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文献资料>> 妇女志 >>正文
 
人物(四)

  陆小曼(1903~1965)

  陆小曼,又名眉,上海人。生于官宦之家。自幼随父母居住北京。陆小曼在北京女中毕业后,入北京法国圣心女学,攻读英、法文和油画,18岁毕业。22岁时与著名诗人徐志摩结婚后,一直寓居上海。民国17年,与徐志摩合著5幕剧本《卞昆冈》。民国20年11月,徐志摩乘飞机遇难。此后,她在家师从贺天健,潜心学习国画,并编辑《志摩日记》等作品。

  1956年4月,陆小曼受聘为上海市文史馆馆员。6月,加入农工民主党,任徐汇区文艺支部委员。又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1960年1月,被聘为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参事室参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会员。

  陆小曼的国画画风,被贺天健评为"山水画近清初王鉴,清丽淳雅"。民国20年春季,所画山水长卷,卷后有友人胡适、杨杏佛、梁鼎铭、陈蝶等名家写诗题辞,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民国31年,曾在上海大新公司举办个人画展。还参加过中国画会及女子书画会。建国后,她的作品参加过第一和第二次全国画展。现有《江边绿阴图》轴、与孙鸿合作的《黄山烟云图》横幅、《归樵图》轴、《黄鹤楼图》轴等画品藏于上海中国画院。

  王汉伦(1903~1978)

  王汉伦,原名彭琴士,江苏苏州人。早年就读于上海教会女校圣玛利亚书院。16岁,由家庭包办与辽宁一煤矿督办结婚,婚后夫妻感情不好,遂离婚回沪。王汉伦在上海虹口小学教过书,在英美烟草公司当过职员,后在万国体育会任专职英文打字员。

  民国11年,王汉伦入明星影片公司,开始从影生涯。翌年,在张石川导演的故事片《孤儿救祖记》中任女主角,是她的处女作。该片上映后卖座率很高,曾轰动一时。民国13年主演了《玉梨魂》、《苦儿弱女》、《一个小工人》等影片。在"天一"公司又与胡蝶合拍了《电影女明星》。民国13年到14年间,在长城画片公司先后主演了《弃妇》、《春闺梦里人》和《摘星之女》等影片。其中《弃妇》一片轰动了申城,使王汉伦成为令人瞩目的影星。民国15年,她在"新人"影片公司主演《空门贤媳》,在中华第一影片公司主演《好寡妇》,均获成功。民国18年,她在上海成立汉伦影片公司,买下包天笑的剧本《盲目的爱情》(即《女伶复仇记》),自己担任主角,请卜万苍当导演。该片拍得很成功,曾远销国外。民国19年起弃影从商,开办了一家美容院谋生。建国后参加上海影剧协会,成为上海电影演员剧团的成员,曾参加《热浪奔腾》艺术纪录片的拍摄。一生共参加10余部影片的摄制。

  陈安芳(1904~1927)

  陈安芳,浙江上虞人。是上海商务印书馆装订车间女工。五卅运动中参加中共领导的上海妇女协会,加入了商务印书馆工会,并报名参加商务印书馆工人救护队,认真学习救护知识和技术,为工人武装起义作好准备。时有待哺的婴儿,姐妹们担心她参加救护队势必日夜投入战斗,乳儿就无法顾及。但陈安芳坚决地回答:"救护伤痛的人,比哺孩子更重要!"

  民国26年(1927年)3月21日午后,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开始,陈安芳冲在救护队前面,奔向街头抢救伤员,不幸被暗藏在民房里的包打听(暗探)开枪击中胸部,当场牺牲,时年23岁。事后,周恩来特派专人对其家属进行慰问。

  陈安芳是上海第一个为工人阶级的解放事业而牺牲的女烈士。

  杜君慧(1904~1981)

  杜君慧,笔名卢兰,生于广东省广州市一个平民家庭。五四运动中,广东大学宣布开放女禁,杜君慧成为广东省最早的女大学生之一。广州起义遭到镇压,杜君慧为寻求救国真理东渡日本,积极参加在中国共产党东京特别支部领导下的爱国斗争。后受留学生组织派遣返国抵沪。民国17年(1928年)6月,杜君慧在白色恐怖笼罩的上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时上海进步群众团体难以继续活动,她就改用笔战,加入了左翼作家联盟,努力写作、翻译。

  九一八事变以后,杜君慧开始研究妇女问题,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结合中国实际,对妇女问题作出系统的阐述。民国23年初,中国共产党派杜君慧去协助沈兹九办《申报》的《妇女园地》副刊,从此在《妇女园地》上发表了不少揭露黑暗、针砭时弊、为妇女权益呼吁的短小精悍的杂文。杜君慧写的《妇女问题讲座》揭示妇女被压迫的根源,指出妇女解放的道路,在《妇女园地》上连载8个月,吸引了大量渴求解放的姐妹。所作有关妇女问题的一系列文章,经过压缩成为简明通俗本《中国妇女问题》,作为《大众文化丛书》之一,于民国25年由大众文化社在上海出版,翌年出了第二版。接着,又在这基础上加以充实、提高,成为更有理论性的《妇女问题讲话》,由新知书店于同年在上海出版,以后在上海与大连再版3次。杜君慧是研究中国妇女运动理论的先行者。

  民国24年12月,上海妇女界救国会成立,杜君慧担任妇女界救国会的党团(即党组)书记,公开身份是该会组织部长,领导全市妇女投入轰轰烈烈的救亡运动。后又当选为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理事。

  抗日战争爆发,杜君慧离沪至武汉,参加战时儿童保育会工作。从武汉带领一批难童到重庆泸州创建第七保育院,成为泸州周围地区一支抗日救亡的儿童宣传队伍。民国33年,她在重庆又创办了《职业妇女》月刊,还当选为中国妇女联谊会的常务理事,在重庆妇女界、文化界的民主运动中竭尽全力。

