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文献资料>>妇女志>>正文
 
人物(八)

  丁是娥(1923~1988)

  丁是娥,原名潘咏华,祖籍浙江湖州,生于上海。自幼喜唱申曲,拜丁婉娥为师,在儿童申曲班边学边演戏。民国28年(1939年)进入正规剧场,与前辈名伶同台演出,初露头角。18岁满师,相继在鸣英剧团、施春轩剧团和文滨剧团当演员,曾演过"童子生旦"、花旦、正旦、老旦等各种角色。民国36年夏主演反映抗战生活的时装戏《铁骨红梅》,受到田汉赞赏。同年秋,丁是娥和解洪元、顾月珍组织上艺沪剧团,演过《娇懒夫人》、《风流女窃》、《乡宦世家》等时装戏。

  建国后,上艺沪剧团首先移植演出《白毛女》、《小二黑结婚》等优秀现代戏,丁是娥均任主要角色。她曾连续两年获上海市戏曲竞赛一等演员奖。1952年,丁是娥参加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又获一等演员奖。1953年,上艺沪剧团与中艺沪剧团合并成立上海人民沪剧团,丁是娥又参加多部沪剧的演出,成功地塑造了《罗汉钱》中的小飞娥、《雷雨》中的繁漪、《鸡毛飞上天》中的林佩芬、《芦荡火种》中的阿庆嫂等艺术形象。她的演唱,注意从不同性格的人物出发,吸收外来曲调之长溶化到沪剧唱腔之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丁派唱腔。同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并赴朝鲜慰问演出。1956年被评为上海市先进工作者。1958年被评为全国妇女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被评为上海市文化系统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工作者和全国"三八红旗手"。先后当选为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第一至第五届和第八、九届人大代表,上海市妇联执行委员。"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尽磨难,但她坚信"中国不会永远这样下去"。

  1979年,丁是娥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出席了第四次全国文代会,被选为中国文联委员、中国剧协理事、上海市剧协副主席。80年代,她把主要精力用于培育新苗和繁荣创作。1982年被评为上海市模范共产党员。曾任上海沪剧院院长、名誉院长。

  王品素(1923~1998)

  王品素,河南开封人。自小爱好音乐和舞蹈。抗日战争爆发后,满怀爱国热情,于民国27年(1938年)离家出走,参加了国民党爱国将领商震领导的第二十集团军妇女宣传队,以《放下你的鞭子》、《松花江上》等戏剧、音乐曲目,积极宣传抗日救亡。民国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31年入重庆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师从歌唱家斯义桂主修声乐,学习3年。民国35年11月,在邓颖超直接领导下从事地下工作。民国37年到南京,在汇文女中、市立师范执教,并从事爱国民主运动。

  1949年全国解放后,王品素被调到上海,任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音乐工作团指导员。1953年起在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任教,并先后兼任声乐系党支部书记、副系主任、院党委委员等职。1958年起,在没有先例可循的情况下,开始探索民族声乐教学的新路,先后培养了22个民族的几十位歌唱家。1997年5月16日,上海音乐学院举行王品素教学50周年纪念音乐会,她的学生从祖国四面八方赶来参加。

  王品素从事声学教学几十年,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少数民族声乐学会副会长、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教授,并多次获得上海市"三八红旗手"、全国"三八红旗手"、上海市先进工作者、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工作者等光荣称号。

  荒砂(1923~1996)

  荒砂,原名芮琴和,江苏宝应人。民国29年(1940年)8月于江苏宝应中学求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33年7月在原南京中央大学就读时,参加中共地下组织领导的学生运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她先后任苏南军区《火线报》记者,苏中二分区人民报社、新华二支社、扬州人民报社编辑、主编、代社长等职。

  自1949年10月至1981年8月,荒砂先后任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编辑、编辑部副主任、新闻部主任、副台长等职。任职期间,她大力开展对工人的广播活动,由她策划开设的"纺织女工"、"店员时间"、"王小妹谈时事"等节目,以及她参与创办的俄语和德语的广播教学,受到听众的欢迎。荒砂还是1955年创刊的《每周广播》报的创始人之一,该报已成为目前发行数百万份的《上海广播电视》报。

