广东宝安人。幼年在家延师受业。后入天津教会崇实女校读书。14岁时赴日本留学,加入中国同盟会。她与汪精卫、李石曾等人组织京津同学会,进行反清秘密活动。清宣统三年(1911年)返国,参加辛亥革命。民国3年(1914年),郑毓秀在法国学法文,后入松堡大学求学,获法学硕士学位。民国8年,她被委任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随员。民国14年,撰写论文《中国的立宪运动》,获巴黎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同年秋,由中国政府聘为驻欧调查委员。翌年4月回国,与丈夫魏道明在上海法租界设立联合律师事务所,是中国第一位女律师。曾任西山会议派国民党第二届候补中央监察委员、财务委员。民国16年3月,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郑毓秀被选为上海市临时政府委员。4月,任江苏省政务委员会委员、上海地方审判厅厅长。11月,被任命为上海临时法院院长,未就职。不久,任法租界第二特别法院院长。民国17年初,郑毓秀由南京国民政府派赴巴黎,谋建中法外交关系。此后,历任国民政府立法院立法委员、民法编纂委员、建设委员会委员、赈灾委员会委员、上海法政学院院长、各国援华会名誉主席。解放前,定居美国。

  郑毓秀在上海期间,曾任国际妇女法学会亚洲分会会长、上海妇女会理事长、上海女子参政会会长。还参加过争取女权、声援北伐等活动。民国9年在上海被10多个妇女团体代表推荐,出席在瑞士召开的万国女子参政会。民国12年5月,出席在罗马召开的国际妇女参政会第九届大会。

  郑毓秀著有《我的革命时代》、《童年和革命的回忆》、《中国的立宪运动》、《国际联盟概况》等。

  艾格尼茨·史沫特莱(Agnes Smedley,1892~1950)

  艾格尼茨·史沫特莱,美国女作家、新闻记者。在学生时代就参加反对种族歧视和争取自由的斗争,被学校开除,还坐过牢。

  民国17年(1928年),史沫特莱以《法兰克福时报》特派记者身份来华,翌年夏到上海工作、生活了7年。她参加和支持进步组织的革命活动。撰写文章,揭露国民党的腐败和残酷,反映工农大众的悲惨生活,介绍中国红军的抗日事迹。她还为宋庆龄介绍结识了许多外国朋友。民国20年3月,史沫特莱获悉柔石等20多位青年作家、艺术家遭国民党政府杀害,就和鲁迅、茅盾等撰写告西方作家的声明,亲自译成英文发出,得到西方作家的响应,50多位美国作家联名向国民党政府提出抗议。同年7月,上海成立营救国际友人牛兰夫妇的营救委员会,宋庆龄任主席,史沫特莱任书记。该委员会与国际援救牛兰委员会秘密合作,积极开展营救活动。一·二八淞沪抗日战争爆发,史沫特莱去前线进行采访,撰写战时通讯报道。她第一个捐款支持宋庆龄等人筹建伤兵医院,第一个志愿当护理人员。她还冒险进入日军侵占的闸北地区,寻找鲁迅等中国朋友。12月,史沫特莱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以下简称同盟),成为宋庆龄的得力助手,并和美国记者伊罗生共同创办同盟机关报《中国论坛》。民国22年2月,史沫特莱同宋庆龄一起接见英国著名作家、世界反帝大同盟名誉主席萧伯纳。5月,又同去德国驻沪领事馆递交同盟致德国政府的抗议书,抗议德国政府的法西斯暴行。6月,同盟领导人杨杏佛被害,史沫特莱冒着生命危险参加大殓。还协助同盟与第三国际和苏联有关方面建立联系。其上海寓所曾给工农红军第十军军长周建屏居住和治病。她与政治形势学习小组的外国朋友,在家中学习马克思、列宁理论和各类文件,听中共地下党人谈解放区反"围剿"斗争的情况等。

  史沫特莱逝世后,按照她的遗言,骨灰移葬中国北京。

  1992年12月,上海市卢湾区人民政府、上海国际友人研究会在史沫特莱的旧居,吕班路85号(今重庆南路185号)勒石纪念。

  陆定华(1893~1959)