  抗日战争胜利,陶行知创办的育才学校由渝迁沪,杜君慧抵沪任该校教导主任,在这个国统区的民主堡垒里,她精心培育青年,支持校内、外青年走上革命道路。1949年2月,杜君慧秘密前往刚解放的北平,出席第一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9月出席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解放后,杜君慧不谋高位,坚决要求到基层去为培养建国人才献出后半生。1949年接管北平女二中,担任校长。1955年调任北京第六中学党支部书记兼校长。1956年出席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丁玲(1904~1986)

  丁玲,原名蒋伟,字冰之,曾用笔名彬芷、晓函等。生于湖南省临澧县。幼丧父,随寡母艰苦度日。民国11年(1922年)到上海,入陈独秀、李达创办的平民女学读书;翌年,入中共创办的上海大学中文系学习。民国16年开始创作生涯,并与胡也频结婚。在报刊上,陆续发表了《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等作品。民国19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主编"左联"机关刊物《北斗》。民国20年,胡也频等"左联"五作家被国民党当局杀害。丁玲怀着悲愤,将未满百日的男孩送到湖南老家,即回沪继续写作。这时创作了中篇小说《水》,描写中国农民遭受的灾难与觉醒。民国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22年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关押南京3年余。

  民国25年,丁玲在宋庆龄、鲁迅等著名人士和中共地下党的帮助下出狱,到达陕北解放区。后与陈明结婚。曾任苏区中国文艺协会主席、《解放日报》文艺副刊主编。她创作的《彭德怀速写》、《我在霞村的时候》等作品,是解放区文学的重要收获。民国37年完成著名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1951年获斯大林文学奖金。

  建国后,丁玲先后任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处处长、中央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及副主席、《文艺报》和《人民文学》主编等职。1955年和1957年,先后被错划为"丁玲、陈企霞反党集团"和"丁玲、冯雪峰右派反党集团"主要成员。1958年遭到"再批判",被开除党籍,下放北大荒劳动。"文化大革命"期间入狱5年余。1984年平反后,她先后担任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兼文化组组长、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副会长,并主编《中国》文学杂志。一生留下近300万字著作。

  蒋师昭(1904~1991)

  蒋师昭,江苏江阴人。回族。民国11年(1922年)毕业于苏州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民国15年进上海市立万竹小学(今上海市实验小学)任教,执教语文和数学,历任高年级班主任、教导主任和副校长。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蒋师昭对待学生既严格,又耐心,真诚地爱他们,教育他们。许多学生毕业后已参加工作,她还关心他们。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可是每次备课仍是认真细致,一丝不苟。热情帮助青年教师,使之成为教学骨干。她的先进事迹被摄成新闻纪录片和电视录像,向全国播放。

  50~60年代,蒋师昭先后被选为上海市第一、二届人大代表,市妇联执委,获得上海市优秀教师、超级校长、先进儿童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先进儿童工作者等光荣称号。1960年,作为特邀代表出席全国群英会。1962年,中共上海市委教卫部、市教育行政部门为她举行从教40周年的庆祝活动。

  1968年,蒋师昭退休后参加里弄工作,担任里弄党支部委员、治保主任。腿部摔伤,还坚持为里弄干部和居民读报、讲解;为年轻的家长提供教育咨询;参加节假日治安值班等。

  黄励(1905~1933)

  黄励,湖南益阳人。曾就读于武昌中华大学。民国14年(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去苏联中山大学学习,毕业后留校工作。民国17年秋,黄励出席在柏林召开的世界反帝大同盟代表大会,翌年出席第二次太平洋地区职工代表会议。后调至海参崴,作为太平洋职工代表会议书记处工作人员,负责编辑《太平洋工人》月刊中文版。

  民国20年9月,黄励回国,至上海担任全国互济总会主任兼党团书记,经常出入于日本纱厂集中的沪西区,找工人谈生活,讲革命道理,教工人识字,探望生病女工,赢得了工人们的信任。当时,黄励在工人群众中发展了大批互济会会员。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大肆逮捕主张抗日救国的人士,黄励组织互济总会同志,千方百计地开展营救工作。这时互济总会除指导全国各地互济会工作外,还直接领导上海各区互济会和江苏若干城市及监狱的互济分会活动。当时在上海被捕的党内外同志都曾得到互济总会的营救和救济。

  民国21年冬,黄励调任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长,次年4月,由于叛徒出卖而被捕。在法庭上,黄励严厉谴责前来指认的叛徒。就义前,在囚车上仍向士兵进行革命宣传。7月5日,黄励在雨花台牺牲,年仅28岁。

  安娥(1905~1976)

  安娥,原名张式源,曾用名何平、张菊生,河北获鹿人。民国14年(1925年)肄业于北京美术专科学校,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随即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在大连从事宣传、女工工作。民国16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民国18年回国,在上海中共中央特工部工作,并开始诗歌创作。民国21年,因中共机关遭破坏,安娥与党组织失去联系。民国22年至26年,她在上海参加进步文艺运动,曾任百代唱片公司歌曲部主任。

  抗日战争期间,安娥任战地记者,随丈夫田汉辗转武汉、重庆、桂林、昆明等地。抗日战争胜利后回上海,民国35年起在上海市实验戏剧学校执教。民国37年赴解放区,次年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

  建国后,安娥先后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中央实验歌剧院任创作员。1956年因病失去工作能力。主要作品有诗集《燕赵儿女》,诗剧《高粱红了》、《洪波曲》、《战地之春》等,儿童剧《假佬佬》、《海石花》,戏曲剧本《情探》(与田汉合作),歌词《卖报歌》、《渔光曲》、《三个姑娘》、《节日的晚上》等。