  1981年,荒砂任中共上海市妇联党组成员、宣传部长、秘书长;1982年,参与创办《为了孩子》杂志,并兼任社长、总编。被评为上海市1982年度"三八红旗手"。1985年1月,又参与创办《现代家庭》杂志并兼任社长、总编。荒砂虽届晚年,但老骥伏枥,为两本刊物的出版倾注了全部心血。

  荒砂除负责分管的工作外,对自身文化水准的提高亦极为重视。"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她还自学德语,掌握了英、日、德等国语言文字。

  1985年12月离休。1990年3月以后参加《上海妇女志》的编辑工作,任《上海妇女志》编委会副主任、主编。此后,在六年多时间中,她全身心投入主编《上海妇女志》工作,逝世前数小时,还在孜孜不倦地修改志稿。

  吴雯琪(1924~1987)

  吴雯琪,江苏吴县人。民国33年(1944年)在上海华东女子中学毕业。历任小学、幼儿园教师、园长。1956年5月,吴雯琪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历任中共卢湾区幼教联合党支部书记、区教育局三总支副书记、区幼教总支书记。

  1956年8月,吴雯琪受命组建瑞金二路幼儿园,并任园长。她和教职工一起,在水泥地上开辟草坪、花坛,种上土豆、落花生、丝瓜等;用废木料、竹篮做了娃娃车等200件玩具,改变了幼儿园环境,充实了教育内容。幼儿园开办寄宿班,招收双职工子女,供应一日三餐的伙食;增设星期日班;平时有老师24小时值班,幼儿可以早送晚接。还义务为孩子们缝补衣裤,制衣做鞋、理发等。对刚入园的幼儿进行计算、拼音、语言三门学科的教学试点,毕业后送到对口小学培养并跟踪调查,总结经验推广。组织教师把社会上先进人物事迹编演节目教育幼儿,举办"共产主义火花"大型展览会,培养幼儿"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好品质,使幼儿中涌现出一批"小雷锋"。每当组织外出集体活动,教师背着残疾幼儿去参加。许多教师在她言传身教下,思想认识、业务知识迅速提高,不少人后来担任了其他幼儿园的领导。瑞金二路幼儿园也被评为市、区爱国卫生和群众体育先进集体,进入卢湾区重点幼儿园行列。

  1956~1960年间,吴雯琪被评为上海市优秀教师、全国妇女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上海市文教战线先进工作者、全国儿童教育工作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

  梁玉言(1925~1949)

  梁玉言,江苏南通人。民国34年(1945年)受兄嫂影响,毅然弃学奔赴苏北解放区,在苏北九分区文教处所属文工团从事宣传工作。内战加剧,新四军主力部队转移山东,苏北仅留下少量游击部队,为精简非战斗人员,梁玉言回到南通老家从事妇女工作。民国35年夏移居上海,入光明化学厂任会计。该厂是合股小厂,梁玉言对经理梁灵江(是其堂兄)压迫工人的行为提出不同意见,引起经理不满。后经中共地下党员苏荧的劝告,她才懂得在国民党统治区做革命工作,要注意方法,不能轻易暴露自己。以后她注意了斗争策略。

  民国37年初,苏荧在自己工作单位不慎暴露了身份,暂时避至梁玉言家。为让苏荧有个落脚点,决定由梁玉言出面说服化学厂经理,利用该厂闲置的几间破平房创办一所小学,校名为私立光明小学,由经理梁灵江任名誉校长,内部校务由苏荧负责,白天从事儿童教育,晚上办妇女识字班。

  当时上海反饥饿、反内战运动声势浩大,梁玉言她们参加了小学教师联合会的活动,在校内秘密印发传单,书写标语,光明小学成为进步教师、革命青年的活动场所。她们还通过打入国民党市党部的吴沛泉暗中带出档案,每天深夜秘密抄写,由苏荧分两批送往解放区。为防万一,梁玉言她们以晚上批改作业为掩护。

