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缘笔会  
    书缘笔会
 
父母的成功之道
 
2009年7月13日 12:24
 

  有人问我:成功的父母其标志是什么?我说,不是别的,首先在于教育子女的成功。可不是?如果连子女都教育不好,又怎有资格称得上是成功的父母呢?
  
  将孩子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应该给孩子留下什么?什么是对孩子真正的爱护?古人留下的教子诗联,自给我们以深深的启迪。清代学者王士禛家中悬挂着祖传的一副对联:“守祖宗一脉真传,克勤克俭;教子孙两行正路,唯读唯耕。”清代诗人蒋心余有教子联曰:“富贵无常,尔小子勿忘贫贱;圣贤可学,我清门但读诗书。”
  
  读众多古人教子联,其潜台词分明就是要让孩子们以“立德立功立言”为最大追求、最高境界。这与我们时下强调的以把孩子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为核心的“德才兼备”的人才,是有一定的相通之处的。然而,我们不能不看到,时下有一些为父母的,显然已经走入了教子的误区,他们似乎更愿意将千辛万苦积攒下来的财产留给孩子。在他们看来,这才是对孩子最大的关心和爱护。殊不知,这样做只会令孩子好逸恶劳,以致坐吃山空。想起晚清八旗子弟虽坐拥一切,但纵欲过度,失去了做一个完整的人的基本功能,最终走向其祖先其父母愿望的反面。这样的教训还不够惨痛吗?
  
  美国一家周刊做过一个调查,请世界500强企业退休CEO们填一份问卷,其中前10名大企业的老板对其中一个问题都有相似的答案。这个问题是:如果人生可以重来过,你认为什么是你绝对不能错过的?答案大意是如果人生可以重来过,他们一定不放弃陪伴孩子一起成长。何以这样说?因为他们后来终于发现,在自己苦心赚钱的时候,子女们卧进金窝银屋里享受着老子创造的物质财富。因为没有陪伴他们,更没有加强教育,于是孩子们并没有成长好,个别的竟还成为纨绔子弟。想一想吧,如果财富能够换回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令孩子们成为优秀人才,他们何以不乐意?然而,一切悔之已晚。
  
  有道是,“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只要吸取教训,我们还来得及。“经营之神”王永庆,虽然告别了人世,但他留给儿女的遗书,足见其的明智。他在遗书中说,财富虽然是每个人都喜欢的事物,但它并非与生俱来,当生命终结,辞别人世之时,这些财富将再全数归还社会,无人可以例外……我希望你们每一个人都能正确予以认知,并且在这样的认知基础上营造充实的人生,凭以缔造若干贡献与成就而不虚此生。我希望所有子女也都能够充分理解生命的真义所在,并且出自内心地认同和支持,将我个人财富留给社会大众……我也殷切期盼所有子女,在创业与日常生活中,不忘以服务奉献社会、造福人群为宗旨,而非只以私利作为追求目标,如此才能建立广阔和宏伟的见识与胸襟,充分发挥智能力量,而不负于生命之意义。读王永庆的遗书,无疑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父亲,一个真心爱子女的父亲的榜样。
  
  “知心姐姐”卢勤说过:“过高的期望,带来孩子的无望;过度的保护,带来孩子的无能;过分的溺爱,带来孩子的无情;过多的干涉,带来孩子的无奈;过多的指责,带来孩子的无措。”反其道而行之,该是为父母者教育子女的成功之道。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这样写道:“……放他们到亮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钱钟书对女儿钱瑗,凡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并不手把手依葫芦画样教她,而是推给她十几部词典,叫她自己查找,实在遍寻不得,他才给予指导。薄一波同志很少指责子孙,他往往利用做生日的机会,“敲打”子女。薄家孩子熟悉老人家“敲打”:“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莫道己之长,莫道人之短”、“有志者,志常立;无志者,常立志”、“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观操守在利害时,观存养在纷华时”、“任劳任怨不能任功,尽心尽力未必尽职”。
  
  这些人和事,犹如一面历史的镜子,经常照一照,对我们教育子女不无益处。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赵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