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玲玉(1910~1935)
阮玲玉,乳名凤根,原名玉英,祖籍广东中山,生于上海。父为机器工匠,6岁时父病逝,随母外出帮佣。曾就读于上海崇德女子学校。小学毕业,成绩优异,却无力继续升学。
民国15年(1926年),阮玲玉考入明星影片公司,开始从影生涯,主演的第一部影片为《挂名夫妻》,由此崭露头角。嗣后,又主演了《血泪碑》、《杨小真》、《白云塔》等。民国18年年初入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后并入联华影业公司,连续主演《珍珠冠》、《银幕之花》、《故都春梦》等影片。其中《故都春梦》为孙瑜导演,阮玲玉亦因主演此片而成为引人瞩目的电影明星。此后三年中,她又先后主演了《野草闲花》、《一剪梅》、《玉堂春》、《续故都春梦》等影片。民国22年主演田汉编剧的《三个摩登女性》,成功地塑造了电话接线女工的形象,使该片成为30年代初期影坛的代表作。民国23年主演《再会吧,上海》、《神女》等,同年底主演了蔡楚生导演的影片《新女性》。民国24年春节,《新女性》首次公映,轰动了上海。同年,因婚姻诉讼事件,不堪流氓和小报的诽谤诬陷,在日记上留下"人言可畏"的遗言,于3月8日服安眠药自杀。在万国殡仪馆举行的追悼会上,参加吊唁的人数达10万余众。阮玲玉死后,鲁迅曾写了《论人言可畏》一文,表示深切同情,并对当时的反动舆论进行揭露和批判。
阮玲玉在短短一生中,共演过29部无声影片,是无声片时代最著名的影星。
茅丽瑛(1910~1939)
茅丽瑛,浙江杭州人。6岁丧父,随母来沪谋生。民国7年(1918年)就读于上海启秀女子中学(今上海市第十二中学附设小学)。中学毕业后考入苏州东吴大学法律系,因贫辍学。民国20年春,考入江海关(今上海海关),当英文打字员。民国25年秋参加乐文社(中共上海地下党领导的海关华籍职员的进步团体)。八一三事变,她参加海关华员战时服务团,任慰劳组组长,深夜运送慰劳品到前线。还参与筹建中国职业妇女会,组织慰劳伤兵与救济难民的工作。
上海沦陷后,茅丽瑛辞职别母,参加海关同人救亡长征团,南下粤港等地宣传抗日。后因母病重返沪,在母校边任教边从事救亡活动。民国2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职业妇女俱乐部成立,被选为主席。职业妇女俱乐部开展技术训练、歌咏、演剧等一系列活动,两个月时间,会员迅速增加到1000人。民国28年,职业妇女俱乐部在中共上海市地下组织的领导下,为救济难民和制作新四军棉衣开展义卖和募捐活动。其间,茅丽瑛收到特务寄来附有子弹的恐吓信,她毫不动摇,表示"我已下了决心,愿为义卖而生,为义卖而死。"带领工作人员克服困难,使义卖活动如期举行。日伪特工总部派两名暴徒去捣乱义卖会场,茅丽瑛率领众人将其扭送巡捕房。义卖活动成功地为新四军募集了10万套棉衣。民国28年12月12日晚,茅丽瑛遭日伪特务暗杀。中共上海市地下组织为她举行隆重的公祭。
1949年12月12日,上海市各界人民举行茅丽瑛烈士殉难十周年悼念大会。陈毅市长题词:"为人民利益而牺牲是最光荣的,人民永远纪念她"。1989年12月12日,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政府在南京东路114号烈士殉难处勒石予以纪念。1990年12月12日,上海市卢湾区人民政府、上海海关、上海市第十二中学共同塑像于其母校。烈士遗体葬于上海烈士陵园。
陈波儿(1910~1951)
陈波儿,原名陈舜华、陈佐芬,广东潮安人。民国18年(1929年)考入上海艺术大学。在学期间参加了保障人权自由大同盟和左翼剧联领导的上海艺术剧社,因主演《炭坑夫》、《梁上君子》、《街头人》等剧而崭露头角。陈波儿由于参加学生运动受到国民党当局监控,被迫避居香港。23年返沪,入电通影片公司,与袁牧之合演电影《桃李劫》而蜚声影坛。民国25年入明星影片公司,再度与袁牧之合演电影《生死同心》,又获好评。同时,还发表了小说和多篇文章,被誉为"女明星作家"。
民国26年,陈波儿在南京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著名抗日剧目《保卫卢沟桥》的首演。曾组织上海妇女儿童慰问团赴绥远前线进行抗日宣传,演出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等。民国27年出任中华全国电影界抗敌协会理事。在中国电影制片厂参加影片《八百壮士》的摄制,任主要演员,影片描写八百壮士英勇抵抗日军进攻上海的故事,先后在菲律宾、缅甸、法国、瑞士等国公映,向全世界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真相。
民国29年,陈波儿赴延安,导演了反法西斯名剧《马门教授》。民国34年与姚仲明等编导了话剧《同志,你走错了路》,为此被评为边区文教英模。翌年赴东北解放区,组建东北电影制片厂,还主持拍摄了系列新闻纪录片《民主东北》。民国36年编导了中国第一部木偶片《皇帝梦》。1950年,被调至文化部工作。曾任文化部电影事业管理局艺委会副主任兼艺术处处长、中国影协常务理事、中国文联委员、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妇联执行委员等职。
浦熙修(1910~1970)
