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蒂因(1916~1988)
汤蒂因,原名汤凤宝、汤招弟,曾用名汤萼、汤碧珍,祖籍江苏吴县,生于上海。小学毕业后考入益新教育用品社当营业员,后提升门市部主任、进货部主任。
民国22年(1933年),汤蒂因离开商店,自己开办现代物品社,经销金笔、文具用品。八一三淞沪抗日战争爆发,汤蒂因设法向西南地区发展销路,开设了上海现代物品社昆明分店。由于日军侵占安南(今越南)海防,经该地中转的100多箱文具用品遭洗劫,商店受到严重损失,无法维持。民国33年元旦,又在上海卡德路(今石门二路)三慰一村弄口开设现代教育物品社门市部。民国36年创办绿宝金笔厂,从事民族制笔工业。
建国后,汤蒂因带头接受社会主义改造,先后与两个同业厂合并,组成绿宝金笔厂股份有限公司,任总经理,并积极参加企业公私合营。1955年上海制笔工业全行业公私合营,该厂并入华孚金笔厂(今为英雄金笔厂),汤蒂因任私方经理。"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1978年8月,当选为第三届全国妇联执行委员。1979年起任上海制笔工业公司顾问,轻工业局制笔专业处顾问。
1980年,汤蒂因所著自传体《金笔缘》一书面世,后又出版英文版,参加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举办的国际书展。
汤蒂因晚年还创办上海工商专业进修学校、工商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和主持成立上海工商学院,为工厂企业和社会各界培养了大批人才。历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至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民主建国会第二、三、四届中央委员,民建上海市委第一至第六届副主任委员,上海制笔协会副理事长。
汤氏一生未婚。1985年患乳房癌,住院期间仍关心办学事业和制笔行业的发展。
张佩珠(1916~1990)
张佩珠,浙江鄞县人。民国33年(1944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曾在邑庙区卫生事务所妇幼组、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任职。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任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副院长兼妇产科主任医师,1962年任院长,1984年任名誉院长。历任上海市计划生育技术指导所所长、世界卫生组织宫内节育器指导委员会委员、妇幼保健专家顾问委员会顾问、第36届世界卫生大会技术讨论会专家顾问。
1952年,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创办初期,房屋、设备条件极差,张佩珠投入创建工作的同时,背起药箱深入地区、工厂、码头、农村,宣传新法接生等卫生知识。她重视妇女经期卫生、早孕营养、产前检查、新法接生和防癌普查工作。推行"产科门诊一贯制"、"妇幼保健网"、"围产期(指怀孕12周至产后1周的特定时期)保健"等制度,使围产期死亡率下降到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先进标准。她提倡孕期家庭自我监护,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肯定和推荐。她还倡导"母婴同室",开办计划生育咨询门诊、孕妇学校和新婚学校,使保健院的妇幼保健工作形成系列化的网络,独具特色。张佩珠带领医务人员开展一系列科研活动,研制计划生育药物和用具,率先自身反复试验,确认安全后才应用于病家。1986年,她主持"六种时期放置宫内节育器的临床效果观察"课题研究,获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科技进步二等奖。主要论文有《放置上T带铜塑料IUD856例分析》、《回顾我院开展宫内节育器25年》。