  1949年5月11日下午,梁玉言在校被捕,狱中受尽种种酷刑,始终未透露党的机密。5月19日,梁玉言与15位烈士被集体杀害于闸北宋公园,梁玉言牺牲时年仅24岁。

  涂莲英(1925~1986)

  涂莲英,湖北黄岗人。母亲是华籍美国人。

  涂莲英自幼在上海求学,民国38年(1949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医疗系,4月去美国费城妇女医院等单位实习并任职。1956年11月回国,历任上海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病理科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副教授、教授。1979~1980年去英国、瑞典进修。1984年任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病理学会委员。1984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涂莲英专长肿瘤病理诊断及恶性淋巴瘤病理形态的研究,主要论文有《9829例恶性淋巴瘤病理学分类的回顾性分析》、《1933例外用T细胞性淋巴瘤临床及组织学亚型分析》、《淋巴结弥漫型反应性增生与淋巴肉瘤病理形态学的鉴别》等,并参加编写《实用肿瘤和细胞学》。通过对9000多例恶性淋巴瘤病理分类分型重新作了回顾性分析研究后,创立了中国特有的淋巴瘤分类分型标准,以提高淋巴瘤的确诊率。1979年,该分类分型标准被全国淋巴瘤会议通过试用。她应邀出席世界第十二届病理学会,还克服髋关节炎行路疼痛和没有科研经费的困难,应邀赴黑龙江、海南等全国18个省市讲学、指导,使各地医院掌握恶性淋巴瘤科学分类标准。

  1984年10月,涂莲英患肠癌住院,手术期间,在病床上坚持修改各地关于淋巴瘤的论文稿。1985年4月,癌细胞转移,涂莲英自感在世不久,只身坐轮椅去美国探亲。她到美国医院、图书馆、科研中心收集淋巴瘤资料,从西部赶到东部向美国专家学习长针穿刺骨髓活检新技术,然后带了大批资料、50支骨髓穿刺长针和一只中国尚未培养成功的细胞株模型回国。再次住院手术后,她把显微镜、幻灯机借到家里,继续研究,继续带教研究生,继续向外国专家学习,并向医院推广长针穿刺新方法,使诊断恶性淋巴瘤提高了阳性率。

  涂莲英曾被评为1977年度和1979年度上海肿瘤医院的先进工作者、"三八红旗手",1984年度上海市"三八红旗手",获1985年度上海市女职工"巾帼奖"二等奖。1985年11月,上海医科大学第二届教职工代表大会决定,在全校开展向涂莲英学习活动。

  涂莲英生前遗言:丧事从简,不开追悼会;将送花圈的费用捐给抗癌事业;把自己的眼睛角膜捐献给医学事业;解剖自己的尸体,观察重要脏器,经放射线照射后,对正常细胞与癌细胞的影响。

  涂莲英逝世后,中共上海医科大学校委员会追认她为优秀共产党员。

  茹志鹃(1925~1998)

  茹志鹃,曾用笔名阿如、初旭。浙江绍兴人。从小家境贫困,3岁丧母,父弃家出走,随祖母辗转于上海、杭州两地。祖母去世后,曾进上海基督教办的以马内利孤儿院,半年后由其兄领出,进上海妇女补习学校就读。民国32年(1943年)在浙江省武康县武康中学初中毕业。后随兄参加新四军,历任苏中军区前线话剧团演员、组长等。民国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9年,茹志鹃写的歌词《跑得凶就打得好》获军区文艺创作二等奖。1950年,她的第一篇短篇小说《何栋梁与金凤》问世。1952年创作话剧《不拿枪的战士》,获军区颁发的文艺创作二等奖。

  1955年,茹志鹃从南京军区转业到上海作家协会,任《文艺月报》编辑,被吸收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并被选为作协上海分会理事。1958年在《延河》上发表了代表作《百合花》,《人民文学》曾转载,后被改编成电影。1960年起从事专业创作。先后任中国作协主席团成员,上海作协常务副主席、党组书记。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高高的白杨树》、《静静的产院》等。1977年后,又陆续发表了《剪辑错了的故事》(获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草原上的小路》等。

  陈志英(1928~1968)