浦熙修,江苏嘉定(今属上海)人。幼年就读于嘉定私立启云小学,8岁随家迁居北京。毕业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中文系。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浦熙修先后在南京和重庆任《新民报》记者、采访部主任,同周恩来、邓颖超等中共中央领导人交往甚密,日益倾向进步。她以合法的手段突破国民党的新闻检查,将国民党反动派的腐败和邪恶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民国30年(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岌岌可危,浦熙修意识到必有要人从香港来渝,即赴机场守候,适遇在野的王云五正在等候逃离香港的家属。飞机抵达,只见孔祥熙夫人带着数条大洋狗步出机门,而王云五因未接到亲人而失望。浦熙修巧妙地写出三条各不相干的消息,一是"孔夫人由港抵渝";二是"王云五机场接眷失望而归";三是"重庆市新发现几条喝牛奶的洋狗"。三则独立成篇的小消息巧妙地通过了国民党新闻检查处的检查,但在发表时浦熙修又将三则小消息合在一起,成为一则发人深省的大新闻--"党国要人重狗轻人",激起了市民的极大义愤。民国34年,毛泽东在重庆国共两党谈判期间会见了浦熙修。浦熙修机智地对38位政协代表逐个进行访问,让各方代表直接向人民亮相,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为国为民、和平建国的正确主张和国民党无理取闹、玩弄和平、扩大内战的阴谋,都通过代表的嘴和浦熙修的笔如实在报上反映。
民国37年7月,《新民报》被封,中共地下组织通知浦熙修撤离,她却执意要留在南京亲眼看着国民党垮台。11月写完《南京政府的最后挣扎》一稿后被国民党逮捕,经共产党营救出狱,至上海,专为香港《文汇报》写通讯,揭露国民党的垂死挣扎。
建国后,浦熙修任上海《文汇报》副总编辑兼驻北京办事处主任,3次赴朝鲜战场采访,主要著作有《朝鲜纪行》、《新疆纪行》等。历任第一至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候补委员,民盟北京市委员会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全国妇联委员;后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文化教育组副组长。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文化大革命"中备受迫害,1970年4月23日含冤去世。1981年1月,中共中央为她平反昭雪,并在政协礼堂举行了追悼会。
黄君珏(1912~1942)
黄君珏,原名黄维,湖南湘潭人。黄维在长沙求学时代受进步思想影响,于民国16年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负责妇女工作。"马日事变"后抵沪就读于启秀女中、上海中学、复旦大学经济系,继续从事革命工作。1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民国20年,九一八事变爆发,黄维积极投入抗日救国活动,被推选为复旦大学学生会委员。三次组织复旦师生到南京向国民党政府请愿,要求出兵抗日。黄维又带领同学结队前往上海市政府请愿,迫使市政府同意释放被捕学生。大学毕业后任国民政府财政部会计司科员,后至上海交通大学研究院工作,同时在复旦附中任教。
民国22年12月,黄维经刘思慕介绍参加远东情报局秘密工作。黄维祐机智勇敢,持重可靠,受到情报局负责人的器重。刘思慕奉命至南京打入内政部工作,黄维祐担任了远东情报局与刘思慕之间的联络工作,刘思慕搜集到的重要情报都由黄维以探亲名义到南京取回。她还经常从父亲(财政部机要秘书)和几个舅父(皆国民党政界人物)处搜集到有关"剿共"的军事开支、国防预算、特务经费等情报,提供给情报局。民国24年5月,由于情报局两个工作人员被捕投敌,远东情报局负责人华尔顿被捕,此即当时轰动上海的"怪西人案"。黄维祐立即赴宁通知已打入蒋介石行营的刘思慕火速撤退,并发出"老父病危"的假电报,使刘思慕夫妇得以金蝉脱壳,逃至上海。又在黄维的巧妙安排下,刘思慕夫妇直奔泰山,经冯玉祥将军竭力相助,东渡日本。黄维处理好危急情况后,立即隐蔽到南京父亲家中。在蒋介石直接命令下,军警包围黄家,勒令黄父交出女儿,黄维就此被捕入狱。在国民党高等法院受审时,她将远东情报局的另一女同志蒋浚瑜的所谓"罪行"全部包揽在自己身上,使蒋浚瑜获释,而自己则加重了"罪名",被判有期徒刑7年。
民国26年,八一三抗日战争爆发,黄维获释,立即与丈夫同赴八路军华北战线,改名黄君珏,从事军中文化宣传工作。民国31年6月2日,黄君珏在与日军作战中牺牲,时年30岁。
198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黄君珏为烈士。
韩学章(1912~1997)
韩学章,曾用名瑞恒,北京人。民国20年为抗议国民政府对日本侵占中国东三省采取不抵抗主义,17岁的韩学章以上海市中学生7名代表之一的身份,带领3000名中学生到南京向当局请愿。民国23年考入上海法政学院攻读法律,经常参加进步活动,被选为上海市各界妇女救国联合会理事。她还参加中华妇女互助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救亡工作。该会下设妇女法律顾问处,专为受欺压妇女在法律方面给予支持。
民国28年,韩学章毕业后,正式挂牌当律师。太平洋战争爆发,开业律师一概必须向日伪当局登记。不甘心当"汉奸律师"的韩学章当即摘下律师牌子,转业教育工作,直至抗日战争胜利,才恢复律师职务。民国36年,国民党当局强迫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联合晚报》停刊,掀起"联合晚报事件",韩学章以常年法律顾问的身份,代表该报提起诉讼,三次出庭指控,赢得了"民主律师"的声誉。