  丁婉娥(1905~1986)

  丁婉娥,原名金小妹,宝山罗店(今属上海)人。幼年家贫,9岁进上海宝成纱厂当童工,常与厂里几个小姐妹去新世界、先施公司听滩簧(沪剧早期的名称)。因仰慕丁少兰的唱腔和演技,于民国9年(1920年)入"少兰社",投师丁少兰习申曲,遂从师姓,改为现名。丁婉娥聪明勤奋,第二年即登台演出。民国13年与丁少兰结婚后改班社名为"婉兰社",经常演出于如意楼、得意楼及小世界游艺场。演出剧目有《庵堂相会》、《借披风》、《陆雅臣》等,同时应当时百代、高亭等唱片公司邀请,与丁少兰灌制唱片几十张,风靡一时。

  民国21年,丁婉娥与丁少兰分手,自组"婉社"。民国25年成立"婉社申曲儿童班",在大世界挂牌演出《双珠凤》、《火烧百花台》等剧目。学员有丁是娥、杨飞飞、汪秀英、筱爱琴等,后来都成为沪剧著名演员。

  抗日战争爆发后,"儿童申曲班"难以维持,班子解体。建国后,丁婉娥加入上海市人民沪剧团,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分会会员。她参加剧团演出,在《白毛女》、《大雷雨》、《罗汉钱》等剧中,塑造了几个老旦形象。1956年受聘于上海戏曲学校,担任沪剧班唱腔老师,致力于培养新一代沪剧演员的成长。1964年退休。

  章蕴(1905~1995)

  章蕴,原名杜韫章,湖南长沙人。民国12年,章蕴在长沙参加革命活动,民国1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她在武昌、南京等地参加中共领导的秘密活动。民国21年,夫李耘生在南京被捕牺牲,子亦被捕入狱,与党组织又失去联系。她历尽艰辛,终于找到了党组织。民国25年,章蕴到湘潭任中共中心县委书记。抗日战争时期,章蕴先后任中共东南分局妇委负责人、苏南区党委委员兼妇女部长、苏中二地委书记、苏中区党委组织部长兼妇女部长等职。抗日战争胜利后,章蕴历任中共华中分局委员兼妇女部长、华东局妇女部长、豫皖苏区党委书记、豫皖苏分局宣传部长、第三野战军妇女干部学校校长等职。

  建国后,章蕴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妇委书记和中共上海市委妇委书记,并兼华东地区和上海市妇联主任。在任上海市妇联主任期间,为妇女、儿童办实事。创办上海第一所全托幼儿园;为失业妇女和要求参加工作的家庭妇女创办了为军工生产服务的缝制工厂、妇女手工艺社、妇女消费合作社等。为使上海百万家庭妇女组织起来,市妇联派出工作队进行调查研究,探索城市妇女工作的新路子,然后以点带面,用妇女代表会议的形式把全市家庭妇女组织起来,开创了上海妇女工作的新局面。

  1953年,章蕴任全国妇联党组副书记、全国妇联副主席后,仍坚持深入实际、注重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号召全国妇女"勤俭建国,勤俭持家,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奋斗"。

  "文化大革命"期间,章蕴受到迫害。1975年,中共中央为她平反。1978年,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章蕴当选为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她以"未敢白头言倦"的精神参加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和反腐败的工作。1982年,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王根英(1906~1939)

  王根英,原名庶心。上海人。11岁进纱厂当童工,16岁进英商怡和纱厂做工。民国13年(1924年)进思恩义务夜校读书。19岁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任怡和纱厂第一任团支部书记,率领青年工人反对资方克扣工资的罢工斗争,取得胜利。

  民国14年,五卅惨案后,王根英领导工人成立罢工委员会(后改组为工会),响应市总工会号召,发动纱厂14000名工人罢工,向资方提出保障工人权利、增加工资、缩短工时和改善劳动条件等11项要求。罢工坚持118天,取得胜利。是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2月6日,王根英带领工人参加支援北京人民反张(张作霖)倒段(段祺瑞)万人大会,遭资方迫害,被送至杨树浦巡捕房关押过。为纪念"五卅"一周年,她率先在怡和纱厂发动罢工,推动了沪东和全市的罢工斗争,因而被迫离厂。后在中共杨树浦部委(即区委)从事妇女工作。在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中,她将中共地下党购买的枪支弹药藏于姚家桥(现为杨浦区通北路通北新村)家中。第三次武装起义当天,王根英将武器分发给工人,并随队伍到闸北地区参加战斗。起义期间,她当选为上海市民代表会议执行委员。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王根英去武汉参加中国共产党召开的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全国第四次劳动大会及国际工人太平洋劳动大会。其间,由周恩来介绍与陈赓结婚。10月回沪,在中共中央机关任交通。民国17年,和陈赓在上海做党的地下工作。民国20年,任上海反帝大同盟沪东区分盟负责人。

  一·二八事变后,王根英组织工人救护队,和工人们一起赴抗日前线抢救伤病员。同年春,任全国总工会女工部长。民国23年12月,因叛徒出卖被捕。国共第二次合作后,她被营救出狱,到云阳八路军总政治部与陈赓团聚。数日后,赴延安,进陕甘宁边区党校学习。民国27年秋,被调到一二九师供给部财经干校任政治指导员。民国28年3月8日,在冀南抵抗日军大"扫荡"战斗中牺牲。时年33岁。

  黄八妹(1906~1982)