张佩珠多次为产妇献血。三年困难时期,她一次上缴党费2万元。1979年,再次上缴党费2万元。将所得的奖金、稿费存于本单位,供添置科研用品及接济生活困难的职工之用。先后16次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省下费用为单位添置仪器、试剂和资料,余款2900多美元上交国家。
1984年,张佩珠退居二线,仍然带教中青年医师,深入基层工作。
张佩珠曾出席上海市第一次工代会、第一次妇代会、第一次人民代表会,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党员、市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福利会妇幼事业"樟树奖"。
季月娥(1917~1935)
季月娥,化名李梅芬,出生在江苏无锡一贫农家庭。13岁到上海进荣阳袜厂当童工,受尽资本家的剥削和压迫。
民国22年(1933年),季月娥进女工夜校读书后,思想觉悟进一步提高。翌年春,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担任团小组长、团支部书记,同时任共青团沪西区委交通。将做工所得工资,大部作为共青团的活动经费,自己过着十分艰苦的生活。民国24年1月底,荣阳袜厂资方要降低工资,月娥按照上级指示,领导工人罢工,取得胜利。事后,她因是罢工的领导者而被开除出厂。
民国24年5月,季月娥被调往共青团中央白区临时工作委员会机关工作,化名李梅芬。7月24日与同住机关的共青团中央组织部长张信达同时被捕,审讯中坚不泄露党的机密。8月底被关入南京宪兵司令部看守所。由于受刑过重,到南京时已病倒。10月病情转剧,由其母设法托人周旋,作为保外就医领回。季月娥于冬季病殁,时年18岁。1979年8月由中共中央组织部追认为革命烈士。
姚凤仙(1917~1991)
姚凤仙,浙江鄞县人,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民国25年(1936年)入浙江大学化工系学习。毕业后,入重庆动力油厂工作,在有机合成的专题研究中,才华初露,发表了《几种作吸附剂用的中国陶土》等论文。
民国37年春,姚凤仙进上海大中华橡胶厂工作,先后在化验室、理化室、生产技术科、中心试验室工作,历任副主任、副科长等职。1953年被评为中国橡胶工业第一代女工程师,先后发表了一批有价值的科学论文和翻译资料。1957年7月在她的主持下,团结化验组同志,合成了"二亚硝基戊次甲基四胺"发孔剂,这一科学试验填补了国内空白,并使发孔剂的成本由每公斤25元降低到8元,在生产和使用中获得了实效。1962年,姚凤仙在化工学会上作了"关于改进生胶再生胶丙酮抽出物测定的快速方法"的报告,引起行家的重视,使测定时间从每次12小时减少到4小时。1963年,又在《化学世界》上发表了《粘胶及尼龙帘线的胶乳浆在轮胎制造中的应用》的论文。她翻译的橡胶配方工艺、炭黑属性、子午线轮胎的断面设计、轮胎用钢丝帘线等文献资料分别刊登在1957~1964年的《化学世界》、《橡胶文摘》、《橡胶译丛》与《橡胶译文》中,赢得了同行们的赞誉。在姚凤仙的主持下,大中华橡胶厂全钢丝载重斜交胎开发成功,得到化工部奖励,也为以后的全钢丝子午胎的研制开发工作提供了基础。
"文化大革命"中,姚凤仙受到冲击和迫害,身心受到严重摧残,1973年被迫退休。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名誉。1982年被评为高级工程师。厂方根据她本人重返工作岗位的要求,聘她为技术顾问。此时,她虽已年老多病,但在工作中依然干劲不减,诲人不倦。
裘慧英(1917~1992)
裘慧英,又名裘兰芬,浙江嵊县人,出生于一贫苦农民家庭。12岁来沪入日商裕春绸厂、美亚绸厂当包身工,后受到厂里中共地下党员的启发教育,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被厂方开除。后进小美丰绸厂做工,民国26年(1937年)4月参加罢工斗争,担任车间工人代表、厂纠察队分队长。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因关厂而失业。同年,8月参加中共地下组织所组织的沪南青年救亡团,担任救护、募捐、组织等工作。10月入普益绸厂,12月参加中国共产党。次年任中共沪西绸厂委员会委员,负责宣传工作。