解放后,韩学章先后担任上海家庭妇女联合会副主任兼服务部部长、上海市民主妇联常委、上海正行女子中学(今上海市第十二中学)校长、上海市土改人民法庭审判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反革命案件审查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人民监察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人民法院婚姻庭庭长、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民庭庭长等职务。在此期间,根据婚姻法,承办了数千件婚姻案件,为在旧社会婚姻制度下受欺凌的弱女子伸张正义。1960年10月经上海市市长批准,担任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参事。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韩学章先后担任上海市第八、九届人大常委会委员,人大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政协法制研究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法学会副会长、顾问,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上海市律师协会副会长、会长、名誉会长,民盟中央参议委员会常委、民盟中央第五届常委,民盟上海市委常委、民盟上海市委法制委员会主任、民盟上海市委顾问等职。为新中国的法制建设提供了不少重要文献,并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合格的司法工作接班人。1980年,参加审判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工作。1982年,带领一批优秀律师参加上海审判江青反革命集团骨干分子的工作,受到好评。
韩学章在1956年提出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但因1957年受到错误批判,不仅入党愿望未能实现,还被迫离开司法工作岗位。1982年,她再次提出入党要求,1983年9月,71岁时才被批准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冯光灌(1913~1961)
冯光灌,江苏崇明(今属上海)人。中学毕业后,先后在金山县朱泾中心小学、上海市务本女中附小、南京遗族女校教书。民国23年(1934年)8月,结识薛慕桥等共产党人,阅读了不少进步书籍,激起了爱国热情。民国24年12月,上海妇女救国联合会(又称上海妇女界救国会)成立,她成为上海妇女界救国会所属女教师救国会的领导成员之一,带领文化和教育界的爱国妇女进行募捐、义卖、宣传,并发起募集寒衣运动,以支援抗战将士和难民。
民国27年春,冯光灌在武汉参加战时儿童保育会工作,抢救大批难童。同年7月至新生活运动妇女指导委员会(下称"妇指会")工作,该会原是宋美龄创办,第二次国共合作时进行改组,邓颖超参加了领导工作。冯光灌任该会总干事秘书,后随妇指会撤退至长沙、重庆,利用这个合法组织和自己的身份,做了很多有利于人民革命的工作。民国2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直接受邓颖超领导的一名秘密党员。皖南事变发生,国民党反动派对妇指会加强控制,中共党员和进步分子大都离开该会。冯光灌因隐蔽得巧妙,上下关系处得非常融洽,得到了总干事宋美龄的赏识,曾要保送她到美国深造,并亲自动员她加入国民党,她都以恰当的借口予以"谢绝"。中共党组织根据冯光灌的情况,决定让她继续隐蔽在妇指会,在特务横行的国民党统治区重庆,坚持了10年斗争。
1949年初,冯光灌离开妇指会,辗转奔赴已解放了的北平,参加第一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和筹备成立全国民主妇联的工作。此后,她一直在全国妇联任办公厅秘书主任、秘书处处长、办公厅副主任等职。曾一度任邓颖超的秘书。1956年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84年3月,邓颖超亲笔题词:"冯光灌同志是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对党忠诚,严守党的纪律,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安危,舍己为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是值得我们学习和纪念的。"
孙兰(1913~1968)
孙兰,原名韦毓梅,笔名姜平,江苏盐城人。民国15年(1926年),孙兰入上海启秀女中就读,高中时是学生会的活动分子。九一八事变发生,她积极组织救亡活动,带领同学去南京请愿。从此,她在校内组织了一批同学阅读进步作家的著作,带领她们向校内一些反动分子进行斗争。高中毕业入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读书,与同学一起讨论如何对待压迫的问题,她极力抨击面对压迫持消极厌世态度的"出世哲学",主张反抗压迫的"入世哲学"。民国22年五一劳动节,在南市体育场因参加社联活动被捕,后被保释出狱。
