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云珠(1920~1968)
上官云珠,原名韦君荦,生于江苏江阴。幼年家境贫困。民国27年(1938年)赴沪谋生,曾在照相馆任职员。由于职业关系,她接触了许多电影界和戏剧界的著名演员,耳濡目染,逐渐对演戏产生兴趣。民国29年,考入上海华光戏剧学校,第一次登台演出的是洪深的独幕剧《米》。民国30年起先后在年华、艺华等影片公司任演员,参加拍摄的处女作是《玫瑰飘零》,因主演《国色天香》而崭露头角,后又陆续参加《泪洒相思地》、《鸳鸯泪》、《花月良宵》等影片的摄制。抗日战争胜利后,上官云珠入昆仑影业公司,先后参加《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乌鸦与麻雀》等影片的拍摄。由于在《乌鸦与麻雀》一片中表演出色,建国后曾荣获文化部颁发的一等金质奖章。
1951年,上官云珠入上海电影制片厂,先后参加《枯木逢春》、《早春二月》、《舞台姐妹》等多部影片的摄制。在60年代拍摄的《早春二月》中饰年轻寡妇文嫂,在《舞台姐妹》中饰年华已逝的演员商水花,她的演技受到观众的高度赞赏。还参加过《牛虻》、《玛利娜的命运》等外国影片的配音工作。
上官云珠曾任上海市政协一至四届委员、二至四届常委,中国影协上海分会常务理事。是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终年48岁。"文化大革命"后获得平反。
张爱玲(1920~1995)
张爱玲,原名张瑛,笔名梁京。原籍河北丰润,出生于上海。民国26年(1937年)毕业于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后入香港大学就读,因太平洋战争爆发而辍学。民国31年回沪,开始文学创作,用英文给英文报刊撰写散文,也给《西风》杂志写中文稿。民国32年开始创作小说,在上海的《杂志》、《万象》等刊物发表《沉香屑》、《茉莉香片》、《倾城之恋》、《金锁记》等,民国34年结集成小说集《传奇》出版。民国36年,为上海文华影片公司创作电影剧本《不了情》和《太太万岁》。后以笔名梁京在《亦报》发表长篇小说《十八春》等。
1952年,张爱玲移居香港,在驻港美国新闻处工作,其间发表小说《秧歌》和《赤地之恋》均有明显的反共倾向。1955年赴美国定居,继续从事文学创作,在海外有一定影响。1970年任加州柏克利大学中文研究中心研究员,致力于《红楼梦》考证研究,《海上花列传》的译注。有《张爱玲全集》行世。
白杨(1920~1996)
白杨,原名杨成芳,祖籍湖南湘阴(今汨罗县部分),生于北京。长期从事进步文艺活动,在影坛耕耘65个春秋。
民国20年(1931年),11岁的白杨考入联华影业公司北平五分厂的演员养成所,得到电影表演的启蒙教育。早期加入左翼剧联领导的苞莉芭剧团、中国旅行剧团、中国舞台协会、上海明星影业公司,主演了话剧《战友》、《梅萝香》、《少奶奶的扇子》、《回春之曲》等,摄制了影片《十字街头》、《神秘之花》、《四千金》等。早期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大多是富有幻想的青年女性。抗日战争开始后,参加影人剧团、重庆中央电影摄影场,演出《卢沟桥之战》、《流民三千万》等抗日话剧,拍摄《中华儿女》、《长空万里》、《青年中国》等抗日影片。还主演了许多产生重大影响的优秀话剧,如《日出》、《屈原》、《法西斯细菌》、《复活》等,成功地塑造了不同时代的不同女性的形象。抗日战争胜利后,白杨回到上海,入昆仑影业公司主演《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还乡日记》、《新闺怨》等影片。此时,她在演技上已逐步致力于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发掘、刻意追求感情的质朴自然,表演艺术已臻成熟。建国后,她在上海电影制片厂先后主演《团结起来到明天》、《为了和平》、《祝福》、《春满人间》等影片。一生共参加摄制电影24部,演出话剧近50出。
