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缘笔会  
    书缘笔会
 
凌叔华的画
 
2009年7月9日 11:58
 

  凌叔华是我国“五四”新文学时期崛起的女作家。她与丈夫陈西滢(陈源)于1947年离开大陆,卜居英国伦敦,1989年12月1日返大陆治疗脑伤,翌年5月25日病逝,实现了她“游子归家,叶落归根”的夙愿。如果说,凌叔华离开大陆前,其主要成就在于小说创作,那么,她蛰居海外40多年,从事绘画的时间和实绩甚于其文学创作。
  
  其实,凌叔华自幼就受到绘画艺术的熏陶,其父凌福彭出身翰苑,善画,曾与齐白石、姚茫父、陈半丁等俊彦之士关系甚密,凌叔华耳濡目染,常有涂鸦。其父见她的“画”颇可造就,便延聘著名画师缪素筠教画,后又相继从师王竹人、郝漱玉。凌叔华在燕京大学期间所作丹青,朱光潜曾作过这样的评语:“取材大半是数千年来诗人心灵中荡漾涵泳的自然……在这里面我可认识的是一个继承元明清大家的文人画师。在向往古典的规模法度之中,流露她所特有的清逸风怀和细致的敏感。”抗战时期,凌叔华在四川乐山一度闭门研究东方艺术;不日,随夫海外,又多年潜心揣摩西方印象派绘画,在中西艺术的交融中,凌叔华的绘画艺术又上了一个台阶。
  
  旅居海外,伦敦北部的景物、泰晤士的浓雾、苏格兰的湖光,都可以作为绘画的题材。但是,凌叔华不愿把东方式的最高的技巧,用一种手段加诸西方风景之上。她仍是用中国的黑墨画在白色的画面上,或一株幽兰、一茎嫩草、一串蓓蕾,或一抹横山、一弯小溪、一丛翠竹,色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墨、色通过水的溶解、调化、渗透、交融,形成奇特多变的视觉形象,并藉以凝敛沉雄的线条连接、勾勒,疾徐相参,润燥相济,画技日臻圆熟,颇为国内外名家欣赏。1954年7月16日,侨居海外的著名女作家苏雪林在英国《今日世界》月刊发表了一篇题为《凌叔华女士的画》的评论,赞誉:“其画风近郭忠恕,笔墨痕迹淡远欲无,而秀韵入骨,实为文人画之正宗。”
  
  凌叔华在欧美举办个人画展,影响最甚者为1954年春天,在巴黎的塞鲁斯基博物馆的一次画展。《世界报》《前锋论坛报》《费加罗报》等都刊出专文评述,一时轰动。凌叔华也由此而声誉日隆。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法国艺术院院长、著名评论家安德烈·莫罗瓦为画展作了长序,盛赞这位“心灵透剔细腻的中国女性”的艺术成就。为表示谢意,凌叔华赠送给莫罗瓦一幅西湖水墨画留念。这在当年传为美谈。
  
  遗憾的是,凌叔华晚年回大陆时,有人希望她能在国内举办一次画展,因老人的婉言谢绝而未果。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沈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