民国23年,孙兰赴北平转学清华大学,参加了中共领导的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担任清华大学共青团支部书记。民国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孙兰于清华大学毕业后回上海,以中学教员为公开职业,但用很大精力投入上海妇女界救国会组织部的工作,主要是做女学生工作。还给当时进步刊物《妇女生活》编写"不是家书"专栏,传播革命真理。创办用上海方言写的针对女工进行宣传的刊物《小姊妹》,对于提高女工的抗日爱国觉悟起了很大作用。民国26年卢沟桥事变后,参加何香凝主持的中国妇女抗敌后援会,积极从事抗敌后援工作。上海租界沦为"孤岛"后,孙兰在许广平领导下,先后负责主编《上海妇女》与《妇女知识丛刊》两个进步妇女刊物,用隐蔽形式出版,继续发动妇女投入抗日活动。民国27年冬,孙兰作为上海妇女界代表,参加了中共上海地下组织所组织的"上海民众慰劳团",秘密前往皖南慰劳新四军。返沪后发表大量文章,宣传新四军腹背受敌仍坚持抗战的精神,扩大了新四军在上海人民中的影响。
民国31年春,孙兰进入苏北解放区,历任苏北盐阜区涟东、建阳等县文教科科长、华东五分区专署文教处处长、苏北妇联筹委会主任、淮安县县长等职。担任淮安县县长时,深入实际,除奸救贫,是苏北解放区第一个女"县太爷"。从1952年至1958年,孙兰任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厅长、党组书记。
1959年至1964年,孙兰任上海市教育局副局长、局长,为提高上海中小学的教育质量做了大量工作。在组织干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制订了《中小学工作条例》、《中小学学生守则》等一系列文件,使上海的中小学工作有章可循。她坚决抵制在对待知识分子问题上存在的"左"的偏见。孙兰的领导作风给上海市教育局工作人员留下深刻印象。
"文化大革命"中,孙兰被连续批判、游斗达一百几十次,被打得遍体鳞伤。1968年4月8日,孙兰被迫害致死,时年55岁。1978年11月得到平反昭雪。
王莹(1913~1974)
王莹,原名喻志华,又名王克勤、王克洵。安徽芜湖人。10岁母故,被卖作童养媳。因不堪屈辱,出走长沙,改名王克勤。14岁入湘雅医院护士学校学习。民国17年(1928年)为替中共组织传递情报被通缉,逃到南京后写信痛斥当时湖南省主席何键,轰动全湘。随即至上海,改名王莹。民国1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入中国公学和复旦大学文学系学习,同时加入复旦剧社,主演过《压迫》、《约翰·曼利》等话剧。因参加反帝反封建的学生运动,5次被捕。王莹先后参加过上海艺术剧社、辛酉剧社、明星影片公司和电通影片公司,主演了《酒后》、《放下你的鞭子》、《夜光杯》、《保卫卢沟桥》、《赛金花》等剧及《女性的呐喊》、《铁板红泪录》、《同仇》、《自由神》等影片。同时,还在上海报刊上发表《剪秋萝》、《春雨》、《冲出了黑暗的电影圈》、《新女性的推荐》等作品,受到文艺界的重视和赞扬。
民国23年,王莹赴日本学习戏剧、电影,因拒演"日中亲善"的影片而遭迫害,翌年即回国。民国26年抗日战争爆发,王莹参加上海救亡演剧队二队,步行1万余公里,辗转15个省区,深入前线和农村,演出抗战剧目。民国28年演剧二队改名新中国剧团,任副团长,率团赴香港和南洋演出,募款资助抗战。民国30年返回香港,不久,香港沦陷,她化装逃到重庆,主演过《戏剧春秋》。
民国31年,王莹去美国,先后在贝满女子学院、耶鲁大学文学系、邓肯舞蹈学校学习。曾作为中国代表,出席在华盛顿召开的世界青年学生代表大会,并任美国民间组织东方与西方文化协会理事,兼任该会中国戏剧部主任和中国剧团负责人。她导演并用英语演出《放下你的鞭子》、《压迫》等剧,引起强烈反响。后应美国政府之邀,在白宫演出,受到罗斯福总统夫妇和美国高级官员及驻美各国使节的热烈欢迎。在美最后几年,她用英文写成长篇小说《宝姑》。
1955年,王莹回国到北京。1956年任北京电影制片厂编剧。1962年创作长篇小说《两种美国人》。1974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王莹被残酷迫害致死,1979年得到平反昭雪。
黄培英(1913~1983)
黄培英,曾用名静汶,上海人。童年爱好绒线编结,掌握了绒线编结技艺,后应聘于上海丽华公司、荣华和安乐绒线厂教授绒线编结技法。民国17年(1928年)开办培英编结传习所,并参加上海市工商部举办的中华国货展览,展品获特等、一等奖,得金、银质奖章,并获绒结代针机专利执照。以后又在中西、市音等商业电台讲授绒线编结知识。在30年代,她独创的桃、李、梅、蔷薇等花型的镂空毛衣,成为当时女士们的时髦外套。民国22年,她编写的《培英丝毛线编结法》一书,发行量高达30万册,打破当时出版纪录。黄培英成为30年代知名的绒线编结专家。
解放后,黄培英于1951年在苏州开设大新绒线店。1956年,她被聘到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从事专业研究与创作。在此,专心研究古代民间线结(以各种彩色纱线或丝线,编结成各种日用品与镜框装饰品),使线结工艺从原有的3种基本结法发展成20多种结法、200多种图案花样,为挖掘与发展民间优秀传统线结艺术作出了贡献。
五十多年来,黄培英创作设计了许多优秀作品,代表作品有"三梭花旗袍"、"白色大礼服"、"游龙围巾"、"野菊花披肩"等,深受中外人士喜爱。先后编辑出版了《培英丝毛线编结法》、《绒线童装编结法》、《民间线结》、《花边编结法》、《绒线服装编结法》等20本著作。1964年被评为工艺美术师。