  陆定华,浙江嘉善人。3岁丧父,依靠经商的兄嫂生活。17岁得母私蓄资助,至松江美术学校学习。后被兄逼回,经两次逃婚,最后还是被迫适谢姓商人。她因不堪忍受封建婆家的压迫,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私离婆家,到工厂学织布,至医院学当护士,均被丈夫发现追逼回家。次年生子谢克东后,又携儿离家,在上海摆米摊度生。

  民国13年(1924年)1月,陆定华进商务印书馆装订车间工作。次年在中共秘密党员的启发教育下,积极参加该馆第一、二次大罢工,任工人代表,与资方谈判取得胜利。五卅运动中,陆定华卧轨挡车,迫使英商一路有轨电车停驶,保证了罢工罢课罢市的全面实现。民国14年秋参加中国共产党,任商务印书馆第一、二届工会执行委员兼女工部宣传主任等职。

  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时,陆定华担任商务印书馆救护队队长。由于叛徒出卖,先后两次被捕,受尽酷刑审讯,都因未供一言而交保释放。出狱后不得不离开商务,入国华订书作做工。当时,陆定华虽没有接上组织关系,但仍担任工人代表领导罢工,取得胜利。工人增加了工资,她却第三次被捕,被关入苏州高等法院看守所,一年后经人保释出狱。陆定华返沪后找到中共组织,接上组织关系。

  卢沟桥事变后,党组织派陆定华到江南抗日游击区从事地下交通工作。民国32年,日军清乡扫荡,她第四次被捕,因审问不出口供而释放。民国34年夏,陆定华至苏中根据地与儿子团聚。由于长期在艰苦环境中参加革命斗争,以及4次被捕所受的折磨,身体受到严重摧残。解放后,党组织安排她在无锡干部疗养院休养。

  姜兆麟(1893~1971)

  姜兆麟,又名姜兆林,化名姜石梅等。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出生于松江县城内。自幼随父读书识字,随母习幼科推拿,20岁时在景贤女校专修科结业。婚后9月,其夫病故,备受封建夫家折磨。在其弟姜长麟与侯绍裘的开导下,冲出封建家庭,走向社会,至景贤女校分校主持校务,并加入中国国民党,开始投入革命。

  民国14年(1925年)1月,姜兆麟入上海大学政治训练班学习,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做党的秘密工作,办小学校、开裁缝铺、设小儿科诊所,以各种身份掩护党的机关。大革命时期,松江中共地下组织的联络点就设在她家(松江城内中心弄19号)。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在白色恐怖下坚持斗争。民国17年调中共淞浦特委任内部交通,并与淞浦特委负责人严朴以夫妻名义住机关。在多次农民暴动中,她经常以家庭妇女、基督教徒等各种身份与反动军警周旋,避过检查,将弹药武器、党内文件与上级指示安全传递至农民领袖手中。后调中共江苏省委工作,省委机关被告密,情况危急,兆麟以绣戏袍作场为掩护,沉着应付密探,使省委机关安全转移,被夸为"保护机关的能手"。民国21年,上海中共中央机关遭严重破坏,姜兆麟与严朴被调至中央局机关居住,他们由假夫妻成为真夫妻。在此期间,他们曾掩护大批中央领导人员离沪赴苏区。

  民国22年,姜兆麟以一双半小脚翻越虎头山封锁线,抵江西瑞金中央苏区。先后担任财政部会计、国民经济部会计兼节省委员会和优待红军家属委员会主任等职。翌年10月,红军长征,她因患重病留下,6天后被捕,受到严刑审讯,她始终伪装成批售冬笋的贩子,8个月后获释,行乞返沪,与党失去联系,潜身佛学会任会计,并以小儿推拿为谋生职业。

  1949年松江解放后,姜兆麟重新入党,先后在松江专区人民医院、松江地委供给科、专区妇委工作。1957年4月入松江城区卫生院组成妇幼科推拿研究室。此后经常向干部、学生讲述革命先烈的斗争事迹,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著有《幼科推拿入门》。

  宋庆龄(1893~1981)