  黄八妹,名百器,又名翠云,绰号双枪黄八妹,江苏金山(今属上海)人。自幼家境贫困,受父影响,好枪术,能双手发枪。民国26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奉贤乡间收集枪支,组织武装队伍300人左右,打击日伪军。次年,率部俘获日军驻乍浦炮兵队长。是年冬,黄部与浙江平湖谢友胜部游击队合编,在杭、嘉、湖一带流动作战,由国民党军统局江南挺进军委任为特务大队长。

  民国30年,日军发动"清乡",黄八妹率部撤至浙江西天目山,由国民党省政府委任为平湖县自卫大队长,旋升杭州湾护航纵队司令。在上海浦东至杭州湾一带与日伪军作战,并掩护国民党特工人员活动。

  抗日战争胜利后,黄八妹被选为平湖县参议员。民国37年任浙江省绥靖第一团团长,进行反共活动。次年,在人民解放军渡江南下后,黄八妹率残部流窜杭州湾一带,抢劫船只,杀人越货,骚扰沿海地区。1950年5月,逃往台湾,任"中华妇女反共抗俄联合总会"浙江分会主任,在大陈岛一带活动。1955年,大陈岛解放前夕逃亡台湾。

  冯铿(1907~1931)

  冯铿,又名占春、岭梅。广东潮州人。中学时代就投身反帝反封建的爱国学生运动,15岁开始在报刊上发表诗和散文,并参加新文学团体火焰社的活动。民国18年(1929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流亡来沪,曾在复旦大学读书。求学期间,在左翼文化组织领导下,冯铿到工厂区发传单,上街写标语。不久,因经济拮据而辍学,仍坚持自学英语和日语。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19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以下简称"左联"),并在"左联"的工农工作部工作。同年5月,被"左联"推为代表,出席在沪秘密召开的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6月份,被派到全国苏维埃中央准备会宣传部工作。

  冯铿来上海后,她的文学创作的题材转向社会底层的工人和贫民的生活和革命活动,如描绘一个女工觉醒的《突变》、讴歌革命根据地红军战斗生活的《红的日记》和儿童文学作品《小阿强》。

  民国20年1月17日,冯铿在上海东方旅社出席中华工农兵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的预备会议,被选为出席即将举行的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代表。当日被国民党当局逮捕。2月7日,冯铿被秘密杀害于龙华淞沪警备司令部,时年24岁,为"左联"五烈士之一。

  吴湄(1907~1967)

  吴湄,出生于上海。初中毕业后在惠群女中小学部任教。民国21年(1932年)肄业于上海暨南大学文学系。在此期间,她接触了进步文艺工作者,参加田汉领导的"南国社",成为一名话剧演员,后与王莹、陈波儿等同为上海影坛明星。民国24年,在一次演出活动中,吴湄看不惯蓝苹(即江青)的举止行为,不愿与之同台演出话剧《娜拉》,因而得罪蓝苹。民国28年,吴湄任进步妇女团体上海职业妇女俱乐部理事兼交谊股长,从事职业妇女工作。

  民国29年,吴湄告别舞台、影坛,接办了一家行将倒闭的饭馆(梅

  龙镇酒家),自任经理,由于经营有方,营业日趋兴旺。从此,梅龙镇酒家成为进步戏剧、电影工作者经常聚会之地。于伶领导的进步戏剧活动缺乏经费,当时也由吴湄资助。吴湄一面应付社会上各类人物,包括一些反动政客,目的为维持酒家的存在,另一方面暗地接待与掩护进步文艺工作者,以保证他们有一个安全可靠的活动场所。

  上海解放后,吴湄仍任梅龙镇酒家经理。在社会主义改造中积极拥护公私合营。1956年1月任上海市饮食服务公司副经理。历任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第一至第五届代表,中国民主建国会上海市分会第一至第四届委员,上海市民主妇联执行委员等职。"文化大革命"中北京派来的"造反派",持江青当年剧照责令吴湄交代"问题",进行残酷迫害。1967年10月25日,吴湄惨死于饮食公司,时年60岁。1979年2月24日,有关单位在上海龙华革命公墓为她隆重举行追悼会,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孟小冬(1907~1977)

  孟小冬,小名若兰,本名令辉,艺名小冬,祖籍山东,原籍河北宛平,生于上海。祖父孟七是清代同治、光绪年间京剧演员,父孟鸿群、伯孟鸿荣和孟鸿寿、叔孟鸿茂都是著名京剧演员。孟小冬受家庭影响,幼年便登台演出。民国5年(1916年)9岁时从孙(菊仙)派老生仇月祥学戏。民国8年12岁即在无锡新世界登台。同年11月首次在上海登台,于大世界内乾坤大剧场演《逍遥津》。接着长期在大世界演出,剧目有孙派《辕门斩子》、《斩黄袍》,谭派《空城计》、《洪羊洞》、《桑园寄子》,海派《徐策跑城》、《山东马》等。民国9年12月起转入共舞台,与父孟鸿群同班,以扮演《宏碧缘》中的骆宏勋闻名沪上。

  民国12年,孟小冬离沪北上去天津演出,受天津谭派名票王瘦生指导。民国14年赴北京,拜陈秀华为师,学习谭(鑫培)、余(叔岩)派唱腔,又与言菊朋切磋表演艺术。她在北京首演谭派名剧《四郎探母》、《打鼓骂曹》,获得成功。后曾离开舞台,于民国22年复出,演于吉祥、新新等戏院,致力余(叔岩)派艺术的探索,被公认为当时女性老生演员之冠。民国25年,孟小冬由北平(今北京)至沪,在黄金大戏院演出《空城计》、《捉放曹》、《乌盆记》等戏。

