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岁,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上海第二医学院瑞金医院肾脏内科主任
1983年至1990年,陈楠先后赴法国巴黎第五、第六大学附属TENON医院肾脏科、Necker医院肾脏科学习,并取得了肾脏专科医生的资格。1990年,学成后的陈楠毅然回到祖国,在当时国内尚属年轻的肾脏学科领域纵情驰骋,对继发性肾脏疾病(如SLE、干燥综合征、异常球蛋白血症、遗传性肾炎、原发性系统性血管炎等)和急、危重症肾脏病抢救(急性肾功能衰竭等)等一系列危重、疑难疾病进行了研究。在国内最先开展了巨球蛋白血症肾脏损害的活体肾穿刺检查,积累了大量的病例,成功报道了国内最大组遗传性肾炎、干燥综合征肾脏损害、异常球蛋白血症等继发性肾损的临床研究。诊断了如原发性高草酸血症、POEM综合征等即使在国际上亦属罕见的疾病。
陈楠带领科内同仁逐步推广了B超定位后徒手负压吸引肾穿刺活检术,安全、简便,成功率高,并发症低,在国内亦属最早开展单位之一。截至目前,共累积肾病理标本6000余例,涉及本市兄弟单位(包括三级甲等医院)及华东地区等二十余家科室。
她把临床与科研紧密结合,牢牢把握当前的热点、难点,带领科室一班人开展具有系统性、连贯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的科学研究,在完成课题的同时,也为临床开发了一项项实用的技术指标。如皮肤、肾组织IV型胶原测定辅助诊断、鉴别遗传性肾炎,血ANCA检测诊断原发性系统性血管炎,肾组织HBV抗原检测,新法肾小球滤过功能指标的开发等等,都是能真正解决临床所需和实际问题、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的新技术、新项目开发,所涉及到的疾病诊断,远不局限于肾脏科领域,帮助其他科室也提高了诊断率、降低误漏诊率,得到了良好的社会和经
她所带领的肾脏内科现为上海医学领先学科,并获上海市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的称号。陈楠教授作为较年轻的学科带头人,是集科研和临床、教学一体抓的全面学科带头人。肾脏科先后成功申请部级、市级、院级课题十余项,累计资助金额约500万,较前五年翻了一番,并仍保持着
上升趋势。她本人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第一作者)38篇,指导论文近百篇,主编专著3本,参编15本。由她负责的多项课题,如肾小管间质疾病系列研究、遗传性肾炎基因突变检测研究、急性肾功能衰竭临床基础研究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部分成果在国际尚属首次报道,如:在国际上首次在遗传性肾炎中发现5个新的IV型胶原COL4A5基因突变等。其科研成果先后获国家教委科技奖一等奖1项,卫生部科技进步奖2项,上海市科技进步奖2项,院医疗成果奖3项。
陈楠是肾脏科的学科带头人,她总是注重教学形式的合理选用和更新。在她的倡导下肾脏科率先配备了多媒体投影仪运用于教学中:她还从科研经费中挤出一部分,为科内添置了多媒体投影仪和显微摄影系统。大屏幕、动态演示肾病病理,视觉清晰、教学生动,令前来参观的国内外同行也感叹不止。科室的后备力量培养是陈楠的工作重点之一,她非常注意创造机会、推陈出新,为年轻一代的成长提供舞台。在论文的署名问题上她主动让出第一作者的署名,还多次将学术交流机会和讲课机会让给科内青年医生,积极鼓励并资助年轻医生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在她的培养下,许多中、青年医生迅速成长为临床、学术骨干,并在相关研究领域作出了不菲成绩,成功获得国家自然基金资助。迄今为止,她共培养研究生24名,其中硕士17名,博士研究生7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