  宋庆龄,祖籍广东文昌,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出生于上海。早年在上海中西女塾求学。清宣统元年(1909年),赴美入威斯里安女子学院,获文学士学位。民国3年(1914年),任孙中山秘书。4年,她与孙中山在日本结婚。5年,随孙中山来沪,协助改组国民党。孙中山逝世后,曾任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名誉主席和国民政府委员。两次当选国际反帝同盟大会名誉主席,后为世界反法西斯委员会主要领导之一。宋庆龄坚持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革命政策,与国民党右派进行斗争。

  民国14年,上海发生五卅惨案,全国掀起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潮。宋庆龄立即发表谈话,谴责英、日帝国主义暴行,号召全国人民共起奋斗,为民族争独立。她创办出版《民族日报》,还与沈仪彬、于右任等人组织五卅事件失业工人救济会。

  民国21年,宋庆龄与蔡元培、杨杏佛等在上海组建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任主席。她还保护、营救了陈赓、廖承志等大批中共党员、爱国民主人士和共产国际工作人员牛兰夫妇等。翌年5月13日,她在上海发表声明,并与蔡元培、鲁迅、史沫特莱等向德国驻沪领士馆递交抗议书,抗议希特勒迫害德国进步人士及犹太人的法西斯暴行。

  民国20年九一八事变,宋庆龄在上海《申报》发表《宋庆龄之宣言》,谴责国民党残杀邓演达、镇压爱国学生运动等法西斯暴行,揭露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卖国投降活动。

  民国21年一·二八淞沪战争爆发,十九路军顶住国民党政府的压力,抗击入侵的日军。宋庆龄与何香凝同去慰问将士,并捐送大批物资。又与何香凝等人置办一所国民伤兵医院。并以国际反帝大同盟之名,致电世界各国著名进步人士和文化界人士,呼吁支持中国人民抗日。

  民国22年秋,宋庆龄和中共江苏省委共同组织世界反战委员会在上海召开的远东泛太平洋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大会。大会通过决议,反对帝国主义、国民党对苏区红军的五次"围剿"。民国23年,她在上海成立中国民族武装自卫委员会,任主席。民国24年1月,她致信美国人民,吁请反对美国政府干涉中国内政。12月,北平爆发一二·九学生运动,宋庆龄即捐款资助。

  宋庆龄帮助斯特朗、史沫特莱、斯诺三位美国记者去延安采访。加拿大的白求恩、印度的柯棣华等国际友人来到中国,都在她的帮助下,为中国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

  民国25年,宋庆龄在上海被选为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执行委员。国民党政府勒令解散,她不予理睬,反而致函赞扬救国联合会领袖沈钧儒等"宁愿坐牢不愿卖国"的爱国精神。同年10月,出任鲁迅治丧委员会委员。11月,她和救国会领导发表《告全国人民书》,抗议国民党政府非法逮捕"七君子"。次年6月25日,她扶病赴苏州高等法院"守候传讯",掀起了一场"爱国入狱运动"。上海八一三抗战爆发,宋庆龄支持中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抨击蒋介石的反共政策。

  民国26年12月,宋庆龄接受中共中央的建议,离沪赴港。民国27年6月,她创建保卫中国同盟(简称保盟)及上海分会,任中央委员会主席。保盟向国内外传播八路军、新四军抗日情况,披露"皖南事变"真相,还募集资金支援八路军、新四军抗日活动。抗日战争胜利后,保盟更名为中国福利基金会。民国34年12月宋庆龄返沪,领导中国福利基金会继续从各方面支援解放区。同时,她还领导上海地区的救济和教育儿童的工作,帮助湖南、广东、福建等灾区生产自救,全国有5000名儿童得到资助。民国38年4月,她把基金会的有关物资提供给上海临时联合救济委员会,以迎接上海解放。

  建国后,宋庆龄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妇联名誉主席等职,代表中国多次出访各国。曾被选为世界保卫和平委员会执行局委员。

  1950年4月,宋庆龄创办新中国最早的儿童杂志《儿童时代》半月刊。8月,将中国福利基金会改名为中国福利会。1951年,她把所得斯大林国际和平奖金10万卢布捐赠给中国福利会,在上海扩充和创办了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1952年创办《中国建设》杂志,向国外报道中国建设情况。1953年创建上海市少年宫。1954年,她将《为新中国奋斗》一书的稿费捐赠给朝鲜孤儿。1958年,她领导创办的中国第一个儿童艺术剧场在上海正式启用。

