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长公、兴福、闯宇三位老友来访,并同青年作家晓辉来见我,他穿着一件红白相间的线条衬衫,一条黑色的牛仔裤,捧着一本打印出来的散文集给我看,态度诚恳地说这些文章是他在大四下半学期写的,让我给他“指导”和评价。对于对文学有所追求和爱好的青年人的这样要求,作为曾在文学编辑岗位上工作几十年的我,自应考虑的。 一个人写日记并不难,但要进行长期的文学创作,确实不易,而要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更不必说了。晓辉告诉我,他是因为某些情感和生活上的困扰,为了思考、解开生活上的谜团,才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起初他只是简单地在文字之中叙述自己的情感和个人喜好,之后随着经历的丰富和思想的成熟,他的文字羽毛也就逐渐丰满,将笔伸向了社会,如关于地震和奥运的题材;伸向了一些不起眼的平凡人物,如《拾荒的少年》《爱》《远方的人》等;伸向了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老师与同学,如《老华》《我想回家看爷爷》《母亲的笑》等…… 终于,我利用空余时间,看完了晓辉这本散文集,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的情感丰富,平静的外表内掩藏的是一颗波涛汹涌的心。如《母亲的爱》《母亲的梦呓》《无声的爱》等文,他用真实质朴的语言,把一位一心盼着儿子成龙,为其呕心沥血甚至是卑躬屈膝的母亲,一笔一画,一言一语地勾勒出来,仿佛道出了天下母亲的心声,又写出了“我”这一类年轻子女对于母爱的忽视和习以为常,很少有人会去珍惜和感恩。母亲对“我”的“特殊”的教育方式,母亲的唠叨,母亲默默无闻不求回报的付出,母亲在“我”取得成就后的欣喜,母亲的笑容与哭泣,所有这些都见证着她的伟大与艰辛。读晓辉的散文,让我想起了自己年轻的时候,犹如他一样的对于生活的迷惑与憧憬,在苦难中的彷徨与挣扎。只是,时代变了,所谓的苦难就不可同日而语了。我不知道晓辉在大学期间是怎样的一段经历,有过怎样的挫折,但我似乎能稍许体会到他在挫折面前的痛苦与不安,我想,他在文中所流露出来的忧伤必然与他的生活遭遇和个性气质紧密相连。我虽然不能很明白他的思想情感,毕竟有一定的时代隔阂了。但是我相信,有过类似经历的年轻人,对生活也肯定有其自己的理解,在读他的文章的时候,也会有所感悟与启发,甚至是共鸣吧。 晓辉的散文有灵性,所谓灵性不单是指语言文字方面的优美,还包括其对于生活的敏锐的观察。似乎能让人从文字之中切身感受到语境、语意之美。如《雨》中所描绘,有夏日突如其来的暴雨、有绵绵细雨、有夜幕之下安静无声的雨。各式各样的雨组成一幅优美的画图,然后画卷慢慢展开,美好慢慢地向读者展示,自然使人身临其境,乐在其中啊。在散文写作上,我一直主张:以“真”作为散文的基础,以“善”作为散文的用心,以对文学语言的追求,来反映真与善的散文本质:美。读晓辉的散文,的确有给我如沐春风之感,清新脱俗,但是希望他能追求更深的层次与境界,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 时过境迁,改革开放之后,由于我们不再关起门来称“大王”,我们的视野开阔了,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文学创作景象的改变,也肯定是在情理之中。但是,我们仍还是要继续提倡文学写作要有出自内心的使命感,不要矫揉造作,无病呻吟,要让文学成为有生命的文学,走有活力的文学之路。晓辉的散文有自我的剖析感,情感描绘很出色,只是似乎还缺乏一种更进一步观察社会的眼力,缺乏在阴暗中表现光和热的本领,当然这需要时间和生活的历练。晓辉对外界事物善于观察,并善于引发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理解,这是非常好的现象,说明他具有文人特有的气质与敏感。但是我们也希望他能不断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更多地去了解历史,让自己看问题更加深入、精辟,让自己的散文体现出真正的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味道与品质。
陈晓辉散文集《花开的音符》序(节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