民国27年4月,裘慧英奉调至中共中央驻上海的地下电台,同延安来的李白合作,担负秘密的情报通讯工作。和李白扮成假夫妻,通宵达旦地收发电报,及时把延安中共中央的指示传达给上海地下党,又把日、伪的重要情报传递给中共中央。裘慧英始终牢记李白的叮咛:"一旦被捕,绝不能使党的利益有丝毫损害,不能连累任何同志。"后来,她和李白经组织批准,成为夫妻。
民国31年9月中秋前的深夜,日本侵略军采取分区停电的办法,搜索中共地下电台。裘慧英和李白立即停止发报,拆卸机器,置入地板夹层。日本宪兵上楼搜到电台机件,裘慧英夫妇双双被捕,押至日本宪兵司令部。敌人让她亲眼看着李白受刑,她虽心如刀割,但仍咬紧牙关推说丈夫做的事女流之辈一概不知。半个月后,裘慧英获释,一面进大诚绸厂做工,一面接受组织嘱咐以妻子名义到处寻找李白下落。民国32年1月打听到李白关在极司斐尔路(今万航渡路)76号,她就以妻子身份入内探监。通过密语,知道李白咬定自己私设电台是替一个阔老板了解黄金价格升降消息,未涉及政治,遂由颇有名气的店铺保释出狱。为了避免敌人继续追踪,裘慧英夫妇暂不恢复情报工作,由组织安排在良友糖果店当店员。后裘慧英与李白又被调到抗日前线的电台去工作,直至抗战胜利。
民国34年9月,裘慧英随李白调回上海,继续从事秘密电台工作。民国37年12月30日凌晨,遭国民党武装特务包围搜查,夫妇两人和孩子一起被捕,押送国民党警备司令部第二大队。民国38年5月7日,李白被反动派秘密杀害。裘慧英强忍巨大悲痛,继续忘我为党工作。
上海解放后,裘慧英先后担任中共上海电信局基层支部副书记、上海邮电技工学校副校长、邮电工会上海市委员会副主席和顾问。1983年,裘慧英离职休养。从50年代到她离休后共40多年中,她的足迹遍布全国十几个省市,对青年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义务作报告千余场次,听讲人数达百余万人,就在逝世前9天,她还抱病为上海邮电管理局机关干部作中共党史的报告。
裘慧英于1959年被评为全国邮电妇女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1985年被评为上海市先进离休干部,1989年被评为全国邮电系统优秀离休干部,1991年被评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
朱惠萍(1918~1947)
朱惠萍,原名朱桂新。江苏崇明(今属上海)人。童年就参加农业劳动。
民国27年(1938年)崇明县沦陷,她协助丈夫(中共地下党员)进行革命活动。民国34年年初,朱惠萍离乡别子到启东,先后参加妇抗会、惩办汉奸工作队、土改工作队的工作。同年9月,朱惠萍加入中国共产党。
民国36年,国民党军占领启东,朱惠萍留在启东坚持斗争,在东圩乡被国民党军警逮捕。敌人先是严刑逼供,打断了她的双腿,继又利诱劝降,朱惠萍坚决不吐露真情,敌人以死威胁,朱惠萍说:"为人民利益而死,无所谓。"一天深夜,敌人将朱惠萍活埋在启东惠安镇南市梢区公所西土窕里。朱惠萍就义时高呼:"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
1949年2月,中共启东县惠安区委决定将惠东乡改名为惠萍乡,以表示对烈士的纪念。
周璇(1918~1957)
周璇,原名小红,生于江苏常熟。出生后即遭遗弃,被卖至上海一周姓人家为养女。民国20年(1931年)入明月歌舞团,因所唱歌曲《民族之光》中有"与敌人周旋于沙场之上"句,团长黎锦晖为其改名"周旋"。由于她年龄小,个子也小,颇得其他团员的照顾,让她学文化,学弹钢琴。民国21年4月参加新月歌剧社(后改名新华歌剧社),并在上海民营电台播唱,以嗓音优美,被誉为"金嗓子"。民国24年6月进艺华影业公司,更名"璇",曾参加《花烛之夜》、《化身姑娘》、《喜临门》等影片的拍摄。民国26年初主演《马路天使》,其时周璇年方19,因演唱该片插曲《天涯歌女》、《四季歌》而名声大噪,被评为上海电台十大歌星的亚军。
民国26年,七七事变后,周璇参加了抗日话剧《保卫卢沟桥》的演出。同时应上海艺术剧社之邀,赴菲律宾参加巡回演出,受到华侨欢迎。民国27年入国华影片公司,任基本演员,先后主演了《孟姜女》、《董小宛》、《鸾凤和鸣》、《渔家女》等影片。民国35年去香港,拍过几部影片。次年一度回上海,主演了田汉编剧、应云卫导演的《忆江南》。接着又赴香港,在永华影业公司主演了《天涯歌女》、《清宫秘史》等影片。后因生活上受打击,精神失常。