白杨主演的《祝福》在第10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上获特别奖。1957年,《北京日报》、《沈阳日报》分别举办评选最受观众欢迎的影片时,白杨主演的《祝福》与《为了和平》均名列前茅;评出最受观众欢迎的演员中,她在两报均独占鳌头。1989年,白杨主演的电视剧《洒向人间都是爱》获广播电视部荣誉演员奖。1991年7月,上海举行"白杨从艺60周年纪念活动",历时7天,1万余人参加,是建国以来上海电影界规模最大的系列纪念活动。
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第五至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曾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团长、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著作有《电影表演技艺漫笔》、《电影表演探索》等。患病期间,在轮椅上完成了《白杨演艺谈》,为中国电影事业作出了最后的贡献。
黄瑞兰(1921~1940)
黄瑞兰,江苏崇明(今属上海)人。她读书勤奋,在学校演讲、体育等比赛中多次获奖。
民国27年(1938年)崇明沦陷,黄瑞兰加入游击队"抗日助奸团",进行抗日救亡的宣传工作;收集日军、汉奸、土匪的活动情况;进行杀汉奸、烧桥梁、挖公路、割电线、捣毁日伪自治会等活动,以骚扰日伪的秩序。同年11月,游击队组织攻城战役,因敌我力量悬殊而失败。其后遭到日军报复性的连续袭击,至是年冬,游击队已无法公开活动,只得化整为零,分散隐蔽,黄瑞兰以小学教员身份隐蔽在西城小学内。民国28年秋,参加了重新组织起来的游击队"抗日自卫总队",编入该总队政训处,参加筹建崇明县妇女救亡协会的工作。
民国29年春夏之间,黄瑞兰的活动情况被密告,遂被当地汪伪匪徒枪杀于小竖河东北三厢瓦屋宅前,时年19岁。解放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马樟花(1921~1942)
马樟花,生于浙江嵊县马家村。民国20年(1931年)随养姐赵香佬到邻村"文明女子化装团"习艺,民国21年初,进"锦花舞台"越剧科班学戏,工小生。同年底,其父自组戏班,令马樟花回村,数日后即上演《蝴蝶杯》,饰男主角田玉川,颇受好评,自此在浙江走红。民国25年来沪演出数月。民国27年4月再次来沪,应聘于大来剧场"四季春"戏班,任二肩小生,7月擢升为头肩,与袁雪芬搭档。同年7月1日起,先与傅全香、后同袁雪芬到华东电台播唱,开越剧演员"唱电台"之先河,一时被报刊喻为"闪电小生"、"越剧新帝"。
马樟花功底扎实,戏路宽广,除擅长演小生外,老生、红生、黑头、武生、童生、花旦、小丑等均在行。拿手戏有《梁祝哀史》、《珍珠塔》、《玉蜻蜓》、《红鬃烈马》、《奈何天》、《王华卖父》、《轩辕镜》、《仕林祭塔》等,其中《梁祝哀史》一剧,经她与袁雪芬合作修改,删去庸俗荒诞成分,令人耳目一新。民国29年,她与袁雪芬、傅全香、钱妙花等合演据《聊斋志异》小说改编的《恒娘》,试用布景,连满64场。
马樟花富有正义感,好打抱不平。为了摆脱恶势力纠缠,于民国30年与鲍姓大学生结婚。同年7月离开大来剧场,另组天星剧团,与花旦支兰芳合作,8月底在九星戏院演出新戏《恩爱村》,卖座颇佳。当时,大来剧场老板陆根棣和庸俗小报却对马樟花大加诬蔑,她郁愤成疾。有《仕林祭塔》、《珍珠塔》2张唱片传世。后起小生陆锦花的唱腔,受其影响较多。
里希(1921~1946)
里希,原名李亚芬,祖籍江苏常州,出生于上海。12岁进上海电机织袜厂当童工,在繁重的劳动后,还坚持进女工夜校读书。在中共地下党员教师的启发下,积极开展抗日宣传活动,每当她用上海方言演唱《工人自叹》时,台下工人一片哭声,激发了女工们对剥削者的仇恨和抗日救亡的热情。民国25年,里希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成了夜校的骨干。她经常走访工人家庭,动员女工上夜校、参加政治活动;在夜校组织读书小组阅读进步书籍,以提高姊妹们的政治觉悟。
