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老百姓的事情做好,让老百姓高兴”。这句话虽然朴实无华,却闪烁着对人民负责与对党负责的光辉。这句话,出自嘉定区马陆镇党委书记费小妹之口。她以自己的行动和努力实践着这句话的内涵。
在更高的起点上发展马陆经济
素有“中国乡镇之星”称誉的马陆镇,经过改革开放大潮的洗礼,其经济发展的速度始终处于嘉定乃至市郊的“领跑”地位。土生土长的费小妹,历任镇广播站记者、镇党委秘书、宣传委员、党委副书记、镇长。她亲身经历并参与马陆发展的整个过程,2003年初,她担任镇党委书记,一下子感到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怎样在历任领导打下的基础上高起点地发展马陆的经济,使马陆的发展依然处于“领跑地位”,是她日夜思考的问题。
进入新世纪后,嘉定遇到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上海国际汽车城的建设、F1赛事的举办、嘉定“四大板块”建设目标的确定等等,使费小妹深感发展的机遇莅临了。经过多次调研、多方论证,她在2003年的班子务虚会上,果断地提出了“稳二进三优一、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总体发展思路。费小妹说:“积马陆数十年发展的经验,工业是立镇之本。没有工业的稳定和发展,就没有马陆的今天;工业发展了,既可增加就业,又能增加税收;而要发展三产,没有二产的支持也是不可能的。发展三产,是兴镇的根本,是兴旺与繁荣的标志。一产虽占GDP很小,但却是基础,无农不稳,必须优化。”
怎么“稳二”、怎样巩固马陆发展之本?在马陆已拥有600余家三资企业、近5000家民营企业并基本上形成以光电子、汽车配件、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等为代表的地方支柱产业的基础上,费小妹等镇领导审时度势,根据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和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上海市郊要“重新安排山河”的要求,确立了优先发展先进现代制造业的方针。在招商引资中注重引进环保型、高科技的现代制造业。为此,她不仅要求各级、各部门大力招商,还亲自出马,出国招商。为了使讯息畅通,她身先士卒,确保手机等通信工具24小时畅通,并要求所有招商人员做到全天候通讯畅通。经过多方努力,世界同类企业排名第一的美国伟创力电子公司落户马陆了。对于在亚洲行业排名数一、数二的福兴公司、乔山公司增资3000万美元、1亿美元的要求大力支持,签订了承诺书。结合F1环境整治,动迁70多家企业,淘汰了一部分耗能高、产出少、影响生态环境的企业,重新安排马陆“山河”,进行土地第二次开发。固“本”,收到了实效。2003年底,马陆实现GDP42.8亿元,社会总产值264亿元,工业产值186亿元,财政收入1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5.67亿元,继续“领跑”市郊。发展三产,刚刚起步,还缺乏经验。费小妹带领班子成员,还有村、公司的领导,赴中山、去浦东、上北京、到闵行、走松江……不看风景,不游山水,铆牢三产取经。决定结合F1赛事,用足用好F1这张国际名片,并结合嘉定新城规划,确立了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方针。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在沪嘉高速公路出口处一个按五星级标准设计的寰鑫富贵大酒店已然巍然屹立,F1赛事前数月,所有的客房等早预订一空;四星级宾馆——马陆招商大厦于8月28日奠基,同日,具有加拿大建筑风格的上海豪园高品位别墅区奠基!与此同时,另一个五星级宾馆正在启动,宝安路汽车展示、销售特色街已经崛起,沪宜路商务休闲特色街,正在运作……。
