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门槛 |
|
2009年7月8日 10:13 |
|
“哐、哐、哐”——“小小奶奶”! “哐、哐、哐”——“小小奶奶”! 来人一边拍门一边唤。门环好比是机关似的,“哐、哐、哐”一拍,“小小奶奶”的声音就出来了。 “来喽!——来喽!”我妈在堂屋就高声地应着,这在给敲门人报个信:家里有人,也是怕敲门人等得急;其实,咚、咚、咚一块向外跑的还有小小。她牢牢地拽住我妈的手,或是拽住我妈的衣服,生怕我妈会跨过门槛跑出去似的,这会儿小小无论手里在玩什么样心仪的玩具,都会丢下来跟着我妈向门外跑。我妈也真有意思,逗小小,她一边故意放快脚步,不让小小撵上,眼看小小要哭的时候,才停下来,稍稍站定,伸出两手。小小呢,也便飞地向我妈的怀抱里扑来。我妈笑。小小哭了。 “小小奶奶”就是我妈。“小小”是我的小侄女。我小侄女的名字就叫“小小”。 来找我妈的人很多。我大(父亲)吃过中饭之后说好是去打麻将的,却常常折回拿茶杯;更多的是房客家的亲戚,我妈并不都认识,这都隔一两代了。“你找谁?”我妈问。“秋宏年”,对方答。“没有”,我妈回。对方不信。“秋老根的大孙子”。“呵呵,进来进来,有的有的。”我妈态度立马就变。是家乡人,像是对上暗号似的,都是自己人。我妈是个忠诚的门卫。还有呢,要饭的也来,“哐、哐、哐”,这好办。我妈在门边窗台上放一纸杯硬币呢。这些硬币都是我妈上街买菜回来扔里去的。 阳光软,温柔的像是一只猫咪。猫咪打盹,猫咪都睏了。院子里只有广玉兰挺精神的,每片叶子都圆睁着眼。我妈就这么紧紧地坐在门槛边。她自有她的道理:午休嘛,就是要让人午休,院里的这些孩子晚上睡得比星星都迟,起得比耕田的还早。谁来也不见,谁来了也甭想敲门。 一院孩子。一个,两个,三个,一共五个;我妈会这样数,秋老根的大孙子,李光头的小孙女,孙二秃子二儿子家的,等等。她一定不记得这些孩子的名字,要不她怎么会不知道“秋宏年”呢。秋宏年已住我们家半年了。 这些孩子都是秋李郢的。一晃三十多年了。秋李郢是我大下放的地方,我妈也跟着去的。这些年我大每年都到秋李郢去,我妈也去。我大我妈就邀秋李郢的人到我家来玩。邀来邀去却是来了几个孩子。这些孩子都上高三了,在县中读书。高三的孩子家长大多会想着跟着陪读,在外面租住房子。我家就住县中边上,我妈就当上房东了,当上了秋李郢孩子的房东。我估计我妈吃了不少亏,跟别人家比她好像没收什么钱。我曾试着问过我妈,遭了我妈的白眼:钱!钱!钱!掉钱眼里去了!我跟你大下放那年房子还不都是他们盖的,我又花多少钱啦?哼! 这之后我便不再问了。谁让他们有一笔“糊涂账”呢。 “还有34天就要高考了”,我妈把孩子高考的时间掐得很准,这都是院子里孩子家长说的,哪天不说好几遍呢。我妈成了高考的倒计时钟似的。这座钟就挂在门槛旁边。 其实,有时也怨不得门环,是风。是风把那两只门环吹响的。这也不行。我妈有办法,就像她为了让门臼不叽咕会在门臼上滴几滴色拉油一样。我妈在门环上拴根线,线上吊两只小皮球囊。让你响!我妈做过这些之后有莫名的快意。我妈为自己的创意而自得。我担心的是,这些皮球囊要是弄丢了小小回来不找她麻烦才怪。这些皮球囊是小小的玩具。 呵,小小呢?小小到她外婆家去了。她一定是怕小小扰这一院孩子。 我们家出过两个清华,一个北大,三个南大。外人乍一听以为都是我们家的孩子,惊羡我妈。我猜我妈是故意这样说的,故意让人闹不明白的。 秋李郢的人说我们家是块福地。我妈就是个菩萨。菩萨?守着门槛,半睡半醒? 不管是啥,我妈知道,要让孩子用力跨过这道门槛,走得越远越好。
|
来源:文汇报
作者:陈绍龙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