周璇于1950年返沪,主演电影《和平鸽》,又演唱了陈歌辛作曲的《和平鸽》主题歌,这是她的绝唱,也是她主演的最后半部影片,因为此片拍到一半,周璇旧病复发,住进上海精神病医院。1956年康复出院,后患脑炎去世,年仅39岁。周璇一生参加过40多部影片的摄制,演唱过几百首歌曲,录制了三四十张唱片。
汤桂芬(1918~1964)
汤桂芬,原名大心,曾用名关弟。江苏扬州人,生于上海一工人家庭。10岁起进纺织厂做童工,后当织布工。民国28年投身工人运动。民国29年(1940年)10月在统益纱厂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任中共地下组织统益纱厂支部书记。她带领工人反对资本家开除工人,要求发放奖金。民国33年1月,中共地下组织派汤桂芬入日商同兴被服厂领导工人怠工、罢工、破坏成品等活动,以抵制日军军工生产,还向日军开展政治攻势。
抗战胜利后,汤桂芬在沪西组织和领导5万失业工人多次集会游行,要求复工,取得胜利。复工后,在统益纱厂任中共地下党支部书记,后任中共沪西民营纱厂联合支部书记。根据中共地下组织指示,汤桂芬以工人代表身份进行合法斗争。她筹组工会,任统益纱厂工会、三区棉纱工会理事长,沪西区棉纺福利会合作社社长。她并打入国民党内部,任国民党77区分部执委,又任上海市参议员、"国大"代表。她利用合法身份领导沪西棉纺工人开展争取自身利益的斗争。民国35年2月,汤桂芬被推选为首席工人代表,和中共地下党员佘敬成等率全市47家纺织厂13万工人,为提高工资福利待遇举行罢工,取得了胜利。民国37年初,遭国民党特务逮捕。后获释,4月份离沪到解放区。8月,她作为上海工人代表团团长,参加在东北解放区哈尔滨召开的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当选为全国总工会执委。11月出席在匈牙利召开的国际民主妇联大会。民国38年5月,她随解放军南下上海。
解放后,汤桂芬历任上海纱厂工会主席、华东军政委员会劳动部副部长、全国纺织工会副主席、上海纺织工会主席、上海纺织工业管理局副局长、上海总工会副主席、中华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1954年当选为上海市和全国人大代表。
董慧(1918~1979)
董慧,原名董奉然,祖籍广东,出生于香港一实业家的家庭。七七事变后,为寻求抗日救国之路,她抛弃优裕生活奔向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民国27年(1938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7月入延安马列学院学习。翌年夏,中共中央因她在香港有上层人物社会关系,派她回港在潘汉年领导下从事情报工作。从此,董慧就在其父任董事长的香港道亨银行以一名普通职员的身份,负责保管党的情报工作经费,并负责香港与上海之间的情报传递工作。民国28年10月,被调至上海从事情报工作。
董慧至上海后,公开身份是道亨银行上海分行的一名普通职员,中共的大量情报经费就以董慧名义在银行里建立账户。她还利用往来于沪港之间专跑银行业务的可靠同事或其他社会关系,把经过包装或密
写的重要材料(包括请示和指示文件)往返传送。在五年多的时间里,她把秘密经费的管理、秘密文件的传递和她公开的职员身份以及她家庭的特殊地位巧妙地结合起来,在十分尖锐复杂的环境下,从未出现过任何闪失。特别是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在经费不足的紧要关头,动用了自己的积蓄乃至董家私产,使香港的中共情报工作人员全部安全撤退和转移。她一心为公的行为受到战友们的敬重。
民国34年1月,董慧调回延安,在中共中央社会部机关工作。抗战胜利,董慧调沈阳掩护潘汉年工作。国共和谈破裂,董慧又随潘汉年至香港。民国36年,29岁的董慧和潘汉年在香港董家举行婚礼。