"文化大革命"期间,黄培英身心受到损害,技艺遭到摧残。平反后抱病致力于传授工作,把自己的编结艺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下一代。
李森(1914~1945)
李森,湖南衡阳人。自幼性喜田径运动,在衡阳第六中学求学时,参加学校运动会常获冠军。15岁,被选为湖南省学生代表,出席第四届全国运动会。民国24年(1935年)就读于上海市东南女子体育师范学校。同年参加上海万国运动会,在田径短跑赛中获50米(6秒9)、100米(13秒4)两项冠军。10月,在上海参加第六届全国运动会,获田径50米、100米、200米三项冠军,轰动上海,被誉为"女跑王"。李森的50米、200米(27秒5)的全国纪录,一直保持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被打破。
民国25年,李森成为中国体育代表团中参加世界第十一届奥运会的唯一田径女选手。奥运会进行田径预赛,她在田径100米赛中获小组第五名。
陈楚平(1914~1980)
陈楚平,原名婉琴,曾用名成群,江苏嘉定(今属上海)人。先后就读于嘉定启良小学、昆嘉青三县联立乡村师范、省立南通中学、南京中学,毕业后,考入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在进步同学与左翼作家张天翼影响下,阅读大量革命书籍,寻求革命真理。
一二九运动中,陈楚平参加南京学生抗日救国联合会,被学校开除,即到北平,继续参加救亡运动。卢沟桥事变后,奔赴延安,入陕北公学学习。民国27年(1938年)5月受人诬陷,被边区保安处关押审查达4年之久,关押期间,读了大量马列著作。31年宣布"无罪释放"。32年在康生搞的所谓"抢救失足运动"中,因她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以"包庇罪"再度受审查。
民国34年10月,陈楚平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调中共中央妇女委员会工作。后任邓颖超秘书。建国后任北京市妇联秘书长、全国妇联书记处办公室和研究室副主任。1957年后调任甘肃兰州医学院党委副书记、甘肃省妇联主任、党组书记,并当选为中共甘肃省委委员。1964年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文化大革命"中被监督劳动6年,致患高血压、心脏病。1978年调回北京,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写《周恩来年谱》。1979年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室务委员会委员、周恩来著作研究组组长,把全部心血倾注在编辑《周恩来选集》上。邓颖超在陈楚平逝世后以一束洁白鲜菊花送葬,表示对其崇高品格的评价。
王人美(1914~1987)
王人美,本名王庶熙,湖南浏阳人,生于长沙。兄弟姐妹7人,人美最小。父母早逝,赖兄抚养。民国15年(1926年)随二哥王人路到上海,民国16年入黎锦晖主办的美美女校学习歌舞。民国17年,美美女校改为中华歌舞团,翌年又改建为明月歌舞团,王人美成为该团的主要歌舞演员。民国20年入联华影业公司,开始走上影坛。在孙瑜编导的故事片《野玫瑰》中第一次担任主角,演得自然而真实,由此蜚声影坛。之后又参加《共赴国难》、《芭蕉叶上诗》、《都会的早晨》等影片的拍摄。
民国22年,王人美参加蔡楚生编导的《渔光曲》的拍摄,饰演主角渔家女小猫。民国23年6月14日该片在上海金城大戏院(今黄浦剧场)首映,时值60年来少有的酷暑高温,影片连映84天,创当时国产片在沪放映时间最长的纪录。《渔光曲》获得了莫斯科国际电影节的荣誉奖;其主题歌也传遍全国。王人美因此还得了"野猫"的雅号。
此后,王人美分别在联华、电通、中电等公司参加拍摄《风云儿女》、《长恨歌》、《壮志凌云》、《离恨天》等影片。参加田汉的《卢沟桥之战》和陈白尘的《卢沟桥》两个抗日话剧的演出。后应孙瑜之邀,参加《长空万里》的拍摄,这是一部描写爱国飞行员抗日的国产故事片。民国37年,与赵丹在影片《关不住的春光》中分别扮演男女主角。
上海解放前王人美曾去香港参加拍片。建国后,在上海及北京电影制片厂任演员,参加过《两家春》、《猛河的黎明》、《青春之歌》、《花儿朵朵》等影片的拍摄,并导演过话剧《日出》。其中《两家春》获1957年中央文化部颁发的优秀影片奖。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她捐款5000元人民币给北京市王府井小学。著作有《我的成名与不幸》。
荣漱仁(1914~1987)
荣漱仁,江苏无锡人。早年毕业于上海中西女中。民国22年起历任上海纱布号、织造厂、工业原料号经理、董事。上海解放时,荣漱仁是私营面粉厂经理、副厂长。建国后,率先参加公私合营。抗美援朝时,参加第三届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上海分团,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
50年代,荣漱仁开办刺绣、缝纫等妇女技术训练班,培训妇女150人。出资、集资办4所幼儿园,收纳儿童千名。1959~1962年间,荣漱仁共捐款43000余元于公益事业。1979年后,每年捐款给普陀区妇联置办儿童节礼品,还向无锡市儿童乐园、中国少年儿童活动基金会捐款。1980年任上海市基督教女青年会会长,提供房舍给女青年会办烹饪班,带领女会员义卖自制品,所得钱款悉数捐给上海儿童福利基金会,并多次捐款给自学青年。1982年办侨星托儿所。1986年资助上海面粉公司办托儿所。1987年向上海市妇联巾帼园筹建处捐款,并发动女青年会会员捐款。同年10月筹办沪港托儿所。