八一三沪战爆发,里希到处宣传、募捐,又到难民收容所工作,既管理难民的生活,又向难民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动员青年难民投入抗日救亡运动。民国26年10月,里希参加由何香凝派遣的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以下简称"服务团")奔赴抗战前线,参加国民政府军18军罗卓英部队。后随军撤离上海,辗转苏、浙、皖、赣、鄂、豫等7省,历时3年。里希在部队救护伤员、演出宣传、为士兵洗衣、为伤病员喂食、帮士兵写家信,无所不做。民国27年转为中共党员。
民国29年冬,由于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服务团在国民党军队里的工作受到极大限制,中共上级党组织决定服务团人员撤离国民党部队,里希被分配到皖南新四军政治部担任民运工作。"皖南事变"爆发,新四军被迫自卫,在突围中里希与队伍失散,最后化装成回娘家拜年的媳妇巧突重围,回到苏北重建的新四军军部,先后在军部参谋处、华中局干部科工作。
抗日战争胜利,里希随部队到达山东临沂,参加山东渤海区党委组织的巡视团,到禹城县北部开辟新区。该地区国民党武装特务活动猖獗,里希独自一人住在离巡视团团部四里多路的村子里,发动群众反奸诉苦、批斗敌伪爪牙、没收大汉奸财产,敌人恨之入骨。民国35年4月21日深夜,一群国民党武装特务将里希绑走。她在拼死搏斗中惨遭杀害,牺牲时年仅25岁。忠骨至今长眠在渤海之滨惠民县的烈士陵园内。
徐英(1921~1947)
徐英,原名冬意、惜意,浙江慈溪人。十几岁进上海申新六厂、恒丰纱厂当童工。八一三事变后,工厂关闭,徐英逃难回三北观海卫老家。当时三北尚未沦陷,16岁的徐英就参加了中共地下党领导的慈北战时服务大队妇女独立分队,进行抗日救亡活动。因迫于生活,徐英于民国28年4月又回上海做工。
徐英在沪做工期间,积极参加夜校学习,刻苦攻读进步书刊,向工人宣传抗日救国思想。无微不至地关心女工姐妹,自己在砖上、玻璃上练字,省下早餐费,买书买纸送给女工同学。对从慈溪逃到上海的革命烈士的妹妹沈一鸣关怀备至,介绍她进厂做工,与她同住一室,处处照顾她,帮助她度过失去亲姐的痛苦时期。
民国33年春,被迫离开工厂,再度回乡,进浙东游击纵队三五支队的织工部做工。抗日战争胜利,三五支队奉命北撤,徐英重返上海做工。
徐英返沪后,边做工边进工友义务夜校学习会计专业,广泛接触了进步教师和工人。她积极为浙东撤到上海隐蔽的同志安排住宿,负担他们的生活费。民国35年清明节,她团结要求进步的女工结拜"十姐妹",经常在徐元丰面店楼上聚会,面店成为联络站。在她的带动下,她们听取郭沫若报告和冯玉祥将军演说,参加闻一多追悼会,参加梁仁达事件的示威游行,并进行募捐活动,参加反对内战、要求和平的游行。此时,徐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民国36年三八节时,黄色工会要演出反共节目,徐英立即发动工友排演反映女工受压迫的节目,与之针锋相对,获得了良好效果。徐英的直接联系人沈一民被捕,沈设法通知徐英要所有党员立即离开上海。徐英冒着危险逐个通知,一切安排妥当,于3月20日启程赴四明山区,任姚南地区白龙潭联络站交通站站长,担负周围山上十几个深坑里伤病员的安置护理工作。同年8月10日,到积极分子阿秋嫂家借米为伤病员煮餐,路遇敌人被捕。为使阿秋嫂得以释放,徐英公开承认自己是联络站站长;此外任凭敌人对她施尽酷刑,未能获得丝毫口供。于9月11日慷慨就义,时年26岁。为了纪念英烈,徐英牺牲所在地命名为徐英大队。
朱泉宝(1921~1949)
朱泉宝,又名朱玲仙,江苏南汇(今属上海)人。9岁丧母,辍学务农,并纺纱织布,聊以卒岁。
民国33年(1944年),新四军淞沪游击队第五支队在南汇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朱泉宝接受了进步思想,于次年1月参加革命,在五支队做通讯工作,保管宣传工具、印发宣传品、发动组织群众游行示威等。
后与五支队侦情策反组长朱伯英结婚。民国35年12月,朱泉宝任浦东人民护丁总队路南武工队交通员,冒着生命危险往返奔波于上海市区和南汇县之间,运送武器,进行联络工作。把快慢机枪、轻机枪的梭子和短枪子弹绑在腹部,佯装身怀六甲,通过国民党军检查处;还把枪支藏在油桶里运送到部队。当时部队经费困难,她出售自纺的30多匹土布及20多条夹被,所得充作部队经费。民国37年,任浦东人民解放总队机动连征军粮工作组组长,在极艰险的情况下,征得军粮大米7.8万斤。