  民国27年,孟小冬在北平正式拜余叔岩为师。同年12月演出了余亲授的第一出戏《洪羊洞》。五年中学习了许多余派代表作,有《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饰诸葛亮)、《捉放曹》(饰陈宫)、《奇冤报》(饰刘世昌)、《盗宗卷》(饰张苍)、《搜孤救孤》(饰程婴)等,成为余叔岩表演艺术的继承人。行家尝把孟小冬的演出奉为研究余派艺术的样本。民国36年8月为杜月笙祝六十寿辰,在上海中国大戏院演出两场《搜孤救孤》。此后即嫁杜月笙,结束了舞台生涯,于民国38年随杜月笙赴香港定居。杜死后,仍留港,曾收了三个票界徒弟,悉心传授余派戏。

  1967年,孟小冬移居台湾。

  孟逝世后,其音响资料由孟门弟子12人整理编选为盒式音带两集,于1977年出版。

  胡子婴(1907~1982)

  胡子婴,原名胡晓春,笔名宋霖,浙江上虞人。在汪寿华、张秋人的引导下参加了革命。民国16年(1927年),20岁的胡子婴来到上海,入商务印书馆,脱下旗袍,换上短装,积极参加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被工人们誉为"战火中的女英杰"。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她被列入黑名单,只得潜回上虞。

  一二·九运动爆发,胡子婴又赴上海积极投入抗日救国运动。上海文化界发出抗日救国宣言,发动各界人士签名,胡子婴是发动上海妇女界签名的组织者之一。民国24年12月,上海妇女界救国联合会成立,胡子婴为该会理事,发动与组织全市妇女投入救亡运动。翌年,上海各界救国联合会成立,胡子婴担任该会总干事,奔波于各界知名人士与广大群众之中,为举行全市性的大型群众集会、游行以及各项宣传活动做好组织工作。

  民国25年11月22日晚,各界救国联合会的7位领袖人物被秘密逮捕。胡子婴当晚电告各报社要求发表消息,并撰文将"七君子"被捕经过用号外形式发表在《救亡情报》上,还把消息送到香港报社。于是,"七君子"被捕消息迅速在全国传开,掀起了全国各界奋起营救"七君子"的运动,胡子婴等16位知名人士在宋庆龄带领下发起了"爱国入狱运动"。

  民国28年后,胡子婴在重庆一面办企业,一面继续参加抗日斗争。抗日战争胜利后,胡子婴又为反对内战,争取和平统一而竭尽全力。上海解放前夕,胡子婴在中共安排下,转道入解放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胡子婴被任命为政务院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副秘书长,从事工商经济工作。毛泽东提出迫切需要有熟悉上海工商界的人到上海去工作,胡子婴遂请缨返沪,在上海工作10年,历经"三反"、"五反",以及对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等大运动。她一方面代表国家利益与不法资本家作斗争,一方面又保护工商业者的合法利益,以正确体现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工商业者的政策。

  50年代末,胡子婴调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部副部长,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副秘书长、副主任委员,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民主建国会第二、三届中央常委。

  胡子婴著有反映大革命失败后青年们消沉心理的中篇纪实小说《一个独身者》,以及描写40年代民族工商业遭到国民党政府摧残的小说《滩》。

  关露(1907~1982)

  关露,原名胡寿楣,又名胡楣,笔名芳君。河北宣化人。生于没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8岁丧父,16岁亡母,生活靠外祖母和二姨妈。民国16年(1927年)进上海法科大学读法律。次年考入南京中央大学哲学系,后转文学系。

  民国20年秋,关露到上海,与中共党组织有联系。民国21年一·二八事变发生后,她上街贴抗日标语,向群众募捐,慰劳抗日将士,并任上海妇女抗日反帝大同盟宣传部副部长。同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左翼作家联盟(以下简称"左联")。她深入纺织厂、丝厂从事工人运动,办工人夜校,组织姐妹团、读书班、诗歌小组。民国22年5月,"左联"成员丁玲被捕,关露接替丁玲负责创作委员会的工作,并任"左联"中共党团书记周扬的"交通"。民国25年加入中国文艺家协会,被选为中国诗歌作者协会理事。民国26年创作电影《十字街头》主题歌词《春天里来百花香》。七七事变后,关露参加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上海战时文艺协会等活动。八一三事变后,关露受中共党组织之命,在沪教书,从事秘密活动。民国28年冬,她奉中共南方局负责人叶剑英和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廖承志之命,受潘汉年、吴成方领导,在上海从事情报工作。关露利用和日伪特工总部领导人李士群的关系,打入日伪特工内部搜集情报,并对李士群做策反工作。民国31年春,受中共上海地下党派遣,进上海日本大使馆和海军报道部合办的《女声》杂志社当编辑,后任主编,进行搜集情报的活动,还寻找日本共产党。民国34年8月,关露转移到苏北解放区,任苏北建设大学文学系教授、报刊编辑。北平解放后,在华北大学三部任文学创作组组长。

  在解放区,由于"左"的错误指导思想影响,关露在接受审查时遭刺激,患过精神分裂症。1955年、1967年,又因潘汉年案受株连,两度入狱达10年之久,精神病复发。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恢复党籍,继续从事写作。1980年,因患脑血栓而偏瘫,但仍然口述,请人代笔写作。1982年3月23日,中共中央组织部为她彻底平反。

  陆晶清(1907~1993)

  陆晶清,原名陆秀珍,笔名小鹿、娜君、梅影。云南昆明人。在小学读书时,经常阅读《新青年》、《新潮》、《少年中国》等进步刊物。民国11年(1922年)秋,陆晶清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文科班学习,开始了写作生涯,所写诗文发表在《晨报副刊》、《文学旬刊》、《语丝》等刊物上,还参加主编《蔷薇周刊》。13年,她在鲁迅的支持下参加"女师大风潮"。

