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研讨“里下河文学流派”
日前,由文艺报社、江苏省作协、泰州市文联联合主办的“里下河文学流派”研讨会在泰州秋雪湖国际写作中心召开。何建明、阎晶明,范小青、施战军、吴义勤、何向阳、王干、费振钟、汪政、丁帆、张志忠、陈福民、郜元宝、王尧、洪治纲等近30名作家、评论家、学者出席研讨会,并对“里下河文学流派”区域的界定、作家概况、文学成就和特点、审美属性等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分析,并就其进一步繁荣发展提出许多建议。
“里下河”是指江苏苏中地区里河与下河之间的平原区域,大致包括扬州、泰州、盐城、南通等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高邮籍作家汪曾祺复出文坛后,一大批生于里下河、长于里下河的作家,携其“里下河式书写”相继登上文坛,主要代表作家有毕飞宇、王干、吴义勤、费振钟、刘仁前、庞余亮、鲁敏等,众多优秀作品先后问鼎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等全国重要文学奖项,引起文学界广泛关注。“这是继荷花淀派、山药蛋派之后,又一个呼之欲出的新文学流派”;“日渐形成的里下河文学流派,已成为泰州新名片”。一些专家在发言中肯定了“里下河文学流派”的特点及对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意义。
“里下河文学作家群真的了不得,几乎占据了江苏文学的半壁江山。”评论家、《小说评论》主编李国平说。南京大学丁帆教授指出,以孙犁为首的“荷花淀派”和以赵树理为首的“山药蛋派”是我国当代文学中最有影响的两个流派,但也只有这两个,如今“里下河文学流派”概念的正式提出,表明一种充分体现文学地缘特点的文学流派正在逐步形成。评论家汪政认为,从五四到现在,里下河文学一直生生不息,作为一个正在成长的文学流派,正处在大有可为的青壮年时期。
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泰州地方文献研究的评论家费振忠认为,从里下河作家群的人数,各类文学作品的数量、质量与影响力,以及作品的地缘风情浓郁、题材风格具有一定相似性等特点来讲,里下河文学流派的提出具有必然性和重要意义,在当下时代,通过对里下河文学作为地方性文学和乡土文学的思考,不仅可以重新提炼地方知识,还可加强正日渐受到现代性冲击的地方性文化的内部认同,这一点在当代尤其重要。
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尧认为,里下河文学流派有着自己独特的地方。从汪曾祺、胡石言,到毕飞宇、刘仁前等作家的作品中,反映小镇、小村的水乡生活的作品非常多,处处都有水乡的“潮湿气”,这与在城里长大的作家有不一样的地方。里下河文学流派这个概念的提出,是要让我们重点来思考里下河区域文化是如何来影响一大批作家的写作以及当地文化版图,梳理这个文学流派的文脉,将为重新解释一些作家的作品提供了新的角度和方法。
“全国各地的村落很多,但并不是能像里下河这里的村落一样,常被写进文学作品中。这种文学现象不是随便在一个地方都可以出现的,是无法随意复制的。”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陈福民指出,以前,我国文坛也有过“文学陕军”、“文学湘军”等提法,但与里下河文学这样一个作家群落、文化现象相比,后者则更为内在。“同一方水土、同一种生活方式,让这里的作家们在写作上有着高度的自我认同和文化认同,形成了里下河文学流派内部一致的纹理机制和组织架构。他们既有各自鲜明的创作个性,又有相通的文化根源和精神气质。”评论家何向阳则深入分析了里下河作家创作的文学特征,如自觉的人文地理意识的书写、自然呈现的汉语古典情结等,以及细腻节制淡泊温婉率真的美学内涵。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郜元宝则对“里下河文学流派”的提法做了更深入的思索。他强调:当代社会人们交往频繁,流动性强,因此在强调地缘文学特色、提出地方性文学的概念的同时,也因注意其他影响因素,不要忘记现代性国家与民族国家统一性的问题。固守本地的作家和“走出去”的作家,构成了里下河作家群体的两翼,而正是走出去的作家,在经历流浪磨励后,反而把家乡的东西凸显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