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杰出女性>>正文
 
第五届“上海市巾帼创新奖”

2008年5月7日 11:09
各系统、委办妇委会、妇工委,各区县妇联,各团体会员:

  第五届上海市巾帼创新奖于2007年10月起开始评选。在申报期间,全市各系统、委办妇委会、妇工委,各区县妇联,各团体会员共推荐33名候选人参与评选。按照《上海市巾帼创新奖评选管理办法》规定的程序,经过所在单位的推荐、申报,评选工作办公室的初审、评审委员会复评和终评,并报请上海市妇联党组通过,决定对荣获第五届上海市巾帼创新奖和荣获第五届上海市巾帼创新奖提名奖的人选进行表彰。荣获第五届上海市巾帼创新奖的5名人选是: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王文梅、东华大学材料学院李光、上海大学环境与化工学院吴明红、第二军医大学药理学教研室缪朝玉、上海市卢湾区辅读学校何金娣;荣获第五届上海市巾帼创新奖提名奖的5名人选是:上海社会科学院夏国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郑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八研究院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范季夏、上海市徐汇区卫生局严福华、上海港湾工程设计研究院时蓓玲。上海市妇女联合会对以上十位获奖者同时授予上海市“三八”红旗手标兵荣誉称号。

  以上10位同志在科研、教育、国防军事和重大工程建设等领域中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积极奉献,为祖国科学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培养我国大批青年科研人才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为国家和社会创造了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她们为代表的一大批奋斗在各个领域的上海女性优秀人才,已成为上海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中的中流砥柱。她们是上海女性的骄傲,是全市妇女学习的好榜样。上海市妇联号召各级妇女组织和全市妇女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市第九党代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上海“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团结奋斗,继往开来,共同谱写新篇章,做出新贡献。

  上海市妇女联合会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二OO八年三月

  第五届上海市巾帼创新奖:王文梅

  王文梅,1936年8月生,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研发主管,研究员。四十多年来潜心新药研究,带领科研人员承担完成国家和企业的新药研究和工艺改进项目二十多个,其中多项已实现产业化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半合成抗生素研究领域,研制成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新药——头孢硫脒,综合技术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打破了我国临床应用的头孢菌素长期依赖进口和仿制的局面,《新头孢菌素——头孢硫脒》获200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第一完成人),《结晶头孢硫脒制备方法和用途》获2005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完成人);三年半内完成罗红霉素研发和产业化,当年销售超亿元,并完成“九五”攻关头孢菌素关键中间体GCIE等项目,为发展我国半合成抗生素工业作出重要贡献;先后获“天士力创新药物突出贡献奖”,“上海发明家”、“中国医药行业十大创新人物”,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等称号,1994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第五届上海市巾帼创新奖:李光

  李光,1962年12月生,东华大学材料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高分子材料特别是化学纤维的基础理论和应用工程研究,近几年带领课题组承担了国家技术创新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重大项目培育基金、上海市科委基础研究重点项目、攻关项目等20余项。其“高强产业用聚丙烯纤维关键技术及设备研究”获2006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完成人),该成果带动了国内产业用聚丙烯纤维生产的创新,完全替代进口设备占领了国内市场,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先后获发明专利8项,发表论文80余篇,曾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二等奖2次、三等奖2次,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次;2004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在教学工作中注重创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并以优良师德和人格魅力感召和影响学生,被评为“我心目中的好老师”。

  第五届上海市巾帼创新奖:吴明红

  吴明红,1968年3月生,上海大学校长助理,环境与化工学院党委书记、执行院长,上海市射线应用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国家211重点学科环境工程的学科带头人。多年来主要从事辐射技术在生物医用材料、环保节能材料、敏感材料及器件和环境保护中应用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先后完成了多项国家、省部级研究项目。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了80多篇学术论文,其中50多篇被SCI、EI收录,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4项,已获授权11项。其中《辐照技术制备智能材料及在环境中的应用》获2006年上海市科学技术二等奖(第一完成人),《珠江三角洲环境中毒害有机污染物研究》获2007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她治学严谨,注重教学创新,在师德建设、教书育人、教学改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五届上海市巾帼创新奖:缪朝玉

  缪朝玉,1965年4月生,第二军医大学药理学(国家重点学科)教研室党支部书记、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年来从事心血管药理学研究,在心血管损伤新机制和防治新策略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9项,获国家新药临床批文、国家发明专利各1项,发表论文共121篇,其中SCI收录46篇;其《血压波动性的研究》获2003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二完成人),《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与心血管疾病》获2006年上海市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二完成人);热爱教育事业,积极投身教学改革,主编《药理学进展》等著作6本,参编十余本,其中《心血管药理学》获国家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曾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上海青年科技英才、总后勤部科技新星、上海市曙光学者、军队院校育才奖银奖、明治乳业生命科学奖优秀奖等荣誉和奖励。