  民国16年,李大钊介绍陆晶清加入中国国民党,到武汉中央党部妇女部长何香凝处做文书工作,直接接受何香凝的教导。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陆晶清被列入"准共"黑名单,她愤然脱离了国民党组织。

  大革命失败后,陆晶清重进北京女师大文学系深造,读书之余主编了《河北国民日报》副刊,完成了《唐代女诗人》的写作。民国20年,她在日本与王礼锡结婚,婚后回至上海,协助丈夫主编《读书杂志》。一·二八淞沪抗战开始,她和丈夫立即投入何香凝领导的前线慰劳、救护队。民国22年,由于丈夫编辑出版的书刊触犯了国民党政府,受到当局通缉,陆晶清被迫随夫赴伦敦避难。

  民国26年,卢沟桥事变发生,陆晶清按照何香凝指示,在国外积极宣传中国全面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大意义;在华侨中要求发扬传统的爱国热忱,用实际行动关心和支持抗日战争。在她和丈夫的努力下,全英各界人士组织的全英援华总会成立,她丈夫任该会副主席,不断地托运救济物资支援祖国抗日战争。

  民国28年初,陆晶清夫妇回国抵达重庆,参加了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陆晶清当选为理事,并被选为代表参加全国慰劳总会南路慰劳团,丈夫王礼锡由周恩来推荐当选为作家访问团团长,率队北上。出发前王礼锡接连收到3封恐吓信,途中突然暴死,这对陆晶清是一个莫大的打击。从此,陆晶清孤身一人在重庆。为了赡养婆母与丈夫前妻所生的三个孩子,她任教于重庆求精商业专科学校,并任国民党军统主办的《扫荡报》副刊编辑,在敌人的眼皮底下,利用审稿人的粗糙、马虎与无知的弱点,她经常在送审稿中夹带一些进步文章。民国33年夏,陆晶清以《和平日报》(《扫荡报》后改名《和平日报》)特派记者身份赴欧洲采访,向祖国报道了在巴黎召开的国际妇女大会的消息,民国35年报道了在伦敦举行的联合国大会的消息。民国37年回国,在上海任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上海解放,暨大与商学院合并为上海财经学院,她继续任教。1957年受到错误的政治待遇,1979年恢复名誉。历任民革上海市委委员、常委、民革中央妇委、民革中央监委委员等职,并担任上海市妇女联合会执委。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她数次在三八节前后进行对台广播,为祖国统一大业作出了自己的努力。

  其主要著作有诗集《低诉》,散文集《素笺》、《流浪集》,文学史稿《唐代女诗人》,短篇小说《河边公寓》、《未完成的故事》、《白蒂之死》等。

  陈修良(1907~1998)

  陈修良,原名陈逸仙,浙江鄞县人。民国14年(1925年),求学于宁波女子师范学校时,从《新青年》、《向导》等刊物上接受进步思想,逐渐走上革命道路。她发动女师同学参加追悼孙中山的大会,投身五卅运动,被反动当局开除学籍。

  民国15年初,陈修良来沪,在上海国民大学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此后辗转于沪、穗、湘、鄂间,积极参加大革命运动。在上海,她投入学生运动,后又参加工人罢工。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陈修良奉命担任中共汉口市委宣传部部长向警予的秘书,同年5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不久,她受中共派遣赴苏联留学,在莫斯科中国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学习3年。

  民国19年夏,陈修良返回上海,任上海丝厂工作委员会委员、上海全国海员总工会秘书兼《赤海》报主编。

  30年代初期,由于王明"左"倾路线的影响和叛徒的出卖,上海的中共组织受到严重破坏。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为了找党,陈修良两次东渡日本,直至民国23年初才和党组织接上关系。26年,中共上海局江苏省委成立,她担任省委妇委书记、群众工作委员会委员,在妇女界、青年界、宗教界领导抗日救国运动。

  抗日战争胜利后,陈修良被任命为中共华中分局城工部南京工作部部长,民国35年起任中共南京市委书记。民国37年,陈修良组织领导对国民党军队和警察进行策反,取得很大成绩。

  1949年南京解放后,陈修良担任中共南京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1950年起历任上海市委基层工作委员会副书记、上海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华东局妇委副书记兼华东妇联副主任等职。1957年,陈修良被错划为"右派","文化大革命"中遭到迫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获得平反,恢复党籍,担任上海市第五届政协常委。1982年12月,任上海社会科学院顾问,1984年1月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顾问。

  陈修良在患病期间,还抱病撰写了大量革命回忆录,积极参与对已故的老一辈革命家事迹的回忆整理工作,其中《潘汉年非凡的一生》、《孙冶方革命生涯六十年》等书,在中共党史资料、学术研究领域有很大影响。在生命的最后岁月,她还为战友、丈夫的《沙文汉诗文选集》的编辑、出版倾注了大量心血。

  王季愚(1908~1981)

  王季愚,原名王尚清,笔名西冷、季子、及愚等,四川安岳人。小学毕业入成都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后入国立北平大学法学院俄文班预科学习,预科结业升入法学院经济系求学。在校期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和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北平分盟,参加平津学生抗日救亡运动。民国22年(1933年)北平白色恐怖严重,各校被迫停学。王季愚辗转来到上海,参加中共地下党领导的上海职业妇女俱乐部、上海妇女界难民救济会,为抗日将士筹措寒衣、举办救护训练班等。民国25年,她翻译的高尔基名著《在人间》出版,同年加入上海左翼作家联盟,后担任《上海妇女》半月刊编委。民国28年,王季愚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奉命撤离上海,辗转抵达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编译室工作。抗日战争胜利,王季愚任吉林省海龙县县委宣传部长。民国35年6月,被调至东北大学任文学系副主任、文学院和教育学院副院长。11月,中共东北局决定原在延安的外国语学校在哈尔滨复校,改名为东北民主联军附设哈尔滨外国语专门学校,王季愚先后任政治处主任、副校长、党委书记和校长。1955年哈尔滨外国语专门学校改为哈尔滨外国语学院,王季愚出任院长。1958年秋在哈尔滨外国语学院的基础上,成立黑龙江大学,王季愚任党委书记、副校长。1964年5月,经国务院任命,她出任上海外国语学院第一任院长,直至逝世。