根据马陆农业的特点,费小妹要求把特色种植业葡萄品牌打响。根据富硒葡萄的培育成功,今年,马陆举办了颇具科技含量的第四届葡萄科技文化节。在市农委的支持下,与南汇等一起在市区举办优质果品展示会、展销会,马陆葡萄极受市民青睐,马陆葡萄的名气更响了,得益的却是农民。今年马陆葡萄售价每公斤5元左右,富硒葡萄高达18元,马陆葡萄亩产上万元,农民腰包鼓了,葡萄种植户管华明买起了轿车。
以人为本,让人民安居乐业
让老百姓高兴,首要的是让老百姓有活干,有饭吃。就业,乃民生之本。费小妹深深知道:只有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把马陆经济搞上去,才能增加老百姓的就业机会。因此,她逢会必讲逢人就提:要把经济搞上去,最大限度地扩大就业岗位。与此同时,她积极拓宽就业渠道,通过扩大保洁范围、通过成立车辆停放服务队、通过清退超龄退休聘用人员,腾出C类工作岗位的方式,重点安置“4050”人员。对各村,不仅考核经济,还考核就业保障,特别是考核“4050”人员就业情况。近3年中,全镇已累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7000余人,其中安置贫困家庭人员3000余人。如今,马陆农民的劳均年收入比10年前增长了2.8倍,达到13528元。
就业、养老、医疗,构成了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只有不断完善这一体系,才能真正使老百姓满意。近年来,费小妹在抓就业的同时,全盘统筹,确定实施分层分类保障的办法:对于在三资企业就业的农民,严格要求企业为其缴纳城保,使三资企业的职工跟国有企业职工享受一样的待遇。对于一般退休农民,采取每年每月增加20元的方式,逐年提升养老金水平。如今,马陆农民的人均退休金已从最初的24元/月提高到了180元/月。对于高年龄、尚未到达退休的农民,不管其失地与否,马陆镇以土地备案方式,使其分期分批进入镇保。目前,按照76489元/人的最高缴费标准,使首批4363名农民进入镇保,计划年内使10000名农民全部进入镇保。这一举措体现马陆镇党委以人为本,切切实实为广大农民做了一件大好事,深受老百姓欢迎。今年“6.1”儿童节期间,费小妹到戬浜幼儿园走访,有一位年过半百的幼儿园烧饭的阿姨特地等在园门口,等候费小妹。她紧紧握住费小妹的手,激动地说:“费书记啊,我要谢谢侬!我们老夫妻俩马上就要退休了,这次两个人一起进镇保,马上就可以拿460元一个月(每人),真开心!”
为民谋利无止境。为推动农民居住向城镇集中、向中心村集中,使农民过上城里人的生活,费小妹和班子成员走访了一百户农民,召开了数不清的座谈会,反复琢磨国家政策与农民承受力之间的契合点,大胆提出了以“易地”方式实施农民动迁的方案。在一年之中,马陆的3000多户农民已经住进了市政配套设施一应俱全的花园别墅区,67家企业搬离镇区进驻工业园区。一个分布合理、功能分明的城镇格局正日益显现,那些世代未离开过村庄的农民一个个乐开了怀。
为了广泛联系群众,直接了解民情,费小妹和马陆镇三套班子经常走村入户,每逢周末和周日总能在老百姓家中见到他们与老百姓促膝谈心的身影。在走村入户中费小妹发现:农村留守老人特多。年轻人往城里跑、城里住,留下老人孤独守家。两个老人相守还能互相说说话,一个老人连说话的人也没有,有个头疼脑热的就麻烦了。这种情况普遍存在着。心中装着老百姓的费小妹跟班子成员一商量,决定在全镇各村逐步成立社区服务中心。在这个中心中,有谈心室、健身点、棋牌室、电视机,更有卫生室,还有托老所。根据镇党委的要求,近两年来已有七个村建起了功能齐全的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深得广大农民特别是老人的欢迎,住进托老所的老人越来越多,一个月250元,吃住都解决了,有个小毛小病,旁边就是卫生室,何乐不为。国定长假放7天,许多老人在家里呆了两天就吵着要回托老所,在这里,他们之间有共同的话题可谈,有共同的岁月相忆……儿辈们多在城里、企业里工作、生活,老人们在社区服务中心里其乐融融地,相携着共渡晚年时光。