  陈志英,又名陈新妹,江苏宝山(今属上海)人。民国35年(1946年)7月,中共地下党员孙彬斐来到陈志英家,借用陈家客堂创办上海市第三十九民校江湾分校,通过传授知识以团结群众、教育群众、组织群众。陈志英入民校读书,积极投入了民校的各项活动。民校办起了俱乐部,组织学生唱进步歌曲,演进步戏剧,陈志英从中接受了进步思想,成为当时中共地下组织培养、考察的积极分子。

  上海解放,陈志英报名参军,成为新中国第一批女飞行员之一,曾受到朱德总司令接见。1961年驾机入川,因抢救严重水灾地区人民生命财产而立功。1968年7月25日,陈志英为几内亚贵宾作飞行表演,在返航经天津近郊上空时,因当班驾驶员失慎,飞机坠毁,不幸殉职。

  筱爱琴(1928~1968)

  筱爱琴,江苏扬州人。出生11个月,其父即去世,家境困难。4岁时随母亲来沪。7岁跟沪剧演员陆爱娥学戏,随陆爱娥辗转松江、闵行、小昆山、枫泾、石湖荡、七宝等地演出。后拜沪剧演员逄爱琴为师。民国25年(1936年),入丁婉娥创办的婉社儿童申曲班学艺,与丁是娥、杨飞飞、汪秀英等同班。翌年班散,先后在文滨剧团和中艺剧团演唱。她善于学习别人长处,学习其他剧种的长处。

  民国35年,筱爱琴与邵滨孙结婚;并与当时著名演员解洪元、顾月珍、石筱英等组成中艺沪剧团,先后演出《骆驼祥子》、《浮生六记》、《杨乃武与小白菜》等。

  1952年,筱爱琴加入上海人民沪剧团,在《白毛女》和《罗汉钱》中扮演喜儿和艾艾,同年进京参加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演员二等奖。自此,成为该团5名头牌演员之一。1956年,筱爱琴的演技更趋成熟,先后塑造了《杨乃武与小白菜》中的小白菜,《母亲》中的华芳,《雷雨》中的四凤和《星星之火》中的杨桂英等艺术形象,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她的唱腔刚中带柔,清丽明快,音色变化丰富,善于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1962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文化大革命"期间,筱爱琴被迫害致死,年仅40岁。"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得到平反昭雪。

  陈娟娟(1928~1976)

  陈娟娟,原名陈素娟。原籍四川乐山,生于马来安(今马来西亚柔佛)。

  3岁丧父,随母定居上海。民国23年(1934年),陈娟娟参加影片《飞花村》的拍摄,首唱聂耳作曲、孙师毅作词的中国第一支电影儿童歌曲《牧羊歌》。后在影片《迷途的羔羊》中饰演流浪女而一举成名。参加拍摄《小孤女》,在影片中主唱冼星海作曲的著名儿歌《团团坐》;接着,又在联华、新华、华新等影片公司参加《壮志凌云》、《慈母曲》、《江南小侠》、《中国白雪公主》等影片的摄制,成为中国电影史上杰出的童星。

  八一三事变后,陈娟娟任抗日儿童团团长,并随梅花歌舞团赴南洋、香港等地演出。

  民国37年,陈娟娟在香港大中华、大光明、长城、凤凰等影片公司任演员,先后主演《血染海棠红》、《小二黑结婚》、《水火之间》、《金鹰》等影片,塑造了各种少女形象。1972年,她与任意之、朱枫联合执导《杂技英豪》。次年参加香港长城影业公司在北京拍摄的大型纪录片《万紫千红》。

  徐丽仙(1928~1984)

  徐丽仙,原名招娣,曾用名钱丽仙,江苏苏州人。幼年家贫,9岁随养母学弹词,15岁与养母拼双档在江浙一带茶楼书场演出。初学俞(秀山)调,后曾唱周(玉泉)调、徐(云志)调及沈(俭安)调、薛(筱卿)调等。20岁形成了以悠长低回、深沉细腻见长的"丽调"。

