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人生百岁不是梦 |
|
2008年7月31日 12:39 |
|
那天,参加“上海百岁健康行联谊会”的活动。会上,不少人认为“人生百岁不是梦”,本人虽无此奢望,听了不少人的发言也颇有启发。 据中国老年学会会长李本公提供:1990年中国百岁老人6681人,2000年增加到17877人,到2008年6月百岁老人已近3万人。随着医学、生物在预防衰老研究的突破,人类平均预期寿命将从45岁、76岁后产生第三次飞跃。 “健康活到100岁不是梦”,这正是人类共同思考的问题。 人类的健康长寿涉及因素很多。联合国卫生组织(WHO)认为,人类的健康和寿命与五大因素有关:遗传因素占15%,社会和环境因素占10%,医疗服务占8%,气候因素占7%,而健康的生活方式(自我保健)占60%。这是一种科学的分析。所以医学家说:“健康掌握在你自己手中。” 一、生活方式在最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的健康状态和生命质量,也是锻造生活质量和健康生命的指南。假如我们对生命心存敬意,生命将显示她的厚度和力度。许多百岁高龄老寿星总结了不少感悟和体会。如:四要诀“天天走路,基本吃素,遇事不怒,劳逸适度”。四个要:脑要用,身要动,心要松,腹要空。四个八:八小时睡眠,饮八杯水,走八千步路,吃八分饱。其他还有不少。 二、良好的心态,让生活充满阳光。这也是健康长寿的重要因素。心态好,一切都好。良好的积极心态让我们充满活力。 正如塞缪尔·厄尔曼在《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中说的:“岁月悠悠,衰微只及肌肤,热忱抛却,颓唐必至灵魂”。我们生逢盛世,社会安定,国泰民安,在尊老爱老的好风尚下,百岁人瑞年年增加,黄昏不是孤独和落寞,而应当是人生的一天中最美好的时光。要善于自寻乐趣,而切勿庸人自扰。真正心中保持三“乐”:“自得其乐,知足常乐,助人为乐”,必然笑口常开。 三、培养个人的兴趣爱好,提升生活的品位。 如何培养个人的兴趣和爱好,至关重要。无论是唱歌吟咏,或写诗作赋,无论是琴棋书画,或养花集邮,或钓鱼旅游,都应有出自内心的喜爱。这样,等到一旦退下来,有了更多的时间,不仅不会感到失落,反觉时间不够用,从中可以寻找自己的乐趣。这才是真正的修身养性之道。 史学大家、复旦历史系教授蔡尚思先生走完了他104岁的人生历程。作为最后一位辞世的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等学术大师的弟子,蔡尚思让人记住的不只是他多年勤奋著成的等身著作,还有独立治学精神和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青年时代蔡尚思酷爱文史,遍访名师,醉心于书海。年逾九旬后,他仍是上海图书馆的常客。这位屈指可数的百岁教授,有人问他的养生之道,他的回答是:“一曰养心;二曰炼身”。蔡先生一生清苦,不沾烟酒。淡泊养心,还坚持“炼身”,每日按时浸泡“冷水浴”,50多年天天如此。“永不毕业,永葆青春”则是他始终如一的信念。 四、要有理想和精神追求。 另一位高寿学者周有光是我国杰出的语言文字学家,如今已是103岁了。他一辈子经历许多坎坷的事,然而他一生淡泊名利,把一切的不幸都看成幸运。“文革”期间周先生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这本是人生中一段痛苦的回忆,然而,他却认为这是他的幸运。因为,本来困扰他的失眠症,结果到五七干校一劳动,毛病居然好了。一直到现在都不再失眠。这正应了一句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所以遇到不顺的事,不要失望,在“文革”时候,他经常讲两句话,要做到“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这是古人的至理名言。 这样可敬可爱的老人还有不少。如季羡林、文怀沙等等,他们在生活的道路上,即使已到暮年,仍然燃起希望和理想的光芒! |
来源:新民晚报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