  宋庆龄于1981年5月15日加入中国共产党。5月16日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称号。

  陶 承(1893~1986)

  陶承,湖南长沙人。少时进湖南湘绣馆学刺绣。清宣统三年(1911年)与欧阳梅生结婚。民国16年(1927年)在中共汉阳县委负责掩护机关、保管文件的工作。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陶承转移至上海。民国18年6月担任上海工会联合会的机关掩护工作,一月后,调至共青团中央秘书处掩护机关。该机关设在公共租界卡德路(今石门二路)树德里一幢小洋房内,陶承的对外身份是国民党第九军顾祝同手下副官的太太。平时负责收藏与分发文件工作,开会时担任警卫。当时中共领导存在"左"倾盲动主义,一味号召中心城市不断举行游行示威与飞行集会,造成大批积极分子被捕,秘密机关屡遭破坏。由于陶承的掩护工作十分巧妙,出入都有严格规定,因而在两年中共青团中央秘书处这个机关没有遭到敌人破坏。民国20年11月,陶承被调至中共中央国际事务团去掩护机关,该机关设在公共租界麦特赫司脱路(今泰兴路)张家花园一幢三层洋房内,陶承的对外身份是商务印书馆林股东的太太。翌年初,因交通员被捕叛变,机关遭破坏,陶承与党失去联系。抗日战争爆发,得到红军改编为八路军的消息后,母子三人即随难民群辗转抵汉口,通过汉口八路军办事处将儿子稚鹤送到延安,陶承服从组织分配,只身奔赴重庆。

  民国27年,陶承在重庆八路军办事处从事机要工作,后调第五保育院。民国32年夏,组织决定她去延安。陶承经受了丈夫欧阳梅生、儿子欧阳立安、欧阳稚鹤先后为革命牺牲的严峻考验,强忍失去亲人的悲痛,坚持革命工作,民国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后,先后在政务院、内务部、最高人民法院西南分院工作。著有《我的一家》,发行600多万册,成为进行革命传统、革命理想教育的优秀教材,北京电影制片厂改编成电影《革命家庭》。

  向警予(1895~1928)

  向警予,原名向俊贤,笔名振宇,土家族人,生于湖南省溆浦县。学生时代就积极投入反对袁世凯和抵制日货运动,成为当时学生运动中的活跃分子。中学毕业,抱着"教育救国"的理想,于民国5年(1916年)夏在家乡办起男女同校的溆浦小学堂。民国7年4月加入新民学会,创办妇女刊物《女界钟》,传播新文化、新思潮。翌年12月,赴法勤工俭学。在法国期间,提出"中国将来的改造完全实用社会主义的原理和方法",为此,必须先要组建共产党,以"实行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至此,向警予已从一个急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

  民国11年初,向警予返国抵沪,同年上半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7月出席在上海举行的中共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她担任了中共中央妇女部的领导工作,兼任上海地区妇女工作。翌年9月,她被选为中共上海地方兼区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又被任命为国民运动委员会妇女工作委员。国共第一次合作时,中共中央派一批党的领导干部以个人名义参加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工作,向警予担任青年妇女部部长助理,又任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妇女运动委员会秘书。

  在上海时,向警予写了大量论述妇女解放的文章,特别是中共中央历次关于妇女运动的文件和决议,大多数都是由她提议和起草的。向警予关于妇女运动的文章约40篇,分别发表在《向导》、《前锋》、《觉悟》和《妇女周报》、《妇女杂志》等刊物上。