  第五届上海市巾帼创新奖:何金娣

  何金娣,1955年9月生,上海市卢湾区辅读学校校长,中共党员,特级教师,特级校长。十多年来,在智障教育领域,努力探索特殊教育规律,坚持教学科研;以智障儿童为中心,提出“零拒绝”教育,针对智障学生特点给予最恰当的教育,使其获得一定的生存能力;汲取先进特殊教育理念,加强与国内外特殊教育的交流,提高教育质量。参与编写一至九年中度弱智校本教材72册,其中36册在全国250所特殊教育学校推广使用,主编26万字《中度弱智儿童生存教育课程与教学》专著获市第七届教育教研成果一等奖,《残障儿童心理生理教育干预案例研究》获市第八届教育教研成果二等奖。创办“何金娣工作室”,担任上海市特殊教育名师培养基地主持人,培养特殊教育人才;2006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曾荣获上海市首届教育功臣、全国中小学十杰中青年教师,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等称号。

  第五届上海市巾帼创新奖提名奖:夏国美

  夏国美,1955年7月生,上海社会科学院艾滋病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人类健康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共党员,研究员,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中国顾问组成员。十多年来在公共健康及艾滋病防治研究领域中取得突出成绩,在国际上赢得一定的声誉;近两年来主持重要研究课题7项,发表各类研究成果77.38万字,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美国SSCI等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研究报告或论文十余篇,主编出版专著《艾滋病立法:专家建议及其形成过程》(47.9万字),被列入《上海法学文库》;论文《论中国艾滋病社会预防模式的变革》首次从理论上提出了“艾滋病社会预防模式”的命题,提出了理论上清晰、实践上便于操作的适合中国国情的艾滋病社会预防建议模式,对政府决策有积极的参考作用,获上海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类二等奖。

  第五届上海市巾帼创新奖提名奖:郑珊

  郑珊,1960年2月生,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副院长,儿外科教授,博士生导师。二十多年来从事小儿外科临床和科研工作,每年手术300余例,疑难杂症100余例,在疑难病、危重病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2001年“经肛门Soave拖出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获上海市医疗成果三等奖(第一完成人),2002年“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研究”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和第十八届上海市优秀发明一等奖(第一完成人),2007年“雌激素促进小儿实体肿瘤生长的相关研究”获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完成人);多年来精心培养硕士、博士生10余名,主编和参编《临床小儿外科学》、《小儿外科手术学》等专著和教材10余,曾获上海市“三八红旗手标兵”、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卫生系统“十佳”医师、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第五届上海市巾帼创新奖提名奖:范季夏

  范季夏,1963年11月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八研究院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上海航天局509所)卫星型号副总设计师,研究员,硕士。十余年来先后参加运载火箭和卫星型号的研制工作,尤其在国家重点工程“遥感卫星一号”的研制中,突破重大技术难题,实现自主创新目标,为确保卫星的成功发射和正常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遥感卫星一号”填补了国内空白,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使我国此类卫星的研制水平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在科学试验、国土测绘、灾害监测和国土资源调查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被评为“2006年度中国十大科技新闻之一”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等奖项。负责的“遥感卫星一号总体设计”项目获2007年“中国铝业杯”首届中央企业青年创新奖金奖(第一完成人);2007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第五届上海市巾帼创新奖提名奖:严福华

  严福华,1966年10月生,上海市徐汇区卫生局副局长,中共党员,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从事放射诊断工作18年,在CT和MR新技术在肝肿瘤和慢性肝病诊断中的应用、特别在小肝癌的影像诊断方面有较深的造诣,发表论文70余篇,有7篇为SCI收录,参与撰写专著7部;参与完成的“小和微小肝癌影像学诊断新技术及相关问题的研究”获得2003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第2完成人),提高了影像学对小和微小肝癌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影像学和介入放射学新技术在肝癌诊断和治疗中的系列研究”获得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3完成人);“肝纤维化的高场强(3T)MR功能影像学的实验和临床应用研究”获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肝纤维化的早期诊断、分级和治疗后疗效的随访提供新方法和新途径,也为肝癌高危人群的随访及阻断慢性肝炎向肝癌演变过程提供有效的动态监测手段。

  第五届上海市巾帼创新奖提名奖:时蓓玲

  时蓓玲,1969年11生,上海港湾工程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工程师、研发部主任,中共党员,博士。多年来从事港口工程科研工作,先后完成多项重大课题,取得了重要科研成果。对“港口工程桩的水平承载力非线性计算方法研究”被引入交通部行业标准,其“桩基水平承载力计算方法——NL法”作为一种新方法引入交通部《港口工程桩基规范》。在东海大桥工程建设中,成功解决了承台套箱的混凝土裂缝控制问题,为洋山深水港工程的耐久性做出了重要贡献,她负责的“东海大桥承台套箱裂缝成因分析及其控制方法”、“码头结构评估方法研究”等课题先后于2005年获中交集团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和中国航海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曾被评为交通部青年科技英才,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三八红旗手标兵,十七大党代表。

     
 
【关闭窗口】
东方新闻网与上海妇女联合会联合主办,上海女性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严禁复制或镜像
沪ICP备05024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