改革开放后,荣漱仁支持在香港、美国的儿子为上海、武汉引进技术设备,置办企业;支持海外的女婿来交通大学讲学,赠送书籍;鼓励两位堂兄资助交通大学和向上海市科技协会捐献花园别墅。还与丈夫赴美,帮助姑妈杨令实现遗愿,将杨在美国的遗产:中国宫廷玉器珍品8件捐献给北京故宫博物院;艺术作品130余件捐给无锡博物馆;10万美元建立杨令文教基金会。先后接待世界各地来沪探亲、观光、讲学以及洽谈贸易、经济合作的亲友近千人次。
荣漱仁历任中国民主建国会第三、四届中央委员、民建上海市委常委,全国侨联委员,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妇联执委及常委,上海市基督教女青年会会长,沪港经济发展协会理事,上海经济区出口商品企业协会会长,上海国际会议基金会理事。8次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还被评为全国民主党派、工商联四化服务先进个人、上海市"三八红旗手"和妇女"六好"积极分子。
江青(1914~1991)
江青,原名李云鹤,艺名蓝苹,山东诸城人。民国22年(1933年)在青岛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夏到上海,参加业余剧社等剧团演话剧。民国23年10月在上海被捕,12月获释。民国24年4月,进入电影公司当演员,用艺名蓝苹,参加《自由神》、《都市风光》、《王老五》等影片的拍摄;又参加话剧演出,担任《娜拉》、《大雷雨》的主角。抗日战争爆发后,改名江青,离开上海,到延安马列学院学习。旋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参加演出话剧等文艺活动。
建国后,江青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电影处处长、文化部电影事业指导委员会委员。1965年11月,在上海策划组织编写《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成为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1966年2月,得到林彪支持,在上海主持召开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炮制《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一面组织力量改编《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所谓"样板戏",一面"批判"、禁绝各种戏剧、音乐、舞蹈等文艺作品,造成"八亿人民八部戏"的万马齐喑局面。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江青历任中共中央文化革命小组第一副组长、代理组长,中央军委文化革命小组顾问,中共第九、十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她和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结成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篡党夺权,祸国殃民的罪恶活动。1976年10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予以隔离审查。
1977年7月,中共第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永远开除其党籍。1981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判处其死刑,缓期2年执行。1983年1月改判为无期徒刑。次年保外就医,1991年5月在居住地自杀身亡。
钱行素(1915~1968)
钱行素,江苏嘉定(今属上海)人。父为木工,精于武术,能举石担石锁。行素受其父影响,从小爱好体育,在读小学和初中期间,各门成绩优良,尤其是体育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民国19年(1930年)毕业于嘉定县初级中学后,即考入上海东亚体育专门学校附属高中师范学校,毕业后又直升体专。
民国20年9月,在上海市第二届运动会上,钱行素获女子200米和跳远冠军,并创全国新纪录。翌年10月,上海举行万国运动会,行素以中华队队员身份参加4×100米接力赛跑,持第一棒,起步极快,中华女队以58秒成绩获得冠军。民国22年9月,在上海市第三届运动会上,创女子100米、200米赛跑的全国纪录。10月,代表上海参加在南京举行的第五届全国运动会,获女子100米(13秒5)、200米(27秒6)、80米低栏(14秒5)、4×100米接力(54秒6)的冠军和跳远亚军,并创4项全国新纪录。上海《时事新报》全运会特刊曾作专题报道,国民政府考试院特颁锦旗以表彰。民国23年,应华侨领袖陈嘉庚、胡文虎等人的邀请,组织"东亚南游团",一行10人,钱行素为团长,赴新加坡、槟榔屿、吉隆坡等城市巡回表演,受到当地华侨的欢迎。在民国24年举行的第六届全运会上,钱行素又获80米低栏第一名。
民国25年钱行素毕业于体专,以培养新一代体育健儿为己任。历任上海务本、明德、启秀、智仁勇等女中及大同大学、暨南大学、东亚体专等学校体育教师,兼任上海市高校学生田径队指导。1950年起任复旦大学体育讲师。"文化大革命"期间遭迫害。1978年12月获得平反。