  向警予深入到上海大学和平民女学的女学生中,向她们介绍各国妇女运动的情况。杨之华、张琴秋、钟复光等早期的妇女运动骨干,都得到过她的关心和帮助。当时上海的几次重要的女工运动,向警予皆参与领导。民国13年12月,为支持孙中山北上召开国民会议,向警予组建上海女界国民会议促成会,带动了全国各地女界国民会议促成会的建立。又于次年3月召集上海80余妇女团体举行女国民大会,代表女国民争人格、争权利。五卅惨案发生后,向警予带领妇女上街宣传、募捐和示威游行。她以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妇女部名义,发动全市妇女踊跃参加顾正红公祭大会,并作为代表之一向上海市总商会交涉,要求总商会下令罢市,取得成功。6月上海各界妇女联合会成立,向警予对该会各项斗争作了具体部署,使各界妇女在宣传、募捐、声援罢工工人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民国14年10月,向警予至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民国16年3月回国,4月出席中共第五次代表大会。她先在武汉总工会宣传部工作,后调中共汉口市委宣传部和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工作,担任党的地下机关刊物《长江》的主编。汪精卫发动反革命政变,向警予坚持在武汉领导地下斗争,由于叛徒出卖,民国17年3月20日被捕,5月1日英勇就义,时年33岁。

  王国秀(1895~1971)

  王国秀,又名竹素。江苏昆山人。民国10年(1921年)7月赴美,在惠斯利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求学,获历史学硕士学位。民国16年回国。历任上海中西女学、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历史教师,上海大夏大学、圣约翰大学历史系主任,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执行委员及主席。民国37年8月,王国秀又赴美国惠斯利大学历史系授课。1949年10月回国,历任上海圣约翰大学历史系主任、震旦女子文理学院院长、震旦大学副校长、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兼图书馆馆长、中华基督教全国女青年协会名誉主席。

  建国后,王国秀曾当选为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妇联执行委员,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市民主妇联执行委员,上海史学会理事。

  著作有:《十八世纪中国茶和工艺美术品在英国流传状况》、《中世纪英国妇女生活史》、《阿拉伯民族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王国秀在"文化大革命"中遭诬陷,1978年11月恢复名誉。

  耿丽淑(1896~1995)

  耿丽淑,原名塔利塞·格拉克(Talitha Gerlach),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个农村家庭,毕业于巴特勒大学社会经济系,又先后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系、芝加哥大学时事世界系学习。民国15年(1926年)由美国基督教女青年会派到中国工作,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曾冒险掩护被国民党反动派追捕的苏联顾问鲍罗廷夫妇。民国23年,她任上海基督教女青年会学生部主任干事,参加了路易·艾黎和汉斯·希普发起的学习马列主义理论的政治学习小组,参加开办三和里女工夜校,提高上海女工的知识水平,启发政治觉悟,为培养上海女工工作和妇女运动的骨干作出贡献。八一三事变后,耿丽淑参与创办难民收容所、伤兵救护站,组织教会大学学生至前线慰问抗日将士,开展义卖活动支持抗战。她还参与埃德加·斯诺等发起以宋庆龄为名誉主席的中国工业合作促进委员会的"工合"运动,以帮助中国难民生产自救。民国27年,她与吴耀宗等组成保卫中国同盟上海分会,筹集、运送医药物资支援新四军。民国35年受宋庆龄邀请担任中国福利基金会执行委员。翌年12月被美国教会召回,在美国期间任中国福利呼吁会主席,呼吁美国人民在医疗物资、儿童保育方面给中国人民以帮助。1951年,她秘密绕道回到中国,任中国福利会顾问,后任宋庆龄基金会理事、上海宋庆龄基金会顾问。

  1986年耿丽淑90岁生日时,上海市市长江泽民代表上海市政府授予荣誉证书,表彰她对中国人民的进步事业作出的贡献。1987年获上海市公安局颁发的中国永久居留资格证书,还获得中国福利会颁发的妇幼事业"樟树奖"荣誉奖、上海市政府外事办公室颁发的上海工作纪念章、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授予的"人民友好使者"称号奖章,还有国务院总理李鹏签署的荣誉证书,赞扬她与中国人民风雨同舟、患难与共。

  耿丽淑逝世后安葬于上海万国公墓外国人墓区。

  姜辉麟(1897~1933)

  姜辉麟,江苏松江(今属上海市)人。幼年进景贤女校免费就读,毕业后又自学三年。

  五四运动中,姜辉麟接受新思想,向往妇女解放,即与胞姊姜兆麟倡设"天足会"松江分会,大力提倡不缠足运动。后挣脱封建家庭束缚,走向社会,到景贤女校分校任教。民国10年(1921年),原籍松江的中共党员侯绍裘与国民党左派朱季恂返回故里,宣传革命思想,姜辉麟深受教育,于民国14年加入中国国民党,投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此时,姜辉麟与母、姊一起剪去发髻,开创松江妇女剪发新风。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一向为姜辉麟所尊崇的中共党员侯绍裘、张应春等惨遭杀害,激起了她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仇恨,于是不顾反动派的血腥镇压,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到奉贤任中共奉贤县委交通联络员。