上海解放,董慧在中共华东局统战部任秘书科长。当时潘汉年任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兼中共华东局统战部部长,董慧从不以夫人身份出现,与部门同志相处融洽。1952年,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成立,董慧任秘书处处长(兼管党派处)。社会主义改造时期,董慧参加上海市宗教工作委员会工作。在对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工作进入高潮时,任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下的工商处副处长。她深入工厂蹲点,调查劳资关系,认真研究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在贯彻中所遇到的问题。
1955年4月,潘汉年、董慧突然被指控为"内奸"而逮捕,从此开始了长达二十年的冤狱生涯。经七年审查并未查出董慧有任何"危害革命"的证据,但仍以"参与潘汉年内奸活动"、"罪行轻、态度好"为名,宣布"免予追究刑事责任",可以释放,但必须居住在监狱家属区参加劳动。有人劝董慧和潘汉年离婚,自己就可恢复党籍,分配工作;有人劝她申请回香港,但她选择了等待潘汉年结案,同他共度患难余生的道路。1963年,董慧被迁到北京市南郊团河农场与潘汉年同住,虽然冤屈未伸,但这四年是董慧夫妇蒙冤后过的一段最平静的日子。"文化大革命"开始,潘汉年重新收监复查,董慧继续因株连而重回监狱,夫妇俩被分开关在秦城监狱又是整整八年。1975年5月,董慧作为人民内部矛盾处理,与内定"无期徒刑"的潘汉年一起发配到湖南省茶陵江劳改农场。此时,董慧在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折磨下已患精神分裂症,动脉硬化,左腿骨折,生活不能自理;潘汉年已患晚期肝癌和类风湿病。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潘案"尚未来得及重新处理,潘汉年病情恶化逝世。董慧仍留农场,精神分裂症加剧去世。1982年中共中央正式为潘汉年、董慧平反昭雪。董慧终于得到正确结论:"董慧从1939年到上海解放止,在潘汉年领导下从事党的情报工作,是有成绩的。董慧同志是忠于党的好党员。"
唐若青(1918~1983)
唐若青,湖南湘乡人。民国23年(1934年),唐若青在其父戏剧家唐槐秋组建的中国旅行剧团开始舞台生涯,扮演《梅萝香》剧中梅萝香角色,引起上海观众的注意。从此时开始,直至抗日战争前夕,连续在近30部中外名剧中担任主要角色,如《茶花女》中的玛格丽特、《复活》中的卡秋莎、《雷雨》中的鲁妈、《日出》中的陈白露等。抗日战争开始,她随中国旅行剧团辗转武汉、香港等地,从事救亡戏剧活动。民国28年冬,又随剧团回上海,主演《葛嫩娘》、《洪宣娇》、《李香君》等话剧,宣扬爱国主义思想,激发了"孤岛"时期上海观众的爱国热情。民国37年,唐若青应邀至香港演出。她扮演了《清宫秘史》中的慈禧。
石筱英(1918~1989)
石筱英,本姓潘,上海人。自幼父母双亡,由祖父抚养。9岁由沪剧老艺人石根福、石美英夫妇收作养女。从此,石筱英跟养父母学唱本滩,串街走巷,过着卖唱生涯。30年代,本滩改名申曲,开始进入游乐场和戏院。民国24年,养父母组班福英社,十四五岁的石筱英,在戏班里学唱《双珠凤》、《珍珠塔》、《玉蜻蜓》、《孟丽君》等弹词连台戏,不久成为主要演员。之后,又上演了根据同名优秀影片和社会新闻改编的时装戏《阮玲玉》、《啼笑因缘》、《姊妹花》等,由此崭露头角,成为申曲名旦。
民国29年,二十刚出头的石筱英自组鸣英剧团,除演出弹词戏、时装戏外,还主演了改编的《武松与潘金莲》,表演别具一格。民国31年参加沪剧老艺人施春轩办的施家剧团,任主要演员。民国33年恢复鸣英剧团,在新戏《白夫人》中饰白夫人。翌年参加文滨剧团,与著名沪剧演员邵滨孙合作,主演《叛逆的女性》,轰动一时。民国35年,石筱英与邵滨孙等组建中艺剧团,主演《杨乃武与小白菜》、《西太后》等。民国37年饰演根据老舍名著改编的《骆驼祥子》中虎妞一角,深得观众赞赏。
