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以贯之:鲁迅精神融入办学实践丰富特色 一脉相承:鲁迅文化提升育人品位丰满内涵 鲁迅文化:素质教育的标志符号 ——上海市鲁迅中学50年发展的脉络经纬


开篇语
鲁迅曾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今天我们或许可以说:有思想的中国人迟早都会与鲁迅相遇。作为鲁迅中学的学生,我们则可以自豪地说:我们天生与鲁迅有缘。
学校与鲁迅结缘,既源于校名与鲁迅齐名,更源于对鲁迅精神的追寻。
上海市鲁迅中学创办于1963年,是以“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而命名的一所中学。学校1996年7月与原长风中学合并;2009年被评为虹口区实验性示范性学校。
学校以鲁迅之名建校,追崇的不仅是这个名字向外散发的光辉,更注重这个名字里蕴藏的深厚内涵——它来自那个特别的年代,却一直延续至今,影响着整个民族精神世界的崛起、捍卫着整个民族心灵家园的富有、激励着整个民族思想素质的进步——它就是鲁迅精神。
可以说,鲁迅精神、鲁迅文化,是鲁迅中学50年发展的脉络经纬,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标志符号,更是优质办学的思想财富。一以贯之:鲁迅精神融入办学实践丰富特色;一脉相承:鲁迅文化提升育人品位丰满内涵,成为经典概括和现实演绎。
在这里,鲁迅文化成为高中教育的精华、师生成长的养料、办学的鲜明特色。学校坚持以“抱诚守真、首在立人;规范选择、特色发展”作为办学思想,以“爱、诚、进、韧”为立人核心标准,以“研究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特长”为立人策略,遵循“抱诚守真”之校训,开发和实践以“鲁迅文化特色课程”为中心的学校特色课程体系,深化并发展以“弘扬鲁迅精神,突出‘首在立人’,传承鲁迅文化”为核心的学校特色建设,努力提升教育质量,构建人文和谐、合作进取的安全和谐文明校园,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力争实现培养有思想、会做事的文化人的教育理想。
学校将鲁迅文化特色课程,作为对学生进行鲁迅思想、文化教育的校本特色课程,以伟大的精神塑造学生,以特有的环境陶冶学生,以精彩的活动培育学生,让他们眼中有鲁迅像,心中有鲁迅魂,让他们带着对鲁迅的敬仰、兴趣和探索在校园中求知成长,使其逐步形成自己的人生积淀,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景观 鲁迅是最久远的永恒“校友”
在校园这个特殊的时空中,能非常集中地“看到”鲁迅这位中国文化名人的,莫过于上海市鲁迅中学了。
将校名用一位伟大者之名镌刻,就注定了她与这位伟大者的渊源。鲁迅中学的整个校园,可以说是用鲁迅的史料来架构的,鲁迅的人物、精神、文化、作品等一切有关他的传奇,在这里得到了最有宽度的呈现、最有力度的演绎,成为校园独一无二的文化符号、办学结构和育人精华。
今年秋季开学,度过暑期的学生重返校园,发现校园更“鲁迅化”了,经过修缮和雕琢,处处可见的鲁迅形象更为立体和丰满。
鲁迅不同时期和形态的雕塑,成为校园的“鲁迅版”,丰富而又精致:学校门口校名旁的鲁迅侧面头像,勾勒了学校与鲁迅的渊源,形象而直率,一目了然;“鲁迅是谁”大型浮雕,展现鲁迅一生的时空转换之情景,犹如图画历史,一睹风采;“鲁迅作品人物”大型浮雕,刻画的人物宛如画卷,栩栩如生,一气呵成;石刻校训“抱诚守真”、民族脊梁圆雕、立人核心标准篆书等气度非凡,一见如故。学校廊墙文化也成为鲁迅的“故乡”,“自然的鲁迅”、“文学的鲁迅”、“社会的鲁迅”、“哲学的鲁迅”,鲁迅的精气神,一览无余。
“我们天天与鲁迅见面,他是我们最久远的永恒‘校友’”,校长曹圣龙站在鲁迅雕像前,仿佛与鲁迅在畅怀叙旧,显得十分自豪。“这位伟人,一定会成为我们在校三年的经典读本”,一位今年高一新生在“鲁迅是谁”大型浮雕前这样喃喃私语,嚼味沉思。
这些资源,成为校园独特的风景,也构成了学校独创的《鲁迅文化符号课程》。
“走近鲁迅”文化特色课程
“走近鲁迅”文化特色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鲁迅,学习鲁迅,理解鲁迅。首先知道鲁迅作为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的不朽生平,认真阅读鲁迅有代表性的系列文学作品,深入了解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鲁迅思想及其奋斗生涯,进而学习和传承他作为民族脊梁的精神。为此,学校对与鲁迅相关的内容进行了全面梳理。
鲁迅文化国家课程