舒绣文(1915~1969)
舒绣文,原籍安徽黟县,生于安庆。幼年随父母迁居北京,8岁入北京女师大附小就读。自幼喜爱戏剧、电影艺术,曾参加学校的话剧演出。后因家境困难而辍学。民国20年(1931年)冬赴沪谋生,进天一影片公司任配音演员,兼任家庭教师。曾参加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的配音。后因不堪忍受电影公司老板的粗暴,愤而辞职。随后,加入上海集美歌舞剧社,开始了舞台生涯,曾参加《活路》、《名优之死》等话剧的演出。不久剧社解散,又先后加入中共地下组织领导的五月花剧社和田汉组织的春秋剧社,参加多部话剧的演出。舒绣文的演技,得到田汉赞赏,专门为她写了剧本《梅雨》,由舒绣文和魏鹤龄主演。演出很成功,引起影剧界的注意。
民国21年,舒绣文随田汉加入上海艺华影片公司,参加《民族生存》和《中国海的怒潮》等影片的拍摄。民国23年转入上海明星影片公司,参加20余部影片的拍摄,在《女儿经》、《热血忠魂》、《劫后桃花》等影片中任主角,以其表演艺术享誉影坛。
抗日战争期间,舒绣文活跃于重庆、成都等地舞台上。民国27年到内蒙古参加故事片《塞上风云》的拍摄,途经延安,停留了3周,深受革命影响。回重庆后主演过许多宣传抗战的话剧,和白杨、秦怡、张瑞芳被誉为话剧界的"四大名旦"。
抗日战争胜利后舒绣文回上海,先后在国泰、昆仑、大同等影片公司主演《裙带风》、《一江春水向东流》、《凶手》等影片。民国37年去香港,先后参加永华影片公司、大光明影业公司和南群影业公司,拍摄了一些进步影片。
1949年,舒绣文从香港回北京,参加第一次全国文代会。1950年调上海电影制片厂,主演或参加了《女司机》、《一场风波》和《李时珍》等影片的拍摄,并先后为《乡村女教师》、《安娜·卡列尼娜》、《无罪的人》等影片配音。1957年,舒绣文调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工作,主演《骆驼祥子》、《关汉卿》、《伊索》等话剧,塑造了许多鲜活的艺术形象。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5年在上海作了心脏大手术,后回北京休养。"文化大革命"开始,她受尽折磨,于1969年3月17日被迫害致死。生前曾任第二和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届全国妇联执行委员、中国剧协常务理事和中国影协常务理事等职。1979年有关单位为其举行了追悼大会。
袁金娣(1915~1981)
袁金娣,江苏常州人。13岁来上海帮佣。
袁金娣于1960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64年起任长宁区武夷街道潘西居民委员会副主任兼调解主任。由于她的努力,使一些反目夫妻重归于好,殴斗事件得以避免,失足青年得到挽救。一次,五六个青年围殴一个青年,被殴青年倒地不起,袁金娣闻声赶到现场,救起被殴青年,避免了一起人命案件,自己却挨了拳,受伤卧床达一月有余。袁金娣十七年如一日兢兢业业从事极为琐碎的里弄工作,居民们亲切地称她为"我们的老阿姨"。1960年,她被评为上海市"三八红旗手"。1977、1978两年,连续被评为市调解先进工作者。
1981年3月23日,袁金娣在居民委员会调解一许姓居民对其父无理取闹的纠纷时,该居民突然拉响随身携带的炸药,袁金娣被炸受伤,于当晚7时50分身亡。上海市民政局追认她为烈士。
陈怀白(1915~1986)
陈怀白,又名圆珍,笔名弧尺,浙江建德人。自幼随父读古文、诗词,后入省立杭州高级中学攻读。民国23年(1934年)入浙江大学外文系,结识同学中的中共地下党员胡鼎新(即胡乔木),从此有了革命指路人。一二九风暴崛起,陈怀白积极投入学生运动。民国26年春,陈怀白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秘密外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公开成立以抗日救国为宗旨的"黑白文艺社",从此,开始了她的编写生涯。
民国26年12月,陈怀白放弃即将取得的文学士学位,离校奔赴浙东干革命,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28年,陈怀白在金华创办《浙江妇女》,8月与杭苇结婚,两人受党的委托,共同编辑出版《东南儿童》。民国29年,陈怀白夫妇奔赴皖南新四军军部,任战地文化服务处编译员。后辗转苏皖边区、山东根据地,皆从事解放区中学教材的编审工作。以后又至石家庄徐特立处,为迎接全国解放编审教材。
1949年,陈怀白随军南下参加接管上海教育方面的工作。先后在军管会市政教育处和市教育局任科长和副处长。1954年开始致力于编辑、出版事业,负责把几个私营出版社合并筹建为新知识出版社,后又改建为上海教育出版社。50年代,物理与数学两套中学教师参考读物和分科编写的教学参考丛书出版后,获得全国教师好评,多次再版;一套几十个选题的知识性读物--《汉语知识讲话》,在语文学界享有声誉。为了提供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读物,陈怀白创议编写《江山多娇》丛书,受到国内外读者欢迎,在日本翻译出版。辞书方面,《简明汉语辞典》、《汉语成语辞典》、《小学生辞典》都是她亲自顾问和审稿的。她参加创刊或主编的期刊有《语文学习》、《农村知识青年》、《学英语》、《小学语文教师》、《小学数学教师》、《汉语拼音小报》、《中学科技》、《看图说话》、《政治教育》等。在编辑实践中,善于发挥老知识分子的作用,大胆培养与提拔青年干部。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陈怀白屡遭迫害,直至患了癌症。1974年在干校劳动时,参加编写《工农兵字典》,她与其他同志一起顶住了一些错误做法。