民国38年1月28日,朱泉宝去部队探望病中的丈夫,被国民党特务发现。当夜,浦东人民解放总队驻地即被国民党军兵包围,朱伯英率部队渡河冲出包围,朱泉宝不幸溺水牺牲,时年28岁。烈士遗体安葬在当时牺牲之地(今南汇县境内)。
朱慧珍(1921~1969)
朱慧珍,江苏苏州人。16岁随其姐学唱苏滩。18岁起听电台广播学唱弹词,并私淑著名弹词艺人蒋如庭、朱介生,后又从周云瑞习琵琶。不久在苏州电台播唱弹词开篇,引起听众注意。民国35年(1946年)起与其丈夫吴剑秋拼档唱长篇弹词《白蛇传》和《玉蜻蜓》,在评弹界崭露头角。民国36年来沪,在上海的电台播唱,受到广泛欢迎。
1951年,朱慧珍加入上海市人民评弹工作团(今上海评弹团),并参加现代中篇《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编演。后在书戏《林冲》中担任女主角张贞娘,因其婉转嘹亮的唱腔被誉为"金嗓子"。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参加全国曲艺会演。长期与弹词名家蒋月泉拼档演唱《白蛇传》和《玉蜻蜓》,成为50年代后期评弹界最受欢迎的响档。曾与弹词名家张鉴庭拼档,说唱过《秦香莲》。所唱俞(秀山)调得朱介生传授,以俞调演唱的开篇《宫怨》、《思凡》已成为弹词保留节目。在演唱《白蛇传·端阳》等书目时,又采用节奏紧迫的"快俞调",区别于原有长腔慢板的俞调,适宜表现人物的激情。
朱慧珍不仅擅长唱俞调,还擅长唱蒋(月泉)调,既能保持自己嗓音特色,又能保持蒋调韵味。在与张鉴庭合作演出《秦香莲·寿堂唱曲》时,又吸收张鉴庭调的起句唱法,使感情更为浓烈。在行腔上有一定发展创造,演唱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庵堂认母》和《寿堂唱曲》都曾录制成唱片和音带,传播海内外,现代题材书目《刘胡兰就义》、《党员登记表》等也广为流传。
朱慧珍曾为上海评弹团演员、中国曲协会员、上海曲协理事、上海市妇联执行委员。
顾月珍(1921~1970)
顾月珍,生于上海,出生后即被丢弃,为一贫苦的顾姓竹匠抱回抚养,取名金妹。14岁拜申曲艺人顾泉笙为师,学唱申曲,取艺名顾月珍。由于学戏勤奋,15岁即登台演出。当时的申曲还没有事先编好的剧本和曲调,扮演角色要靠演员自编唱词和曲调。身世凄凉的顾月珍对沪剧中一些命运苦难的人物十分理解和同情,在舞台上演出时感情真实,常常感动了台下观众,她唱的《良彦哭灵》一曲,在沪上不胫而走。
民国27年(1938年),顾月珍加盟文滨剧团,成功地扮演了《姊妹花》中的人物,由此一举成名。直到民国36年,顾月珍先后加盟施家剧团、杨敬文剧团、上海沪剧社,创办过新声剧团,与人合办中艺沪剧团和上艺沪剧团。她主演的《甜姑娘》、《三朵花》、《双花恨》等剧目,在当年出现连满数十场的盛况。在《西太后》一剧中饰珍妃,在乐师的帮助下,为珍妃的《冷宫怨》一曲创造了悠扬婉转的反阴阳曲调,于是《冷宫怨》成为一时名曲,反阴阳曲调广泛流传,成为沪剧富有艺术魅力的曲调之一。民国36年,26岁的顾月珍因重病辍演,暂时离开舞台。
建国后,顾月珍积极组织努力沪剧团,率先上演表现劳动人民生活的现代戏《王贵与李香香》,后又陆续演出《好媳妇王秀鸾》、《田菊花》、《翠岗红旗》等。1953年在华东戏曲观摩大会上演出《赵一曼》,获演员一等奖。1956年被选为上海市妇女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9年至1962年间,在顾月珍带领下,曾将老舍的《全家福》改编为《破镜重圆》上演。还自编自演了表现工人生活的《永不褪色的红旗》,努力保持沪剧表现现代生活的优良传统。顾月珍善于饰演各种不同类型不同性格的人物,突破了沪剧重唱轻做的传统。唱腔清新淳厚,在沪剧流派中自成一家。
顾月珍曾任上海努力沪剧团团长、上海剧协理事、上海市二至四届政协委员等。"文化大革命"中受尽折磨,于1970年1月20日被迫害致死。1978年9月23日,中共上海长宁区委为顾月珍召开追悼大会,为她平反昭雪。