建国后,石筱英曾饰演了《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等沪剧中的重要角色。1950年在上海第一届春节戏曲会演中演出《幸福门》,获一等演员奖。1952年,石筱英入上海沪剧团,并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在《罗汉钱》中饰五婶,在《白毛女》中饰黄母,均获演员一等奖。当时石筱英只有30多岁,根据演出需要,让她演老旦和彩旦,她甘当绿叶,经过努力,成功地塑造了各具特色的舞台形象。1953年,上海市人民沪剧团成立,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同年参加赴朝鲜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演出。195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7年在《母亲》中饰母亲,她在该剧中的演唱,深深感动了观众。此后几年中,又主演过《芦荡火种》、《鸡毛飞上天》、《秋海棠》、《阿必大》等。1978年被评为上海市文化局先进工作者。石筱英在50多年的艺术实践中,逐渐形成独具风格的"石派"唱腔艺术。曾任中国剧协理事、中国文联委员、上海沪剧院艺委会主任、上海市第一至第六届政协委员,是中国共产党党员。
朱凡(1919~1941)
朱凡,原名陆慧卿,祖籍浙江宁波,后举家迁居上海。先后在上海启秀女中和务本女中就读。初中时代,她投入了一·二八淞沪抗战时期的救亡运动。入高中后,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爆发,她走在上海学生请愿队伍的最前列。八一三全面抗战爆发后,朱凡先后在清凉寺难民收容所和上海女青年会主办的难童教养所工作。民国27年(1938年)参加中共外围组织"雪影社"做救亡工作,义务担任夜校教员。此时,她改名朱凡,此名字寄寓着她的崇高理想--愿当一个共产党领导下的平凡一兵。
民国28年秋,刚满20岁的朱凡参加了江南抗日义勇军,至苏(州)常(熟)太(仓)抗日民主游击区参加革命工作。翌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调至苏州任中共横沔区委书记。
民国30年,朱凡任中共辛莫区委书记。7月,日伪大规模"清乡",朱凡负责反"清乡"斗争。在工作途中遇上日军,不幸被捕,被捆系在急速开驶的汽艇后活活拖死,时年22岁。
陈若克(1919~1941)
陈若克,原名陈玉兰,又名陈雪明,祖籍广东,出生于上海。11岁进厂做童工。15岁起,边做工,边进工人夜校读书。16岁参加上海工人运动,向工厂的资本家进行说理斗争,从此"小广东"的名声在工人中传颂。民国25年(1936年)8月23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为支部负责人之一。
八一三抗战爆发,陈若克随厂迁武汉,与党失去联系。为寻找党组织,辗转到达山西晋城,入华东军政干部训练所学习,并重新入党。后随陈沂去陵川办八路军晋南干校,与山东省委书记朱瑞结婚。以后担任晋、冀、豫区党委办的党校组织科副科长、山东纵队直属科科长、山东分局妇女委员、山东省妇女救国联合会常委、山东分局组织部科长等职。她从事妇委工作时,发动中老年妇女参加抗日救国会;发动青少年妇女成立青妇队、识字班和姐妹剧团,演出街头剧、小话剧、歌舞等,进行反对买卖婚姻、反对虐待妇女的宣传;编写《山东妇女》刊物、《妇女手册》和识字课本,使当时山东妇女工作取得可喜成绩。
民国30年深秋,数万日本侵略军大举扫荡沂蒙山区,在八路军冲下山去突围时,陈若克因即将临产,步履蹒跚,与部队失去联系,落入敌手。她在日军面前直接了当地申明自己和丈夫都是"干抗日的"、"枪毙、刀杀随你便!"在狱中,为求速死不成,陈若克采取了绝食的办法。二天后,孩子出生,敌人假意送来牛奶,陈若克打下敌人手中奶瓶,让孩子跟着妈妈一起绝食。11月26日,陈若克紧抱孩子赴刑场,一路高呼口号,高唱歌曲,连敌人也不得不承认:"太凶啦,审了几天闹了几天,一点结果也没有。"陈若克和孩子是被敌人用刺刀扎死的,牺牲时年仅22岁。
言慧珠(1919~1966)
言慧珠,原名芰莱,蒙古族人,生于北京。著名京剧演员言菊朋之女。12岁学戏,从程玉菁、赵绮霞等学程派青衣,从阎兰秋、朱桂芳等学武旦。年稍长即登台演出,演过《六月雪》、《贺后骂殿》等文戏,也演过《扈家庄》等武戏。不久,经其父启示,认识到自己的条件适合学梅派,遂从朱桂芳、徐兰沅学《凤还巢》、《生死恨》、《霸王别姬》等梅派戏。
