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板电脑上读黑格尔《精神现象学》? 王德峰、孙甘露探讨数据时代阅读走向
公共场所刷手机、iPad的人越来越多,与之形成对比的则是越来越多的实体书店正在消失。以网络为代表的数字化媒介的盛行,会不会将实体纸质图书逼到墙角?纸介淘汰了竹简,纸质书会否也被电子书淘汰?这样的疑惑在不少现代人脑中盘旋过。日前,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王德峰与作家孙甘露在复旦大学文科图书馆举办的讲座中探讨了新媒体时代的“读书”问题。
电子媒介只将阅读进行分层
王德峰坦言自己永远无法想象在iPad上阅读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在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中,我总会不停地翻阅前章,不停地将自己的想法记载其上。久而久之,纸质书已经成为了一种记录思想火花的载体”。
王德峰认为,纸质书仍有未来,只是其所承担的功能正在发生变化。“网络等电子媒介的出现将阅读进行了分层,一些以娱乐与获取信息为目的的快餐化浅表性阅读可能会分类给电子媒介,而一些需要展开思想交流与精神对话的深层阅读体验则留给了纸质媒介。”
事实上,在唱片产生之初,也有人忧心忡忡,怀疑人们有了可以听的文学就不再着意于书面的阅读了。然而,事实证明,这些唱片只是更加纯化了文学,让其不再需要承担一部分文学所不需承担的功能。
面对纸质图书的未来,孙甘露的见解则更加具有文艺色彩。在今年上海书展担任一部分策展工作的他认为,实体书的存在正体现了一种“相遇”的重要性,这“相遇”即是与书本身的邂逅,更是一种与知识的邂逅。“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托尔斯泰用大量笔墨描写安娜与渥伦斯基的相遇。在俄国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我爱你’时必须直视他的双眼、感受他的体温与气息。作为一个实体图书的大型展览活动,上海书展依然吸引大量读者说明大家对于这种与书的‘相遇’的珍视。”
电子媒介将会影响文本内容
“小时候,我家住在弄堂里,父母禁止我没事站在弄堂口随便张望。其实,现在很多人正在冠冕堂皇地对着电脑随便张望。网络时代将大量信息暴露在我们眼前,然而太容易获得信息并不是好事,娱乐性的浅性阅读多了,深入的带有启发性的阅读也就相应地少了。”王德峰流露出对于现代人阅读的担忧。
孙甘露认为,当今在网络中的这种漫无目的的张望,正像波德莱尔与本雅明提到的工业革命后大都会“都市漫游者”在网络社会的变体,这是社会发展带来的全新现象与问题,值得现代人认真思考。
数字化电子媒介的兴起影响着人们的阅读习惯,同时,这种载体形式也可能作用于文本内容。孙甘露与听众分享了作家阿城曾经举过的一个例子:从前,人们手捧竹简书写,在写一竖时其实托竹简的手与执毛笔的手是同时用力的。而当人们在纸上书写时,这种运笔方式就完全不复存在了,因而再怎么模仿也找不回竹简上所书之字的况味和风格。
“可见载体的变化对于内容也是存在影响的,虽然从纸张到电子版本只是物理媒介发生了变化,但是其却也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了内容本身。这种变化目前还没有明显到能够进行总结,却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新命题。”孙甘露总结道。