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缘笔会  
    书缘笔会
 
雨探宏村
 
2009年7月17日 10:34
 

  宏村,安徽黟县的一个古村落,始建于南宋绍熙年间。原名弘村,取弘广发达之意,清乾隆年间改名为宏村。村落背山面水,开仿生学之先河,建造了堪称“中华一绝”的古水系牛形村落。村中鳞次栉比的古民居,没有多余的色彩,就是黑与白。白的墙,黑的瓦,一清二楚着,又是眉清目秀着,被喻为“中国画里的乡村”。
  
  去宏村那天,天公不作美,雨缠绵地下个不停。游人却不见少,游客们裹着雨披,撑着雨伞,摩肩接踵。雨披和雨伞的色泽多艳丽,如同千朵万朵繁花开。一个黑白世界,被点缀得五彩斑斓,活生生绘出另一番景致。
  
  村口两棵古树,被当作宏村的“牛角”,一棵红杨树,一棵白果树。都五百高龄了,却不显老,在雨水的洗濯之下,叶片儿绿得发亮,蓊蓊郁郁,笑迎各方客。
  
  入村,扑面而至的是一片湖。湖叫南湖,是宏村的“牛肚”。湖有些袖珍,稍稍抬眼,就可以望到对岸。一汪的水,却清得粉绿,很嫩的感觉,一只水鸭,白身子灰掌,在湖里一方裸露的石头上梳理羽毛,悠闲自得。有游人拿它作背景拍照,它不惊不乍,一副见多识广的模样。
  
  去探了南湖书院。这是当年徽商们教育子孙成才的地方,里面刻有朱熹的治家格言,供有孔子像。《论语》中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徽商们把这一思想发扬光大到极致。他们设学堂,请先生,大开重文化重教育之风。而他们自己,也熏陶成了儒商。
  
  游人们涌到一幢非常气派的古宅院里。我跟进去方知,那是被喻为民间故宫的承志堂。当年,发达起来的徽商汪定贵,带回金银细软无数,破土动工砌了这座宅院,前后花费五六年的时间,单单天井就开了九个。宅子里的每一方砖,每一截木,每一块石头,无不用尽匠心,上面的雕刻,精湛非常,随便取下一小块,都是非同寻常的艺术奇葩。如横梁上的百子闹元宵图,一百个小儿神态各异,活泼伶俐,令人叹为观止。民间多能人,从这里的砖雕、石雕和木雕上,更能说明这一点。——离艺术最近的,往往是民间百姓。
  
  游人们随着导游,捉迷藏似的进了一间又一间房,不时发出惊讶的叹声!我独独对小姐的绣楼感兴趣,天井敞亮,雨悉数落下来,润泽着几盆盆景。抬头望,楼上暗得很,四壁都被严实地圈住,圈成一个笼子,我想,若是有来生,她当不愿生在这等富贵之家,做那笼中鸟罢。她情愿做寻常人家的女儿,汲足在南湖边,浣衣于月沼畔。
  
  月沼其实是人工开挖的一方池塘,呈半月形。塘边的徽式建筑,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水映着房,房衬着水,形成独特的人文景观。
  
  至于月沼为何挖成半月形,有不少的传说,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关于一个女人的。那个女人叫胡重娘,她的男人和别的商人一样,重利轻别离,几年难得一回见。她便出资挖了这方池塘,以寄托相思,取花半开、月半圆之意。
  
  站在月沼前,我望着那一池碧清的水,无端想起苏东坡的词: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好在花半开,月半圆,还让人存着念想。再等等,再等等,总也能等到花好月圆的那一天。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丁立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