民国28年(1939年),言慧珠首次随父旅沪演出,受到观众欢迎。民国32年正式拜梅兰芳为师,力图将梅派各类剧目完整地继承下来。在梅兰芳的教导下,她继承了《西施》、《洛神》、《贵妃醉酒》、《凤还巢》、《抗金兵》等梅派保留剧目,还修改加工了《花木兰》、《太真外传》等梅派早、中期剧目。言慧珠的戏路很宽,除演出梅派戏外,还演过《独占花魁》、《翠屏山》、《潘金莲》、《大劈棺》等花旦戏和《扈家庄》、《青石山》等武旦戏。言慧珠的嗓音圆润,文武兼长,《游园惊梦》、《金山寺》、《花木兰》、《抗金兵》诸剧最能发挥其艺术特长。此外,她还在沪主演《影迷传》、《假凤虚凰》等影片,成为剧影双栖明星。40年代红遍大江南北,博得"伶界皇后"等赞誉。
建国后,言慧珠为上海京剧团演员。50年代初,她自己组织言慧珠京剧团在各地演出,陆续创排了《洪宣娇》、《春香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新剧目。1957年起任上海市戏曲学校副校长。她在执教之余,也经常参加演出;京剧之外,又钻研昆剧,常与俞振飞合演《牡丹亭》、《断桥》、《琴挑》等传统剧目和《墙头马上》等新剧目。在言慧珠的亲自指导下,李炳淑、杨春霞、夏慧华等已成为梅派艺术的又一代传人。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言慧珠受尽凌辱,于9月11日被迫害致死,终年47岁。"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得到平反昭雪。
唐澄(1919~1986)
唐澄,曾用名唐荣澄、唐清之,安徽歙县人。随家迁居上海。父亲是位国画家;母亲毕业于师范学校,喜爱赋诗作画。唐澄自幼受家庭环境影响,学习勤奋,成绩优良。民国21年(1932年)在读初中时,因患重病辍学。养病期间,跟父亲学习国画。民国26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一年后又因病辍学。民国32年在上海的小学、中学教过美术。后因长期患病,休养在家,以卖画为生。
1950年3月,唐澄进入上海电影公司美术片组。1951年任动画片《采蘑菇》的动画设计助理。1954年独立担任动画设计,参加设计的动画片有《好朋友》、《夸口的青蛙》。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她参加了彩色动画片《乌鸦为什么是黑的》、《骄傲的将军》、《木头姑娘》等片的动画设计。1957年调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任原画兼动画组长。
1958年至1960年,唐澄先后任彩色剪纸片《八月十五庆丰收》、彩色动画片《老婆婆的枣树》、《萝卜回来了》、《森林之王》等片的集体编导之一,其中尤以童话题材的彩色动画片《萝卜回来了》见长,该片曾获1960年在捷克举行的第12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荣誉奖。1960年底摄制了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影片为集体编导,使齐白石创作的小鸡、鱼、虾、青蛙、蝌蚪等国画形象在银幕上栩栩如生地活动起来,发展了美术电影的技巧和表现形式。该片在国内获第一届电影百花奖,在国际电影节上5次获奖。
1961~1964年,唐澄担任大型彩色动画片《大闹天宫》的副导演。她是中国第一位动画片女导演。《大闹天宫》上集摄成后,在国内和港澳地区、东南亚国家放映受到热烈欢迎,荣获1962年第二届百花奖最佳美术片奖。《大闹天宫》下集完成后已临近"文化大革命",影片未上映即被禁锢,直至"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才上映。上映后,轰动了国内外,获很高评价。整部《大闹天宫》获1980年伦敦电影节奖。
1965年,唐澄与钱运达联合导演了彩色动画片《草原英雄小姐妹》,该片在1980年获第二届全国少年儿童文学创作三等奖。1978年底以来,唐澄以孱弱多病的身体,花了二年时间导演拍摄了水墨动画片《鹿铃》。影片强烈地抒发了人与鹿之间的感情,并以其独特的写意风格获1982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和1983年莫斯科电影节最佳动画片特别奖。1983年全国妇联授予她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曾被选为上海市第七届人大代表,还曾任中国电影家协会上海分会理事。