  民国17年,姜辉麟奉命转移南桥,旋又调到上海市区,任中共淞浦特委机关秘书。不久,她到南汇县新场镇和周浦镇担任联络和掩护中共南汇县委负责人吴仲超的工作。姜辉麟化名石贤,以行医为合法身份,建立了中共的秘密机关,经常从上海市区向奉贤、南汇往返运送党的秘密文件、宣传品和武器。

  民国18年秋,姜辉麟又被调到上海沪西小沙渡及沪东杨树浦工厂区从事妇运工作。后在虹口岳州路创办立中小学,作为开展革命的立足点。夜间开设女工文化补习班,宣传革命思想。民国21年,姜辉麟被调至南京中共江苏省委工作,不幸被捕入狱。敌人施用酷刑,她始终坚贞不屈。次年上半年,姜辉麟被秘密杀害于南京雨花台,牺牲时年仅36岁。

  解放后,姜辉麟被追认为烈士。

  松江县(今松江区)人民政府为其立碑纪念,陈云为之撰写碑文。

  俞庆棠(1897~1949)

  俞庆棠,江苏太仓人。民国8年(1919年),她在上海圣玛利亚书院求学期间,担任该校学生会主席。五四运动中,俞庆棠和全市各校代表一起组织上海学生联合会,被选为上海学联代表,出席全国学生联合会。

  民国8年8月,赴美留学,进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社会学和教育学。担任哥伦比亚大学中国留学生会会长,经常与中国留学生议论国是,发表政论文章。民国11年4月,学成归国,任江苏省立第二师范教师和上海大夏大学教授。民国16年6月,任中央大学区扩充教育处处长,受命规划江苏全省社会教育事业。在俞庆棠的统筹组织下,江苏的民众教育蓬勃开展,成效卓著。两年内全省开办了1341所民众学校,310所民众教育馆,82所农民教育馆,在苏州开办了江苏省立教育学院。经俞庆棠亲自校订的《民众读本》成为全国民众教育的主要教材。

  民国20年九一八事变发生,为反对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主义",各地学生赴京请愿,当局勒令请愿学生悔过,俞庆棠挺身而出,慷慨陈词,明确指出要求抗日无罪、请愿学生无过,并出面营救被捕的学生代表。

  民国27年3月,俞庆棠在庐山妇女谈话会上认识了中国共产党方面的代表邓颖超,邓鼓励她努力开展战时后方妇女生产教育工作。8月,俞庆棠到达重庆,着手创办妇女生产教育实验区,作出了优异成绩。宋美龄想重用她,但她对国民党政权的黑暗腐败痛心疾首,即以上海家中需人照料为由,于民国28年春返沪,执教于沪江、东吴大学。

  抗日战争胜利,俞庆棠担任上海市教育局社会教育处处长。在中共地下党员张执一的影响下,她对民众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在整顿恢复上海原有的图书馆、博物馆、公共体育场、民众教育馆的同时,立即着手分期分批分块地建设上海各区、县150所民众学校,并亲自主持上海市实验民众学校。该校教师大多是有民主思想的青年人和共产党员,因此民主气氛非常浓厚,成为当时名闻遐迩的"民主堡垒"。反动当局不能容忍她继续执掌社会教育大权,民国35年下半年,俞庆棠被迫辞去社会教育处处长之职,专任实验民校校长。继而上海市参议会提出要撤销实验民校,俞庆棠就带领全体师生、家长、棚户区居民到市参议会去请愿,送去了"庆棠以身殉校在所不惜"的抗议信,市参议会只得通过保留该校的决议。

  民国37年秋,俞庆棠被迫出国考察。1949年5月回国参加全国教育会议、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和开国典礼。10月3日就任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不顾自己患有严重的高血压症,夜以继日地主持草拟1950年全国社会教育计划。

