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老同学宋玉麟从南京快递来的画集。红黑相间的书脊、封面,配以凹凸版烫银落款,大气而典雅。开卷玉麟一幅怀抱孙儿凝神作画的满版彩照,显得很别致。 我与玉麟是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69级同班同学,曾同窗7年,情深意笃。那时候,班上都知道他是著名山水画家宋文治之子,但他的作风却很平实,毫无一般世家弟子的作派。 拜观玉麟的细笔山水画,可谓气象高华,独树一帜。其笔墨变化多端,轻而不薄、健而不悍,显示着他对古代山水画中“有意味的形式”的敏感直觉。他的画作兼有北宋高山大壑的恢弘,元人灵动苍劲的笔致,加上自己对于造化的写生和体验,打造出一种全新的山水样式。他又借助早年学习舞台美术培养起的色彩灵感,将江南的娟秀清雅之风韵一一融入其中,充实并完善了自己的审美观。观他的山水画,但觉造型严谨、笔墨精致、色彩典雅…… 玉麟是个敢于逆向思维的人。当新潮、前卫的各种画风席卷画坛之时,他大胆提出“不要背上‘创新’的包袱”,不趋时、不媚俗,走上了一条回归传统的道路,并以一个现代人的眼光,重新审视董源、王蒙、董其昌以及明末清初诸大家,将他们的作品锲入心中,予以整合。当有了一定的心得,他便用几支小小的健毫,一笔一划地构建自己的心灵世界,让那些看上去十分具象,但本质上却是意象的山水造型,豁然变得亦真亦幻、明丽澄洁,静穆而幽远。于是,他既画出了传统,也画出了自我。 玉麟曾对我说过,绘画艺术讲到底,就是在把玩“对比与统一”的游戏。有些画家,由于过分注重笔墨,往往缺乏对画幅整体感的把握。玉麟他在作画中力求“在统一中寻对比,从对比中求统一”——无论从构图的纵横交错、布局的疏密有致,到笔墨的虚实兼顾、态势的动静互补,均力达尽善尽美。 面对玉麟一幅幅细笔山水的精品力作,我不禁由衷感慨:胸中若无丘壑在,笔端哪得神韵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