施纫秋(1921~1970)
施纫秋,原名施景兰。江苏崇明(今属上海)人。
民国30年(1941年)12月,施纫秋在沪江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31年在沪江大学毕业后,历任教师、教导主任、副校长。以教书为掩护,负责女子中学的学运工作。民国35年6月,在民立女中发动学生参加反内战游行,参加者占学生的30%,引起当局注意,转移至崇明县民本中学,任中共地下党外县工作委员会崇明地方工作组负责人。经组织同意,把所得遗产献给党组织作活动经费。民国37年,她任中共松江、青浦、金山地区工作委员会副书记,着手发展党员,组织"义演助学"活动,筹建工人夜校,并掩护了许多地下党员。上海解放前夕,她组织应变工作和中小学教师迎接解放的活动。
建国后,曾在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部上海市联络部及中共上海市委调查部工作。后任上海煤矿设计院办公室主任。1956年后,任上海市第二女中、新沪中学副校长、校长。解放初期,她在每月的工资中只留下一小部分钱作为自己生活费,其余作党费上缴,钱款约占全县党费的一半。
施纫秋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年仅49岁。1978年4月获得平反。
王菊华(1921~1981)
王菊华,江苏高邮人。民国34年(1945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任职于中山医院。1954年后,历任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副主任、妇产科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教授。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年来发表论文25篇。
王菊华从50年代起,就负责妇产科的教学工作。多次主编全国医学院的《妇产科学》教科书,深入各地听取医务人员意见,认真修改,精心编写。长期从事产科妊娠中毒症的研究,负责全国妊娠中毒症科研协作组及围产期保健科研协作组工作。1980年,参加世界卫生组织召开的国际妊娠毒血症会议。主编《妊娠中毒症及妊娠合并症》一书,深受妇产科医师欢迎。其领导的胎儿宫内生长测定的研究工作,获1980年国家卫生部(甲)级科学技术成果奖。
王菊华身患多种疾病,凡遇抢救重危病人,她不分昼夜、节假日,随叫随到,抢救的成功率高。1977年,被评为上海市教育战线先进工作者。
陈向明(1921~1989)
陈向明,原名陈寿萱,又名陈黎洲、陈子英,福建闽侯人。民国23年(1934年)在上海启秀女中读书时接受了进步思想。一·二九运动爆发,年仅14岁的陈向明在上海参加示威游行,并在班级年刊上发表文章,宣传抗日救国。民国28年5月参加中国共产党,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在大学读书时,先后担任光华大学、大同大学、大夏大学的党支部委员、支部书记。毕业后,任中共上海学生运动委员会大学区委和社会区委委员。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崇明县工人运动委员会书记、杭州工人运动委员会书记,参加领导了上海和杭州地区的学生和工人运动。1949年7月,南下福建,创办《福建青年》。1951年冬调回上海,任共青团华东委员会常委兼学校工作部部长,并当选为共青团中央委员。
1955年4月,陈向明任初创时期的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副社长兼总编辑、党组书记。她提出了制订12年出书规划的设想,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向共青团中央写了题为《关心儿童读物出版工作的报告》,就全国少年儿童读物出版工作的状况、前景和发展方向等重大问题提出建议。