  王季愚以外语为工具从事教育和文化事业51年,为国家培养造就俄语人才6000多名,再加上各类语种的学生人数,数以万计。当今全国各外语学院和大学的校长、副校长、教授、研究员以及外交官员、编译人员中,有很多都是她的学生。

  建国初期,为培养适合于形势需要的外语人才,王季愚提倡多样化办学,外语学科应与其他人文学科相互渗透,以拓宽知识面,把单一的语言学院办成文科应用类大学。她认为学外语最好从少年开始,决定招收初中毕业生,开创了新中国正规学校招收少年预科班学习外语的先河。在上海外国语学院组成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所、外语教学资料中心、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苏联问题研究社,为该校教学科研打下坚实基础。主张中国的外语教育不能依赖于外籍教师,必须建立本国的有质量的师资队伍,因而开设研究生班,大力培养与选拔中青年教学骨干,形成梯队。

  胡蝶(1908~1989)

  胡蝶,原名胡瑞华,祖先为满洲贵族,后定居广东,生于上海。由于父亲在铁路工作,胡蝶全家随父经常迁移,曾先后到过天津、营口、北京、广东等地。为了适应新的环境,找到新的小朋友,幼年的胡蝶常常摹仿当地人的口音,学会了天津官话、京白、粤语、沪语等方言,她对语言的敏感,为她长大后从影带来方便。

  民国13年(1924年),胡蝶全家从广州回到上海。那时正值中国第一所电影演员训练学校--中华电影学校第一期招生,胡蝶顺利地考入该校。她第一次参加拍摄影片,是在大中华影片公司徐欣夫导演的《战功》中饰演配角。民国14年参加友联公司拍摄的无声片《秋扇怨》,任主角,由此一举成名。民国15年加入天一影片公司,先后主演《夫妻之秘密》、《梁祝痛史》、《义妖白蛇传》、《女律师》、《铁扇公主》等影片。

  民国17年,胡蝶入明星影片公司,先后主演《白云塔》、《女侦探》、《啼笑因缘》、《火烧红莲寺》等影片。其中《白云塔》与阮玲玉合演,为当时两位最著名影星的共同艺术结晶。民国19年主演的《歌女红牡丹》,为中国第一部有声片,公映后轰动全国。接着又参加《啼笑因缘》的拍摄,该片曾创当年国产影片上座率的最高纪录。民国22年在电影《姐妹花》中饰一对性格迥异的姐妹,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佳作之一,在国内外举办的历次中国电影回顾展上获很高评价。同年,上海《明星日报》举办观众投票选举中国的电影皇后活动,胡蝶以得票最多荣获中国影后美称。

  30年代初期,胡蝶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电影文化协会,主演过夏衍创作的电影《狂流》、《胭脂市场》、《女儿经》及《盐湖》、《空谷兰》等影片。民国24年,她与潘有声结婚。同年,胡蝶以《姐妹花》和《空谷兰》两片,前往苏联莫斯科参加国际电影节影展,获大会颁发的奖状,轰动苏联。

  抗日战争爆发后,胡蝶与丈夫同去香港,先后在华新、中联、大中华等影片公司参加《绝代佳人》、《孔雀东南飞》、《家》、《春之梦》等影片的摄制。民国30年12月,香港沦陷后,日本军国主义者胁迫胡蝶去东京拍一部叫《胡蝶游东京》的影片,遭到她的拒绝。民国31年,她冒着生命危险,在国际红十字会帮助下,辗转到重庆,受到当时中国文化界的欢迎。她到重庆后,主演过《三个女性》等片,还登台义演,宣传抗日。

  抗日战争胜利后,她又与丈夫去香港,经营胡蝶牌热水瓶厂和一家建筑公司。民国35年,她在大中华影业公司参加《某夫人》、《苦儿流浪记》等片的拍摄。民国38年,她与王丹凤合演了《锦绣天堂》后,即退出影坛,经营商业。1958年丈夫去世,为生活所迫,翌年,胡蝶在港台再度出山,为邵氏公司主演了《街童》、《两代女性》、《后门》等片,并获1960年亚洲影展最佳女主角奖。1966年,她还参加《塔里的女人》、《明月几时圆》等片的拍摄。胡蝶一生共参加过上百部影片的摄制。1975年,胡蝶从台湾移居加拿大,撰写自己近40年的从影回忆录,在海内外的一些报刊上发表。

  郭纲琳(1909~1937)

  郭纲琳,江苏句容人。在句容县立中学读书时,因参加抵制日货、演进步戏等活动而被学校开除。

  民国18年(1929年),郭纲琳入上海中国公学读书,参加左翼文学研究会。民国21年,学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形成上海青年学生抗日救国运动的核心,郭纲琳是学生中出色的活动分子。后由共青团员转为中共党员,先后担任共青团江苏省委内部交通、共青团上海沪西区委书记。她在上海法南区工人中进行革命活动,在美亚绸厂办女工夜校,启发工人觉悟。翌年冬,调闸北区工作,领导和组织4500名工人为改善生活、要求增加工资而举行的为时50天的丝厂大罢工。由于叛徒出卖,郭纲琳于民国23年1月12日被捕,化名郭英。在所谓的"会审公堂"上,法官指控她犯了"危害民国罪"和"破坏睦邻罪",郭纲琳义正辞严地答辩:"谁丢失了东北三千万同胞,谁丧失了东北四省土地,谁便是危害民国!是我?还是你们国民党?谁侵略邻国的土地,谁抢劫邻国的财产,谁便是破坏'睦邻'!是我?还是日本帝国主义?"她的反驳,使法官哑口无言。当法官喊出叛徒指证时,郭纲琳逼视叛徒,厉声责问:"你认识我?"叛徒低下头说:"他们打得我一身是伤,教我指证,我实在没办法。"致使法官立即宣布暂停审判。旁听席上中外记者纷纷议论,一位英国记者说:"今天我看到了中国最了不起的女性!这个女犯人比圣母玛利亚还伟大。她面对法官和那个可怜的证人,似乎比我们英国女皇还有权威!"

