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中国新文学大系》百卷出齐问世的消息,我在欣喜的同时,自然地想起在解放前上海“孤岛”时期最早读到“大系”第一辑的光景,倏忽已是近七十年前的事了。 1940年暑期后,我考进战乱中迁沪办学的江苏省立扬州中学高中部,校址借用南京路慈淑大楼。大楼南侧九江路的三楼,有《申报》馆办的申报图书馆,公开开放,每年只须交纳并不算多的费用,便能长期借阅,这项社会福利事业对喜爱课外阅读的清寒学子真是一个值得感谢的福音。我从少年时代就爱读文学书籍,但是父亲菲薄的薪金要养活全家老小八九口人,哪有余钱让我买书呢?只好从同学好友处借阅。现在遇到这么一座大书库,岂非如鱼得水,得其所哉! 申报图书馆藏书目录厚厚一大本,真不知道从何入手。开始时,完全凭兴趣随意瞎看。好在学校每天只是下午上课,作业又不重,更没有现在高中生头上时刻压着那个“高考”阴影,上午在家,有充裕时间在书海里浮泅。书倒是一本一本借阅不少,却是东看西看,杂乱无章,直到有一天在图书馆外遇到一位高班同学,向我介绍《中国新文学大系》。他说起书名时,我还不知道是一部什么书,因为以前只读过作家个人的小说集诗集,很少读过选本,更不用说像“大系”这样的大型成套选本。听了他的话,就去借来《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一辑,从头到尾读下去。一卷读完再读一卷,大约一个月光景,全部读完。 申报图书馆为了保护书籍,每一本都用牛皮纸包装。有许多书经过多次借阅,牛皮纸也已破旧,《中国新文学大系》每一卷却是大体上完整如新,看来借阅的人并不多。而对我这个刚刚涉足书海的高中生,却如同一位指点迷津的导游人,按照大系各卷的引导,得以将“五四”新文学运动兴起十年间的代表性小说、散文、诗歌和话剧剧本,全部浏览一遍。过去只读冰心的《寄小读者》和初中语文课上从活页文选读过的《秋夜》《落花生》《故乡的野菜》《背影》《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这些范文,如今在“大系”里却能读到更多的老作家的作品。捧着那一大厚本的时候,用“如饥似渴”“废寝忘食”八个字形容一点不过分。只有理论建设集和史料·索引集那两卷由于才疏学浅,读不懂,随意翻翻就归还了。我对“大系”的每一卷主编,如“小说二集”卷的主编鲁迅先生,“诗集”的主编朱自清先生,以及整个“大系”的主持人赵家璧先生和良友图书公司,至今还怀有敬佩和感激之情。 从慈淑大楼向南再走二三百步,就是福州路文化街,从河南路到福建路那一段,书店林立,商务、中华、世界、开明、生活、光明等等大书店鳞次栉比,都是开架售书,读者尽可以随意浏览,或在一排排新书架前徜徉,或捧着一本本书全神贯注地阅读,甚至直到最后一页,时间晚了,还可以第二天再去接着读。各家店员都是和颜悦色,从不干涉,也从不表露憎厌神情对来店看书的顾客和对待不相识的朋友。那一大批书店和近在咫尺的申报图书馆,加上望平街一带的几家大报馆,麦家圈的一片旧书店、旧书摊,正是形成当年福州路地区蔚然文气的重要部分。这是《中国新文学大系》引起的题外话,却是想起来就不禁神往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