陈向明在1959年被剥夺了工作权利,下放劳动。1962年返回上海,在上海文艺出版社开始了十几年的文学编辑生涯。陈向明虽身处逆境,但对工作仍是一丝不苟。在处理自发来稿中不管能否采用,总是认真负责及时处理,凡有修改基础的,都写出详细的审稿意见和退修意见;在处理重版书中总是力争在重版前再提高一步;对违反政策的书则坚决把关,不予出版;对青年作者则是满腔热情地进行辅导,使之提高作品质量。在此期间,恢复了政治名誉、党籍和级别。
1979年4月,陈向明重返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先任副社长兼副总编辑,不久任社长兼总编辑。她大刀阔斧地拨乱反正,从编辑思想、文艺观点、出版方针、干部路线等方面进行整顿。在她主持下,少儿出版社出书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着眼于百年育人大目标。《儿童文学研究》再亏本也坚持出版;《少年自然百科辞典》是一时赚不了钱的大工程,照样上马。她不满足于多出好书,还要考虑如何让每本书发挥更大作用,经她四处奔波,多方呼吁,全国性的"故事大王"竞赛活动开展成功,使每一本书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整整10年,她夜以继日地工作,负责几个专业书稿的终审。她还担任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理事、上海出版工作者协会副主席等职务。
黄漱英(1922~1940)
黄漱英,江苏崇明(今属上海)人。民国26年(1937年)毕业于崇明敦行女子初级中学,学习成绩优良,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被同学推为学生会主席。平时爱读进步书籍,钦佩秋瑾的革命精神。
民国27年3月8日,崇明沦陷,黄漱英看到日本侵略军奸淫烧杀,汉奸走狗认贼作父,爱国之心油然而生,于民国28年冬跟随当地女游击队员黄瑞兰,参加崇明县抗日自卫总队政训处民运工作队所组织的妇女救亡协会。从此,在其住家附近创办一义务小学,自编教材,对学生进行抗日救亡的宣传教育,并联络学生家长开展抗日救亡的群众工作,还为游击队提供情报。民国29年初,黄漱英把两位民运工作同志掩护在自己家里。当民运工作队员被捕时,她积极促使自己父亲(当地乡绅)出面营救,民运队员获释,返回启东。
民国29年夏(农历六月廿三),黄漱英被汪伪匪徒逮捕,拖至宅前场上,黄痛责汉奸匪徒,当即被匪徒枪杀于宅前。时年18岁。解放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朱永钰(1922~1943)
朱永钰,又名朱蕴玉,江苏太仓人。毕业于上海正行女子中学,后进江南师范读书一年。民国28年(1939年)进申新九厂职员子弟学校当教师,参加校外进步学生组织,进行抗日宣传工作。次年,参加属于机器厂系统中共地下党支部的外围组织--"友谊联谊储金社",出版秘密刊物,宣传革命道理,介绍苏联革命胜利后的情况等,担任秘密刊物的编辑、刻写和油印工作兼"储金社"会计。民国30年上半年,朱永钰被吸收为中共党员。入党后担任支部宣传工作,并负责联系诚益帽子厂的工运工作。经她组织与发动,该厂终于爆发了罢工斗争,并取得胜利。
同年9月,朱永钰赴苏北解放区如皋新四军六师所在地,分配到军工科,担任化学组组长,专搞炸药工作。后担任军工科支部副书记。民国31年元旦,朱永钰带领化学组到江都乡一个村上从事军工生产,突然日军下乡"扫荡"。因来不及与军工科联系,只得单独指挥,沉着应付,发动战士以最快速度将军工器材埋藏好,让战士分散隐蔽在老百姓之中,未留任何痕迹。日军"扫荡"过后,经清点没有丝毫损失,得到部队嘉奖。
民国32年3月的一天,朱永钰在一只满载大批挖到的日军地雷和化学药品的小船里工作,一个技师擅自在船头上拆地雷,地雷突然爆炸,引起全船化学药品的连锁爆炸,朱永钰在烈火中牺牲,时年仅21岁。
徐凤仙(1922~1991)