  1953年,徐丽仙加入上海市人民评弹工作团(今上海评弹团)。在中篇评弹《罗汉钱》中的唱段,引起热烈反响,"丽调"这一在蒋(月泉)调的旋律和徐(云志)调的运腔基础上博采众长形成的唱腔,得到广泛承认和行家的称道。此后,在《猎虎记》、《错进错出》等中短篇和《杜十娘》、《情探》、《方珍珠》、《双珠凤》等长篇中所谱唱的选曲和开篇,都以其清丽婉约、柔和优美的风格而著称。1958年,上海举行第一届曲艺会演,徐丽仙在静园书场首次演唱开篇《新木兰辞》,获得听众和报刊的好评。为了表现新的时代和人物,徐丽仙还曾谱唱了《六十年代第一春》、《全靠党的好领导》等多首开篇。

  徐丽仙平时虚心学习姚荫梅、徐雪月、刘天韵、朱介生、蒋月泉、周云瑞、杨德麟等评弹名家的长处,苦练基本功,对伴奏过门也精心设计,认为唱腔和伴奏相结合才能形成完整的音乐形象,从而能在中篇评弹《猎虎记》、《梁山伯与祝英台》、《罗汉钱》、《唐知县审诰命》、《杨八姐游春》中塑造出各具个性的艺术形象。

  "丽调"唱腔,不仅在评弹界广为流传,而且得到音乐界的重视。1956年,她曾以《情探》唱段参加全国音乐周演出,获好评。除了当选为中国曲艺家协会上海分会的理事外,还担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上海分会理事。"文化大革命"期间,徐丽仙被迫中断创作活动。

  1981年春,中国曲艺家协会上海分会和上海评弹团联合举办了"丽调流派演唱会",那时徐丽仙已患舌底癌,仍抱病登台演唱自己的新作。

  1982年,在全国曲艺会演(南方片)中,她谱曲的《望金门》和《二泉映月》均获奖,她本人则由于贡献卓著而获荣誉奖。上海音乐学院曾摄制反映她音乐创作活动的录像片。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徐丽仙唱腔选》。她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坚持完成了最后一首作品--为李白诗《行路难》谱曲。

  孙梅英(1931~1994)

  孙梅英,上海人。善打直拍快攻,共参加过6次世界乒乓球锦标赛。1953年参加第二十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是中国最早参加的世界锦标赛。在第二十四、二十五、二十七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团体赛中,孙梅英为中国队的主力之一,在第二十六届世界锦标赛中获女子团体亚军。在第二十五届,女子双打(与丘钟惠合作)得第三名;与王传耀合作的混合双打得第三名。第二十七届时获女子单打第三名。1961年,孙梅英担任国家乒乓球队教练。1961、1963年两次获国家体委颁发的体育运动荣誉奖章。1979年获国家级教练称号。同年任中国乒乓球协会副主席。1987年曾任上海市乒乓球队名誉教练。与人合作著有《现代乒乓球技术的研究》。

  刘丽琳(1933~1988)

  刘丽琳,福建福州人。1954年毕业于南京药学院,在上海第二军医大学药学系任教。1981年后,历任副教授、系主任兼有机化学教研室主任、教授。1981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药学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先后完成十多项科研课题,有8项填补了国内空白。1983年6月,与同事共同制成治疗湿疹、皮炎的酮康唑,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984年,又与蚕桑研究专家合作,研制成SM1化学诱导剂,有效地防治蚕的真菌病,且能诱导蚕提前成熟吐出超细纤度的优质丝,获军队科技一等奖、国家发明二等奖,被总后勤部记二等功。

  刘丽琳曾被选为第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被评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系统和上海市的"三八红旗手"、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1987年出席全军英模代表大会。

  池八妹(1936~1960)

  池八妹,江苏江阴人。生于上海。11岁就进厂当童工。上海解放后,进国棉十厂做工。1952年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后入复旦大学附设工农速成中学读书。毕业后被分配至上海化工医药设计院,先后从事电话接线和修改"敌百虫合成工段设计"工作。旋又被派往北京化工设计院干部训练班学习。1960年5月,池八妹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上海东风农药厂技术革命活动。1960年8月27日,六六六车间新工艺投产,突然氯化工段起火,池八妹冒着烈火和毒气冲上操作台关闸,用身躯阻止烈火蔓延,壮烈牺牲,时年24岁。