一是鲁迅文化国家课程。所选的内容均是高中课本中的内容,让学生通过教材的学习,初步“走近鲁迅”。高中各年级选入的文章篇目有:高一:《为了忘却的纪念》、《回忆鲁迅先生》;高二:《白莽作<孩儿塔>序》、《拿来主义》;高三:《未有天才之前》、《阿Q正传(节选)》。语文课本中的鲁迅作品是中学阶段语文基础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文化知识,形成学习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的基础之一,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在整体感悟的前提下,让学生领会鲁迅作品的特点和语言表现力,感受作品的魅力:读诗歌,能感受到鲁迅先生丰富的内心世界;读小说,能体验人物形象的特点和社会意义;读散文,能把握鲁迅先生的思想倾向和感情脉络,体会情与景(或物)、情与理的内在联系。
鲁迅文化经典课程
二是鲁迅文化经典课程,为学校自编的课程。它是以鲁迅一生重大事件(片段)、主要文学作品、人生转折的主要经历(职业选择)为基点,加以编撰的拓展体验类课程。如《鲁迅作品心读》,反映鲁迅不同体裁、不同风格和不同时期作品导读式的自编教材,先是原汁原味的鲁迅经典作品,后是师生深入浅出的解读,作为学校语文教材鲁迅作品的拓展和补充,作为了解鲁迅、走近鲁迅的入门。而《鲁迅一生中的十个瞬间》则是对鲁迅文学作品欣赏的一个补充,了解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和思想发展轨迹。
鲁迅文化思想课程
三是鲁迅文化思想课程,走近鲁迅的思想。鲁迅首先是文学家、思想家,而后是文化历史学家,最后成为了一位伟大的社会哲学家。这种角色转换的背后,是一个思想积极演进的过程。而《鲁迅文化思想课程》,是对此过程的回溯和线索。
鲁迅文化地域课程
四是鲁迅文化地域课程,踏着鲁迅的足迹。记忆中的鲁迅常是一种“在路上”的状态,上海、杭州、绍兴、北京、广州、厦门……鲁迅的足迹遍及很多地方,他的思想变迁也确是在一次次颠沛中逐步演进。因此,欲了解鲁迅的思想轨迹,关于鲁迅曾经的生活环境的教学是一个非常有益的课题。而《鲁迅文化地域课程》,学校别出心裁地选用了另一种方式——学生自主研究,让学生带着对鲁迅作品的思考,自觉去探寻作品背后的故事,以此对鲁迅这一伟大者萌生主动探寻的兴趣和敬仰。学校所处的虹口区,也曾是鲁迅生活、创作、斗争的重要领地,并且大部分都被完好地保护起来,形成丰富的场馆基地资源。
鲁迅文化符号课程
五是鲁迅文化符号课程,鲁迅文化就是鲁迅中学的符号,校园中有鲁迅不同时期和形态的雕塑,校舍廊墙上展示着不同领域下多面的鲁迅,这些资源构成了鲁迅中学独有的《鲁迅文化符号课程》。学校二楼挂出15块有关鲁迅文学成就的板块,这是学校墙廊文化符号课程的组成部分之一。学校充分利用和开发校园环境资源和文化遗产的强大教育功能,将鲁迅的精神、人格、文风、作品渗透于课程各个环节,开展美育、修身、爱国主义教育,探索鲁迅文化与当代教育的契合点,用深厚的文化底蕴滋生真正的人格品位、敦厚雅量,甚至是生命的幸福。
通过鲁迅文化特色课程的学习,学生感受颇深。高一(4)班同学樊宇豪说:“我感到离鲁迅先生更近了一步。鲁迅先生的魅力所在,我一直很难阐述,总感觉他的周围隐隐然回荡着一种让人不敢靠近的奇特气质。不能说是文人清高,好似一种胜似华丽的朴素或是东方含蓄。这或许就是鲁迅先生至今值得让人深思的魅力所在吧。”
“相遇鲁迅”文化体验课程
以学生亲身参与,亲历过程,亲手操作作为课程设计的核心,在时空交错的今时今日能够与鲁迅先生相遇在某一点,这便是“相遇鲁迅”文化体验课程。
在三类体验课程中,在学生活动中心内,处处有活跃着学校学子孜孜不倦的身影。他们沿着鲁迅的足迹,体验鲁迅的文化,在此基础上,感受自身思想与人品的转变,并努力将此种转变,真正转化为自己的理想、追求、品格和价值行为。
自然矿物体验课程
“天上地下,信手拈来,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鲁迅的这种极丰富的创作题材正是来自他深厚的自然科学基础,自然科学精神也成为其斗争利器之一。在《自然矿物体验课程》上,学生加深对鲁迅自然科学求学经历的了解,感受鲁迅如何运用自然科学的利器来武装思想,从而更深刻地体会自然学科的重要性。
生命医学体验课程
生命的价值,这是鲁迅自从医至从文都一以贯之所关注的东西。《生命医学体验课程》便植入了鲁迅精神中对生命的关怀、对生命价值的呼唤。它以鲁迅职业选择中的医学以及鲁迅对生命的理解为基点,进行编撰的拓展体验类课程。学生了解生活中基本的防病护理知识、掌握自救和互救技能,提高学生在突发灾害、意外事件和危重病发生时的应急能力,从而懂得具备生命的自理能力和掌握为社会服务的本领。学习生命医学知识不再只是机械的知识技能灌输,在鲁迅精神的传承下,学生学会的是尊重生命、关爱生命,实现有价值的生命。
深刻版画体验课程