徐凤仙,浙江宁波人。幼年家贫,3岁丧父,稍长学唱宁波滩簧,受到几位前辈艺人传授,12岁即登台。唱腔流畅,不久就声名雀起。民国31年秋,徐凤仙来沪,与著名甬剧演员贺显民合作,在皇后剧院演出《余姚西施--华旦》和《倭袍》,获得成功。她和贺显民曾共同研究甬剧的四声平仄,探讨弹拨音乐。以往甬剧演的几乎都是即兴发挥的幕表戏,徐凤仙和贺显民努力进行改革,甬剧团开始采用剧本剧。民国32年底,徐凤仙和贺显民在"新乐宫"登台。不久,由于老板刁难,无法继续演出,两人只能在电台说唱四明文书,有时也唱堂会,勉强维持生活,达六年之久。
建国后,徐凤仙和贺显民正式结婚。婚后,在宁波组建凤仙甬剧团。1953年,上海生生甬剧团派人去甬邀请他们夫妇来沪,将剧团改名凤笙甬剧团,演出《大雷雨》,这是甬剧从草台戏走向大型正规剧的开始,受到观众欢迎,连续满座一个多月。正当夫妇俩筹划借鉴兄弟剧种之长来改革甬剧时,徐凤仙的眼睛突患角膜炎而失明,不能登台演出。剧团开始不景气,经济发生困难。尽管11个月之后,徐凤仙的眼疾治愈了,却负债累累,生活十分艰难。
1956年,私营凤笙甬剧团改为国营堇风甬剧团,徐凤仙被选为艺委会主任,上海市文化局给予一定经济补助。1958年,上海的星光、新艺、众议、生生等甬剧团并入堇风甬剧团,正式建立上海堇风甬剧团,徐凤仙任剧团艺委会主任。剧团第一次拥有自己的专职编导人员和阵容坚强的演员队伍。徐凤仙在《借妻》、《半把剪刀》、《天要落雨娘要嫁》、《东风吹春》等剧中均任女主角,其中《半把剪刀》、《天要落雨娘要嫁》等著名悲剧先后上演,连演连满。徐凤仙在《半把剪刀》中饰演女主角金娥,显露了她的艺术才华,结尾一段长达四五十句的高亢悲愤的唱腔,催人泪下。1961年,上海堇风甬剧团被评为上海市先进单位。接着,《半把剪刀》等剧赴京调演,深受好评。徐凤仙为了演好《东风吹春》中一个农妇的艺术形象,深入生活,到农村农民家同吃同住,深得群众赞赏。1987年,徐凤仙应邀赴港演出,受到甬剧观众的热情欢迎。
童芷苓(1922~1995)
童芷苓,祖籍江西南昌,生于天津。10岁学艺,曾参加女子德奎社,在天津共和班挑头牌。民国25年(1936年)正式搭班演出,一经登台,即显露头角;翌年应南京大戏院之聘,南下献艺,享誉金陵。后师承荀慧生,得荀派艺术真传,又拜梅兰芳为师,钻研梅派艺术。她受到荀(慧生)、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四大名旦艺术的熏陶,能演各派剧目,兼蓄诸家之长,并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民国29年,童芷苓应邀来沪演出。民国32年两次应邀在黄金大戏院演出能自由发挥的娱乐性剧目《纺棉花》,一时轰动沪上。这一时期,她还与话剧、电影界人士广泛交往,参加了话剧《雷雨》、电影《夜店》等的演出和拍摄工作。
建国后,童芷苓成为上海京剧院的主要演员,并应聘担任上海市戏曲学校教师。曾被评为上海市先进工作者、全国先进工作者。1958年,童芷苓主演了现代戏《赵一曼》,此后又主演了《送肥记》,为京剧现代题材戏的舞台演出积累了经验。1959年参加中国共产党。60年代以来,她以主演《尤三姐》和《武则天》而脍炙人口。
80年代,童芷苓参加拍摄并主演电影《傲兰·一蕾》,并曾多次赴美国访问演出。1987年访美期间,纽约亚洲协会为赞扬她从事京剧艺术50周年的成就,特向她颁发了杰出艺人奖。
徐雪林(1923~1969)
徐雪林,上海龙华乡(今属上海闵行区)人。土地改革运动中当选为农民代表、村农业生产委员会委员。农业合作化中担任互助组组长,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管理委员会委员。公社化后,任公社兽医站主任、公社畜牧场场长等职。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徐雪林长期在集体养猪场工作,克服文化低的困难,钻研养猪技术,积累了丰富的养猪经验,配制石灰硫磺液以治疗猪皮肤病取得成功。1956年,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400多头猪患病,徐雪林配制药剂予以治疗,由于配量较大,手指浸液时间过长,致使十指流血。一次,一头300余斤的公猪掉进粪池,因猪身沉重,无法捞起。徐雪林跃入粪池,用肩顶起,上下协力救起公猪。徐雪林被评为1956年度全国劳动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