筱丹桂(1920~1947)
筱丹桂,浙江嵊县长乐镇人。原名钱春韵,学艺后曾用名钱春凤。幼年家贫,给人做童养媳。民国19年(1930年)进嵊县崇仁镇戒德寺"高升舞台"(戏班)学艺,工花旦。后随班在嵊县、萧山、绍兴、余姚、宁波、杭州等地演出,擅演《后朱砂》、《白水滩》、《泗州城》、《沉香扇》、《华丽缘》、《贵妃醉酒》等剧。民国27年至上海恩派亚戏院演出,因文武兼长,唱腔流畅悦耳,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合同期满,回浙江演出。
民国29年5月,混迹越剧界的流氓张春帆看中筱丹桂的演技,到宁波"请"她和师姊妹数人来沪演出。带班师傅竭力劝阻,但筱丹桂天真单纯,对张春帆的话深信不疑,就跟张来到上海。民国31年成立了以她为台柱的丹桂剧团。筱丹桂生性软弱,到沪不久即被张春帆以流氓手段占有。在张的胁迫下,还曾演出《马寡妇开店》、《果报录》、《潘金莲》等庸俗剧目。后受袁雪芬等倡导"新越剧"的影响,力图改弦易辙。民国34年与徐玉兰合作,演出《秦淮月》、《红拂女》、《卿何薄命》、《青衫迷》等新戏,吸引了不少观众。民国36年8月,袁雪芬、尹桂芳等自建越剧剧场和越剧学校,举行《山河恋》义演,她应邀在剧中饰一角色,成为"越剧十姐妹"之一。此后,她积极靠拢进步文化人士,希望在剧团里进行改革。这一切,都为张春帆所深恶痛绝。同年10月5日,筱丹桂去大华戏院看电影,在影院门口遇本团导演冷山(金兆元),因冷山未买到电影票,她就退掉票子与冷山边走边谈,向他诉说团内某些不平之事。
张春帆抓住这一"把柄",诬蔑她与冷山关系不正常,并多次当众辱骂。
她受此冤屈,有口难辩,于10月13日服毒自尽。
筱丹桂死后,上海34家越剧场子全部停演日场,以示哀悼。大殓时前往吊唁者5万余人,不少越剧团体还编排了《筱丹桂之死》的剧目上演。嗣后,袁雪芬等著名演员联名上告,迫使当局暂时拘禁张春帆以平民愤,"筱丹桂事件"由此震动申城,传遍全国。筱丹桂在上海前后8年半,演出近5000场。灌有唱片《王文品箫》、《拷红》、《玉蜻蜓·劝夫》等。
施济美(1920~1968)
施济美,小名梅子,曾用笔名方洋、梅寄诗,浙江绍兴人。童年到少女时代在扬州祖父故居度过。15岁来沪就读于培明女中高中部。民国26年(1937年)中学毕业后考入东吴大学经济系。施济美早在读中学时即开始写作,大学时期课余继续写作。民国31年大学毕业,恰值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日军进入租界,家庭经济困难,施济美不愿到待遇较优的日本人或汉奸投资的公司工作,宁愿去当薪水菲薄的教师,曾先后任集英中学和正中女中教师。
由于施济美的朋友中有一些爱国人士,施也一度成为日本宪兵队捕捉对象。民国33年5月,日本宪兵到她执教的正中女中搜捕,她及早避到苏州友人家,才免遭敌手。施济美的恋人在上海沦陷后即去武汉,后到四川,一边抗日,一边读书,不久遭敌机轰炸遇难。施济美在沪闻讯,悲痛欲绝,从此终身未婚。抗战胜利后,施济美曾在上海市立第一女子中学、进德女子中学任国文教员。
施济美还从事文学创作。东吴大学和东吴附中的毕业生中有不少女性写作者,较为著名的有程育真(程小青之女)、郑家瑷、杨绣珍、汤雪华(胡山源之寄女)、俞昭明、施济美等,当时有"东吴女作家"之称。其中施济美的作品最多,影响最大,在当时沪上文坛享有盛誉。共发表过数十万字的小说和散文,刊登在《万象》、《春秋》、《幸福》及《小说月报》等刊物上,受到广大读者喜爱。民国36年在上海出版了两本小说集:《凤仪园》和《鬼月》,《凤仪园》在一年之内印了三版。接着,写长篇小说《莫愁巷》,约20万字,曾在香港出版,还改编为电影,由朱石麟导演,李清、陈娟娟任主角。
建国后,施济美一心从事教育工作,曾任七一中学语文教师兼语文教研组长。讲课生动,解说中肯,曾多次举行观摩教学,被誉为"施济美水平"。
在"文化大革命"中施济美被迫害致死。"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为施济美举行了追悼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