  1949年12月4日星期日,俞庆棠主持了一天的会议,晚上又与人一起研究社教规划,由于劳累过度,致脑溢血逝世。1985年,实验民校校友会在原上海实验民校(今胶州路601号)校园内建立"俞庆棠先生塑像纪念碑"。著作有《民众教育》等。

  刘王立明(1897~1970)

  刘王立明,原名王立明,曾用名李梦梅、邝志洁。安徽太湖人。幼时免费入教会所办福音小学读书。小学毕业,由学校保送免费入九江儒励书院求学。民国4年(1915年)在儒励书院读书时,加入世界妇女节制会,并在中华分会中任职,这是她参加妇女运动的开始。妇女节制会是国际性妇女运动组织,偏重促进妇女身心健康,禁吸鸦片、节制饮酒、节制生育。翌年,王立明作为中华妇女节制会代表赴美国参加世界妇女节制会议。同年考取了留美学习的奖学金,在伊利诺州西北大学获硕士学位。归国后担任中华妇女节制会总干事,在全国广泛建立分会,会员发展到1万多人,被推选为会长。创办妇女刊物《节制》月刊。

  民国12年,王立明与哲学博士刘湛恩结婚,刘任中华基督教全国协会教育总干事,一心想以教育救国,两人在救国事业上志同道合。民国13年,上海成立了妇女界国民会议促成会,王立明与向警予、杨之华、刘清扬等妇女界领袖共同参加了这个活动。

  民国20年,九一八事变发生,王立明夫妇在上海投入救亡运动。抗日战争爆发后,王立明即率领中华妇女节制会人员及时参加何香凝领导的中国妇女抗敌后援会,任该会农村妇女组织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沦陷,租界成为"孤岛",王立明坚持留沪,带领中华妇女节制会参加了许广平领导的上海妇女界难民救济会,为难民救济工作日夜奔忙。

  民国27年初,因刘湛恩拒绝出任汪伪教育部部长而不断遭到恫吓与威胁。同年4月7日,刘湛恩被汪伪特务暗杀,王立明为纪念丈夫,在自己姓名前冠以"刘"字,以示永久的哀悼与思念。

  民国27年夏,刘王立明辗转武汉、重庆,继续从事爱国抗日活动。民国33年,刘王立明在重庆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当选为民盟中央委员。与李德全、史良等发起组织中国妇女联谊会,团结蒋管区爱国进步妇女,宣传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把争民主、反独裁的斗争和妇女运动结合起来。

  抗日战争胜利,刘王立明返沪,投入反内战、争民主、反独裁的斗争。

  在李公朴、闻一多两烈士追悼会上,她与陶行知共同痛斥反动派的血腥罪行,向中外舆论界揭露反动当局摧残民权和践踏民主的罪行。还积极营救、援助被捕遭难的进步人士及家属。民国36年,国民党政府宣布民盟为"非法"组织,刘王立明离沪去港,参加民盟中央在香港召开的一届三中全会,否认民盟为"非法"组织,表示绝不解散。1949年初,刘王立明接受中共邀请,由香港到刚解放的北平,参加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被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代表并参加开国大典。以后又当选为全国妇联第一、二届执委会常务委员,政协第二、三、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和二届常委。1954年出席亚洲国际妇女会议,1956年出席世界妇女节制会第十次代表大会,被推选为世界妇女节制会副主席。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60年代初有关方面允许为她出国提供方便,她断然回答:"生为中国人,死为中国鬼,我哪儿也不去!"。"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极大冲击,1981年3月18日全国政协、民盟中央、全国妇联为刘王立明郑重平反。

  方令孺(1897~1976)

  方令孺,安徽桐城人,为著名文学流派桐城派领袖方苞的后代。早年受"五四"新思潮影响,坚决反对封建礼教。

  民国12年(1923年),方令孺赴美留学,先后就读于华盛顿州立大学、威斯康辛大学。民国18年回国后任教于青岛大学。民国24年任教于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抗日战争爆发,随校迁重庆,任教授。民国27年起兼任内迁的复旦大学国文系教授。民国32年任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1950年任第一届上海市妇联副主席。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浙江省文联主席和中国作家协会浙江分会主席。历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解放前,方令孺曾发表过不少散文、诗歌及翻译作品。主要著作有散文集《信》、《方令孺散文选集》,译作有短篇小说集《钟》等。建国后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过不少诗文,但主要精力放在文学教学工作上。