  顾圣婴(1937~1967)

  顾圣婴,原名可徇,祖籍无锡,生于上海。自幼酷爱音乐,5岁进中西小学(中西女中附小)读书。在钢琴老师陈汝霖培养下,每学期两次的学生音乐会上,顾圣婴都上台演奏。第二年她获得荣誉奖,第三年又获得比赛第一名。9岁时得到学校琴科主任邱贞蔼的指导,后又师从上海音乐学院

  教授杨嘉仁和李嘉禄。

  童年的圣婴兴趣广泛,她不仅爱音乐,还爱美术和文学。著名翻译家傅雷曾在文学方面对她进行启蒙和指导。

  由于没有机会进专门的音乐学校,顾圣婴又抽时间随马革顺教授学习音乐理论,随沈知白教授学习音乐史。中学时期,顾圣婴已经凭着她的理解力和刻苦练习,掌握了作为一个钢琴家必须掌握的技巧和技能。

  1953年,顾圣婴才16岁,就登台作首场演出,在上海交响乐团协奏下,演奏了莫扎特的《D小调钢琴协奏曲》。1954年在上海第三女中(前中西女中)毕业,并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交响乐团。这时她的钢琴程度已大大超过音乐学院钢琴系毕业班的要求。李嘉禄教授为了让她取得舞台经验,为她准备了一套独奏音乐会的节目。1955年在上海艺术剧场举行首次独奏音乐会,演奏了巴赫、贝多芬、肖邦、舒曼、勃拉姆斯及中国作曲家贺绿汀、丁善德的作品。此后,她除经常在上海举行独奏音乐会外,还到北京、天津、南京、广州等地演出。1956年选送中央音乐学院研究班深造,得到曾获全苏钢琴比赛一等奖的克拉芙琴柯教授的指导。翌年通过全国选拔,被派往莫斯科参加第六届世界青年与学生联欢节艺术比赛,获钢琴演奏金质奖章。1958年在日内瓦获十四届国际音乐比赛女子钢琴演奏最高奖,并且也是六十多个选手中唯一的获奖者,由此而名震世界乐坛。1960年,顾圣婴去波兰、保加利亚、匈牙利参加巡回演出,受到东欧人民的热烈欢迎。1964年,顾圣婴又去比利时参加伊丽莎白王太后国际钢琴比赛,再次获奖。她被国内外誉为"天生的肖邦作品演奏家"、"真正的钢琴诗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顾圣婴同母亲及弟弟于1967年被迫害致死。1979年1月,顾圣婴的追悼会在上海举行。同年4月,李嘉禄教授撰写了悼念文章,发表在上海《文汇报》。今存的3张顾圣婴灌制的唱片,曲目有舒曼和李斯特的《奉献》,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二首》,肖邦的《序曲》三首、《练习曲》四首、《幻想波兰舞曲》、《B小调第三奏鸣曲》,德彪西的《快乐岛》等。此外,中央和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还保存有她演奏的部分钢琴作品录音。

  黄志红(1939~1983)

  黄志红,原名少卿。广东东莞人。生于越南海防市。父亲是富商,曾任越南华侨联合会理事长,后定居美国。

  黄志红早年受进步思想影响,向往祖国。1955年春,16岁时私自回国,入广州华侨中学求学。1956年4月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8年,出席全国青年联合会第三次代表大会,受到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刘少奇的接见。1964年,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上海市七宝农校任教。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被"审查",受到"批判",但拒绝父亲劝她出国的要求。

  1969年,黄志红与嘉定一农家子弟结婚,1971年调入嘉定县外冈中学任教。婚后一直住在农村茅屋里,学农活,做家务,侍奉公婆,生活清苦,却从未接受国外亲友的接济,更回绝出国的规劝。她说:"历史已经证明,我的路走对了。人世间有许多值得爱的东西。可是一个华侨,最爱的是社会主义祖国,是社会主义新生活"。"我在祖国生根了"。"我愿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亲爱的祖国"。