鲁迅为中国版画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源自那个时代因版画的广用途和高效率而成为斗争的有力武器。时至今日,版画本身虽已不再是主流的宣传手段,却依然折射出鲁迅的斗争精神。《深刻版画体验课程》是鲁迅中学的一项极具特色的文化课程,在对版画了解和体验的过程中,学生感知传统艺术,感知鲁迅精神。
鲁迅文化学生体验课程
鲁迅文化学生体验课程,是在鲁迅文化学生活动中心及校外展开的学生自主课程,由“知人课程”、“立人课程”、“达人课程”三部分组成,如“知人课程”有《鲁迅》观影活动、寻访鲁迅足迹活动、鲁迅知识问答竞赛活动等;“立人课程”有鲁迅诗文书法比赛、鲁迅诗文朗诵比赛、淡淡书香品鲁迅读书活动、鲁迅作品宣传海报评比活动等;“达人课程”有鲁迅志愿者培训活动、鲁迅作品课本剧创作活动和鲁迅青少年文学奖初赛活动等。
“践行鲁迅精神”文化德行课程
“践行鲁迅精神”文化德行课程,以鲁迅品格中最闪耀其精神的“爱、诚、进、韧”为主线,在学生的一系列实践活动中,强化教师的引导,注重学生心灵的升华和优良个性的培养,从而提升学生整体素养,向着“有思想,会做事的文化人”渐行渐近。
立德立行课程
德是行的品定,行是德的流动,“立德”是树立行的品定,“立行”是实现德的行动,学校以鲁迅品格中最闪耀其精神的“爱、诚、进、韧”为主线,注重学生心灵的升华和优良个性的培养,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实践、体验、感悟,进而通过反思体验和体验内化形成个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品质,在反复的实践体验中积淀成自己的思想道德行为,成为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
一是“爱、诚、进、韧”践行课程。学校把体验式教育融入到“爱、诚、进、韧”的德育活动中,按年级分层次,以学生的主题活动和学科融合为平台,通过给予学生正面引导,开展价值导向性研究,不断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二是“心灵与个性”践行课程,高中学生的心理状态正处于青春期,同时又是一个逐步走向心理相对稳定与成熟状态的时期。在这一转型时期,容易产生各类因适应不良、学业压力、人际关系不良的心理问题。该课程以鲁迅中学的“立人”教育为载体,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三是师生同行——“三全导师制”师生互动践行课程,给每个学生配备一位辅导教师,管学管导管人生指点。在导生成长方向、学什么怎样学和做事做人方面,导师予以引领和指导,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发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推动师生之间积极平等的充分互动、教书育人的和谐统一,达到师生共同发展的目标。
这门与德育相融合的课程,是“研究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特长”的有效途径,坚持“三全导师制”,师生相长,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夯实了基础。
鲁迅青年志愿者服务
学校将上海鲁迅纪念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会址纪念馆作为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实践基地,让学校成为他们的馆外基地,为学生搭建社会的舞台,让这些青年人能够走出校园,建立起服务社会的意识。如校园符号文化志愿讲解员、上海鲁迅纪念馆志愿者、左联纪念馆志愿者等活动,富有特点。
微言录 鲁迅文化的育人价值
上海市鲁迅中学校长 曹圣龙
挂一个名字并不难;只是有一个名称,不能代表全部。
鲁迅中学中的“鲁迅”,是有内涵与外延的,体现一个“真”字,讲究一个“传”字,根本在于一个“做”字。建校50年的鲁迅中学,学习鲁迅是办学的主旋律。
基于对鲁迅思想、精神、文化的深刻理解,我们把鲁迅既当作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也作为全面育人的一种导向。鲁迅一生及其留下的精神财富十分珍贵,越是越了解,越是越感悟,我们可以从这位先人中学到很多有益的东西。鲁迅文化特色课程的学校特色,其实是传承鲁迅精神的学校化、课程化。
鲁迅文化是一个宝库。有思想的中国人迟早都会与鲁迅相遇。鲁迅中学的师生与鲁迅有缘。这种相遇是对民族文化的认同,这种缘分是对立人的默许。在鲁迅面前,我们永远是一个忠实的学生;对鲁迅文化的价值的挖掘,我们要做永远的掘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