  陈翠贞(1898~1958)

  陈翠贞,北京市人。民国4年(1915年)考入北京协和女子大学。次年,考取公费留学美国。民国13年在美国霍布金斯大学获博士学位,并被授予"金钥匙奖",是该校荣誉学术团体成员。同年,陈翠贞回国从事儿科医疗教学工作,在北京、南京、重庆等地任儿科讲师、教授、儿科主任医师等职。抗日战争胜利后,陈翠贞随国立上海医学院从重庆迁回上海,任儿科教授兼附属中山医院儿科主任。建国后,历任上海第一医学院教授、儿科学教研组组长、儿科系主任及附属儿科医院院长。

  陈翠贞毕生致力于儿科教学和医疗工作。民国29年创用氨苯磺胺治疗儿童急性菌痢。1950年,她提出儿童脑炎三种临床分型等见解,创办并主编《中华儿科杂志》,撰写《儿科传染病学》,还参加编写《儿科学》、《实用儿科学》等。1951年,陈翠贞提出建立儿科医院的建议,被上级采纳。1952年春,她被任命为儿科医院院长,负责筹建儿科医院,使之成为建国初期较早的一所正规化儿科医院。她还把自备的一具眼底镜赠给医院。1954年底,儿科医院建立儿童保健科,开展地段和幼托机构的保健工作。陈翠贞亲自到里弄居委会了解情况,逐步制订各种儿保工作规范。1955年,中央卫生部决定在上海第一医学院首建儿科系,任命陈翠贞为主任。她带领中青年教师学习苏联的儿科学经验,向全国儿科专家请教,使儿科系很快开展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输送全国各地。以后,按卫生部决定,组织骨干力量支援重庆市筹建医学院附属儿科医院。她兼任院长,并去重庆指导工作。

  1956年,陈翠贞被评为上海市先进卫生工作者。曾当选为全国和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市妇联执行委员。

  许广平(1898~1968)

  许广平,原名许霞,号景宋,笔名平林、归真、寒潭、持平、正言等,祖籍福建,生于广东番禺。幼年时即反抗缠足和包办婚姻。曾读私塾,民国6年(1917年)到北京,后考入天津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预科。五四运动中,天津成立女界爱国同志会,许广平任该会会刊《醒世周刊》编辑。11年毕业后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后改为女子师范大学)国文系学习。14年以北京女师大学生会总干事身份领导学生运动,并积极为《莽原》等进步刊物撰稿。同年和鲁迅交往,得到鲁迅的热情指导。民国15年任教于广东省立女子师范学校。鲁迅到广州中山大学执教时,她任助教。

  民国16年10月,许广平与鲁迅到上海共同生活,并协助鲁迅工作。民国25年10月鲁迅逝世后,收集、整理、出版鲁迅的著作,并写了许多回忆文章。八一三事变后,她和何香凝共同发起成立中国妇女抗敌后援会,后改名中国妇女慰劳抗日将士会上海分会,募集资金,缝制御寒品,购买药物,输送前方和后方医院。上海沦陷后,许广平继续留沪从事秘密抗日活动。民国30年遭日本宪兵逮捕,备受酷刑而坚贞不屈。抗日战争胜利后参加中共领导的民主运动,曾任《民主》周刊编辑。民国35年10月,她到北平整理鲁迅故居的手稿和藏书,使其完整地得到保存。民国37年携子经香港抵解放区。

  建国后,许广平曾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秘书长、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妇联副主席、全国文联主席团委员、国际民主妇联理事、中国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副主席等职。许广平还作为中国人民的友好使者,多次访问日本、越南、苏联等国。她把鲁迅著作的出版权、全部版税、鲁迅全部书籍、手稿捐赠国家。1960年参加中国共产党。主要著作有《两地书》、《遭难前后》、《欣慰的纪念》、《关于鲁迅的生活》、《鲁迅回忆录》和《鲁迅景宋通信集》等。

     
 
【关闭窗口】
东方新闻网与上海妇女联合会联合主办,上海女性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严禁复制或镜像
沪ICP备05024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