  黄志红教语文课,必先深入学生了解情况,然后结合实际备课。备课、批改作业常到深夜,有次蚊香烧着台布,又烧裂台子玻璃才发觉。一次骑自行车摸黑去家访,不慎人和车都跌进沟里,仍然强忍伤痛去家访。1978年,她患青光眼疾,发病时常用手帕蒙住一目备课、批改作业。1979年11月,她带领学生参加10所中学数理化联赛,为每个学生买好两个馒头,蒸热,待第一堂考试结束,立即将馒头送到学生手里。她爱学生,学生也爱她。她任教的班级,连续两年被评为先进集体。

  黄志红曾被评为1982年度上海市"三八红旗手"、市妇女"六好"积极分子和县先进教师,并当选为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县政协委员、县妇联委员。1983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2月18日,上海《文汇报》以《现实生活中的女"牧马人"--记嘉定县外冈中学教师黄志红》为题,介绍其事迹。1983年2月22日,嘉定县教育局号召全县中小学生向黄志红学习。

  华怡(1941~1985)

  华怡,江苏无锡人,生于上海。中学毕业后考入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制造系流体力学专业。求学时期,曾被评为优秀共青团员。1965年在研究生班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被分配到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第七研究院第七八研究所,是气垫船工程师,担任过性能组长、课题负责人。曾参加并完成研究"二元囊指裙的静态成形计算方法"的课题,又经他人配合,完成"三元围裙成形的理论和计算方法"的课题,为攻克计算关奠定基础。主持完成的《气垫船静水阻力估算方法》,经全国船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批准,成为中国气垫船实际设计中普遍采用的第一个指导性文件。和别人合作的《侧壁式气垫船在波浪上运动的非线性理论》和《气垫船耐波性理论》两篇论文,为中国气垫船耐波性理论打下基础。还主编了《气垫船模适航性试验方法》。平时,经常帮助同事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题。遇到风雨之夜,还赶到研究所检查门窗、仪器、设备的安全。

  1981年,华怡受上海科学院表彰,1983年被研究所评为优秀共产党员,1978~1985年3次被评为上海市"三八红旗手"、市妇女"六好"积极分子。

  1985年5月,华怡患胃癌,仍坚持在办公室办公。6月中旬双脚不能站立,继续在家中工作。7月2日病危住医院,还和同事谈工作。弥留之际,嘱咐家人不开追悼会,遗体供医用。

  1985年8月8日,中共上海市委决定追认华怡为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在全市开展向华怡学习的活动。

  黄观顺(1952~1972)

  黄观顺,上海市人。在校时被评为优秀学生、学雷锋积极分子。1970年3月上山下乡赴淮北焦岗湖军垦农场,劳动中专拣重活脏活干,被誉为"铁姑娘"。1971年5月参加共产主义青年团,9月参加中国共产党,当选为连队党支部委员,任副排长、副指导员。在兴修水利中,老职工见她双手磨满血泡,夺走她手中挖土的铁锹,但她又抓起扁担抬起土来。收割大忙期间,一女职工产后得病,无人照顾,黄观顺在上工前下工后,天天赶去挑水、煎药、洗衣、做饭、照顾孩子。收割结束,全连放假6天,她却用了整整4天为全连挑冷水烧热水,让大家洗洗刷刷以度假日。

  1972年7月7日,在抗洪抢险午休时,黄观顺听说有知青去学游泳,立即赶到水边大声叮嘱:"10米外是深水沟,千万不要游过去!"自己站在齐腰深的水里,观看着游泳的青年。上海青年邬爱丹迷失了方向,游进深沟。黄观顺立即奋力扑去,抓住邬爱丹,猛力把邬拽向浅水。因用力过猛,黄观顺自己却被冲入深沟。

  黄观顺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自己的誓言:"一个决心把自己的青春献给共产主义的共产党员,就必须为共产主义的实现投身于每件平凡的工作中去。我要以雷锋为榜样,做个平凡而伟大的战士。"

     
 
【关闭窗口】
东方新闻网与上海妇女联合会联合主办,上海女性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严禁复制或镜像
沪ICP备05024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