1983年,陈怀白离休后,还审阅了90万字的《文言字典》。
刘芳(1915~1998)
刘芳,安徽安庆人。自幼丧父,在逆境中刻苦学习,成绩优异。学生时代受五四运动及大革命的影响,在安徽大学就读及留校任教期间,参加抗日宣传和救亡活动。民国26年(1937年)12月,放弃待遇优厚的大学教师工作,参加安徽省民众抗敌后援会流动工作队。民国27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鄂豫皖边区党委妇委常委,苏皖边区政府各县联中教导主任,山东大学附中党团书记、副校长等职;在扩军劳军、边区教育工作等方面多有建树,成为苏皖边区根据地第一位女性中学校长。
民国35年9月,刘芳由中共华东局派往上海,完成秘密筹款的任务。
上海解放后,刘芳先后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普通学校教育处副处长、师范教育处副处长,华东教育局办公室主任,上海师范专科学校校长、党总支书记,上海第二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秘书长,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等职。受命创办上海科技大学,在教学工作中注重抓好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为造就现代化建设人才作出贡献。
"文化大革命"中,刘芳遭到迫害。1972年10月重新工作后,任上海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兼革委会主任。"文化大革命"后,刘芳担任上海市人民政府教育卫生办公室副主任、党组成员。1983年离休。
项泰(1916~1938)
项泰,江苏苏州人。民国22年(1933年)高中毕业,入上海东南建筑公司任职员。业余时阅读进步书刊,并得到其弟胡绳(笔名)的直接帮助,思想有了进步。民国24年春考入上海国际电台任业务员,担任电传打字工作。12月,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担任共青团江苏省委秘密刊物《现代电界》的发行工作。
民国25年,项泰任共青团支部的组织委员,除对周围积极分子进行培养和考察外,还团结群众做好"业务员同益会"这个抗日群众组织的工作。在上海职业界救亡协会所发动的示威游行以及电台内部反抗当局随意增加工时的斗争中,在抗日宣传的演剧活动中,她都站在斗争前列。与此同时,还担任女青年会举办的沪东区女工夜校的教员。民国26年12月,在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那时上海电话、电信机构全被日本帝国主义者占领,项泰即投入了粉碎敌人的分化阴谋,争取广大群众坚持向大后方撤退的斗争。
民国27年1月,项泰奔赴武汉,参加战时儿童保育工作。7月入武汉新华日报社当记者。武汉保卫战后,跟随新华日报社和八路军办事处全体人员登船撤退。10月23日轮船到达湖北嘉鱼燕子窠地方,遭日机轰炸,项泰为中弹同伴包扎,未能及时离轮躲避,在敌机投下第二批炸弹时牺牲,时年22岁。
姚水娟(1916~1976)
姚水娟,浙江嵊县后山镇人,原名姚文贤。民国19年(1930年)进"群英凤舞台"科班学艺,工旦。民国21年春进"越新(后改名'越升')舞台",流动演出达六年之久。她对唱腔有所创新,当演至杭州大世界游艺场时,观众已有"三花(施银花、赵瑞花、屠杏花)不如一娟(指姚水娟)"的赞语。
民国27年,姚水娟随"越升舞台"至沪,与小生李艳芳搭档,演出于通商、老闸等戏院。同年8月,与竺素娥组班"越吟舞台",演出于天香戏院。她立志革新,上演了含有抗战意识的《花木兰》,引起舆论界重视。之后,又演出《西施》、《冯小青》、《天雨花》、《孔雀东南飞》等新编剧目,影响日益扩大,被报刊誉为"越剧皇后"。民国28年与魏素云组成水云剧团。翌年秋,又与李艳芳合作,组建越华剧团,在皇后、卡德、龙门等戏院演出。新编剧目,占各戏班之首,尤其是《蒋老五殉情记》、《啼笑因缘》、《泪洒相思地》等,上座率极高。《泪洒相思地》一剧,连演80多场,创连演场数之纪录。民国34年至35年,复与竺素娥合作,直至结婚辍演。她在沪演出八年多,总计5000余场。
姚水娟善于学习兄弟剧种的长处,曾从绍剧、京剧、杭滩、湖滩、北方大鼓中汲取营养。她中气足,能一口气连唱10几句而字字清晰。表演功底全面,能饰各类旦角,亦能反串小生。擅演剧目甚多,传统老戏就有《倪凤扇茶》、《盘夫索夫》、《琵琶记》等。1954年,因对《盘夫》中的严兰贞这个人物形象进行再创造,获浙江省和华东地区戏曲会演一等奖。1962年,上海越剧院拍摄戏曲电影《碧玉簪》,特邀其饰演李夫人一角。
30年代末、40年代初,丽歌和胜利唱片公司为姚水娟灌录了《碧玉簪》、《泪洒相思地》、《西施浣纱》、《范蠡与西施》等剧唱片5面,与竺素娥合灌的唱片有《借红灯》、《索夫》、《书房会》、《化缘认妻》等8面,与李艳芳合灌的唱片有《十八相送》共6面。
1951年,姚水娟在杭州加入浙江越剧实验剧团。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1961年进浙江省艺术学校担任教学工作。"文化大革命"中受尽折磨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