  郭纲琳被引渡到国民党上海市公安局,不久,移解到南京宪兵司令部看守所。在未获任何口供的情况下,以所谓"危害民国紧急治安法令"判了8年徒刑。民国25年秋,郭纲琳被押送反省院,在强迫政治犯唱国民党党歌时,她引颈高唱《国际歌》;在强迫她写"自首书"时,她咬破手指,用鲜血写下"打倒国民党!"、"共产党万岁!"七七事变后,她被转移到国民党宪兵司令部死牢,经受了无数最残酷的刑罚。但她却用铜钥匙精心磨成光亮的"心"形,上刻"永是勇士",设法送交家属,表达她对中国共产党一贯忠贞的信念。又在牢房壁上写上血书:"坚持立场,为革命而牺牲!拥护真理,为正义而流血!"

  民国26年8月,郭纲琳被枪杀于雨花台。临刑前,她突然大笑说:"你们关了我近4年,一句口供也没得到,我是胜利了。胜利者应该高声大笑!"牺牲时年仅28岁。

  戚铮音(1909~1988)

  戚铮音,又名铁生。浙江余姚人。民国22年(1933年),在上海同济附中求学时,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民国25年,转为中共党员。曾两次被捕,在狱中坚持斗争。抗日战争开始后获释。戚铮音去延安陕北公学学习后,被安排到浙江省从事抗日战争工作。历任国民党抗日自卫团第三游击队连队政治指导员、浙江第二儿童保育院院长、重庆战时妇女辅导院总务股长、重庆女青年民众教育部干事、《现代妇女》杂志社编委。抗日战争胜利后,到上海储能、南洋女中任教。

  民国30年初,戚铮音在浙江第二儿童保育院工作时,中共浙江省委遭破坏,组织关系中断。戚铮音坚守保育院阵地,掩护20多位皖南事变中失散、上饶集中营越狱的同志。民国32年,她亲自掩护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冯雪峰到重庆。

  建国后,戚铮音曾任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副科长、校党委委员等职。后任南汇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党支部书记。1962年,任进修学校校长时,重视小学教师培训和发展耕读小学工作。1965年,使全县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2.7%。"文化大革命"中,戚铮音遭受残酷迫害。"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为各单位作革命传统报告;收集整理革命史料,撰写回忆录。她身患癌症,住院治疗,还在病榻上写稿。

  戚铮音一生未婚。生活俭朴,却一次上缴党费3000余元。1986年,南汇地区遇风灾,捐款千元。还经常购玩具赠给托儿所、幼儿园。1986年,被评为市先进离休干部、南汇县优秀党员。1988年9月16日临终遗嘱:一万元存款捐给南汇县教育统筹基金会和中小学教师奖励基金会,藏书赠大团中学。

  吴茵(1909~1991)

  吴茵,原名杨瑛,祖籍江苏吴县,生于天津。幼年家境贫寒,曾为杨姓养女。先后入学上海进德女子小学和上海城东女校国画科。民国18年(1929年)参加田汉创作的独幕剧《苏州夜话》的演出,饰老画师,显露了表演才华。民国23年参加蔡楚生执导的《新女性》的拍摄,从此投身影坛,取艺名为吴茵。曾在上海联华、明星、天一、电通等影片公司任特邀演员,民国25年进明星二厂为正式演员。先后参加《到自然去》、《都市风光》、《十字街头》、《社会之花》等影片的拍摄。

  抗日战争爆发,吴茵赴四川参加宣传抗日的影人剧团的演出。民国30年皖南事变后,参加中华剧艺社。在重庆,主要从事舞台艺术活动,曾饰演多位不同性格、身份的老年妇女形象,受到广泛好评,被誉为"东方第一老太婆"。抗日战争胜利后回上海,与丈夫孟君谋等共同创建昆仑影业公司,任演员。先后参加《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三毛流浪记》、《乌鸦与麻雀》等影片的拍摄,这些影片受到文艺界的高度赞赏和广大观众的喜爱。建国后,《乌鸦与麻雀》获文化部1949年至1955年优秀影片奖,她本人获演员一等奖。

  1949年,吴茵到上海电影制片厂工作。1954年参加《宋景诗》影片的拍摄。1956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曾任中国剧协妇女委员会主任、上海市第一和第二届人大代表、上海市妇联常委。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文化大革命"期间更遭受严重折磨,导致下肢瘫痪。1982年应上影厂导演赵焕章、达式彪之邀,参加影片《这不是误会》的拍摄,扮演一个不需走动的老奶奶。这是吴茵从影后饰演的第七十个老太婆,也是她阔别银幕18年后,被摄制组从中山医院用担架抬到摄影棚参加拍摄的。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病瘫期间,还经常写些电影回忆录,在报刊发表。

     
 
【关闭窗口】
东方新闻网与上海妇女联合会联合主办,上海女性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严禁复制或镜像
沪ICP备05024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