费小妹关心老年人,更关心下一代。马陆镇于1996年创造条件为百年名校育才中学落户马陆大开绿灯。费小妹担任党委书记后,决定依托育才中学强大的师资力量和科学的管理模式,于2002年9月,创办了育英民办高级中学。学校借鉴育才中学的管理体制,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两年来,学生成绩直赶市区重点中学,学校被市教委批准为上海市二期课改试点学校。然而,马陆中学的教学质量依然处于全区下游。为此,费小妹又提出让育才中学接管。为了能尽早使得这一新课题变为现实,费小妹开始了一条“上下求索,反复沟通”的道路。那段日子里,她与区有关部门领导协商再协调,沟通再沟通,竭尽所能地寻求各方支持。“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她那一心一意改变教育现状,全心全意造福后代的精神最终感动了区有关部门的领导和育才中学的老师们。2003年9月,马陆中学正式更名为马陆育才联合中学。按照办学协议,育才中学向联中输送师资,选送校长并全面负责教学管理,马陆育才联合中学的整体教学质量将通过一轮六年的合作步入全区同类学校的一流行列。
关心所有的“马陆人”
马陆镇57.16平方公里的热土上,生活着户籍人口5万人,而外来人口却有6万多。费小妹说:“什么叫海纳百川?海纳百川就是容纳得下天下人,就是常说的‘江河不拒细流’。外来务工人员已成为马陆镇必不可少的一支建设主力军,他们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他们是新马陆人!”她时刻关注着新马陆人的生活状况。她督促企业为新马陆人按规定缴纳社会综合保险;她指导成立外口学校管理办公室,实行软硬件全方位管理,确保全镇4944名新马陆人子女享受同等优质教育;她在全市首家组建成立了“新马陆人义务巡逻队”和“新马陆人计生协会”;她积极开展“十佳新马陆人”、“优秀外来务工青年”等评选活动,引导新马陆人自我管理、自我提升。就在新马陆人的各项社会权利得到有效保障的同时,他们也因分散居住与流动给城镇基础设施负担、城镇管理、卫生环境、社会治安等工作提出了挑战。她带领班子成员远赴广州等地考察,结合马陆实际论证利弊,最终一个以政府规划、市场运作方式来建造集中居住、统一管理的新马陆人集居中心的方案诞生了。“要建就建最好的。”仅仅经过一年的时间,2个分别占地67亩,集生活、休闲、商业等功能设施于一体的新马陆人集居中心就拔地而起,一幢幢错落有致的配套公寓楼里,齐全的食堂、超市、医务站、警务站、健身点等公共设施让3万余外来务工人员真正有了一个安全舒适的异乡家园。
广大农民富起来了,但还有因病因灾等原因形成的一部分弱势群体。一次,镇领导走访贫困家庭。费小妹来到了仓场村朱鸣飞家中。朱鸣飞,正值豆蔻年华的花季少女啊,却在三年中失去了四个亲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四个亲人都是癌魔夺去了生命。小朱的遭遇深深地震撼了费小妹的心。“对于这样的家庭,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关爱!”她对一起走访的工作人员如是说。她安慰小朱姑娘:“你放心,你失去了亲人,还有我们,还有地方政府,还有共产党!”朱鸣飞考取了中专,她的学费由村和镇帮助解决。她还有一个“阿姨”,经常到她家嘘寒问暖,经常送上礼品和慰问金。当学校放假无事可干时,“阿姨”安排她到马陆大众特约维修站去勤工俭学,让她增加点收入,更重要的是让她更多地接触实际、接触社会,更健康地成长……。这个“阿姨”就是镇党委书记费小妹。
2003年,在费小妹的倡议下,马陆镇成立了癌症基金会。她带头捐献,一个个企业和个人纷纷响应,一下子募得资金85万元。2004年,她获得了市劳模的荣誉,她把1万元奖金又悉数捐给了癌症基金会和10个贫困生。
“把老百姓的事情做好,让老百姓高兴”。费小妹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努力实践着这句朴实得如同泥土一样的话。而那些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先进单位,国家级卫生镇,上海市“五好”镇党委,上海市文明镇等多项殊荣的获得,这当中自然也有费小妹的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