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杰出女性>>正文
 
赵爱华——城市环境的美容师

 

image

      

    38岁,工程硕士,上海市环境工程设计科学研究院院长,高级工程师,中共党员

  该同志长年来从事环境卫生科研设计和科技管理工作,先后在上海市废弃物管理处、上海市废弃物处置公司、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局规划科技处和上海市环境工程设计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工作,期间还在杨浦区建委挂职锻炼半年。在其从事的每一个岗位上,都体现了其作为一名年轻科技干部所具备的刻苦钻研、虚心好学,尽心尽责和乐于奉献的工作精神。为了得到科研第一于资料,她经常与项目组成员一起,冒着酷暑、严寒,摸爬滚打在垃圾堆场,解决了大量生产实践中的难题。由她牵头、负责的一些重大科研项目,屡屡获得市级科技奖项。她也因此多次荣获了如“国家建设部科技成果推广先进工作者”、“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上海市环境保护先进工作者”、“上海市建设系统青年岗位实践能手”、“局新长征突击手”等光荣称号。在十几年环卫科技战线工作中,由一名普通的科技人员成长为一名科研骨干和科技管理干部,为提升上海环卫科技水平,为市容环卫的科技进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主要事例如下:
  一、上海市建委下达的“八五”科技攻关项目一“垃圾卫生填理场研究”,获一九九七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第二完成人(第一完成人为分管局长)。

    提出了一隔堤两单元多点作业法,解决了填埋场作业区道路狭窄问题,有利于安全生产和作业点的机动设置;负责承担了移动式钢结构垃圾卸料平台的工艺设计(获博览会金奖),解决了车辆卸料时由于路基软硬不一而造成大梁扭曲,同时,高差的设计也有利于卸料彻底;主编了《垃圾卫生填埋场研究总报告》。该课题解决了软土地基上垃圾填埋作业技术难题,为解决全市生活垃圾出路起到了关键作用。

  二、国家建设部下达的“八五”科技攻关项目——“城市生活垃圾热化学处理技术研究”——“卫生填理工艺及填理气体输导与回收利用技术”,获一九九七年度国家建设部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第三完成人。

    确定了卫生填理场作业点倾卸、斜面推铺、分层碾压和覆盖的工艺参数:开展了填埋场气体回收利用的可行性研究;主编了《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工艺研究报告》。该项目为我国卫生填埋场的作业和填埋气体回收利用技术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有效地解决了填埋气体(二氧化碳、甲烷气毒疽室气体)对大气环境的影响,总体水平达到国内领先。
  三、与同济大学合作的“上海市老港垃圾填理场稳定化研究”,获二000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第三完成人。
 
  
该项目的研究对加速填埋场的稳定、提高填埋场的土地利用率、节省填埋场基建投资费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本项目的成果有助于推动我国乃至各国垃圾填理的循环利用。

image



  四、参编“趁势生活垃圾卫生填理场工程建设标准”,由国家计委于2001年正式颁布

    该标准的颁布,填补了国内填理场工程建设标准的空白,为政府领导决策层、项目承担单位和建设单位提供了填理场工程建设依据。

  五、牵头开展国家“十五863”计划项目研究。
   
   
与同济大学联合申报并竞标成功,承担了国家科技部首次列入“863”项目——“城市生活垃圾生态填埋成套化技术及设备”,为项目第二负责人,组织科技人员开展现场研究和示范工程研究。生态填埋的技术体系是在卫生填埋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强化,有的层内垃圾降解过程,达到有效控制填埋的二饮污染(渗沥液)、更有效地利用填埋气体的能源价值和加速垃圾稳定化的目的,保障填埋场的长期环境安全性。

  该项目已进入中后期阶段。该项目的研究,将为全国建设和运行生态型垃圾填理场起到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六、创新管理,率先推进环卫科研院所体制改革

  准确定位所在科研单位的工作目标和发展方向,把转企改制、些务拓展和构建质量管翠和环境管理体系作为院外树形象、内强串质的三大管理重点。平稳、有序地推进科研院的转企改革工作,负责完成了环境院由事业单位向科技型企业的转变,成为国内环卫行业首家完成转企改制的科研单位。

  七、2000年以来主要著作和论文

  《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理场管理手册》,参编,化工出版社出版;

  《城市垃圾处理工程》,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

  《生活垃圾卫生填理场技术规范》,主编之一,即将发布;

  软土地基上高含水率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和建议,《2002年上海市容环卫》

  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活垃圾综合管理新模式,《2002年国际固体废弃物研讨会论文集》

  新型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应用初探,《中国-北京2003第二届城市固体废物管理与处理技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等

     
 
【关闭窗口】
东方新闻网与上海妇女联合会联合主办,上海女性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严禁复制或镜像
沪ICP备05024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